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QCC方法提高门诊病理组织标本合格率。方法成立QCC小组,培训QCC圈员,选定活动主题,进行现状调查,分析门诊病理组织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制订相应对策,实施10个月并持续质量改进。结果门诊病理组织标本合格率由原来的89.33%提高到100.00%。结论QCC活动能明显提高门诊病理组织标本合格率,为病理医生提供可靠的检查材料,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诊治依据。

  • 标签: QCC 病理标本 正确率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检查结果。方法选取我院经胃镜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0例,比较胃镜下表现与病理检查结果。结果胃镜下A型表现与病理诊断CAG符合率41.67%显著低于B型79.41%和C型90.48%(P<0.05)。但B型和C型表现与病理诊断CAG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下呈C型表现HP阳性感染率88.10%(37/42),明显高于呈A型58.33%(14/24)和B型61.76%(21/34)HP阳性率(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有一定差异,临床诊断还需结合病理结果进行确诊。

  • 标签: 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镜 病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接收的100例新生儿(包括爱婴区及月子区)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将确诊为病理性黄疸的新生儿设为观察组,其余健康新生儿设为对照组,并对病理性黄疸病因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宫内感染、窒息、G-6PD缺陷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均相对更高(P<0.05);观察组剖宫产率、母乳喂养率分别为41.03%、84.62%,与对照组14.75%、63.93%相比,相对更高(P<0.05);早产儿、宫内感染、窒息、G-6PD缺陷、剖宫产、母乳喂养均为导致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危险因素。结论导致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繁多,常见危险因素包括早产儿、宫内感染、剖宫产等,临床应做好预防工作,加强围产期保健及高位妊娠管理工作,有效预防病理性黄疸。

  • 标签: 新生儿 病理性黄疸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左、右半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200例结肠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左、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200例左、右半结肠癌患者相比,两者间发病年龄、腹痛腹胀症状、便血症状、腹部肿块体征、分化程度等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性别、肠梗阻症状、CEA水平、CA724水平、CA199水平、肿瘤大小、p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右半结肠癌与左半结肠癌相比,患者发病年龄、低级别分化率更高。将结肠癌分为左半结肠癌、右半结肠癌可能更加合理。

  • 标签: 左半结肠癌 右半结肠癌 临床体征 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结果进行对比。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我院经内镜检查结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117例患者进行研究,对患者病理诊断符合率进行计算,与内镜检查符合率进行对比。结果117例患者中,经病理诊断84例患者证实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71.79%。与内镜检查结果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诊断中,病理诊断符合率高于内镜检查,因此以病理诊断结果为诊断依据,两种方法结合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准确率。

  • 标签: 慢性萎缩性胃炎 内镜检查 病理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周围型胆管细胞癌临床病理与CT及MR诊断情况。方法对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诊断我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4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CT诊断的32例,采用MR诊断的8例,其中5例同时进行两种检查。结果结果表明,MR诊断的准确率显著高于CT诊断准确率,误诊率明显低于CT诊断误诊率,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症状特异性较弱,采用CT和MR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可以提高对患者的诊断效率,动态增强扫描后优先考虑采用MR诊断。

  • 标签: 周围型胆管细胞癌 临床病例 CT MR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微卫星位点的分析,了解散发性结直肠癌中的微卫星不稳定性的阳性率,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方法收集131例结直肠癌的血液和肿瘤标本,分离DNA,荧光标记引物后通过PCR扩增,并在DNA测序仪上进行毛细管电泳,Genescan软件收集扩增片段进行分析。结果131例结直肠癌中27例(20.6%)为MSI-H阳性,30例(22.9%)为MSI-L,75例(57.3%)为MSS。MSI与患者的年龄,肿瘤的大小相关(P<0.05),而在性别、发病部位、肿瘤分化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根据MSI对散发性大肠癌进行分类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 标签: 散发性结直肠癌 微卫星不稳定 病理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免疫组化进行分析。结果36例恶性黑色素瘤瘤细胞呈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及未分化小细胞等多种类型。27例见黑色素颗粒。免疫组化瘤细胞HMB-45、S-100、Vimentin均阳性。结论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是相对少见、恶性度极高的肿瘤,临床易误诊,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有助于与其他鼻腔肿瘤鉴别。

  • 标签: 鼻腔 恶性黑色素瘤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肿瘤相关性贫血与胃癌病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76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贫血组(n=45)与非贫血组(n=31),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与肿瘤病理及病生特点,分析胃癌相关性贫血与胃癌病理之间的联系。结果临床分型中进展期胃癌患者贫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早期胃癌(P<0.05),但胃癌组织学分型与贫血发生率无相关性(P>0.05);胃癌的病理分期与贫血存在相关性(P<0.05),胃癌浸润期较局限期更易诱发贫血,但胃癌细胞分化程度与贫血的发生率无关(P>0.05)。结论胃癌组织学分型以及细胞分化程度与胃癌相关性贫血无明显联系,但胃癌的临床病理分型与分期与相关性贫血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 标签: 胃癌肿瘤相关性贫血 临床分型与分期 胃癌病理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钼靶及B超诊断乳腺癌的临床意义。方法挑选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00例,患者的收治时间均在2013年11月~2015年1月期间。在手术前分别对其进行钼靶及B超检查,将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进行对比,计算钼靶及B超诊断乳腺癌的准确率,进行比较。结果钼靶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与B超检查的诊断准确率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钼靶检查与B超联合诊断乳腺癌的准确率为92.00%(92/100)。结论钼靶及B超诊断乳腺癌均有其优点和缺点,将钼靶检查和B超联合对乳腺癌进行诊断,能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

  • 标签: 乳腺癌 钼靶 B超 病理诊断 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高职高专病理学是连接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重要基础型学科,在医学体系中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病理学涉及面广、教学难度大,青年教师能否稳定、快速提升教学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鉴于此,本文将积极探究青年教师提高高职高专病理学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希望对一线教学有所裨益。

  • 标签: 青年教师 高职高专 病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圈切除术治疗慢性宫颈炎后的临床效果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诊治的慢性宫颈炎患者342例(单纯型宫颈炎114例、颗粒性宫颈炎98例、乳突型宫颈炎130),行电圈切除术治疗(消融术74例、环切术230例、锥切术38例),分析电圈切除术治疗慢性宫颈炎后的临床效果及病理特点。结果环切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锥切术(P<0.05)。消融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锥切术和环切术(P<0.05)。环切术与消融术治愈率高于锥切术(P<0.05)。环切术与消融术感染率、宫颈管狭窄率低于锥切术(P<0.05)。早期浸润1例,发生率为0.3%。宫颈上皮内瘤变79例(Ⅰ级47例、Ⅱ级27例、Ⅲ级5例),发生率为23.1%。结论电圈切除术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效果显著,病理分析准确。

  • 标签: 电圈切除术 慢性宫颈炎 病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将胃镜活检病理诊断应用于上皮内瘤高级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2016年10月份于我院进行诊治的75例上皮内瘤变高级别的患者,全部患者都采取胃镜活检诊断,把术后病理切片的检查作为对照,分析检查的结果。结果胃镜活检的检查结果和术后的病理切片检查结果相比,差异不够显著,P>0.05;75例患者都没有出现大出血或是其他的并发症。结论将胃镜活检病理诊断应用于上皮内瘤高级别诊断中,其诊断效果比较好,值得应用。

  • 标签: 胃镜活检 病理诊断 上皮内瘤变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快速石蜡切片技术在病理检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间,来院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的98例患者的切除标本,均取两份,分别应用快速石蜡切片技术及常规石蜡切片技术进行病理检验,比较两组的标本制作时间、脱水透明时间、固定时间,比较两组的浸蜡时间。结果快速组的标本制作时间、脱水透明时间、固定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组,浸蜡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时间也均显著短于常规组,差异鲜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快石蜡切片技术进行病理检验,能显著缩短检查时间,且显示效果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也与常规检查相接近,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快速石蜡切片技术 常规石蜡切片技术 病理检查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标本采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3-4um切片,光镜观察。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即用型工作液,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肿瘤细胞免疫表型。结果36例DLBCL中结内占52.8%,结外占47.2%,胃DLBCL是最常见的结外淋巴瘤类型,占结外淋巴瘤52.9%,无论发生于结内或结外,肿瘤均由中心母细胞或免疫母细胞样大细胞构成,瘤细胞弥漫分布,全部表达B细胞标记CD20,83.3%(30/36)病例Ki67>40%,36.1%(13/36)表达MUM1,69.4%(25/36)表达bcl-2,38.8%(14/36)表达bcl-6,13.8%(5/36)病例表达CD10,少数病例表达CD5(1例)及CD30(2例),瘤细胞不表达CK、CEA、CD3、ALK、EMA。GCB型13例(36.1%),non-GCB型23例(63.9%)。随访2-34月,17例建在,9例死亡,10例失访。结论DLBCL是发生于结内、外的大B细胞弥漫性增生形成的一组侵袭性淋巴瘤,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类型,占54.5%(36/66),也是最常见的结外淋巴瘤类型,具有发病部位广泛,免疫表型复杂等特点。临床病理诊断及免疫组化在鉴别诊断及淋巴瘤分类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病理诊断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样上皮内瘤变、子宫内膜样腺癌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及正确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复习400例诊刮标本的HE切片,依据宫体上皮性肿瘤和前驱病变分类(WHO2014),找出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样上皮内瘤变、子宫内膜样腺癌。结果我们发现子宫内膜样上皮内瘤变43例;不论是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还是复杂性非典型增生都有子宫内膜样上皮内瘤变检出,分别为(8/273)、(16/81)、(19/46),提高了检出率。结论子宫内膜样上皮内瘤变为单克隆性病变,组织结构、细胞形态有别于子宫内膜增生,恶性潜能较高。因此,掌握子宫内膜样上皮内瘤变的病理学诊断要点为临床提供精准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现实意义重大。

  • 标签: 子宫内膜增生 子宫内膜样上皮内瘤变 子宫内膜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病理组织取材与制片对早期宫颈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90例经宫颈癌普查TCT诊断为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该组患者均行宫颈组织活检。其中50例在阴道镜下采用醋酸实验及碘实验多点取材,制作切片的方法为宫颈组织粘膜下定向包埋,设为观察组。40例采用传统的四点取材法和随意包埋法。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对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诊断情况。结果观察组在诊断CINⅡ、CINⅢ、微小浸润癌方面的诊断率与手术病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诊断CINⅡ、CINⅢ、微小浸润癌方面的诊断率与手术病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镜下多点取材以及宫颈组织粘膜下定向包埋能够提高早期宫颈癌以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率,在宫颈癌的防治中有积极意义。

  • 标签: 病理组织 阴道镜取材 制片 宫颈癌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完全腔镜手术对甲状腺微小癌冰冻病理诊断的影响。方法入选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的甲状腺微小癌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手术和术中冰冻病理诊断,观察组应用完全腔镜手术和术中冰冻病理诊断,两组均于术后进行石蜡病理诊断,以石蜡病理诊断的结果为标准,比较两组的术中病理诊断准确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冰冻病理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3.3%与90.0%,两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冰冻病理检查可用于术中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完全腔镜手术在甲状腺微小癌的冰冻病理诊断中的准确率较高,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完全腔镜手术 传统手术 甲状腺微小癌 冰冻病理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