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正>清词号称中兴,除了词作之外,词学批评文献也很丰富,但是迄今没有一部完整展示这方面内容的资料汇编。在参与编纂《全清词》的过程中,南京大学文学院冯乾副教授即用功于此,汇集了有清一代的词集序跋等资料多达3000余篇,编为此书,堪称清人论词的一大文献渊薮。全书所收序跋,包括清词别

  • 标签: 凤凰出版社 词学批评 论词 词集 资料汇编 南京大学
  • 简介:《倾城之恋》中因战乱而决定了男女主角的结合与否,主人公在惘惘的威胁下,产生心理学者所言的"焦虑性人格",结合卡伦·霍妮提出的理论,了解战乱中恐惧的补偿作用,分析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如何决定人的命运与需求。

  • 标签: 神经症 人格 焦虑 恐慌
  • 简介:《挪威的森林》是日奉作家村上树的名作。夺论文认为,在这篇小说的登场人物身上,存在潜在的越境行为。这种越境行为既表现在时间上的自由回溯上,也表现在此岸和他界间的穿行上。在村上看来,死并不是生的对立面,是生的一部分。他界是生与死的复合体。在与现世不能达成和谐的直子的身上,体现了一种明显的他界志向,当然,对他界的幢憬也就意味着对现世的放弃,村上直指人类现世生存状态的荒诞性。在《挪威的森林》里飘荡着浓浓的虚无和绝望,这正是我们现代人的真实处境。

  • 标签: 越境 他界 荒诞
  • 简介:将那三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咋贫今富人劳碌,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躲过?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 标签: 《红楼梦》 词曲 惜春 行者 韶华
  • 简介:吴佳骏的《雀舌黄杨》其记人的篇章近于小说,多写村民苦难的故事,死亡成为核心的叙事秩序,并产生一种惊心动魄的切肤之感;另有一些篇章用散文的笔法,将苍凉之气含在缤纷的文字中,并提供给全书一种沉郁的调性。

  • 标签: 吴佳骏 《雀舌黄杨》 跨界 叙事秩序 散文笔法
  • 简介:安部公房笔下的主人公因丧失姓名而惊恐万状,村上树作品中的主人公没有姓名却处之泰然,原因何在?本文特别选择了安部的“墙——S·卡尔玛氏的犯罪”和村上的《且听风吟》两篇小说进行个案分析,从小说人物的姓名谈起,解读时代变化下人物生存范式的变迁,从而比较两位作家对现实社会、当下制度和人生价值观的不同看法。

  • 标签: 安部公房 小说人物 村上春树 主人公 解读 作家
  • 简介:本稿以《1Q84》中青豆与天吾的情爱为切入点,兼顾村上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情爱叙事方式,探讨情爱之于村上文学的位置和意义。从小说的结局来看,《1Q84》一改村上文学情爱叙事的迷失、寻找、再迷失,孤独、相遇、重回孤独的路线,把对爱情的信念与对宗教的虔诚和奉献精神融为一体,将宗教作为情爱的媒介和催化剂,使其变得坚定与明朗。由此,从《挪威的森林》开始,经过《斯普托尼克恋人》《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一直到《1Q84》,村上树文学的情爱叙事,形成了一条"孤独·寻找·超越"的轨迹。

  • 标签: 《1Q84》 青豆 宗教 现实
  • 简介:村上树是受西方文学影响而成长起来的日本现代作家,其代表作中就曾多次提到德国著名作家托马斯·曼和他的小说.本文通过对两部作品的创作主题、象征意义、创作基调以及人物情感等方面的对比,找出其创作的共同特征,阐述托马斯·曼对村上树的文学影响.

  • 标签: 生与死 死亡象征意义 孤独 虚无 移情
  • 简介:2013年4月12日零点,村上树的长篇小说《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在日本统一发售。从11日夜里开始,日本多家书店外就人潮涌动,众多读者排队等待抢购村上新作的时间的到来。文艺春秋出版对村上新作内容讳莫如深的经营策略,媒体对题目和内容猜想的大肆炒作,以及部分书店店名改成“村上树堂”的举动,都让读者在日本出版业境况低迷的情况下对村上新作产生了一种特别的期待。

  • 标签: 村上春树 青春小说 社会问题 色彩 长篇小说 经营策略
  • 简介:小说《尽江南》以当下中国的现实状况为切入点,描摹整个时代的轮廓,但又不止于此,小说也以女主人公身份的变迁,展现了女性个体在爱情、婚姻中的遭遇和选择。文本直接指向女性身份和生存的紧张状况。格非在书写庞家玉(李秀蓉)的追求与反抗中,探讨了社会变迁下的女性的精神与生存困境。

  • 标签: 李秀蓉 庞家玉 女性
  • 简介:2018年5月19-20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国外文学》杂志和北京大学出版联合举办的"2018全国高校英国文学研究方法与课程教学高端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百余位专家学者、高校教师参加了此次论坛。北京大学出版张黎明总编辑在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表达了对各位专家学者、参会教师的热烈欢迎和诚挚谢意。本次论坛采取专家讲座与互动交流的形式,邀请了六位国内英国文学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担任讲座嘉宾。专家学者理论视野开阔,研究功底深厚。

  • 标签: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学研究方法 高校教师 外国语学院 课程教学 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