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3 个结果
  • 简介: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不仅对父权制文化给予了尖锐的批判,而且还突破了理论话语惯有的表述方式。从伍尔夫到西苏以来的女性主义批评家提供了理论话语的另一种可能性,她们以女性的、不确定的“我”作为话语主体,以虚构、隐喻等文学性的话语方式来打破正统理论话语的逻辑结构,从而促进了西方理论话语的转型。

  • 标签: 女性主义 伍尔夫 西苏
  • 简介:一直以来女权主义对父权制社会的批判都停留在针对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上,这一点的确毋庸置疑。但是伊迪斯·华顿的小说《豪门春秋》显示:尽管男性被赋予了更多自我发展的机会,但在限制女性角色的同时,男性其实也限制了自己的角色。为了维护社会所期待的“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男性和女性们不得不牺牲他们的个体气质,这让他们无法尽情地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情感,同时也阻碍他们的自我发展。对《豪门春秋》的分析揭示:男性也和女性一样受制于父权制度,父权社会不仅是女性也是男性的牢笼。

  • 标签: 伊迪斯·华顿 《豪门春秋》父权制 女权主义 牢笼
  • 简介:赛义德将东方主义发展的轨迹和东西方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指出学者与作家们在建构与强化东方主义中做出了'贡献'.在今天,某些西方人一方面仍然抱着他们亘古以来的偏见:东方人是不讲科学、迷信、非理性的、愚昧、幼稚;另一方面还利用媒体和其他手段来强化东方文化的'他'形象.一些华裔作家不自觉地步入了这个行列.本文通过对三个华裔女作家文学文本的分析,从祖先崇拜、阴阳五行说、风水术等方面来剖析她们是如何向西方读者呈现中国文化的.

  • 标签: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 中国文化 呈现
  • 简介:《巴拉圭消息》出自美国当代女性作家莉莉·塔克之手,在2004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大奖。全书通过描写女主人公埃拉·林奇与巴拉圭独裁恋人佛朗哥长达16年的爱情生活历程,用简洁的笔法和细腻的描述深刻地呈现出南美洲宏大的政治、历史、人文画卷。埃拉·林奇是19世纪中期美艳、风流的巴黎女性的代表,带着强烈的强势文化气息。同时,她又是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女性,懂得在异常艰险的陌生文化环境里韬光养晦、以柔克刚。埃拉·林奇在异国他乡巴拉圭,在差异性极大的当地本族文化中,依靠坚强的毅力、过人的智慧,征服了当地独裁佛朗哥,完成了文化殖民过程中,强势异族文化的最终胜利。拂去缤纷的历史事件表层,用文化殖民以及女性主义的视角去解读这部作品,会体验出一个全新的、具有女性意象的异族文化形象。

  • 标签: 文化殖民 异族文化 女性符号 女性意象
  • 简介:亦舒以一系列类型化的小说完成了对现代都市女性生存境况的观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展示知识女性在都市环境里寂寞、孤独、苍凉的心境,揭开女性生存的真相;二、对爱情进行解构,写出由爱情幻想造成的女性人生悲剧,并为女性寻找切实可行的自我拯救之路;三、摒弃女权主义立场,以自审态度对女性性格和品德缺陷进行深入挖掘。

  • 标签: 亦舒 都市女性 寂寞 爱情 自审
  • 简介:本文拟从媒介的角度考察意义重大的欧洲近代早期,探究当时媒介的并存及其对“异”知识的传播,尤其是新出现的印刷媒介所起的作用。15世纪印刷术的兴起促成了当时的媒介转换,而在这一新旧媒介交替、并存的时期,新世界的形象被多种媒介共同建构和传播,其中,新兴的印刷媒介地位渐趋重要。统·化、标准化的印刷媒介在向公众传达有关新世界这一“异”的知识时,往往包含有特定的视角和立场,本文将着重探讨印刷媒介的建构机制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 标签: 欧洲近代早期 媒介 “异者”建构 欧洲中心主义
  • 简介:2000年,裘帕·拉希莉的首部短篇小说集《疾病解说者》获得普利策奖。2003年,她的长篇处女作《同名人》出版后赢得一致好评,成为畅销书,并被改编拍成电影。拉希莉的第三本书《不平常的尘世》更是超越了她之前的作品,展现了她的最高创作水平。拉希莉的小说首先聚焦在孟加拉人身上,其次是移民一代,探索背井离乡、孤立、同化的主题。《不平常的尘世》对这些主题进行了扩大和深化,它将会长久打动读者的心。拉希莉对人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演变洞如观火。她的文章虽然有点正统,但又简明易懂,这是令人称道的。《波士顿环球报》评价《不平常的尘世》为"八篇精彩故事再次肯定了拉希莉作为这个国家最多才多艺和优雅的年轻作家之一的地位"。尽管她是个年轻作家,但她的作品是成功和永恒的,《不平常的尘世》经得起时间的考验。2008年4月1日,《不平常的尘世》首版上市,4日我电话采访了裘帕·拉希莉。

  • 标签: 拉希莉访谈 文化阐释 移民文化
  • 简介:法国的女性书写理论最早由法国作家、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家埃莱娜·西克苏(HélèneCixous)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作者巧妙借用男性用以压制和贬低女性的理论工具予以反击,针对阳具统治话语权进行了全方位的解构,提出了身体写作和另一种双性同体理论。本文从第二波女性解放运动的时代背景入手,借助西克苏的作品对女性书写理论进行全面解读。

  • 标签: 埃莱娜·西克苏 女性书写 身体写作 另一种双性同体
  • 简介:莫里森早期三部小说的研究,大多从宏观的女性主义视角或回归黑人文化的角度出发谈及女性的主体建构,鲜有对作品中微观的女性的身体政治意识与主体建构关系的探讨,对三部作品的整体性剖析更是空缺。本文拟以作品中凸现的身体政治意识为切入点,通过分别聚焦三部小说里的重要女性对各自身体的政治性解读,阐述黑人女性如何在强势白人文化的压迫下、在黑人种族内部男性至上主义的误区里迷失主体,如何在反抗和内省中找寻主体、在死亡的涅槃中重建女性主体。

  • 标签: 托妮·莫里森 身体政治 黑人女性 主体
  • 简介:中国电影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题材广泛,反映社会面广,能够引起社会共鸣,是现代电影的主要特色。而反映女性题材的电影不是很多,女导演拍出的表达女性心理的电影更是少之又少,《人·鬼·情》就是其中的主要代表。本文将从逃离主题、呼喊主题、回归家乡主题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解读,以期从新的视角对其进行重点审视。

  • 标签: 黄蜀芹 《人·鬼·情》 逃离主题 呼喊主题 “回归”
  • 简介:当代英国女作家安妮塔·布鲁克纳运用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精当的语言描绘当代单身知识女性的生活,从独特的视角探讨现代社会中知识女性的命运和地位。本文在对其小说《欺骗》进行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分析主人公安娜.达兰从迷失自我、反思自我到回归自我的成长历程,展现个人和社会合力编织的"欺骗之网"造成安娜生活令人窒息的孤独及其与社会的疏离,揭示了她的存在无异于自在存在。在迷失、反省、回归的过程中,安娜逐渐从自在存在走向自为存在,在真实性与超越性的分裂、矛盾的张力中,找回了本真的自我。小说《欺骗》成为作家开掘主体性自我反省和探究身份政治的广阔空间,也表明了布鲁克纳对女性个人身份与生存意义问题的关注。

  • 标签: 《欺骗》 安娜·达兰 本真性 自在存在 自为存在
  • 简介:天津当代作家林希通过"小的儿"形象的塑造,道说了一部天津卫侯氏家族的恩怨情仇。作为一个新旧时代交替的"妾","小的儿"宋燕芳通过"自身的努力"颠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卑秩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社会文化激烈动荡时期的一个婚恋脚注。这个人物形象对于封建宗法制家族的解构意义,传达了作者对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新的审视与思考。

  • 标签: “小的儿” 儒家传统文化 现代都市文化 时代悲歌
  • 简介:托尼·莫里森2003年发表的作品《爱》,对于我们认识其创作的近期发展,思考其创作的走向,都非常重要。通过分析这部作品的叙述时间、故事时间,我们可以看出莫里森对历史的反思指向了黑人内部。本文通过分析小说的叙述声音,指出多种声音之间的互相弥补、对应关系,正是作家身份认同策略的体现。由此,积极的黑人女性形象才得以建构,黑人女性主体意识才得以表达。

  • 标签: 托尼·莫里森 《爱》 叙述声音 女性主体意识
  • 简介:在以性别意识来研究张爱玲的文章中,往往把张氏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和男性意识对立起来。事实上它们的关系更为复杂,张爱玲的小说《心经》正体现这一点。小说中女性主体与男性主体均表达了和解的可能性,这里和解的含义不是压制或者融合,它包括了和解中的冲突性,并以人性为价值尺度对和解的走向做出积极的阐释。

  • 标签: 张爱玲 女性意识 男性意识 《心经》 和解
  • 简介:美国社会注重公民道德的培养,其历史文化渊源在共和国早期的文学中就得到反映。美国文学奠基人之一凯瑟琳·塞齐威克的诸多作品以家庭、女性与公民道德建构为核心,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其处女作《新英格兰故事》被认为是美国第一部家庭小说。小说表达了新共和国知识女性对家庭、国家、民族身份及公民道德培养等问题的热切关注,对新公民的品格和新人的道德行为及其所受的家庭、宗教、学校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各种影响做了细致的描述和分析。

  • 标签: 家庭 典范女性 公民道德
  • 简介:《论语·侍坐》章是《论语》中最富于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但多处训读颇有歧义,尤其是"夫子哂之"中"哂"的解读更是霄壤之别。本文首先分析了诸家训读的大致情况,再从语境学角度并结合孔子和弟子的人际关系来解读这个疑难之点。本文认为"哂"在其语境中当训读为揶揄的嘲讽,由此恰可以说明孔子首先是一个有着常人情感的普通人,孔子和诸弟子间是一种坦诚的亦师亦友的关系。后人对《论语》的误读、争论,多与神圣化孔子有关。

  • 标签: 《侍坐》 神圣化 语境
  • 简介:竹内好的鲁迅研究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异于以往的阅读经验,本文通过分析竹内好的《鲁迅》来解读文学家与启蒙,"挣扎"与"影子"胶着的鲁迅形象。

  • 标签: 竹内好 鲁迅 解读
  • 简介:本文研究莱斯利·马蒙·西尔克,一位被收录进《诺顿女性文学史》里最年轻的女作家。本文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西尔克的作品以及评论界对她的评价,旨在强调西尔克作为美国印第安女作家的独特身份。第二部分研究西尔克的著名短篇小说《黄女人》。文章使用生态女权主义的批评方法,试图探究及评价西尔克作品中自然的重要性以及它在女性寻找身份时所起的重要作用。文章旨在证明在对西尔克这样的美国印第安作家进行研究时,不应将研究的视角局限于印第安文学,他们对于自然文学乃至整个美国文学的贡献都是需要重新估量的。

  • 标签: 自然 身份 土地 女性 地域文化 生态女权
  • 简介:君特·格拉斯在其小说中展示,暴力产生于针对“他”的仇恨与偏见。这种仇恨与偏见会使人、尤其是青年人易于听信法西斯主义的诱惑,听任其摆布,充当其杀手和炮灰。作为具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的作家,格拉斯建议,若要规避暴力,便要以怀疑精神对抗绝对要求,以“蜗牛哲学”对抗大跃进,以“第三种可能性”对抗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因为对“他”的贬低、否定、歧视和迫害正是这种在西方几千年文明史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的产物。

  • 标签: 暴力 他者 偏见 二元对立 第三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