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希望予阳明经学思想以全面的阐述。先依次论述这几个问题:孔子删述"六经"不曾增加一字、续经亦未可尽非、"五经"是糟粕、"六经"为记籍。然后就《五经臆说》十二条细致分析阳明儒家经典诠释的独到见解与诠释方法,提出阳明解经贵在坚持四条方法原则——重动机之善、排斥文字训诂、直抒胸臆、尊重历史事实。

  • 标签: 阳明 常道 五经 六经 五经臆说
  • 简介:对于杜甫之文,前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有的完全给予了否定,如宋代的秦观,他指出,由于“人才各有分限”,杜甫的诗歌所取得的成就极高,可以“诗冠古今”,但对于杜甫的文而言则“无韵者殆不可读”①;陈师道则进一步指出了这种为文不工的原因乃在于“诗文各有体”,但是杜甫却“以诗为文”,所以导致“不工”。有的则给予了肯定,如宋代的蔡绦,认为“杜少陵文自古奥,……其语皆磊落惊人,或言无韵者不可读,是大不然”②可见,蔡氏对杜甫的文还是非常赞赏的。具体到目前的杜文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把杜甫之奏议文作为整体给予研究的相关论文迄今尚未可见,这不能不说是杜甫研究中的缺憾。因此,以下予以分析论述。

  • 标签: 杜甫研究 奏议 创作 诗歌 陈师道 宋代
  • 简介:咏物诗于齐梁时期大量出现,齐梁咏物诗的数量远远超过了之前所有咏物诗之和。故王夫之曰:“咏物诗,齐梁始多有之。”那么,齐梁诗人认为咏物诗的本体是什么呢?齐梁诗人在论著中多次表达了诗歌创作的实质是抒发情性。而梳理从先秦到齐梁时期,文人对“情性”观念的演变和齐梁咏物诗创作实际的考察,则让我们更精确的理解齐梁诗人的情性观,并对齐梁咏物诗本体的认识更加接近事实。

  • 标签: 齐梁时期 “本体” 咏物诗 情性观 诗人 诗歌创作
  • 简介:朱熹与王阳明作为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两大代表人物,始终居于宋明理学的中心地位。宋明理学在从朱学向王学的逻辑演进中,元代理学值得关注。本文试图比较元代吴澄与明代王阳明的心性思想异同,探求理学演变的历史轨迹。元代吴澄为心学正名,纳心学入道统。明代王阳明亦以道为其思想主题及致思目标。二人均以救时弊自任而力倡心学。吴澄于心、性分别言说。以"太极之心"与"剧贼之心"言心、以"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言性,既以"理"为心、性之内容,又赋予心、性以"迹"与"气"的形式,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个体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并更为重视个体性方面的表现。王阳明言心性则先验地、内在地包含个体性与普遍性之同一,并更为强调心、性作为普遍性内容的重要性。王阳明之所以更为强调心、性先验的普遍性意义以及心、性作为本体地位的重要性,是要对治朱门后学支离之病,以使学人专心致志于心上用功。由此观照程朱与陆王之异同,或可促进某些理论问题的思考。

  • 标签: 吴澄 王阳明 心性论 比较
  • 简介:斯宾诺莎是最伟大的犹太教哲学家之一,罗素称赞他是伟大哲学家忠人格最高尚、性情最温厚可亲的,按才智讲,有些人超越了他,但是在道德方面,他是至高无上的。

  • 标签: 斯宾诺莎
  • 简介:德国古典美学由康德至黑格尔的发展历程,实质是在近代西欧"思想气候"即"确然性寻求"的知识观背景下,从审美心理结构的哲学分析进展到审美对象的哲学思辨、从批判美学进展到艺术哲学的演进历程。席勒1793年的《美书简》通过穷举"美的研究法"而贯通了这一进程,成为德国古典美学历史进程的关键和中介,其"美学史意义"就此得以彰显。

  • 标签: 德国古典美学 逻辑进程 席勒 《论美书简》 确然性寻求
  • 简介:一生态建筑美学在哲学整体上的基础必须经历主体思性的重构。作为当代生态建筑美学的倡导者,西姆·范·德莱恩、斯特林·邦奈尔在《整体设计》(1979)中提出:"整体设计需要把在研究自然体系的生物学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对人们所处环境的设计当中。”

  • 标签: 建筑美学 生态 场所 自然体系 整体论 倡导者
  • 简介:作为十二朝古都的长安,在汉唐盛世繁盛无比,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心向往之的地方,唐长安更以其皇家之尊和富贵之气,成为太平盛世和幸福人生的标志,被当代学者誉为“帝国之都”、“世界之都”①。但进入宋代,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长安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到了南宋,因金人对关辅地区的占领,

  • 标签: 长安 宋代 情节 词人 国家政治 文化中心
  • 简介:本文集中阐述了现代别墅隐性化的相关概念及内涵,围绕隐性化可能引起的问题做了相应的分析与概述,剖析了现阶段的别墅设计,面临生态、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隐性化与人性化的关系是矛盾体和非矛盾体所结合出来的一个点。在隐性化与人性化关系中,隐性化占据了主体地位。本文就"隐性化"提出个人的看法,并预测了现代别墅在未来的一个纵向发展。

  • 标签: 隐性化 显性化 人性化
  • 简介:杨简在诠释《论语》时,通过对其中有关思想资料所进行的零星的、不太系统的吸收、利用、发挥,建构起了集心本论、心性和修养工夫于一体的心学思想体系,可以说,《论语》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他阐发心学思想的一个载体。同时,在诠释过程中,他也尽其所能把自己的心学思想一以贯之地贯穿对《论语》经文的解读,使其尽量虚化、哲学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论语〉》充分展现了心学派的"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学术特色,体现了宋代学术思想的特点。

  • 标签: 杨简 《论〈论语〉》 诠释 心学
  • 简介:斐洛以至尊唯一的上帝为核心,构建起他的文艺神性体系。他论述上帝的文艺本性时,文艺本质神性得以建立;论述上帝创世的艺术过程时,文艺创作神性得以构建;欣赏上帝的大手笔时,文艺鉴赏神性得以成立;盛赞上帝的伟大、不朽时,文艺功用神性得以形成;追慕上帝之美时,美的神性得以建立。

  • 标签: 斐洛 文论 神性论体系
  • 简介:武侠小说似乎就是二元对立的世界:正与邪,正义与非正义,二者泾渭分明。但在《笑傲江湖》里,作家给我们传达出的是另外一种信号",正未必正、邪未必邪",正邪之分不在于外相,而在于事实,道德优越感是皮相,淡泊之心才能触摸正义的本质。

  • 标签: 正义与非正义 正邪之分 淡泊之心与道德优越感
  • 简介:王蒙的文学理念是深刻精辟的,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他的多元文学观,体现了对作家艺术个性的充分尊重,同时也表现了一个现代人的胸怀。他的文学观体现了他富有艺术创新的胆识和勇气,以及深刻敏锐的思想和眼界,同时也体现了其文学创作的功力和卓识,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 标签: 王蒙 文学理念 折中 宽容 社会功能
  • 简介:当代小说政治意识漫李运抟在中国,像梁启超那样看重小说之功用者,怕确实少见。他那篇众所周知的《小说与群之关系》,竟断定“欲新”国民、道德、宗教、政治、风俗、学业、人心、人格等这些极重要的社会存在,就不可不“必新小说”。这还不说。梁先生竟还以为欧洲...

  • 标签: 政治意识 当代小说 极左政治 政治小说 政治生活 文学与政治
  • 简介:系统功能语言学把语言看成是一种符号系统,并以层次的形式建构起来。语言的层次观点,使语言的意义层和表达层都能受到词汇语法的调节,不同的表达方式对应着不同的语义功能。功能语言学之所以拥有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韩礼德的语义、词汇语法、音系/字系的层次思想。

  • 标签: 语言 层次 体现
  • 简介:陶渊明具有“隐逸诗人之宗”的美称,他在文学史上的一个巨大贡献就是第一个将田园题材引入诗歌的百花园①。朱光潜认为陶渊明的诗歌特别是田园诗的特征是“静穆”②,而鲁迅先生并不完全认同,认为在隐逸、静穆的背后是“金刚怒目”式的愤懑③。有关诗人的高蹈隐逸和他田园诗歌特征的论述已是宏富巨丰,但陶渊明的真实田园并非全是已成定论的静穆、妙曼之地,也并非全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是金刚怒目式的愤怒,陶渊明的田园世界的形成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发现桃花源也是痛苦的心路历程和漫长的建构、思索过程,其中有反复,有疑惑,也有着非常清晰的逻辑分层。从历史性的维度考察,

  • 标签: 田园题材 陶渊明 逻辑 世界 隐逸诗人 诗歌特征
  • 简介:“小女人散文”价值刘萌有人称90年代的文学是都市的文学,90年代的都市是女人的都市,90年代的女人是顶天立地的“小女人”,虽不乏戏言,却也一语中的。追溯近半个世纪来中国文学中的“女史”:90年代娜拉出走,寻求社会地位的独立(如苏青、张爱玲这批人);...

  • 标签: “小女人散文” 意识形态 小品文 都市女性 “女性写作” 张爱玲
  • 简介:作为晚生代作家群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作家,何顿几乎从写作的一开始,就把审美目标定位在对当下生活形态的描述上。他的全部小说,似乎都在演绎这样一种艺术理想:跟踪并展示物质时代对人性的褫夺过程,细摹人们的生存理想和诗意情怀在经济利益瓜分中逐渐溃败消解的状态,为知识分子告别既有的人文操守和文化良知而鼓噪,为形而下的实利追逐者寻求某种合理的生存形态,树立务实而全面的价值观念,从而使自己的小说成为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国社会转型最为直接也最为可靠的记录。尽管在何顿的某些

  • 标签: 何顿小说 知识分子 生存逻辑 生存方式 现实主义 中国社会转型
  • 简介:王闿运是晚清宿儒,以“经学文章”闻名埴坫①,其于词也造诣颇深。陈乃乾称其“余事及词,有《湘绮楼词选》,取舍不同于人,所作亦能自名一家”②,《续修四库全书提要》也赞其“自为词家一代作手”③。但关于王闿运的词派归属问题,学界却颇有争议。

  • 标签: 王闿运 宗派 词学 四库全书提要 归属问题 陈乃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