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贯彻独立审计准则规范审计报告谭穗怡第一批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已由财政部发布,并于1996年1月1日起施行。独立审计准则是注册会计师执业标准,它一方面有利于规范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明确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促进注册会计师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

  • 标签: 注册会计师 独立审计准则 审计报告 会计报表审计 被审计单位 会计师事务所
  • 简介:为了解决重复审计问题,有的人主张要“探索国家审计机关和社会审计组织联合审计方式。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比如审计时间一致、审计内容基本相同情况下,国家审计机关和社会审计组织可以联合开展审计。在不影响各自独立条件下,协同实施审计,共享审计成果,审计完成后分别出具审计报告。”

  • 标签: 独立审计 政府审计 社会审计组织 国家审计机关 职责 联合审计
  • 简介:本文结合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实践,对独立董事在股权分置改革中独立鉴证、公开征集委托投票权、利益协调作用进行探讨。

  • 标签: 独立董事 股权分置改革 独立鉴证
  • 简介:独立审计实质上是委托人、受托人和注册会计师协会之间一组契约集合.经济活动不确定性和复杂,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以及签约双方有限理性等因素决定了契约总是不完备,几乎在所有契约签订和履行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独立审计职业特点,决定了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保险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严重;我国国有企业"公有产权"和"公共契约"特性,决定了我国独立审计执业责任保险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特殊.

  • 标签: 独立审计 责任保险 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
  • 简介:随着国内高等教育制度持续深入改革,独立学院日益增多,办学规模越来越大,管理中存在问题逐渐增多,尤其是内部控制建设存在漏洞。鉴于此,笔者首先对独立学院在内部控制中出现问题进行简单分析,然后提出具体解决问题对策,目的在于提高独立学院财务内部控制管理水平,促进国内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

  • 标签: 独立学院 内部控制 问题 对策
  • 简介:从科幻到现实与机器入恋爱、结婚、生育,这一天方夜谭式神话,过去只能在科幻作品中见到。但是,随着电脑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飞速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相互渗透和紧密结合,这种神话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 标签: 机器人 结婚 生物工程技术 科幻作品 电脑技术 神话
  • 简介:2011年12月1日上午.遂宁市审计系统《审计法》《国家审计准则》培训及审计法律知识竞赛圆满结束.当天下午进入《红歌颂祖国》乐曲声中。遂宁市审计歌声终于在岁末紧张工作之余唱响。个人独唱,男女二重唱.小合唱.大合唱.歌伴舞……

  • 标签: 审计人 歌声 《国家审计准则》 法律知识竞赛 《审计法》 审计系统
  • 简介: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8—2016年数据,研究券商背景独立董事对企业并购倾向和绩效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没有聘请券商背景独立董事企业,聘请了券商背景独立董事企业具有更高并购概率和更大并购规模,且能获得更高并购绩效,即使在考虑实证模型自选择问题、遗漏变量及自变量影响滞后作用后,这些基本结论仍保持稳健。进一步研究还表明,券商背景独立董事上述作用在国有企业、股价较高企业、成长性较高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 标签: 券商背景独立董事 企业并购 产权性质 账值市值比 企业成长性 公司治理
  • 简介:本文将独立董事任职相关成本分为现实成本、机会成本和风险成本等三大类,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影响独立董事任职总效用水平,从而最终影响其辞职选择。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独立董事个人特征是其决定是否辞职重要因素,以开会次数和独立董事地域特征为代表独立董事任职现实成本、以公司重大担保、重大诉讼、重大关联交易等重大事项发生情况以及审计意见严重程度等为代表风险成本与独立董事辞职显著相关,而薪酬对独立董事辞职却无显著作用,同时没有证据表明常见公司治理静态特征指标是影响独立董事辞职主要原因。

  • 标签: 独立董事 辞职 成本 个人因素 公司因素
  • 简介:一、公司治理结构是解决代理问题关键现代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组成委托代理关系集合体.股东除保留选举董事与审计师、兼并和发行新股等控制权外,将本应属于他们控制权大部分授予了董事会,而董事会在保留了聘用首席行政官、重大投资、兼并和收购等战略决策控制权外,将日常生产、销售、雇佣等权力授予了经理层,经理又将执行具体业务权力授予其下层管理者,下层管理者又将一定权限授予其下属,最终公司所有员工都成为了委托代理关系链中一个环节.

  • 标签: 内部控制 独立董事制度 制度安排 公司治理 代理人
  • 简介:独立董事制度作为改善公司治理机制一项重大举措引入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作为中小投资者利益代言,曾被誉为“名利双收”阳光职业。但是,在上市公司纷纷聘请独立董事满足监管者要求同时,我们却发现部分独立董事提出辞职,并且这种趋势愈演愈烈。更为有趣是,很多独立董事在一家上市公司辞职后又到另外一家上市公司去任职,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独立董事“跳槽”究竟是为了获得更多经济激励,还是为了获得更多声誉激励?本文以2001年至2005年75个独立董事“跳槽”事件为研究对象,分析独立董事任职选择真实动机。首先,我们回顾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一个基于经济激励和声誉激励分析框架。经济激励包括薪酬收入和现实成本付出,声誉激励包括企业知名度、企业隶属层级和任职风险。接着,我们对独立董事“跳槽”真实动机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独立董事“跳槽”主要考虑是上市公司知名度和任职风险等声誉因素,而不是薪酬收入和现实成本因素。最后,我们得出结论,片面地强调独立董事薪酬并不能达到对独立董事激励效果,声誉机制更能实现对独立董事激励约束作用。独立董事制度要更好地发挥治理效果。首先要解决独立董事任职并改善公司治理原动力问题,这就要求形成配套独立董事绩效评估机制以及声誉激励约束机制,这样才会有培育独立董事市场、改善公司治理绩效可能。本文研究不仅从一个全新角度丰富了公司治理文献,而且对完善独立董事激励机制提供了一定经验证据。

  • 标签: 独立董事 任职选择 经济收益 声誉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