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强化疼痛护理管理对混合痔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混合痔手术患者80例进行研究,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混合痔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强化疼痛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术后6 h、24 h、72 h的VAS评分变化、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疼痛知识掌握度和满意度、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结果在VAS评分方面,观察组分别为(3.1±0.4)分(6 h)、(2.4±0.2)分(24 h)、(1.5±0.3)分(72 h),明显低于对照组(4.3±0.8)分(6 h)、(3.7±0.6)分(24 h)、(2.6±0.4)分(72 h),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疼痛知识掌握度上,观察组为95.0%(38/40),高于对照组的80.0%(32/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方面,40例观察组共发生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2.5%,40例对照组共有1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7.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满意度上,观察组为97.5%(39/40)较对照组82.5%(33/40)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存质量上,观察组情感职能、生理、躯体、社会等功能评分分别为(76.3±3.8)分、(75.4±4.2)分、(76.5±3.5)分、(77.6±3.2)分,均高于对照组的(61.3±2.8)分、(62.4±2.5)分、(63.3±3.1)分、(64.2±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混合痔术后患者采取强化疼痛护理管理,可显著降低术后VAS评分,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还能提高患者疼痛知识掌握度和住院满意度,提升其术后生存质量,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整体康复。

  • 标签: 强化疼痛护理管理 混合痔 手术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MR)技术在腓骨瓣制备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2018、2019级共20名规培及专培医师,通过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10名,分别采用传统方式(对照组)和头戴式全息眼镜MR方式(实验组)进行腓骨瓣制备教学。统计两组学员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结果以评估学习效果,并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课堂氛围、课程满意度、三维立体感、学习专注度、理论知识掌握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问卷调查每项评分均为为0~5分,分数越高教学效果越好,0分为差,5分为非常优秀。结果实验组理论成绩[(91.4±4.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83.3±3.2)分](P<0.01),且实验组的划线时间和模拟截骨总时间[分别为(5.7±1.2)和(20.9±2.3) min]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分别为(7.2±1.7)和(26.1±3.6) min](P<0.05)。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实验组在提升课堂氛围、课程满意度、三维立体感、理论知识掌握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学员的学习专注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腓骨瓣制备教学中应用MR技术,有助于医师理解腓骨瓣制备的基础理论且提高其动手能力,教学效果良好,在口腔颌面外科教学中具有应用前景。

  • 标签: 口腔外科手术 增强现实 混合现实 临床教学 腓骨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混合现实技术在软组织肉瘤外科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1例36岁腕部巨大平滑肌肉瘤经新辅助化疗后的男性患者,术前行64排螺旋CT平扫、3.0 T MRI平扫,获得DICOM原始数据导入三维重构软件系统。对病灶周围各种组织行可视化边缘检测、分割、提取和测算,并用不同颜色标记从而生成STL格式的三维模型,再将三维模型通过Hololens眼镜映射到真实世界形成混合现实三维影像。术前结合虚拟模型探讨手术规划,预演手术流程,术中实时导航。结果采用CT或MRI数据构建三维模型可区分各组织、器官相对毗邻位置关系及病灶位点,病灶大小可被清晰测量。定位准确并于边界外完整切除肿瘤组织,肿瘤周围血管、神经保留完整。术后肢体感觉、运动功能良好。结论混合现实技术可提供直观的立体图像,可在软组织肉瘤术中协助确定肿瘤边界并切除肿瘤,在软组织肉瘤手术的个体化治疗上具有发展潜力。

  • 标签: 软组织肉瘤 混合现实技术 三维重建 术中导航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敌草快(DQ)混合百草枯(PQ)中毒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日至2022年3月31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45例百草枯、敌草快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混合组、百草枯组(PQ组)和敌草快组(DQ组)。对比三组临床指标、器官功能不全,不同中毒剂量与预后的差异。根据混合组患者90 d存活情况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对比生存组与死亡组各指标差异。将各指标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经Log-Rank检验后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混合组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混合组31例,PQ组92例,DQ组22例。三组对比年龄、中毒量、器官功能不全个数、PSS评分和APACHE II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组主要损伤器官为肠道、肾脏、肝脏、肺脏和神经系统,各器官损伤比例高于PQ组和DQ组。三组对比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HB、肌酐、AST、乳酸、PT和APTT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中毒组口服<20 mL均存活,口服20 ~50 mL共8例,均死亡,口服51 ~100 mL共11例,死亡8例(72.7%),口服>100 mL共10人,死亡9人(90%)。混合中毒组中敌草快浓度>5 000 ng/mL患者均死亡。31例混合中毒患者中有30例(96.78%)患者毒物检测敌草快浓度明显高于百草枯浓度。混合中毒患者生存组与死亡组性别、年龄、中毒至入院时间、中毒剂量、淋巴细胞计数、Hb、BNU、CK、总胆红素、pH、PT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中毒剂量、入院血浆PQ浓度、入院血浆DQ浓度、乳酸为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敌草快混合百草枯中毒可造成多器官功能损伤,主要损伤脏器为肠道、肾脏、肝脏、肺脏、神经系统。混合中毒相比PQ或DQ中毒具有更高的脏器损伤发生率,病情更加严重,具有更高的病死率。中毒剂量、入院血浆PQ浓度、入院血浆DQ浓度、乳酸为混合除草剂中毒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百草枯 敌草快 混合中毒 临床特点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临床诊断学是临床核心专业课程之一,是衔接医学基础课程及临床课程的重要桥梁。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改革以往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本研究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将现代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出"一体两翼三足四维"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科学教研室以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教学对象对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实践研究,结果显示新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达到知识、能力、素养3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可供其他教学团队参考借鉴。

  • 标签: 临床医学 混合式教学 教学模式 临床诊断学 课程思政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弥漫性混合型纤维肌发育不良1例。患者因意识障碍13 h入院。CT血管成像检查示双侧颈内动脉至腹主动脉范围内全身大动脉、中动脉管腔弥漫性扩张,伴多发局限性管腔狭窄及狭窄后瘤样扩张,动脉瘤形成,呈典型“串珠样”改变。头颅CT平扫示右侧丘脑片状低密度影,边界模糊,考虑为右侧丘脑急性梗死。综合影像学检查考虑为弥漫性混合型纤维肌发育不良。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纤维肌性发育不良 CT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将食管裂孔疝病例组和阴性对照组患者超声混合造影观察结果与术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超声混合造影在食管裂孔疝手术患者评估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结果表明,超声混合造影测量结果与术中测得的食管裂孔疝内径呈正相关(P<0.05),同时对食管裂孔疝的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 标签:
  • 简介:摘要混合性生殖细胞瘤(MGCT)是一种较为罕见的恶性肿瘤,可发生于身体的多个部位,其恶性程度较高,但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和典型影像学特征。目前国内外均未见文献报道原发于胸腔的MGCT病例。笔者报道了1例纵隔旁左侧胸腔巨大MGCT病例,其病理成分为卵黄囊瘤和畸胎瘤,并分别从影像学特征、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等方面以及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分析了MGCT的特点,旨在提高其诊疗能力。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混合性性腺发育不良(mixed gonadal dysgenesis,MGD)患儿的临床特点、导致误诊的原因及处理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24例MGD患儿的临床资料。24例患儿的年龄在10~39个月,平均21个月;身高71~97 cm,平均83 cm,其中10例患儿身高低于同年龄段平均身高2个标准差;就诊时22例抚养性别为男,2例抚养性别为女。Prader分级Ⅱ级3例,Ⅲ级15例,Ⅳ级6例。分析患儿性激素测定、性发育相关基因检测结果。对8例常规核型分析性染色体为46,XY的患儿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方法复测,光学显微镜观察患儿切除或活检的性腺组织。结果本组患儿AMH值在16.57~189.92 ng/ml,均值为69.42 ng/ml;hCG刺激实验后睾酮值在0.71~8.09 nmol/L,均值为4.93 nmol/L。基因检测发现WT1基因致病突变,合并低蛋白血症和蛋白尿1例,诊断为Denys-Drash综合征。核型分析示,12例核型为45,X/46,XY,10例为46,XY(其中8例完成FISH检查证实性染色体为X嵌合XY),1例为45,X/46,XY/47,XYY,1例为45,X/47,XYY/48,XYYY。24例均存在阴道,22例探查到子宫或半角子宫。送检48份性腺组织,其中24份有发育不良的睾丸,其中1份睾丸性腺中可见未分化性腺组织。19份有纤维条索性腺,1份未分化性腺组织曾被误诊为卵巢。4份可见条索状性腺伴性索状结构。所有性腺组织均未见肿瘤征象。结论MGD患儿以外阴性别模糊多见常伴苗勒管残件。临床中对考虑诊断MGD的患儿不能仅采用染色体核型分析,可疑者应完善外周血FISH性染色体嵌合型检查。MGD患儿性腺病理检查可见未分化性腺类型,病理易将其识别为卵巢组织,从而将混合性性腺发育不良误诊为卵睾型DSD。

  • 标签: 性腺发育不全 性染色体 组织病理学
  • 简介:摘要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积极开展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教学,通过专题研讨、线上平台交流和技能操作演练等途径,对本学科临床及科研重点内容进行讲解研究,使学生准确地掌握学习重点,高效地学习学科知识;实现了学习的情境化、问题化、多维化和任务化的教学目标,为线上线下交互式的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参考,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 普通外科学 混合教学 医学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样本混合检测对COVID-19诊断的影响,探索最佳的混检方式,为疫情防控和相关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包含不同Ct值的阳性样本与已知阴性样本进行1、2、5、10、20、30、40、50、100人份混合,通过实时荧光RT-PCR法检测混合样本Ct值,分析混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探讨最佳混检方法。结果样本混检后,Ct值依次递增,Ct值<30的阳性样本在100份样本混检时可被检出,Ct值在30~35的的阳性样本在50份混检时无法检出,而Ct值>35的样本在5份混检时无法检出。结论样品混检时宜采用"单采混检"方式,采用不多于5个样本均分体积取样混检,可有效提高检测效率,降低漏检率。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核酸检测 样本混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混合现实技术在骨肿瘤精准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19年3月辽宁省肿瘤医院14例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7例,年龄13~57岁、平均32岁。肿瘤部位股骨远端4例、胫骨近端3例、肩胛骨3例、骨盆2例、肱骨近端1例、锁骨近端1例。恶性肿瘤11例,其中骨肉瘤6例、软骨肉瘤2例、横纹肌肉瘤1例、转移癌2例;良性肿瘤3例,其中骨巨细胞瘤1例、骨母细胞瘤1例、嗜酸细胞肉芽肿1例。所有患者术前采用640层螺旋CT扫描仪行肿瘤部位增强三维重建,收集患者CT原始DICOM数据,将其导入到三维医学影像工作站进行分割、重建、材质设定,通过"星图"混合现实影像系统获得全息影像数据。术前应用全息影像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术中采用全身麻醉,按照术前规划完成手术。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肿瘤安全外科边界,假体置换患者对比术前、术后双下肢肢体长度差,末次随访采用肌肉骨骼肿瘤学会(MSTS)93评分标准对患肢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本组中14例患者在混合现实技术引导下准确定位,完整切除肿瘤组织。手术时间60~180 min,平均133 min。术中出血量50~1 100 mL,平均364 mL。术后均无切口感染、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发生。6例行膝关节肿瘤型假体置换患者术前测量双下肢长度差1.3~6.5(3.70±1.87)mm,术后测量双下肢肢体差为1.7~4.9(2.95±1.24)mm,术前、术后双下肢肢体长度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2, P>0.05)。术后第3天复查MR检查或CT扫描评价外科手术边界,肿瘤完整切除,内固定物位置良好。1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20个月,平均16个月。至末次随访MSTS评分为17~28分,平均23.9分;患肢功能优7例,良2例,可5例。随访期间14例患者无一例死亡,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通过混合现实技术提供的立体直观、全方位病变部位的解剖细节,可以辅助骨肿瘤患者术前手术规划,提高术中肿瘤切除精确性、安全性及组织重建的有效性,实现了骨肿瘤手术规划的可视化、个体化,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骨肿瘤 混合现实技术 精准手术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混合痔术后康复护理中采用五音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山东省耳鼻喉医院肛肠科行手术治疗的14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后给予常规护理与中药熏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开展五音疗法,分别对两组患者手术后的疼痛程度、情绪状态、便秘及睡眠质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 d的疼痛发生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Wexner评分与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在术后7 d的疼痛发生率、VAS评分、SAS评分、SDS评分、Wexner评分与PSQI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混合痔术后康复护理中采用五音疗法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和术后便秘程度,并积极改善其睡眠质量。

  • 标签: 混合痔 康复护理 五音疗法
  • 简介: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是稳步推进改革进行的重要举措,实际上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存在一个较大的误区,那就是认为国有混合所有制改革必然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近年来国有企业中混合所有制企业所占比例不断加大,甚至已经马上达到百分之八十。这些比例的变化意味着我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成效明显,但这些成效绝不是完美且无懈可击的,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着国有资产在国有企业中的底线和红线。本文中将从国有企业所有制改革中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出发,探究和分析解决国有资产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矛盾的方案。

  • 标签: 国企混合所有制 改革 资产管理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混合调强放疗技术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19年4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96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8例。对照组予以单纯调强放射治疗,研究组予以混合调强放射治疗。统计比较两组计划靶区(PTV)评价参数[最大剂量(Dmax)、平均剂量(Dmean)、最小剂量(Dmin)、适形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机器总跳数(MU)]、周围正常器官评价参数[全肺Dmean、5 Gy剂量体积(V5)、V20及心脏Dmean、V20、V40]、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免疫功能(CD4+/CD8+、CD19+、CD56+)、放射性心肺损伤发生率及生存质量。结果研究组HI、MU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全肺Dmean、V5、V20及心脏Dmean、V20均低于对照组,心脏V40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清VEGF、CA125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CD4+/CD8+、CD19+、CD56+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4.17%,2/48)低于对照组(18.75%,9/48),P<0.05。治疗后3个月,研究组生存质量改善率(58.33%,28/48)高于对照组(35.42%,17/48),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采用混合调强放疗技术治疗,能显著提高靶区剂量分布的均匀性并减少机器磨损,减少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降低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且能改善抗肿瘤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乳腺癌 混合调强放疗 放射性心肺损伤 免疫功能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糖类抗原125
  • 简介:摘要在科技推动下,信息化、现代化、智能化已经成为电力行业新时期建设与发展的客观需求与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电力远程抄表系统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电力远程抄表系统应用过程中,需要利用科学、有效的通信手段提升数据传输质量,克服复杂通信环境影响。因此,本文对混合通信技术、中继技术在电力远程抄表系统中的有效应用进行阐述至关重要,有利于提升远程抄表系统性能与质量。

  • 标签: 远程抄表系统 混合通信 中继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垂体促甲状腺激素混合型腺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9例垂体促甲状腺激素混合型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患者中,男7例,女2例,年龄(35.7 ± 13.5)岁,病程(3.8 ± 3.1)年,垂体促甲状腺素和生长激素混合型腺瘤6例,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甲状腺毒症表现,6例患者有肢端肥大症体貌,2例伴有闭经泌乳症状。均为垂体大腺瘤,多呈侵袭性生长。术后仅1例患者完全缓解,多需联合治疗控制病情。结论垂体促甲状腺激素混合型腺瘤以促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混合型最常见,临床表现复杂,肿瘤呈侵袭性生长,手术治疗多不能完全缓解,术后放疗和/或联合药物治疗有助于改善病情。

  • 标签: 垂体肿瘤 促甲状腺素 腺瘤 疾病特征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混合性嗜铬细胞瘤(composite pheochromocytoma,CP)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5例CP,对5例CP的临床、影像学、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预后进行观察,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结果CP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1例,男女发病比例为4∶1,发病年龄52~68岁(平均年龄59岁,中位年龄54岁),肿瘤最大径3~4 cm(平均最大径3.6 cm,中位最大径3.5 cm);临床表现多为无明显症状的肾上腺肿块;典型的形态为两种成分组成,一种为瘤细胞呈不规则巢状排列,瘤细胞胞质细颗粒状、嗜碱性或双嗜性,核分裂象罕见;另一种为由不规则交叉束状排列的施万细胞及散在分布的神经节细胞组成;免疫组织化学示嗜铬细胞瘤弥漫表达PHOX2B(5/5)、突触素(5/5)、嗜铬粒素A(CgA,5/5),支持细胞S-100蛋白阳性(5/5),节细胞神经瘤弥漫表达S-100蛋白(5/5)、神经丝蛋白(5/5),其内神经节细胞PHOX2B、突触素、CgA弱阳性;5例均接受手术切除,预后良好,随访均无复发。结论CP较少见,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其具有独特的组织学特征,仔细的观察肿瘤的完整组织结构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HOX2B、CgA、突触素、S-100蛋白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 标签: 嗜铬细胞瘤 病理学 外科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