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1 个结果
  • 简介:非语言符号指除口头语言和文字语言之外、各种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并负载信息的标志或记号,包括服装饰品、表情神态、行为举止等等。不同于语言符号所具有的方向性和规定性作用,非语言符号在更为宽广的范围内传达着内涵丰富的意义,可以准确反映传播者的思想和情感,并起到强调、修饰、支撑或者补充语言符号的作用。

  • 标签: 非语言符号 文化传播作用 国际政治 服饰 文字语言 口头语言
  • 简介:过去,学者往往不会从文本角度研究早期东南亚文学。例如,为验证碑铭涉及的文献信息而研究碑铭:比如证明碑铭中的事件是与其他铭文、记录或外国材料中的相关信息相符的。对历史学家而言,文献研究是一项关键性活动,但这不是文本研究。文本研究“并不急于从文字转向现实世界”。被视为文本的文字向研究者展现的是语言而非文本之外的事件。

  • 标签: 地方文学 历史学家 东南亚 文本研究 文化 文献信息
  • 简介:从世纪回眸的角度概览世界性文化潮流在本世纪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景观,人们发现伴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世界精神文化的发展趋向越来越集中于人类生存所共同关心的课题。变动不居的生活方式导致了变幻莫测的文化前景,忧虑与希望共存

  • 标签: 20世纪 世界文化 理想主义 通俗文化
  • 简介:国际安全的实质是共同安全,有赖于国际社会在安全观念和安全战略上的基本共识。由于20世纪纪以来全球国际体系的形成及其文化多样性,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巨大变革,尤其是民族主义与大众政治的兴盏、超级强权的出现及其意识形态对立,此种共识或价值基础已相当“稀薄”。在战略文化上,存在着对抗型与合作型的差别;在安全观念上,存在着对国家安全、国际安全或全球安全的不同价值偏重;在安全策略上,存在着霸权、均势与制度等模式的竞争。而避免重大战争、维护国际体系稳定与各国独立生存仍然是国际安全的首要目标;促进经济正义以避免国际经济秩序失衡所衍生的国际国内冲突、应对影响人类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的全球性非传统安全问题,正成为新的难题。在安全相互依赖的时代,国际社会必须重建共识,奉行以共同安全与合作安全为价值导向的、真正的“国际安全战略”,否则将难以摆脱纯粹自助与竞争型“国家安全战略”所造成的安全困境。

  • 标签: 国际安全 共同安全 价值基础 安全观念 安全战略
  • 简介:文化问题在当前欧洲一体化研究中正逐渐成为热点。本文围绕欧洲一体化中的文化多样性问题,在考察欧洲文化多样性政策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缘由分析,并对文化多样性与欧洲一体化进程之间的关系作出初步探讨。最后,文章认为,保持文化多样性有助于改变公民观念.促进欧洲认同,加强欧洲整合。

  • 标签: 欧洲一体化 文化认同 文化多样性 民族特性 国家利益
  • 简介:中俄间文化交流历史悠久,目前更应加强,应该对俄输出汉语文及中国文化等。两国间文化交流不仅可增加友谊,还可促进经贸发展,更能取得经济效益。

  • 标签: 中国黑龙江省 俄罗斯 文化
  • 简介:一、先秦时期稻作农业技术的初步传入东南亚水系纵横的地理环境以及暖热多湿的气候特征,决定在中国古代农作物文化体系中对东南亚农业发展影响最大、亦最为深远的当属稻作文化.以前由于学术界在亚洲栽培稻起源问题上多持印度说①,故此,在探讨东南亚稻作农业源起时,也往往把目光更多地投注在艰难地探寻其与印度文化之间的联系交流中.

  • 标签: 秦朝 汉朝 文化传播 稻作农业技术 农业科技推广 稻作农业科技文化
  • 简介:对于处于战略防守方的中国而言,越是要向外拓展软实力,就越是要重视挖掘自身的凝聚力。凝聚力与软实力本来就是一体两面的,均源于文化自身的吸引力,尽管其着力点不同,却共同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精神潜力。应当注重从外人的眼光来反思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因为对中国是凝聚力的东西,对外人往往就是软实力。中华民族延续不断的历史,其“衰而又兴”的凝聚力,正是中国最柔韧的软实力。国家统一与地方文化多元发展的和谐共存,其“和而不同”的凝聚力,正是中国最亲和的软实力。即使共同经历的灾难,也会不可思议地加深各族人民之间的凝聚力,因为正是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才会同甘共苦,共同期待未来。但是,从“协和万邦”古老理念到倡导“和谐世界”新国际安全观,并不一定意味着皆大欢喜的和平红利,也可能带来不确定性危险,因为对西方而言,这可能意味着道德和意识形态层面的挑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不应只是怀柔感化作用的代名词,还应包含和体现敢于力抗强者、主持正义、维护公正等精神内涵与道德形象,当然,这就更需要自身具备坚不可摧的凝聚力。

  • 标签: 凝聚力 软实力 和谐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
  • 简介:拜占庭基督教传入对罗斯文化具有积极影响,主要原因在于拜占庭文化具有先进性,即广泛的文化来源、进步的社会制度、体系完备的一神教和卓越的文化成就等。文化传播的条件在于两国统治阶级积极倡导推行基督教和拜占庭-罗斯文化的亲缘性。基督教对罗斯文化的积极影响体现在文字、教育、文学、建筑和艺术等诸多方面。

  • 标签: 基督教 拜占庭 罗斯 文化
  • 简介:自清末以来,南海诸岛上的“庙宇”就成为中国政府维护领土主权之有力物证。1909年中日东沙岛交涉案中,两广总督张人骏等人在与日商讨价还价过程中,清政府从一开始进行索赔的重点物产就是以海神庙为主的。各大报刊的报道是渔船、庙宇和矿税三大项,从往复电函可知矿税等是后来为争取更多利益附加的筹码。无论是官员考察南海诸岛.还是报纸杂志对南海主权的报道,甚至是英法日等国侵占东、西、南沙的文字记载,都浓墨重彩地审视着岛屿上的诸多庙址。民国政府在处理西沙群岛开采权、“九小岛”主权等争端上。流露出了对待南海诸岛“庙宇”的两种态度:作为主权物证之“庙宇”.作为“迷信神权”之“庙宇”。这种认识的转向与该时期的《取缔寺庙药笺迷信活动函》、《神祠存废标准》等文化政策相关,自然未纳入保存范围的南海诸岛“庙宇”在建筑修复、文化保护上不被重视。1946年收归三大群岛后,对庙宇遗址的文化报道与记载明显增多。“庙宇”所指向的渔民文化成为报纸杂志叙述的重点,这对现今南海诸岛的“庙宇”文化研究,抑或是海洋文化研究,以及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及领土完整应具有的凝聚力与向心力。都有重大的启示与价值。

  • 标签: 南海诸岛 庙宇 报刊 晚清 文化转向
  • 简介:19世纪孟加拉地区毗湿奴教派女修士文化活动的经历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印度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政治、经济的变化社会文化的明显变化.毗湿奴教派女修士的文艺表演虽多以宗教为题材,却反映了民间的疾苦,虽歌颂宗教神祗和英雄,却借此表达妇女的痛苦,虽有宗教外衣,却不乏叛逆色彩.其文学创作、表演内容、社会含义,远远超过了宗教的意义.

  • 标签: 19世纪 孟加拉地区 毗湿奴教派 女修士 印度教 文化活动
  • 简介:冷战期间,美国为将南越建构成反共产主义的前沿阵地,在南越积极利用越南文化实施了大规模的心理战,其中利用越南"丧葬文化"实施的"游荡的鬼魂"计划就是他们的"杰作"之一。1961-1972年期间,为了平定南方的"叛乱",美方利用越南人"灵魂不死"观念及死后讲究体面葬礼、希望葬入祖坟并得到永久祭祀的传统开展心理攻势,不断借助宣传媒介暗示对手必然会"客死他乡",既没有坟墓,也没有葬礼,更得不到子孙的永久祭祀,他们的灵魂将会四处游荡,永远得不到安息。这种心理攻势唤起了在南越境内艰苦环境下开展斗争的越共、北越士兵的心理恐惧以及对前景的担忧,极大消解了他们的斗志,导致大量士兵投降,彰显了传统文化作为心理战武器的强大功效。

  • 标签: 丧葬文化 美国 越南 心理战 越战
  • 简介:20世纪早期哈尔滨的外来宗教现象,不仅在中国宗教史甚至世界宗教史上也是不多见的,东正教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社会动荡、俄国人为主体的宗教、时间短暂、中国本土宗教等因素,使得东正教在宗教思想观念上对哈尔滨影响不大。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哈尔滨的城市设计理念、建筑艺术风格、刺激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冰雪文化等方面。东正教对形成哈尔滨东西兼容的国际性、多元性城市文化品格具有较大影响。

  • 标签: 哈尔滨 东正教 城市文化
  • 简介:缅甸克伦族与缅族之间存在着碰撞与并存的关系,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不同的民族一国家认同,克伦族分离主义运动是二者碰撞的突出体现,但克伦族又难以脱离缅甸这个由缅族主导的国家。本文从文化冲突与容忍的角度阐释了这种对立统一关系。

  • 标签: 克伦族 缅族 碰撞 并存 分离主义
  • 简介:当前美国各界对华认知整体趋于负面,缺乏对中国文化、中国哲学、中国国情的系统性深入研究,针对中国海洋战略长期目标和意图的研判多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在许多中国权威人士与媒体眼中,美国依然习惯于以冷战思维来看待中国,中美两国结构性矛盾不仅未得到缓解,

  • 标签: 中国文化 长期目标 海洋战略 文化层面 意图 结构性矛盾
  • 简介:本文探讨的是菲律宾伊富高民族的口头叙事文化“呼德呼德”。《呼德呼德》在东南亚地区第一个人选联合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代表,它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呼德呼德”和伊富高人,梳理了国际学术界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接着探讨了“呼德呼德”的概念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社会功能、具体的表演形式等;最后论述了“呼德呼德”面对现代文明冲击所处的困境,以及国际组织和菲律宾政府展开的文化保护行动。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史诗 民俗学 菲律宾 东南亚文化
  • 简介:英语全球化致使世界范围内更多英语变体的出现,并蕴含各自的文化,东盟国家英语变体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顺应英语全球化和中国-东盟合作区域化的发展趋势,培养大批熟悉东盟国家英语变体特点和文化内涵的高素质英语人才,是当前我国英语教学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从英语全球化的理论出发,深入探讨其对东盟国家英语变体及文化教学的启示。

  • 标签: 英语全球化 东盟国家 英语变体及文化 英语教学
  • 简介:<正>印度在现代化问题研究中具有典型的意义。近两百年的殖民统治使印度深受西方影响,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在它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领域打下了很深的烙印。西方的影响直至今天仍反映在诸多方面。同时,印度又是一个传统凝聚力极强的民族。文化教育的不平衡发展,宗教对社会生活无所不在的渗透,多语言多民族的排他性,种姓等级制度的顽固,都在表明传统主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由于印度的历史和文化的复杂性,要从根本上理

  • 标签: 现代化进程 印度教 传统主义 西化 印度社会 文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