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正>《管子·内业》是一篇讨论精神学说的文章。篇中使用的“道”、“精”、“气”、“神”、“性”等字,都是同义语。——第十五节云:“心能执静,道将自定。“而第七节则云:“敬除其舍,精将自来;……严容畏敬,精将至定。”证明“道”就是“精”。——第三节云:“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心术》下则云:“气者身之充也。……充不美,则心不得。”证明“道”就是“气”。

  • 标签: 精神现象 管子 内业 心术 著者 两个来源
  • 简介:“五行学说”是一套对宇宙构成及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予以探讨的学说体系,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对宇宙共时层面的剖析,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宇宙的核心,自然界的万物莫不与之息息相关。二是对宇宙历时层面的剖析,认为自然界的一切变化、人类社会的发展、朝代的嬗替等都可用五行相克、相生的理论来解释。正是这两个层面的思维模式启迪了《洪范》的诠释著作——《洪范五行传》,使之把帝王五事、灾异现象与木、火、土、金、水一一相配,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解读灾异之变发生的原因,从而开创了经学史上用“五行灾异”之说解释儒家经典的先河。

  • 标签: 五行学说 洪范 洪范五行传 灾异
  • 简介: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特色,可以“通以显体”一语来概括,老庄的道论集中体现了这一特色。道是“一”,或超越的本体;但它是在事物个体实存的“通”性中显现出来的超越性,而非形式实体性之“一”。“通以显体”,强调事物自然差异的肯定性意义。因任事物自然性命差异性以实现其在价值上的平等性或齐一性,则万物“道通为一”。“道通为一”的境界,要在人文义的“有名”上开显,并通过“日损”去蔽的修为功夫或生命实现的历程来达成。道家对道的证显,采取的是一条存有实现论或人学的进路。

  • 标签: 通以显体 物化 齐物日损 存有实现论
  • 简介:毛泽东的两类矛盾学说一直是当代中国社会冲突治理的指导思想。从历史上看,该学说在实践中有平和、暴烈和柔弱等三种反差极大的表现。本文致力于将这些表现统一起来解释,以探寻该学说在实践中发生变异的规律。本文认为,中国政治体系构造和运作的基本逻辑是人民政治逻辑。基于该逻辑,国家一方面享有极大的专断权力,另一方面对政治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这使国家对权力的行使具有显著的策略主义特征。两类矛盾学说在实践中表现出的平和、暴烈和柔弱等三种面相,虽然差异极大,但本质上都是人民政治逻辑在不同政治形势下的具体展现,即都是国家以人民政治逻辑赋予的专断权力为基础,再斟酌具体的政治形势予以策略性调整的结果。在当前,如果不注意反思和克服人民政治逻辑的固有局限,中国的社会冲突治理将难以走出革命复生革命的困境。

  • 标签: 人民政治 公民政治 两类矛盾学说 社会冲突治理
  • 简介:性善论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早期儒家学说体系化过程的必然结果。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儒学的体系化、德行的内向化和德目的简约化,具体表现为五行说的形成,从五行说到四端说,再从四端说到性善论。

  • 标签: 五行说 四端说 性善论
  • 简介:义利之辨,既为儒家的传统论题,在现代的意义世界里,也能转出它新的生命和新的形式。论语时代发轫的这一命题,与墨学的对峙与交通,经过董仲舒、程朱一系的补充或补订,兀然在有宋一代朗现出新的气象。水心环绕此命题所下的补正工夫,即是其中的一案。《水心别集》卷三说“崇义以养利,隆礼以致力”,到了水心晚年来了个大的转换,一方面仍是义利并举,另方面则是利先义后,谓之“成利致义”。比照横渠、朱子用“心”来统贯“性”“情”二观念,水心在“义”与“害”的链接间,寻到了一个大写的“利”字:利,既可以是“义”,也可以是“害”,犹一剑双刃,较之“心统性情”,它是“利统义害”。故,就结果言,水心说坦荡地展臂拥抱墨学,却恰好造成对先秦儒义本学统的彰显,与小程子辨明兼别、融通儒墨的理一分殊说,有不二之妙。

  • 标签: 道德与功利 义利之辨 德性论 一体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