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8 个结果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由中国共产党、理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三部分构成,他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共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生成,随着主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际的理解和把握的逐步深入,主体不断成长壮大,并且走向成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演进过程中,呈现出了规律性特征,即主体力量不断壮大,主体自觉性不断增强,主体间互动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

  • 标签: 民主革命时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主体
  • 简介:<正>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极富创造性的理论成果。他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指明了一条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道路。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以其理论上的开拓创新和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

  • 标签: 毛泽东选集 新民主主义理论 新民主主义论 中国革命 中国共产党 社会主义社会
  • 简介:党团是党组的前身,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权机关和群众组织中的领导机关里建立的领导机构,是加强党对政权的指导监督、对群众团体的政治领导的重要途径,是保证党在执政与革命双重任务中领导地位的组织形态,同时也是处理好党政关系、党群关系的关键环节。邓小平在《党与抗日民主政权》一文中,在党章的框架下对党团的设立范围、基本定位、基本原则、功能与途径等作了较为细化的阐述,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党团"制度作专门论述的篇目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 标签: 邓小平 党团 党组 党的领导
  • 简介:中国民主党派代表性问题是中国政党制度与统一战线的一个传统问题和基础问题.中国民主党派代表性问题的实质就是形式代表与实质代表之间的匹配和契合程度。当前中国民主党派的代表性.由于与社会脱节,面临如下的转型困境:代表性失衡,即代表过度与代表缺失;代表性趋同,即政党趋同、界别模糊与重复代表;代表性虚置,即形式代表与实质代表的悖论。在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和政党协商的大背景下.民主党派的代表性建设面临深刻转型,即从形式代表向实质代表转化,从缩影代表到授权代表与行动代表转型。

  • 标签: 民主党派代表性 形式代表 实质代表
  • 简介:民主体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观,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价值理念。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价值观的建构者,他在领导革命、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从力量主体、权利主体、评价主体、价值主体四重维度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扩大了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价值观的理论空间和理论深度,提升了党坚持人民主体价值观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为党不断走向新的胜利提供了根本的理论支撑。深刻分析和把握毛泽东人民主体价值观内涵的四重意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人民主体 价值观 内涵
  • 简介:在苏联的研究中,通常在直接阐述1917年的各种事件之前,总是先用几个章节叙述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和政治前提。统计工厂的数量,弄清它们的辛迪加化程度,确定无产阶级在社会中所占的比重等等。但是这些叙述往往很少与随后对材料的阐述相结合,只起了程序性的作用。

  • 标签: 领导人 抉择 民主 俄国 政治前提 经济前提
  • 简介: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一论断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基本规律的深刻揭示,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根本特征的科学阐释。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人民当家作主 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 民主政治发展 党的十六大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并创造出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时代任务和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人所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是不一样的。其中,在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和中国人民革命建国的实践主题是一致的。近代中国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思想武器,是确立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题的历史前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特点的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是实现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题的关键所在。在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和解决中国革命一系列基本问题的过程中.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得以最终确立和成功实现。

  • 标签: 民主革命时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前提 关键
  • 简介:从1872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留美幼童算起,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止,有人估计中国总共出洋留学的人员累计已达到10万之多。在这庞大的留学生队伍当中,出现了影响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大批风云人物,如:孙中山、李大钊、陈独秀、朱德、周恩来等几代革命领袖;有成为历史反面教材的人物,如:在各地割据称雄的地方军阀、混迹政坛的官僚政客、叛国投敌的汉奸卖国贼等;还有的成为近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学者和科学家;以及为数众多的在各

  • 标签: 留学生群体 中国共产党 民主革命时期 中国近现代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 风云人物
  • 简介:《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之作。《新民主主义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概括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范畴;二是建构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三是提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学说。

  • 标签: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自信思想,表现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精神动力。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自信思想,对今天为什么要坚定和怎样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提供了借鉴,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自信思想
  • 简介:尽管马克思与古希腊哲学传统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但从古希腊哲学传统来研究马克思的思想,在学术界尚未成为中心主题。那么,马克思的民主思想与亚里士多德,马克思的理想社会与雅典城邦有什么关联呢?城邦先于国家与社会的区分,而巴黎公社后于国家与社会的区分,两者都是国家与社会相融不分的公共生活领域。亚里士多德以雅典民主政制为原型的理想城邦与马克思的理想社会具有相当的一致性,如民主是需要有教养的人民,人民共同掌握和参与政治权力;雅典的人民领袖与公社的社会公仆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以及防止多数人的暴政等。亚里士多德为马克思的民主思想提供了古典来源,也为马克思批判现代资产阶级民主提供了古典支持。

  • 标签: 雅典城邦 巴黎公社 亚里士多德 马克思 民主
  • 简介: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文化观的继承和发展,它指导和促进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建设,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于我们坚持和培育民族精神,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民族精神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 文化观
  • 简介:毛泽东对中国妇女问题的关注一直贯穿于他政治生涯的始终,纵观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发展的历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经历了两次重要的转变:从早期无政府的激进理想主义到将中国妇女问题纳入马克思主义框架的转变、妇女解放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这两次转化,标志着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从空想变为现实。在毛泽东的倡导下,中国妇女参与到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妇女实现了觉醒一参与一独立人格的形成这样的转变,改变了社会性别观念,中国妇女地位得到很大的提高,实现了男女平等,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妇女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将男女平等的观念内化为自我信念,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妇女解放。

  • 标签: 毛泽东 妇女 男女平等 妇女解放
  • 简介:本文从研究的基本概况、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的新视角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和分析,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城市民主改革运动问题研究做了较为具体的总体回顾和梳理。文章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城市民主改革运动问题研究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研究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但在研究视角、理论深度方面都还存在明显不足。目前应立足于党史研究的具体情境,吸收借鉴多学科研究的基本规范和理论方法,推进探究城市民主改革运动问题研究的新视野。

  • 标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初期 城市民主改革运动
  • 简介:<正>拉克劳(E.Laclau)和墨菲(C.Mouffe)的"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就是其激进多元的民主理论。从实质而言,这一理论其实是一种典型的政治哲学学说。但迄今为止,对他们的政治哲学观,国内学界所论甚少,而主要侧重于罗尔斯、诺齐克,包括法兰克福学派的著名代表哈贝马斯等哲学家的政治哲学思想研究。因此,集中探讨"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观,在时下的政治哲学研究中就显得更为必要和紧迫。本文主要集中于后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拉克劳和墨菲的政治哲学思想,特别是其提出

  • 标签: 后马克思主义 领导权 政治哲学观 政治哲学思想 哲学批判 克劳
  • 简介:罗莎·卢森堡的社会主义民主理论高于第二国际其他理论家的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地方在于,她从历史辩证法的高度来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社会主义的现实政策和策略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她把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为社会主义的最高原则,作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目的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标志,另一方面她又面对现实的残酷斗争,肯定俄国革命的意义及其采取的集中主义组织形式的必要性。在她看来,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其现实的政策和策略之间发生的矛盾恰好证明,社会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辩证的过程。正是基于这一思维高度,她阐发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并对布尔什维克的集中主义的组织形式及其相应的政策进行了善意的、同志式的批评。一方面,她批评布尔什维克取消普选制,没有把无产阶级的专政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有机地结合起来,没有处理好无产阶级专政与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表达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她又承认布尔什维克对待议会和普选制的态度及其所采取的严厉措施是迫于当时的国际国内的严峻环境。在这里,与其说她是对布尔什维克政策的批评,不如说她是对社会主义本质与现实矛盾的一种思考。这种思考方式,从哲学的层面上看,就是从社会主义运动危机的角度,即从马克思的否定辩证法的视角,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未来前景。

  • 标签: 罗莎·卢森堡 社会主义民主与专政 自发性与自觉性 否定辩证法 历史辩证法
  • 简介:鲁迅在自己的思想探索和文化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反现代性的理论,使现代性和反现代性、理性与反理性共时存在于他的思想体系中。在他的思想体系中,主体的发展是其核心和指归。本文拟将分析鲁迅早期的几篇论文中关于科学与民主的认识中所体现出来的反现代性的主体建构,揭示鲁迅早期思想理论的时代超越性,以及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性行将终结"的今天所昭示的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 标签: 现代性 反现代性 主体建构 科学 民主
  • 简介: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中共中央从解放战争时期开始在地方推行民主政权建设的主要措施。邓小平在主政西南的两年多时间里,从西南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强调了建立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实践意义,贯彻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建设的具体原则,推动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体系的发展完善。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西南地区的民主政权和统一战线建设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使新生的人民政权迅速赢得群众的拥护,为真正实现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制度探索。

  • 标签: 邓小平 主政西南 民主建政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