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飞雁滩是1964年1月至1976年5月黄河尾闾由刁口流路入海形成的黄河亚三角洲。自1976年黄河改走清水沟入海后,飞雁滩岸滩发生强烈侵蚀后退。以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地形固定断面观测资料、2004年4月现场水文泥沙及沉积物取样资料为基础,地形剖面后退距离作为统计参数,并根据实测资料计算了潮流和波浪底摩阻流速的横向分布,从动力分布和沉积物结构方面解释了飞雁滩典型剖面的变化特征。30a来飞雁滩岸滩地形剖面经历了“快速后退侵蚀——慢速调整——波动触发”的变化过程,这也正是其三角洲前缘侵蚀逐渐消失过程。沉积物抗冲性强弱是剖面蚀退速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水动力条件的变化改变了不同阶段的地形剖面最大蚀退量水深范围与闭合深度。风暴潮仍是今后海滩地形剖面演变的触发动力。

  • 标签: 黄河三角洲 飞雁滩 侵蚀 波流共同作用 地形剖面 泥沙输移
  • 简介:对基于开放的可视化工具包(visualizationtoolkit,VTK)可视化图形库的地形三维可视化进行了研究,并在VC开发环境下利用MFC设计开发了地形三维可视化程序。通过对VTK地形可视化中三维建模、颜色映射和纹理贴图等关键技术的分析,利用VTK可视化类库管线流的方法,高效地实现了离散点坐标数据的读取、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以及地形三维可视化显示与交互功能。

  • 标签: 地形三维可视化 可视化工具包 颜色映射 纹理贴图
  • 简介:星载测高仪可以实时测量从卫星到瞬时海面的距离,对这一距离进行各种误差改正后,就可以用于多种不同的目的。大地测量学家和海洋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如何从这一距离信息中提取大地水准面和海面地形。鉴于这两种信息在一定波长上是相互迭加的,因而分离海面地形和大地水准面就变得非常艰巨了。过去人们都是采用从平均海面中减去大地水准面的直接方法来分离的,后来人们又采用整体求解法(即同时确定海面地形,改善重力位模型及减小轨道误差)来分离。但这一问题至今并没有得到完美的解决。本文首先介绍了卫星测高技术的一些发展背景,继而对人们惯用的分离海面地形与大地水准面的方法进行了分析讨论,同时提出了改进海面地形与大地水准面可分性的一些方法。

  • 标签: 大地水准面 卫星测高技术 海面地形 径向轨道误差 重力位模型 可分性
  • 简介:分析了海底地形测量成果的多源异构和海量特性,指出合理构建交叉点不符值数列是开展数据质量评估及精化处理的关键.为避免格网法结果自身失真可能对评估造成的不确定性,充分准确挖掘交叉点不符值所隐含的粗差及系统性偏差等信息,提出应基于三角网构建海底地形曲面并计算全部水深交叉点不符值.结果表明,交叉点不符值数列构建结果具有唯一性,基于此可对海底地形成果可能隐含的误差作进一步探测并削弱.

  • 标签: 海底地形 多源 异构 粗差 系统性偏差 交叉点不符值
  • 简介:声速改正是海底地形探测资料处理的关键技术环节之一,而声速剖面的质量则将从源头上影响声速改正的精度.针对当前深远海海域海底地形探测中在何时、何地布放何种声速仪器获取声速剖面性价比更高的技术难题,提出将海底地形和温盐场作为在深度方向和时空间布放声剖站的设计依据,开展了基于WOA13温盐场提高XBT计算声速剖面精度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已有的海底地形和温盐场可提高深远海海域声速剖面站布设的性价比.

  • 标签: 海底地形测量 声速剖面 声速改正 温度剖面 盐度剖面
  • 简介:水位控制是海底地形测量资料处理的重要技术环节之一,潮汐观测数据质量控制则是提高水位改正精度的关键.针对当前自容式压力验潮仪使用中经常会遇到的潮汐观测数据缺失、波浪扰动影响等技术难题以及海水密度精密改正、基准面传递确定等技术需求,开展了相关理论方法研究并开发了较实用的潮汐数据处理模块.结果表明,经多个环节的精密处理后潮汐观测数据精度提高明显,适用于海底地形测量水位改正及其他海洋工程应用。

  • 标签: 海底地形测量 水位控制 最小二乘拟合法 低通滤波 平均海面 深度基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