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川西南荥经开展了多口页岩气调查井及参数井(CYY1,YD1和YD2)的钻探。通过大量岩心观察和沉积构造特征分析,在中下奥陶统识别出大量软沉积变形构造及脆性变形构造,包括重荷模、火焰构造、球—枕构造等负载相关构造,液化砂岩脉、液化泥砾等液化构造,以及布丁构造、卷曲变形、震裂缝、震裂角砾、同沉积断层等,具有典型地震导致的同生及准同生构造变形特征。记录显示至少发生了2次地震事件,并引发海啸以及多次余震。该区震积岩的发现表明早中奥陶世曾发生明显的构造活动,是加里东早期都匀运动一次构造运动幕的响应,这对川中隆起具有重要意义。构造运动导致荥经周缘断裂活动并引发地震。地震对沉积地层的改造极大地改善了研究区油气储集层条件,更利于油气的运移。

  • 标签: 震积岩 软沉积变形构造 早中奥陶世 加里东运动 都匀运动 荥经坳陷
  • 简介:在阐述区域地质构造和含水系统划分的基础上,论证了川西上三叠统含水系统隶属于沉积水压系统类型,提出了研究深层水渗流场的原则和方法,并根据计算勾画了研究层水头等值线图和水动力分带图,揭示了深层水的流动特点和规律性.

  • 标签: 水压系统类型 渗流场 上三叠统 川西坳陷 油气地质
  • 简介:为探讨库车大北-克深地区深层致密砂岩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对采集的天然气样品进行了组分定量和碳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显示,库车大北-克深地区深层致密砂岩气中甲烷占绝对优势,为87.30%~98.33%,平均为96.18%;其重烃气含量较低,为0%~3.41%,为明显的干气;天然气的δ13C1为-31.9‰~-26.5‰,δ13C2为-24.2‰~-16.1‰,δ13C3为-31.1‰~-15.7‰;烷烃气碳同位素偏重,主体呈正碳同位素序列,局部出现倒转;天然气成熟度为1.50%~3.62%,平均为2.39%,为高-过成熟天然气;δ13CCO2主要为-19‰~-10.3‰。研究表明,大北-克深地区深层致密砂岩气中烷烃气属于煤成气成因,同型不同源气或煤成气与油型气的混合是烷烃气碳同位素倒转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与深层高温高压条件下烷烃气的形成与成藏过程有关;深层致密砂岩气中CO2主要为有机成因。

  • 标签: 深层致密砂岩气 地球化学特征 碳同位素 成因 大北-克深地区 库车坳陷
  • 简介:济阳孤东油田七区西馆陶组上段为典型的曲流河沉积,其中Ng5^22单层发育2个大型点坝砂体,在系统的点坝砂体构型表征的基础上,探索了储集层构型界面的几何建模方法,将构型界面模型嵌入到基于三维结构化网格体的相模型中,建立了研究区26—295井区真正意义上的、更符合地下实际的三维储集层构型模型,再现了成因微相内部构型单元及界面的空间分布特征,满足了三维油藏数值模拟的需要。点坝内部的侧积层向废弃河道方向倾斜,延伸到距点坝顶三分之二的位置,点坝砂体表现为“半连通体”特征。建立了点坝内部剩余油分布模式,并指出挖潜措施。该方法在研究区应用效果较好,并可以推广到其他相似油田,这对丰富储集层地质学理论及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济阳坳陷 孤东油田 储集层构型 剩余油 储集层建模 点坝
  • 简介:上第三系馆上段是胜利探区的主要含油气层系,储层以曲流河沉积所形成的曲流砂坝为主,横向变化大,分布范围广。油气富集与储层的发育密切相关。从基础资料研究入手,提出了砂岩速度小于围岩速度的观点;总结了储层的地震反射特征;研制了振幅、频率综合反演储层厚度的方法;开发应用了多参数及人工神经网络、相干分析、测井约束反演等油藏描述技术;并对砂体的含油气检测方法进行了探讨。

  • 标签: 河流相 砂体 储层预测 相干分析
  • 简介:以层序地层学原理为基础,采用地震线描法,建立了焉耆盆地博湖八道湾组的层序地层格架。将其自下而上划分为SQ1,SQ2和SQ3等3个三级层序,并分析了各个层序的地层格架特征,同时建立了层序地层模式,指出了在该模式下的油气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八道湾组在层序结构上低位体系域普遍不太发育,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发育;沉积体系以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及湖泊沉积体系为主,沉积分布主要受盆地形态的控制。

  • 标签: 地震线描法 层序地层格架 层序地层模式 博湖坳陷
  • 简介:阿瓦提凹陷三叠系沉积厚度大、地层对比精度低,已成为制约该区勘探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从岩性、电性、古生物等方面对该凹陷三叠系划分对比进行了探讨,建立了阿瓦提凹陷三叠系的划分数据表.

  • 标签: 塔里木盆地 北部坳陷 阿瓦提凹陷 三叠系
  • 简介:陆相湖盆洼陷带因其洼陷小、距离物源较近,极易发育浊积扇体岩性油藏。济阳北部各主要沉积洼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三段浊积砂体发育。浊积扇体可以分为近源浊积扇体和远源浊积扇体。本文主要论述了渤南洼陷沙三段远源浊积砂体沉积特征、分布规律以及浊积扇体成藏模式,介绍了用地质、地球物理技术对浊积扇体的描述情况。

  • 标签: 渤南洼陷 浊积扇体 测井相 地震相 成藏模式
  • 简介:济阳东营凹陷古近系孔店组一段一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Ekl-Es4x)沉积时期发育了规模巨大的红层一膏盐层沉积。通过对红层一膏盐层沉积构造、碎屑颗粒粒度和沉积物垂向叠加样式等分析,表明红层沉积具有水上沉积作用和水下沉积作用共存、重力流沉积作用与牵引流沉积作用并存的特征。红层一膏盐层在盆地的不同位置具有明显不同的垂向叠加样式。通过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和泥岩颜色分析,结合前人研究表明,红层一膏盐层沉积时期沉积环境以干旱为主,呈现干湿频繁交替的特征。气候相对潮湿时期,湖盆盐度较低,以沉积砂泥岩为主;气候干旱时期,湖盆盐度高,以沉积膏盐岩为主。红层一膏盐层沉积早中期为低水位振荡性湖泊,沉积晚期为高水位振荡性湖泊,两者沉积作用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别。

  • 标签: 红层 膏盐层 沉积模式 古近系 东营凹陷 济阳坳陷
  • 简介:本文主要采用油气地球化学和包裹体分析技术,研究了渤中蓬莱19-3和渤中25-1二类油气田的油气成藏特征。指出两处明化镇组和馆陶组等浅层油气藏均为晚期(第四纪)形成,为相对连续的二期充注,早期注入的原油普遍遭受降解,之后注入的油相对较轻,成熟度较高。渤中25-1深层沙河街组油气藏为二—三期运聚成藏,中新世为主要成藏期,上新世末-第四纪时受区域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油气藏发生调整,油气藏中的部分油气向浅层运移,同时有较高成熟度的油气注入深部储层。

  • 标签: 油气包裹体 油气运移 油气成藏 生物标志物 渤中坳陷
  • 简介:黄骅古贝壳堤位于河北省黄骅市沿海,由6条堤组成,为“世界三大古贝壳堤”之一,其发育规模、时间跨度和包涵的地质古环境信息为世界所罕见。在国际第四纪地质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简要介绍了其现状及保护情况。

  • 标签: 黄骅 古贝壳堤 自然遗产
  • 简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油气成藏动力学理论,计算了济阳地层油气藏典型区块的成藏动力,分析了其净浮力分力小于毛细管力的地层油气藏的成因,确定了这类油气藏油柱高度的主控因素。用Spss软件对这些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得到油柱高度的拟合计算公式,初步实现了对地层油气藏的钻前定量预测。

  • 标签: 地层油气藏 油柱高度 主控因素 成藏动力 济阳坳陷
  • 简介:松辽盆地中央南部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沉积时期,松辽盆地地形平缓,基底沉降缓慢,在湖平面整体扩张及浅水背景下河流入湖形成三角洲沉积。通过岩心观察、相标志与测井相研究,该区储层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识别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3种亚相,以及分支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分支河道间湾、水下分支河道、水下决口扇、河口坝、远沙坝、水下分支河道间湾9种微相。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广泛发育,前三角洲不发育。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通过填积和频繁的分叉改道,向湖盆中心方向长距离推进,在三角洲前缘的浅水区域发育了大量水下分支河道,分支河道与水下分支河道砂体相互切割、叠加,形成了平均宽度200~600m、平均厚度3~8m的河道单砂体,(水下)分支河道砂体构成了油气富集的主要储集体。该区沉积相的精细研究,为进一步调整开发井网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松辽盆地 中央坳陷 下白垩统 泉头组 沉积微相 (水下)分支河道
  • 简介:为了弄清川西须五段致密砂岩与泥页岩储层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并深化对非常规致密气储层的认识,利用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及压汞等资料,对须五段储层岩石学、储集空间、物性等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须五段储层岩性大致分为泥页岩、粉砂岩和细砂岩三大类,分别占地层总厚度的56%,19%和25%,砂岩普遍具有泥质杂基和岩屑含量高、长石含量低的特征,泥页岩中石英等脆性矿物含量较高;储集空间包括有机质孔、杂基微孔、粒内溶孔、粒间溶孔及微裂缝5类;细砂岩孔隙度和渗透率平均值分别为1.41%和0.1mD,属于致密砂岩储层,主要为高能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沉积,粉砂岩孔隙度和渗透率平均值分别为1.52%和0.22mD,总体均略高于细砂岩,泥页岩孔隙度和渗透率平均值分别为1.95%和0.068mD,属于致密页岩储层;储层物性主要受到沉积条件、成岩作用和构造裂缝的多重控制,强烈的压实和压溶作用是导致砂岩致密的主要原因,次生孔隙主要由溶蚀作用形成,黏土矿物的转化及有机质热演化为泥页岩提供了大量储集空间,微裂缝极大地改善了储层渗透性。研究结果可为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一定参考。

  • 标签: 致密砂岩 泥页岩 储层特征 控制因素 须五段 川西坳陷
  • 简介:济阳馆上段岩性油气藏隐蔽性强,直接的地震识别有因难。本文在研究孤南洼陷馆上段基本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曲流河砂体的地震识别方法:运用地震相分析初步确定砂体发育区域;根据地震相干分析显值低、累计振幅值强的特点划分砂体有利区带和分布范围;在地震反演剖面上落实砂体位置;综合解释确定砂体几何形态。该方法已付诸实践,识别效果好。

  • 标签: 济阳坳陷 河道 砂体 地震识别方法 孤南洼陷 地震相分析技术
  • 简介:区域构造应力场、营潍断裂右旋走滑扭动、重力差异压实、热沉降以及地幔拆沉引起的均衡调整作用共同控制和影响了渤海浅层上第三系和第四系的构造变形和沉降沉积中心的形成.渤海新生代叠加复合的盆地性质和强烈的新构造运动与周边板块活动的动力学背景密切相关.浅层圈闭在渤海油气勘探中占据重要地位,晚期断层对渤海浅层大油气田的分布起控制作用,不同类型浅层背斜圈闭对油气富集程度也有重要影响,据此归纳出两种基本油气运聚模式.

  • 标签: 渤海 浅层构造变形 特征 成因机理 渤中坳陷 油气富集
  • 简介:本文研究了准噶尔盆地中央带主力油层流体包裹体的特征,统计分析了各区块已揭示的主力油层的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明确了主力油藏主成藏期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范围;在此基础上,通过单井埋藏史和热史的恢复,结合主力烃源生排烃热演化,确定了各区块主力油藏主成藏期发生的时间:中部1区块为新近纪渐新世(40Ma),中部2区块为晚白垩世早期(95-88Ma),中部3区块为白垩世末-古近纪早期(75-60Ma),中部4区块第一期成藏时间为早白垩世末(105-95Ma),第二期成藏时间为晚白垩世晚期(85-72Ma)。

  • 标签: 流体包裹体 均一化温度 主成藏期次 中央坳陷带 准噶尔盆地
  • 简介: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以中期旋回为编图单元,对川西中段上侏罗统遂宁组的古地理和砂体展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川西中段上休罗统遂宁组可划分为1个长期旋回(LSC1)与3个中期旋回(MSCl,MSC2和MSC3)。其中,MSC1—MSC3沉积期,龙门山前缘均发育有较大规模的冲积扇群.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表现为多个辫状河三角洲叠置的沿龙门山前缘分布的辫状河三角洲群:MSC1-MSC2沉积期,川西中段发育的沉积体系类型以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为主,冲积扇仅在规模及位置上有所变化,该时期砂体主要分布于龙门山前缘与中江-回龙地区;MSC3沉积期,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发育于郫县-温江-大邑地区,砂体厚度以及规模均较大。

  • 标签: 岩相 古地理 砂体展布 遂宁组 川西坳陷
  • 简介:库刹克构造叠合面积160km2,是塔里木盆地满加尔北部的“洼中隆”,拱褶高大,生、储、盖层组合配套,三层圈闭良好,属具有含油气前景的局部构造。满加尔生油气潜能巨大。但是,在库刹克构造上钻探的满1井与满加尔内打的10多口超深井,均未获得工业油气流。从油气源层、圈闭与储集空间、油气运移通道与巨厚隔层、油气成熟期与圈闭有效期配置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未获油气之原因,提示在满加尔腹地,相对较浅部位及周边断裂发育部位寻找寒武系和下奥陶统的原生油气藏

  • 标签: 塔里木盆地 满加尔坳陷 库刹克构造 含油气评价
  • 简介:冀北双洞背斜为一被破坏了的古油藏:铁岭组灰岩中广泛分布的油苗、沥青和油气包裹体指示地质历史时期本区大规模的油气活动。灰岩中发育多期含油气包裹体的方解石脉,说明本区经历过多期构造运动,且每次构造运动都伴有较大规模的油气活动,构造运动使古油藏发生调整和破坏。冀北中-上元古界勘探的关键是有否好的盖层和保存条件,中-上元古界上覆地层古生界和中生界均未遭受严重破坏的地区为勘探远景区。

  • 标签: 冀北坳陷 双洞背斜 中上元古界 油气包裹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