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1 个结果
  • 简介:收集2014-2016年我国部分地区环保部常规监测的6项大气污染物浓度,重点分析了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空气污染的状况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除O3外,其余污染物浓度均下降,SO2二级达标率持续上升.各污染物区域性分布显著,北方比南方污染重.东部O3污染严重;PMW、CO浓度在华北地区最高;SO2浓度在东北、华北最高;PM2.5、NO2浓度在华中、华北最高.华北地区大气污染严重,华东PM及SO2污染最轻.

  • 标签: 空气污染 PM 气态污染物 区域性 特征
  • 简介:利用GC-ECD测定了小白洋淀6个采样点的9种浮水、挺水和沉水植物中4种六六六(hexachlorocyclohexanes,HCHs)异构体的含量,分析了其分布、组成及富集特征。结果表明:1)小白洋淀水生植物中总HCHs含量范围在ND~7.47ng·g^-1(ww),浮水植物中HCHs含量最高,挺水植物各组织含量也有明显差异,根部HCHs含量明显高于茎叶2种组织。2)4种HCHs异构体中,γ-HCH的残留水平要显著高于其他3种异构体。在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中,均以γ-HCH占绝对比例,相对含量达60%~99%;而在挺水植物中,δ-HCHs占有较高比例,并且主要富集在挺水植物的根部,茎中次之,叶中最少。3)小白洋淀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HCHs含量与水体中HCHs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挺水植物荷花、蒲草中HCHs各组分含量与水体中HCHs的相关关系不显著。4)水生植物对水中HCHs的富集系数BCF在8.7~661.2范围;浮水植物的BCF最高,沉水植物次之,挺水植物的茎对水体中HCHs的BCF最低。

  • 标签: 六六六 水生植物 分布 组成 富集 小白洋淀
  • 简介:研究了城市森林生态系统PM2.5及其组分的垂直分布,在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的监测塔上,分别于冬季(树木无叶期)和春季(幼叶期)开展观测,观测了Na+、NH4+、K+、Mg2+、Ca2+、Cl-、NO-3和SO2-4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SO2-4和NO3-为PM2.5水溶性无机离子的主要成分,其质量浓度之和占总PM2.5水溶性无机离子质量浓度的50%以上。冬季ρ(NO-3)/ρ(SO2-4)为0.525,春季为0.611,表明移动源的影响明显小于固定源。水溶性无机离子质量浓度在一天内出现两个高峰值,分别在6:00—10:00和18:00—22:00,总的趋势是白天质量浓度高于夜晚,这与周围生活环境和气象等因素有密切关系。无叶期时,8种离子质量浓度随高度增加没有明显变化特征;幼叶期时,PM2.5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随垂直高度增加而增加,在不同垂直高度上有明显的质量浓度梯度变化。

  • 标签: 环境学 PM2.5 水溶性无机离子 森林生态系统 垂直分布
  • 简介:物种敏感度分布法(SpeciesSensitiveDistribution,SSD)能够依据不同物种对农药等胁迫因素的敏感度服从一定的累积概率分布,以统计形式将多种非靶标物种的实验室数据进行汇总分析,获得物种对农药的敏感度差异,作为效应评估指标应用于农药风险评估。本文综述了SSD概念、方法原理、国内外研究和应用进展,并以毒死蜱为例进行了数据分析。由此建议继续关注国际上对SSD及更复杂模型模拟研究进展,以便应用于我国农药环境风险评估,推动我国农药管理的持续发展。

  • 标签: 农药 物种敏感度分布方法 效应评估 风险评估
  • 简介:以滇池表层水、中层水、上覆水及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中TN、NH+4-N和NO-3-N的质量浓度及分布特征,并估算了沉积物-水界面氮的扩散通量。结果表明:在滇池水体中,草海区域氮的质量浓度最高,其次是外海Ⅰ区,区域差异特征明显;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的NH+4-N、TN也以草海区域的质量浓度最高,其次是外海Ⅱ区和Ⅳ区,草海间隙水的NO-3-N质量浓度仅为0.60mg/L,与外海质量浓度无显著差别。从垂直方向看,各种形态的氮在表层水、中层水、上覆水中质量浓度相当,而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NH+4-N、TN质量浓度分别为上覆水平均质量浓度的14倍和6倍,间隙水中NO-3-N质量浓度与上覆水平均质量浓度差异不明显。在沉积物-水界面中,NH+4-N平均扩散通量为592.48μmol/(m2·d),呈现出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的氮以NH+4-N为主向上层水体释放的趋势。

  • 标签: 环境学 分布特征 水体 间隙水 滇池
  • 简介:摘要: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需要根据变电站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开展运行维护工作;需要严格按照电力系统运行标准分析设备异常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故障、异常设备,保证电力能源的持续供应,避免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不良影响;需要减少电力事故发生概率,防止给电力单位带来较大经济损失。因此,文章主要阐述了电网变电运维的影响因素,探究了电网变电运维检修技术的应用,旨在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可靠性。

  • 标签: 电网 变电运维 风险 检修技术
  • 简介:摘要:随着5G时代的到来,智能电网越来越受到电力行业的重视,智能电网可以充分利用电力能源,保证电力设备的运行安全稳定。输变电技术是智能电网中的一项重要技术,输变电技术在不同层次电网中使用的技术是不同的,但无论哪种输变电技术都能在应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智能电网更准确地分配电能。并在保证电能传输质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电能传输效率。

  • 标签: 智能电网 输变电技术 应用
  • 简介:运用概率物种敏感度分布法获得太湖水体中铜的急性水质基准值为1457μg·L^-1,慢性水质基准值为326μg·L^-1;不同类别物种敏感性存在差异,无脊椎动物较脊椎动物更敏感,甲壳类敏感性大于鱼类.概率物种敏感度分布法与传统的物种敏感度分布法相比,更全面合理地考虑多种毒性效应,曲线拟合效果好,受数据量大小影响较小,结果更加稳定.研究结论可为铜水质标准的修订和太湖流域水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 标签: 水生生物 急性毒性 慢性毒性 水质基准 太湖
  • 简介:武汉作为中国氟化工行业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其水环境中全氟及多氟类化合物(PFASs)污染情况对评估该地区水环境生态安全至关重要。采集了武汉城区10个污水处理厂进、出口污水和19个地表水样品,利用HPLC-ESI-MS/MS技术分析研究该区域水环境中PFASs污染水平及其分布特征。结果发现,武汉地区的污水和地表水样品中,PFASs污染均以短链同系物全氟丁酸(PFBA)和全氟丁基磺酸(PFBS)为主。污水处理厂进、出口污水中PFASs总浓度分别为11.8~12700ng·L^-1和19.1~9970ng·L^-1。在城区15个湖水样品中,PFASs总浓度为21.0~10900ng·L^-1;在流经城区的4个江水样品中,PFASs总浓度为4.11~4.77ng·L^-1,比湖水样品中PFASs浓度水平低1~2个数量级。与污水中PFASs空间分布趋势一致,各湖泊水样中PFASs总体水平呈现汉口〈汉阳〈武昌的趋势,表明城市工业布局与人口密度程度直接影响城市PFASs污染空间分布。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水环境中PFASs污染以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辛基磺酸(PFOS)为主不同,武汉地区水环境中PFASs污染以短链同系物为主,表明短链替代效应已经渐渐在中国化工领域出现,中国全氟行业在响应国际组织规范和建议的基础上做出了实质性进展。然而,对于短链PFASs的污染特征、迁移运输以及生态风险等科学问题,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 标签: 全氟及多氟类化合物 武汉 水环境 分布
  • 简介:内分泌干扰物(EDCs)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具有憎水性、低剂量效应和半衰期长等特征,在全球的土壤/沉积物中已被广泛检测到,并发现已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本文重点综合评述了近10年来土壤/沉积物中EDCs的来源、浓度水平、空间分布及吸附特性的研究。结果发现,EDCs来源涉及农业、工业和生活等多个方面;空间分布上,一般呈近海地区沉积物中EDCs浓度水平较河流底泥及土壤低,而高度工业化、城市化地区土壤/沉积物中EDCs浓度亦较高;EDCs的吸附受土壤/沉积物理化性质、EDCs自身性质和环境条件的共同影响,一般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成熟度、土壤颗粒的比表面积与其吸附能力呈正相关,黏土矿物类型对EDCs的吸附也有重要的影响;EDCs的吸附能力与其自身的疏水性和结构特征有关;温度升高和溶液pH值增加都不利于EDCs的吸附,而溶液离子强度的增加对其吸附起着促进作用。土壤/沉积物对EDCs的吸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对其吸附特性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 标签: 内分泌干扰物 土壤或沉积物 环境分布 吸附特征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电力系统背景下的营销模式也随之不断的发展,我国电网的发展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更新而不断的发展、壮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的营销模式为促进电力行业的发展,也在逐渐转变,智能电网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促进了智能电网背景下的电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智能电网背景下电力营销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又对智能电网背景下电力营销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策略进行阐述。

  • 标签: 智能电网 电力营销 信息化
  • 简介:摘要:输变电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较为常见。在当前输变电管理控制体系、管理结构中,须利用相应的输变电技术,保证电网系统各功能结构正常、稳定、高效运行。智能电网的概念相对较为宽广,在对智能电网进行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可结合质量优化技术、能源转换技术、特高压输电技术、柔性化输电技术、智能感应技术,来实现对整个体系、整个结构的综合全面控制,本文对输变电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索。

  • 标签:
  • 简介:摘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意味着能源领域将发生深刻变革,传统视角下的保证电力供需平衡随着新能源渗透率不断提升而面临愈发严峻的挑战。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带来电力电量不平衡问题。对此,本文介绍了新能源出力特性对电网负荷的影响以及电力系统一、二次调频机理,研究了储能技术在未来对电网调频的重要意义,展现新能源优势,确保电网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 标签: 新能源 接入电网 储能调频
  • 简介:污染源汇入和闸坝拦截等因素能够影响城市河流水生生态环境质量,主要表现在群落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分别于春季、夏季和冬季3个季节对北运河干流的10个点进行水样采集,通过16SrDNA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分析手段研究了北运河河道水体浮游细菌的群落结构,以揭示流域微生物多样性以及浮游细菌群落与水质因子的响应关系。共得到47种不同的片段,其中218bp片段是优势菌。T-RFs片段计算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结果表明,目前北运河水体生态结构已经较为脆弱。冬季与其他季节的群落组成有明显差别,夏季细菌丰度高于冬季。通过CANOCO软件分析浮游细菌群落结构与水质指标的空间特点,发现水体流动性降低、支流汇入和污染源的汇入都会引起微生物群落结构在空间上的改变;环境因子与微生物群落组成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总磷、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温度对北运河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较大。

  • 标签: 河流 浮游细菌群落 16SrDNA T-RFLP CCA
  • 简介:在对新疆奎屯河表层沉积物粒径组成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试了不同粒径沉积物中Co、Cr、Cu、Mn、Ni、Pb、Zn7种重金属的质量比,研究了奎屯河表层沉积物不同粒径中各种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与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了各采样点重金属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奎屯河表层沉积物粒径主要分布在〈250μm的范围内,其中粉砂所占比例最大,平均质量分数达到63.66%;黏土次之,平均占16.77%。从上游到下游地区,各重金属污染物没有形成一定规律的分布特征。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表明除了Co,各采样点不同粒径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存在着不同等级的污染,在粒径〈4μm、4~63μm、63~125μm、125~250μm的沉积物中,各重金属污染样品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为Cu、Zn、Cr、Pb、Ni、Mn,Zn、Cu、Ni、Cr、Pb、Mn,Cu、Zn、Pb、Cr、Mn、Ni,Cu、Pb、Zn、Cr、Mn、Ni。内梅罗综合污染评价表明,各采样点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

  • 标签: 环境学 奎屯河 沉积物 重金属 空间分布 污染评价
  • 简介:以广州李坑垃圾焚烧厂为研究对象,研究该厂周边土壤中总汞及甲基汞分布特征,并探讨两者质量比分布相关性。结果表明:垃圾焚烧厂周边土壤中总汞质量比为56.0-103.2ng/g,平均值为78.92ng/g,高于广州市白云区土壤中总汞平均质量比72.0ng/g;甲基汞的质量比为0.146-0.978ng/g,平均值为0.630ng/g;垃圾焚烧厂周边土壤中甲基汞质量比占总汞质量比的0.25%-0.97%,两者质量比相关系数为0.807。

  • 标签: 环境学 生活垃圾焚烧 周边土壤的总汞 周边土壤的甲基汞 分布特征
  • 简介:通过水文地质调查、水质监测对偃师市地下水化学类型特征及"三氮"(硝态氮、氨氮和亚硝态氮)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应用piper三线图分析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主要为低矿化度的HCO3—Ca·Mg、HCO3—Ca和HCO3—Mg型地下水.利用浓度等值线图分析表明,平原区地下水氨氮和硝态氮浓度较低,两侧的丘陵山区浓度较高.伊河和洛河交汇处,偃师市区以南亚硝态氮浓度较高.图5,表1,参14.

  • 标签: 地下水 地下水化学类型 三氮 偃师市
  • 简介:摘要: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和电力系统技术含量的增加,配电设备的出现和使用改善了以往的控制方式,提高了系统运行的效率和安全性。利用输电后配电自动化维护及其电力管理和维护,可以有效地控制电力设备,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水平。因此,为了有效地保证电力系统供电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必须保证配电的畅通,详细掌握各种配电故障,严格执行故障排除和维护标准。

  • 标签: 配电线路 运行 故障 检测技术
  • 简介: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力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必须加强对供配电系统的监管,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并降低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供配电系统进行设计时,必须基于节能的角度出发,也是促进工厂供配电系统逐步趋于完善的基本要求。这样不仅能够实现供配电系统功能的完善,运行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的提高,还可以降低能量的消耗。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建筑电气供配电系统的节能设计。

  • 标签: 建筑电气 供配电系统 节能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