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院前救治中接受预见性护理程序的价值。方法 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根据其救治措施的不同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救治,实验组实施预见性护理,对比2组干预结果的差异性。结果 实验组急救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院前急救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0~1 h高敏肌钙蛋白I(hs-cTnI)浓度及其变化对于判断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的可行性及准确性,并探讨流程简化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胸痛需排除NSTEMI的患者。对入选患者在就诊时(0 h)、就诊后1 h进行hs-cTnI检测,按照201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推荐的0~1 h的hs-cTnI诊断流程及界值标准进行检验判定,由未参与课题设计且不知道hs-cTnI检测结果的心脏科医师按照急诊常规诊疗流程进行临床判定;以临床判定为金标准,分析指南推荐0~1 h的hs-cTnI浓度及其变化对于判断NSTEMI在中国人群中的诊断效能。对该指南流程进行简化,在不考虑胸痛时间的条件下,利用指南界值进行检验判定,并评估简化流程的诊断效能。结果共纳入1 534例患者,年龄(62±12)岁,男952例(62.1%)。其中临床诊断NSTEMI患者402例(26.2%),非NSTEMI患者1 132例(73.8%)。依照指南推荐诊断及判定流程,672例(42.8%)患者排除NSTEMI,464例(30.2%)患者诊断NSTEMI,与临床判定一致率为92.4%(1 050/1 136),排除诊断的灵敏度为99.5%(95%CI:98.0%~99.9%),阴性预测值为99.7%(95%CI:98.8%~99.9%),阴性似然比为0.008(95%CI:0.002~0.335);纳入诊断的特异度为92.6%(95%CI:90.9%~94.0%),阳性预测值为81.9%(95%CI:78.0%~85.2%),阳性似然比为12.739(95%CI:10.356~15.670)。依据简化流程,675例(44.0%)患者排除NSTEMI,463例(30.2%)患者诊断NSTEMI,与临床判定一致率为92.4%(1 051/1 138),排除诊断的灵敏度为99.3%(95%CI:97.6%~99.8%),阴性预测值为99.6%(95%CI:98.6%~99.9%),阴性似然比为0.012(95%CI:0.004~0.389);纳入诊断的特异度为92.6%(95%CI:90.9%~94.0%),阳性预测值为81.9%(95%CI:78.0%~85.2%),阳性似然比为12.705(95%CI:10.328~15.630)。简化流程判定结果与指南推荐流程相比,其诊断效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2015年ESC指南推荐0~1 h的hs-cTnI浓度及其变化标准判断NSTEMI的诊断流程在中国人群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且在排除诊断时不考虑就诊时胸痛时间的简化流程仍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 标签: 肌钙蛋白 高敏肌钙蛋白 急性心肌梗死 中国人群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本次病例对象为我院自2014年2月以来所收治的7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抽签法将患者分为常规流程组和优化流程组。常规流程组采取常规护理流程;优化流程组采取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评价(1)抢救成功率;(2)分诊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心电图使用时间;(3)复发率、再PCI率。结果(1)优化流程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显著比常规流程组高,比较后差异显著,P<0.05;(2)优化流程组分诊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心电图使用时间显著比常规流程组短,比较后差异显著,P<0.05;(3)优化流程组复发率、再PCI率显著比常规流程组低,比较后差异显著,P<0.05。结论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确切,可有效缩短分诊和抢救的时间,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 标签: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抢救效果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实施急救护理路径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护理路径的一组为实验组,而给予常规急诊护理的一组为对照组,将两组所得结果做比较并分析。结果给予急诊护理路径的一组在急诊抢救时间、急诊至球囊扩张时间、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死亡率及复发率等方面都优于实施常规急诊的一组。结论急救护理路径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中体现出其不可或缺的价值,它不仅能够增加原有的护理作用,还能主动确定护理内容,缩短患者病程,减少患者的并发症,降低了该疾病的死亡率,提高了治愈率。

  • 标签: 常规急性护理 急救护理路径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利多卡因治疗,研究组采用胺碘酮进行治疗。结果在治疗效果方面,研究组患者的有效率97.6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2%,并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舒张压和收缩压情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在不良反应情况方面,研究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7.14%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05%,同时在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次数以及PR间期、QRS波时限情况,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中,胺碘酮的治疗效果较理想,具有安全、起效快、效果高等特点。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 胺碘酮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采用胺碘酮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从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患者中选择,于2020年3月-2021年3月确定研究对象,选取人数为80例。在运用胺碘酮治疗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明显的凸显出该方法的效果,以对比的研究方式为主,使用计算机将患者排序后,设立研究组和参照组两个小组,将80例患平均分配至两组,并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其中参照组患者接受普罗帕酮治疗,研究组中患者接受胺碘酮治疗;治疗后观察患者的详细情况,如临床效果,并记录患者是否存在不良反应情况,将以上数据统计后进行比较。结果:统计临床治疗效果后进行比较,研究组中治疗总有效人数38例,总有效率(95.0%);参照组治疗总有效人数31例,总有效率(77.5%);差异十分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20.0%(8/40)比5.0%(2/40)},该结果相比,研究组具有优势,差异十分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采用胺碘酮治疗,不仅能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还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可在今后治疗中大力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 胺碘酮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冯斯婷 范婧尧 郝鹏 白杉 王溪 贾立昕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2年第30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急诊危重症中心,北京 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冠心病中心,北京 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心力衰竭中心,北京 100029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RV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肾功能恶化(WRF)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11年8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北京安贞医院急诊综合病房的急性RVMI患者共98例。根据WRF情况分为无WRF组(76例)和WRF组(22例),WRF定义为住院第6天(住院<6 d则为出院时)血肌酐水平较基线升高≥0.3 mg/dl。获取患者基线资料、静脉补液、利尿和出入量明显正平衡[住院6 d内(住院<6 d则为入院至出院前)任意1个24 h入量较出量≥1 000 ml或任意1个连续72 h入量较出量≥2 000 ml]的情况,分析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同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RV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WRF的相关因素。结果WRF组和无WRF组患者年龄分别为60(50,68)、63(52,72)岁,男性比例分别为63.6%(14例)、76.3%(58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WRF组出入量明显正平衡的比例为31.8%(7例),高于无WRF组的14.5%(11例)(P=0.034);WRF组袢利尿剂使用比例为4.5%(1例),低于无WRF组10.5%(8例)(P=0.027)。调整了年龄、性别、基线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术前异丙肾上腺素/临时起搏器/阿托品使用、出入量明显正平衡和袢利尿剂使用后发现,eGFR≥60 ml·min-1·1.73 m-2、出入量明显正平衡是发生WRF的相关因素,OR值(95%CI)分别为0.71(0.62~0.86)、1.21(1.02~1.43)(均P<0.05);剔除上述模型中的出入量明显正平衡变量后发现,袢利尿剂使用是发生WRF的相关因素,OR值(95%CI)为0.89(0.72~0.97)(P<0.05)。结论急性RVMI患者住院期间出入量明显正平衡是第6天或出院时发生WRF的危险因素;在出入量明显正平衡的情况下,袢利尿剂使用是发生WRF的保护因素。

  • 标签: 心肌梗死 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 肾功能恶化 扩容 利尿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心电图碎裂QRS波(fQRS)与病理性Q波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冠心病患者190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及心电图检查情况,比较AMI患者的fQRS、病理性Q波及fQRS合并病理性Q波情况。结果fQRS对AMI的诊断敏感性为22.22%,略低于病理性Q波的25.9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QRS对AMI的诊断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5.41%、78.26%,显著高于病理性Q波的85.32%、56.76%(P<0.05),而阳性预测值与病理性Q波比较(62.28%vs60.78%)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fQRS与病理性Q波联合应用显著提高了敏感性及特异性(P<0.05)。结论fQRS对AMI具有辅助诊断价值,可作为AMI早期筛查和诊断的敏感心电图指标,与病理性Q波联合运用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电图 碎裂QRS波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8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为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选用尿激酶溶栓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选用瑞替普酶溶栓药物治疗。溶栓后1h、2h,对两组患者的冠脉再通率、种出血的发生率进行观察统计。结果溶栓后1h、2h,观察组患者的冠脉再通率显著比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12.5%,尿激酶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15%,两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可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再通率,对患者预后有益。

  • 标签: 瑞替普酶溶栓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护理路径(AM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天数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诊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50例,将其按随机方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为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临床护理,实验组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护理操作,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结果实验组患者在平均住院天数、护理满意度及平均住院费用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率及健康教育效果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其存在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其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举措,不仅能够有效降低住院天数,且在患者满意度方面也优于常规护理措施;不仅能够推动护理质量及工作效率的提升,且还能对护患关系具有重要改善作用。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急性心肌梗死 住院天数 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