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丘脑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总结48例丘脑肿瘤的临床特点。对其中35例分别采用侧脑室前角入路、侧脑室后部和三角区人路、颞后皮质人路及经胼胝体侧脑室入路手术切除肿瘤,5例行脑室一腹腔分流术,1例行外减压术,余7例拒绝手术。41例手术病人术后除1例海绵状血管瘤病人外,40例行放疗,总剂量40~50Gy。结果35例选择显微手术切除的病人中肿瘤全切25例(71.4%)。近全切7例(20.0%),大部分切除2例(5.7%),部分切除1例(2,8%)。肿瘤切除术后短期症状和神经功能明显改善10例(28.6%)。改善12例(34.3%),无变化10例(28.6%),恶化2例(5,7%),死亡1例(2.8%)。结论丘脑肿瘤以儿童及青年人发病为主。性别差异不明显,病程相对较长,多为恶性肿瘤,部分病例进展较快。临床表现以颅高压及丘脑局限性损害症状为主。丘脑肿瘤治疗首选手术切除.术后应辅以必要的放疗和化疗。

  • 标签: 脑肿瘤 丘脑 显微外科手术 手术入路 预后
  • 简介:脑室外引流是治疗和缓解神经科一些疾病的有效手段。但是,随之而来的并发症尤其是继发感染临床处理很棘手。因此,外引流后预防、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感染,是减少病残率和病死率的关键。我科自1997年9月~2009年9月共行各种涉及脑室系统的手术145例,行脑室外引流28例,5例出现脑室系统感染,报道如下。

  • 标签: 脑室外引流 术后感染 脑室系统感染 有效治疗 2009年 临床处理
  • 简介:目的探讨海绵窦区肿瘤切除的手术入路,以提高手术全切率,降低残障率.方法对14例海绵窦内肿瘤行硬膜下入路切除5例,行硬膜外入路切除9例,比较两种入路的方法及疗效.结果行硬膜下入路者中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3例;术后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4例.行硬膜外入路者中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1例;术后出现新的脑神经功能障碍3例,其中1例完全恢复.结论针对不同类型的肿瘤及生长特性,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和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可有效提高全切率,降低残障率.

  • 标签: 海绵窦 肿瘤 神经外科手术 神经解剖学
  • 简介:中枢神经系统多种细胞可释放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如神经元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小胶质细胞,星形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及平滑肌细胞[1].急性脑血管病后TNF-α释放迅速增加.TNF-α作为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炎性细胞因子,与细胞膜上TNF-α受体结合后发挥多种生物学效应,直接或间接地导致脑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激活磷脂酶A2和肾上腺素能β受体,使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出现血管源性和细胞毒性脑水肿,诱导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上调,从而促使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渗出,小胶质细胞的活化,进一步加重急性脑血管病后继发性脑损伤.

  • 标签: 肿瘤坏死因子-Α 急性脑血管病 细胞因子 细胞间粘附分子 脑组织损伤
  • 简介:目的总结脑肿瘤卒中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脑肿瘤卒中10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垂体腺瘤49例,星形细胞瘤18例,转移瘤11例,少突胶质细胞瘤7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5例,髓母细胞瘤4例,脑膜瘤2例,桥小脑角神经鞘瘤2例,生殖细胞瘤2例,黑色素瘤2例,恶性淋巴瘤1例,室管膜瘤1例,脉络丛乳头状瘤1例.肿瘤卒中表现为颅内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硬膜下血肿.结论肿瘤的血管性变化是脑肿瘤卒中的基础,CT扫描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脑肿瘤卒中易误诊,需与其他出血性疾病加以鉴别.

  • 标签: 脑肿瘤卒中 临床特点 病理 脑出血
  • 简介:恶性肿瘤的发生是由多个基因参与,通过不同基因在不同时相的差异表达来进行调控的复杂过程,包括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结构及功能的异常,肿瘤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修复基因结构及功能缺陷等。近年来,在临床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治疗手段,但由于肿瘤的发生、发展是多种因素、多个步骤的复杂过程,至今仍未提出有效的治疗方法,死亡率居高不下。尽管在过去一些常规手术+放疗+化疗的综合治疗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对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仍不尽如人意。

  • 标签: 肿瘤血管生成 细胞凋亡 结构域 差异表达 细胞周期 STAT1
  • 简介:肿瘤瘤周脑水肿(PTBE)是指颅内肿瘤所伴发的肿瘤周围脑组织内水含量增加。在CT上表现为低密度.MRI表现为长T1长T2异常信号的肿瘤周边区域;而功能成像能够在细胞及分子水平上为临床提供参考信息。本文拟综述功能成像对PTBE评估的临床应用。

  • 标签: 脑肿瘤 脑水肿 磁共振成像 功能性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与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在切除前、中颅底肿瘤中的意义和手术方法。方法应用神经内镜辅助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前、中颅底肿瘤89例,其中包括颅眶沟通瘤9例、颅鼻沟通瘤7例、颅眶鼻沟通瘤6例。在显微镜下尽可能切除可见的肿瘤部分,再用神经内镜寻找残余的肿瘤并切除。结果在常规显微神经外科切除肿瘤后,仍有不同程度的残余肿瘤,在内镜下进一步切除,80例(89.9%)肿瘤达全切除,6例(6.7%)获次全切除,3例(3.4%)为部分切除,无手术死亡。结论神经内镜辅助与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前、中颅底肿瘤有助于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手术创伤。

  • 标签: 颅底肿瘤 前中颅窝底 沟通瘤 神经内镜 显微神经外科
  • 简介: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约占40%。大部分胶质瘤由于具有浸润生长及恶性变的特点,即使通过手术、放疗甚至化疗也难以治愈。有资料显示,胶质母细胞瘤经确诊后1年生存率仅为30%左右,平均生存期仅53周。化疗是恶性脑肿瘤综合治疗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的存在,98%的小分子化合物和几乎所有大分子物质不能进入脑病变部位,限制了对化疗药物的选择。有研究表明纳米载体能携带药物穿透BBB,

  • 标签: 原发性脑肿瘤 靶向给药 纳米 恶性脑肿瘤 化疗药物 系统
  • 简介:目的分析脑肿瘤病人的威斯康星分类作业测试指标特点,寻找其规律性。方法对97例各类脑肿瘤病人进行威斯康星分类作业指标(WisconsinCardSortingTest,WCST)测试,并与79例相同年龄和性别的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脑肿瘤病人WCST测试中的错误应答数(Re,47.1±16.4).持续错误数(Rpe,25.7±12.3),持续错误百分数(Rpe%,18.9±8.0),持续性应答(Rp,35.6±14.5)。非持续性应答(Nrpe,24.8±8,6)和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Rlst,33.4±14.5)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但分类数(Cc,3.2±1.1)和概念化水平(CI,38.2±16.7)等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t为2.291~3,345,P〈0.05)。不同半球的脑肿瘤病人WCST测试指标中.除左半球组Nrpe指标显著性高于右半球组外(t=2.504,P〈0.05),余各项WCST测试指标均无明显区别(t为0.97l~1.415.P〉0.05)。不同位置脑肿瘤病人WCST测试指标中,额叶组病人的Cc和CI测试值显著性低于非额叶组,而Re、Rpe、Rpe%和Rlst等指标明显高于非额叶组病(t=2.137~3.372,P〈0.05),两组间Nrpe测试指标分布接近,无显著性差别(P〉0.05)。按病灶体积大小.36例大病灶组(直径≥5cm)Cc和CI测试值明显低于61例小病灶组(直径〈5cm),而Re、Rpe和Rp以等指标显著性高于小病灶组(t为2.261~3.064,P〈0.05);且两组间Rp、Nrpe和Rlst等测试指标分布接近,无显著区别(P〉0.05)。结论脑肿瘤病人有明显的WCST测试指标障碍特点,为研究脑损伤病人认知功能表现提供了新渠道:干预措施可能减少认知功能损伤的发生.

  • 标签: 脑肿瘤 认知障碍 WCST测试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 简介:近年来研究发现,原发恶性脑肿瘤的发病率明显升高,且通过目前治疗来看,其预后很差。因此,研究脑肿瘤发生复发机制、改善患者的预后及延长其生存时间,是目前新的研究方向,也是国内外专家面临的重大难题:由于对脑肿瘤细胞来源及其发生机制的认识模糊,尽管在恶性脑肿瘤的发病机制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相关试验研究,但是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果。

  • 标签: 脑肿瘤干细胞 CD133蛋白 神经巢蛋白 Sox-2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前颅底沟通肿瘤的临床特征、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前颅底沟通肿瘤病人的临床表现、病理分型、采用前颅底入路显微手术。结果肿瘤全切除19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所有病人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结论采用前颅底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可提高前颅底沟通肿瘤的切除率。

  • 标签: 前颅底肿瘤 沟通瘤 显微神经外科
  • 简介:目的探讨侧脑室肿瘤切除的手术入路及显微外科技术。方法对33例侧脑室肿瘤病例,7例经额叶皮质、4例经纵裂胼胝体、15例经顶枕叶皮质、7例经颞叶皮质入路,应用显微技术行肿瘤切除,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全切20例,大部分切除7例,部分切除6例。其中脑膜瘤16例,室管膜瘤10例,星形细胞瘤5例,脉络丛乳头状瘤2例。术后出现脑积水4例,肢体轻瘫4例,偏盲2例,远隔部位血肿1例,癫痫1例。随访时间4个月~6年,平均3.7年。18例术后恢复良好并参加工作,9例术后状况基本同术前(生活可自理),不能生活自理2例,2例星形细胞瘤病人1年后肿瘤复发死亡,失访2例。结论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切除侧脑室肿瘤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侧脑室 肿瘤 显微手术 手术入路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瘤内切瘤技术在巨大型颅内肿瘤切除中的价值.方法采用瘤内切瘤技术切除28例最大径≥6cm的颅内巨大型肿瘤,技术要点包括:首先建立有效的较小创伤的入路;肿瘤起始显露以适宜实施瘤内切除即可;对有明显瘤蒂的脑膜瘤应从蒂部开始,否则则从瘤中央开始,采取层层推进方式自肿瘤内切除肿瘤;最后牵引瘤壁,显微分离、切除瘤壁.结果19例肿瘤获全切,8例获次全切,1例获大部分切除.Karnofsky计分较术前平均提高20分,无新的永久性神经功能损伤,无脑脊液漏,无死亡.1例发生脑室内感染,1例瘤腔积血再手术清除.2例胶质瘤复发,分别于术后4、11个月再次手术.结论在巨大型脑肿瘤切除中,充分实施瘤内切瘤技术,可较好地切除肿瘤,显著减轻术中对神经血管结构的损伤,获得较佳疗效.

  • 标签: 脑肿瘤 脑膜瘤 胶质瘤 手术 颅内肿瘤
  • 简介:莪术提取物-榄香烯(elemene)是我国医药工作者经过近20年研究,自行开发的国家二类非细胞毒性抗肿瘤新药.实验药理学研究证实[1]榄香烯对体内外多种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抑制和杀伤效应;90年代,侯菊生等[2]首次将榄香烯用于颅内恶性肿瘤的治疗并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果.

  • 标签: 颅内恶性肿瘤 榄香烯 治疗 免疫保护作用 医药工作者 莪术提取物
  • 简介:目的了解我国城市社区卒中患者康复如识知晓和接受康复治疗状况,为制订适宜的康复知识教育和康复治疗计划提供依据。方法在北京、上海和成都5个城市社区,以问卷调查形式对964例卒中患者康复知识知晓、接受康复治疗情况以及康复需求的现况进行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964例卒中患者中,325例(35.7%)社区卒中患者表示接受过康复知识教育,仅有100例(10.4%)表示对康复治疗比较了解和很了解。714例(74.1%)患病后进行了住院治疗,294例(30.4%)住院期间接受过康复治疗,其中198例(20.5%)只接受过针灸治疗和按摩、推拿治疗,178例(18.5%)接受过运动疗法治疗。出院后,仅有250例患者继续接受康复治疗。不接受康复治疗的原因中,“从来就不知道康复治疗”是最主要的原因,占65.2%。74.j%的患者表示如果社区医院能够提供康复治疗服务,愿意在社区接受康复治疗。现实中却只有8,3%的患者出院后在社区接受继续康复治疗。结论我国城市社区卒中患者出院后康复治疗的状况总体较差。在社区人群中建立康复宣传措施以及康复治疗计划非常必要。

  • 标签: 卒中 康复 社区 需求
  • 简介:目的研究性病恐怖症的临床特点及康复要点.方法以118例确诊为性病恐怖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寻找此病症结.结果患者心理行为集中表现为怀疑患上性病或未愈,高度恐惧性病,体征主要是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经实验室检查无异常,患此病的人数已婚者多于未婚者(P<0.05),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者多于大专以下(P<0.01),既往有性病史者多于无性病史者(P<0.001).结论该病成因复杂,治疗难度大,应以心理调适为主、药物为辅,加强社会对性病的认识,整治性病医疗市场,减少社会环境的污染,创造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减少疾病的发生.

  • 标签: 性病恐怖症 临床特点 康复治疗 健康宣教 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双侧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15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和功能锻炼治疗,双侧治疗组加用双侧电刺激治疗,对照组加用单侧电刺激治疗。疗程1个月。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于初期(治疗前)、末期(治疗后3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神经功能。结果治疗后,双侧治疗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减少(P〈0.01);FMA、MBI明显提高(P〈0.01)。结论双侧电刺激治疗可明显促进患肢运动功能康复,降低致残率,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 标签: 双侧电刺激 脑卒中 康复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重型颅脑外伤术后并发脑梗塞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总结1990年1月至2002年1月收治的64例颅脑外伤术后并发脑梗塞的临床经验.结果出院时按GOS评价:良好43例,中残10例,曹残6例,植物2例;死亡3例.结论正确认识重型颅脑外伤术后并发脑梗塞的发生原因、及时手术、术后正确地治疗,可有效地减少和减轻术后脑梗塞的发生,提高生存质量.

  • 标签: 重型颅脑外伤 手术 脑梗塞 并发症 临床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