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45 个结果
  • 简介:1病例报道李某,女,33岁,农民,G8P0,2012年5月因"自然流产8次"来院诊治。患者于十年前结婚,婚后共自然怀孕8次,每次均在妊娠9周至11周时无明显诱因阴道流血,继而下腹痛,去医院检查为稽留流产或不全流产等,给予清宫抗炎治疗(具体不详)。平素月经规律,14岁初潮,月经周期28~30d,经期5d,月经量中。23岁结婚,配偶体健。生育史:无足月产,无早产,自然流产8次,末次自然流产时间:2012年2月。

  • 标签: 复发性 流产
  • 简介:乳腺癌的免疫治疗是指通过给予乳腺癌患者某些生物物质,刺激宿主产生免疫防御应答以取得抗乳腺癌效应的治疗方法,其包括主动免疫治疗和被动免疫治疗。随着免疫学的发展,乳腺癌的免疫治疗成为继手术、化疗、放射治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之后,又一种潜在的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的治疗方案。研究者最初发现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如卡介苗(bacillusCalmette-Guerin,BCG),以及抗肿瘤免疫因子制剂如细胞因子、干扰素-a等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来治疗乳腺癌[1]。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新型的免疫治疗方法也相继问世,如封锁免疫检测点和T细胞疗法等[2]。乳腺癌的免疫治疗有可能成为毒性较低和更具针对的方法。笔者就乳腺癌免疫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乳腺肿瘤 免疫治疗
  • 简介:机体免疫系统针对肿瘤产生免疫应答以清除肿瘤细胞,但肿瘤细胞能够通过多种方式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在子宫内膜癌中,其不仅通过自身修饰或代谢改变等使免疫系统对其监视、杀伤能力明显降低;且肿瘤微环境中多种组分的构成和功能发生改变,免疫系统无法有效地清除肿瘤细胞,甚至促进肿瘤的进展。免疫逃逸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和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子宫内膜癌免疫逃逸进行研究有助于发展新的抗癌疗法。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肿瘤 免疫逃逸
  • 简介:目的探讨产后抑郁、焦虑发病原因和防治对策.方法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1500例围产期产妇评定,并与我国常模对照.结果产妇中12.1%(181/1500)有抑郁情绪,10.6%(159/1500)有焦虑情绪,抑郁、焦虑评分显著高于我国常模水平,差异有极显著(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产后抑郁、焦虑与家庭类型、经济收入、年龄、受教育程度、性格、分娩方式及医务人员态度有相关.结论产后抑郁、焦虑的发生主要与社会因素(家庭类型、经济收入、年龄、受教育程度)、心理因素(性格、分娩方式及医务人员态度)有关.提示在产后焦虑、抑郁的治疗上,应从药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多方面综合治疗.

  • 标签: 精神卫生 抑郁症 焦虑症 产后 病因学
  • 简介: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是当前计划生育重要任务之一。我中心自2006~2010年应用B超对孕妇进行孕情监测5900例,共查出有缺陷胎儿22例,占总检数的3.7‰,其中神经系统畸形16例,占检出缺陷儿总数的72.7%,22例缺陷儿中合并羊水过多10例,占45.5%。1对象和方法1.1仪器:应用WEUT-70X型B超诊断仪,3.5MHz腹部探头。1.2对象:全市育龄妇女怀孕20周以上。

  • 标签: 出生缺陷儿 诊断预防 应用 B超诊断仪 产前 超声
  • 简介:综述目的与双绒双胎妊娠相比,单绒双胎妊娠有非常高的胎儿丢失率、围产期死亡率和发病率。这是因为双胎间无法预料的血管交通吻合及单个胎盘的不均衡分配。最新发现尽管某些特定的血流动力学因素和激素可能参与双胎输血综合征(TTTS)的病理生理过程,但通常认为TTTS的病理生理过程是以血管构建为基础的。关于减少羊水、胎儿镜下激光凝固术和造口术的大规模随机试验仍无结果。随着胎儿镜激光治疗所需的硬件和仪器进一步完善,单绒双胎在妊娠早期出现严重的生长不协调问题已得到解决。已提出几个TTTS的发病机制,但对于其发生过程仍知之甚少。而且脐动脉多普勒波形对双胎妊娠并无和单胎妊娠同样的预测价值。对双胎间的血管吻合进行预防激光阻塞可以预防单胎胎死宫内这类不良事件的发生。但这一预防措施至今对改善妊娠结局并无任何益处。最后本文讨论了关于单绒双胎妊娠生长不协调和染色体异常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处理。通过针孔导入的激光和单极凝固术可以用来在妊娠早期进行选择减胎或改善血流动力学情况。妊娠晚期或血流动力学正常时,双极凝固术似乎更有效。总结近几年来,对单绒双胎妊娠合并的理解已进一步深入。希望这些进步可以指导这类高危妊娠进行更好的检测,最终改善妊娠结局。

  • 标签: 单绒双胎妊娠 妊娠结局 双胎输血综合征 生长受限 不协调 胎儿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孕期体重增加与妊娠并发及妊娠结局的相关。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进行正规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孕妇423例进行研究,分析孕期体重增加与妊娠并发及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C组妊娠期糖尿病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高于A组和B组,两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剖宫产率及巨大儿的发生率高于A组和B组,C组及B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高于A组,两者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P〈0.05)。C组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孕期体重增加过高可导致妊娠并发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适当控制孕期体重增加可改善母婴妊娠结局,提高产科质量。

  • 标签: 体重增加 妊娠 妊娠结局
  • 简介:目的回顾分析早孕期母血清PAPP-A与自然流产、妊娠期高血压及妊娠期糖尿病等妊娠并发的相关。方法收集早孕期唐氏综合征筛查病例7397例,将孕期胎儿结构正常、未发生妊娠并发及出生后新生儿正常病例2443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其与妊娠并发组母血清PAPP-A水平差异。结果早孕期唐氏筛查样本共7397例,5113例随访成功,其中孕期及产后随访正常病例2443例(47.8%),孕期自然流产或终止妊娠病例106例(2.1%),先兆流产病例98例(1.9%),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74例(1.4%),妊娠期糖尿病148例(2.9%),妊娠期糖耐量异常237例(4.6%)。统计分析发现,低PAPP-A水平与自然流产、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妊娠期糖尿病存在显著相关(P<0.0001),而与先兆流产无显著相关(P=0.25);ROC曲线分析未发现能够诊断妊娠期并发的PAPP-A切割值,但提示低PAPP-A对于自然流产(AUC=0.6545,P<0.0001)、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AUC=0.6410,P<0.0001)、妊娠期糖尿病(AUC=0.6458,P<0.0001)可作为较好的筛查指标。当PAPP-A数值低于第5(0.46MOM)或第10(0.58MOM)百分位时,早孕期自然流产、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糖耐量异常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早孕期母血清PAPP-A值与妊娠期并发如自然流产、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及妊娠期糖尿病具有显著的统计学相关,其在产科临床的应用有待进一步证实。

  • 标签: 孕早期 血清学筛查 PAPP-A 妊娠期并发症
  • 简介:1型糖尿病包括自身免疫(1A)和特发性(1B)两种类型。暴发性1型糖尿病就属于1B型,其病情发展迅速,可在短期内出现严重高血糖和酮症酸中毒。这类患者占酮症或酮症酸中毒引起的Ⅰ型糖尿病患者的15%~20%.这种疾病和HLAⅡ类抗原和病毒感染有一定的联系。由于发病迅速,虽然患者的血糖很高,但是HBAIC水平几乎正常。所以遇到超高血糖而HBAIC接近正常的酮症中毒的患者,我们应该考虑暴发性1型糖尿病,因其发展迅速,抢救更需及时。

  • 标签: 暴发性 1型糖尿病 特点 诊治
  • 简介:一、病例报告患者29岁,孕1产1,妊娠41周,因“规律腹痛1h伴阴道流血250ml”考虑“①胎儿窘迫?②胎盘早剥?③妊娠41周临产”于2016年5月27日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急诊剖宫产术。手术顺利,术中见:子宫足月孕大小,下段形成可,血性羊水约100m1,吸尽羊水后顺娩一女婴,体重2650g,胎盘自然剥离,查看胎盘边缘见新鲜压挤,子宫收缩好,子宫表面未见明显蓝紫色。术后2d出院.

  • 标签: 骶骨骨折 自发性 产后 胎盘早剥 急诊剖宫产术 腰硬联合麻醉
  • 简介:目的探究孕妇产前免疫学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预产期孕妇3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0例.对照组产妇进行常规产前检查,观察组产妇在常规检查的基础上进行免疫学检查;统计两组孕妇高危妊娠的情况,围产期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对孕前检查的满意度.结果对照组孕妇高危妊娠发生率为15.33%(23/150),显著高于观察组的高位妊娠发生率(2.67%,4/150)(P〈0.05);对照组孕妇围产期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67%(10/150),显著高于观察组孕妇围产期不良事件发生率(0.00%,0/150)(P〈0.05);对照组孕妇孕前检查的满意度为82.00%(123/150),显著低于观察组孕前检查的满意度(97.33%,146/150)(P〈0.05).结论孕产妇产前进行免疫检查对于尽早发现高危妊娠因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从而减少不良妊娠结局,保障新生儿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孕产妇产前检查 免疫学检查 临床价值
  • 简介:目的:观察山莨菪碱(654-2)B6减少阿奇霉素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对照组单纯使用阿奇霉素0.1—0.5g/qd静脉滴注。观察组加用山莨菪碱注射液1—5mg/qd观察两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阿奇霉素出现呕吐不良反应率为72.9%,出现腹泻不良反应率为62.5%。加用山莨菪碱观察组出现呕吐、腹痛不良反应率为21.4%,出现腹泻、稀便不良反应率为42.9%。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山莨菪碱能减少或控制阿奇霉素胃肠道不良反应。

  • 标签: 药物不良反应 阿奇霉素 山莨菪碱
  • 简介:脂肪瘤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好发于皮下脂肪组织较丰富的部位,如背、肩、颈以及四肢近端。发生于乳腺部位的较为少见,近年来文献报道不多。本科于2007年3月接诊1例患者,其乳腺脂肪瘤瘤体巨大,且为一侧多发,实属罕见,现报道如下。

  • 标签: 乳腺 脂肪瘤
  • 简介:目的通过对子宫内膜异位(endometriosis,EMs)生育指数(endometriosisfertilityindex,EFI)的研究,探讨其对EMs合并不孕患者生育力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分析中山市博爱医院生殖内分泌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因不孕就诊,行腹腔镜检查证实为EMs患者190例,术中进行EFI评分;术后随访12个月,随访术后疗效及妊娠情况。结果术后12个月累积妊娠率48.42%(92/190)。期待自然妊娠患者的累积妊娠率,在EFI评分8-10分组为46.51%(20/43),高于5-7分组(15.38%,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P〈0.05)。促排卵-人工授精(controlledovarianhyperstimulation-intrauterineinsemination,COH-IUI)患者的累积妊娠率,EFI评分8-10分组为59.45%(22/37),高于5-7分组(33.33%,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P〈0.05)。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vitrofertilizationembryotransfer,IVF-ET)患者的累积妊娠率,在EFI评分8-10分组为69.69%(23/33),高于5-7分组(50%,15/30)及1-4分组(20%,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2,P〈0.05)。EFI与术后1年累积妊娠率有关(P〈0.05)。在EFI评分8-10分组及5-7分组,IVF-ET患者的累积妊娠率均较期待自然妊娠患者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4.55,P〈0.05);COH-IUI患者的累积妊娠率与自然妊娠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34、1.38,P〉0.05)。结论EMs患者EFI与术后妊娠率呈正相关,能够评价EMs合并不孕患者的生育能力;腹腔镜术后辅助IVF-ET术可以提高患者的妊娠率。因此EFI评分对指导有生育要求的EMs患者进行生育方式的选择有一定的意义。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不孕 生育指数 妊娠率
  • 简介:目的探讨男性乳房发育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最佳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将本院自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门诊诊治和收住院的268例男性乳房发育患者的l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进行综合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y。检验。结果生理性男性乳房发育240例,病理性男性乳房发育28例。后者根据其病因又分为:药物性男性乳房发育12例;肿瘤男性乳房发育11例,其中肺癌4例,胃癌2例,肾上腺肿瘤2例,睾丸肿瘤2例,肾癌1例;其他5例,其中Klinefelter's综合征2例,甲状腺机能亢进和甲状腺机能低下各1例,尿毒症1例。随访结果:单纯临床观察组乳房发育完全消退率72.73%(56/77);药物治疗组的完全消退率达77.34%(99/128),疼痛缓解率达85.16%(109/128),其中他莫西芬组和乳癖散结胶囊组的完全消退率相似(x^2=0.289,P=0.591),且两组患者的疼痛缓解率亦相似,分别为84.12%(53/63)和86.15%(56/65)。结论多数男性乳房发育属生理性,可予以临床观察,中药(乳癖散结胶囊)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乳房疼痛或触痛等症状,还可提高其完全消退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 标签: 男子乳腺发育 病因 分类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比较经耻骨后无张力尿道悬吊术(TVT)和经闭孔无张力尿道悬吊术(TVT—O)治疗女性压力尿失禁的手术并发。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2年9月-2007年6月应用TVT和TVT—O治疗女性压力尿失禁患者167例(TVT术74例,TVT-O术9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膀胱穿孔:TVT组发生率为9.46%,TVT—O组为1.08%(P〈0.05);术中出血〉100ml:TVT组发生率为16.22%,TVT—O组6.45%(P〈0.05),其他术中、术后并发发生率两种手术方法比较,差异无显著(P〉0.05)。结论与TVT比较,TVT-O手术并发的发生率低,且手术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女性压力尿失禁的手术方法。

  • 标签: 经耻骨后无张力尿道悬吊术 经闭孔无张力尿道悬吊术 压力性尿失禁 并发症
  • 简介:目的:目的:探讨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对特发性矮小患儿身高的影响。方法:24例特发性矮小患儿接受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平均年龄(9.47±2.03)岁,剂量0.15~0.17U/(kg.d),睡前皮下注射,疗程3~14个月。结果: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可使特发性矮小患儿身高、身高的标准差积分、生长速率明显提高。结论: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对特发性矮小患儿身高增长有明显疗效。

  • 标签: 特发性矮小 重组人生长激素 身高
  • 简介:目的:分析探讨下肢疼痛晚发性佝偻病的临床症状。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48例下肢疼痛晚发性佝偻病患儿,对其临床诊治进行分析。结果:本组48例患儿经检查均确诊为儿童晚发性佝偻病,其主要症状为间歇下肢疼痛。经对其进行维生素D及钙剂治疗,所有患儿疼痛症状均消失,并没有患儿症状反复,ALP均恢复正常。结论:儿童应当合理饮食,含丰富钙剂的食物,如奶制品、海产品以及豆类等,要多食用;同时要注重维生素D的适量补充,及足够的户外活动。

  • 标签: 晚发性佝偻病 下肢疼痛 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