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效果。方法我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77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35例)与实验组(42例),对照组35例患者给予康复训练治疗,实验组42例患者给予针灸配合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有例患者病情好转,对照组有例患者病情好转,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好转率明显优于对照组(95.2%vs85.7%),两组患者数据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O5)。结论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给予针灸配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提升患者上肢运动能力,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 针灸 康复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就中医中药辨证施治论对于脑血管痉挛性头痛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了探究。方法对本院收治的64例脑血管痉挛性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后给予32例对照组患者进行西医治疗,32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中医中药辨证治疗,进行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也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脑血管痉挛性头痛患者,采用中医中药辨证施治的方式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中医中药 辨证论治 脑血管痉挛性头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引起膀胱痉挛的相关因素及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1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58例,均行TURP术,术后发生膀胱痉挛患者16例。分析其膀胱痉挛发生的原因及采取护理措施后的效果。结果精神因素、泌尿系感染、手术创伤、导管刺激、冲洗液刺激等可引起膀胱痉挛的发生。结论护理对策的根本在于评估病人存在的发生膀胱痉挛的相关因素,并对此实施相关的护理措施,把膀胱痉挛控制在萌芽状态,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专科护士的护理水平。

  • 标签: 前列腺电切术后 膀胱痉挛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治疗踝跖屈肌痉挛的优质护理体会,总结护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科52例脑损伤患者踝跖屈肌痉挛的临床资料,均采用A型肉毒素对痉挛肌肉进行多点注射治疗,并应用优质护理程序进行护理。结果52例患者中,43例有效,9例无效,总有效率82.69%。结论优质的护理及健康宣教对提高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肌肉痉挛患者的疗效、减少并发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肌肉痉挛 A型肉毒毒素 并发症 优质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尼莫地平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对治疗前后脑中动脉血流速度进行比较,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给予尼莫地平治疗,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效果显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尼莫地平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穴位贴敷在预防前列腺摘除术后膀胱痉挛中的应用及护理进行研究,以便于预防膀胱痉挛的发生。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所收治的共60例前列腺摘除手术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时间顺序将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共有患者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前列腺手术干预方案进行术后干预,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穴位贴敷方式进行针对性护理。对两组对象在术后所出现的膀胱痉挛人数和预防效果等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中观察组患者在术后所出现的膀胱痉挛现象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在预防效果上观察组也明显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穴位贴敷方式对前列腺摘除手术后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预防患者出现术后膀胱痉挛,对此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广泛的应用到临床当中去。

  • 标签: 穴位贴敷 前列腺摘除 膀胱痉挛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发散式冲击波对脊髓损伤后下肢内收肌痉挛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90例2017年9月—2018年1月脊髓损伤后下肢内收肌痉挛患者。按照治疗分组,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则予以常规药物联合发散式冲击波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脊髓损伤后下肢内收肌痉挛抑制时间;治疗前后患者疼痛的程度;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脊髓损伤后下肢内收肌痉挛抑制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疼痛的程度并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疼痛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常规药物联合发散式冲击波治疗脊髓损伤后下肢内收肌痉挛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更好改善疼痛的程度,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发散式冲击波 脊髓损伤后下肢内收肌痉挛 临床疗效 推广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尼莫地平在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择近五年我院收治的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治疗差异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和尼莫地平进行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估。结果对甲组和乙组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实践证明,甲组的总有效率为70%,乙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乙组的治疗优势明显高于甲组,组间数据对比后,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对甲组和乙组的GCS评分和mRS评分进行对比,实践证明,乙组的GCS评分和mRS评分明显低于甲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采用尼莫地平进行治疗,其效果明显,整体效果比较高,因此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尼莫地平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我国一直以来都是残疾人口大国,残疾人的社会问题一直被多方面关注。2017年,全国有残疾人的家庭户共7050万户,占全国家庭户总户数的17.80%。其中肢体残疾者最多,截至2010年底,有29%是肢体残疾者,约为2472万人。国内外研究表明,残疾人对社会化的适应能力较弱,而肢体残疾人也有同样的社会适应问题。本文将探讨肢体残疾人的社会适应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其实现的社会化进程指明方向。

  • 标签: 肢体残疾人 社会适应 心理健康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肢体淋巴水肿的预后效果,为肢体淋巴水肿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2月—2018年8月期间收治治疗的肢体淋巴水肿患者(n=80),随机分为微波治疗的对照组以及加行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的观察组,各40例。对比两组肢体淋巴水肿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期间肢体周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肢体淋巴水肿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轻度、中度、重度水肿周径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波配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肢体淋巴水肿预后效果显著,具有结合应用优势。

  • 标签: 肢体淋巴水肿 微波治疗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 中西医结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出血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在我院的100例脑出血偏瘫患者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对选取的患者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均为5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方法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常规护理方法基础上早期康复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肌力改善情况以及ADL评分、FMA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护理效果对比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肌力改善的有效率要明显优于对炸走患者;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ADL评分、FMA评分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差异对比显示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脑出血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治疗对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有积极的影响,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肌力情况,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显著提升,因此,早期康复护理改善预后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早期康复护理 脑出血偏瘫 肢体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脑梗死患者的护理当中应用早期肢体功能训练的实际效果。方法研究样本为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50名脑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人)。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肢体功能训练,对比其护理结果,分析具体的护理对策。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肌力测试结果与家属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偏瘫肢体功能训练有助于患者恢复、提高家属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大范围推广。

  • 标签: 脑梗死患者 早期 肢体功能训练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手法在降低约束肢体肿胀发生率中的应用。方法成立品管圈,运用质量管理常用工具对约束肢体肿胀存在问题进行改进,并将改进前后状况进行比较。结果肢体约束肿胀率由实施品管圈活动前的18.8%降低至实施后的7.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品管圈质量改进工具有效降低了约束肢体肿胀的发生率。

  • 标签: 品管圈 约束 肢体肿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良肢体位摆放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作用。方法研究时间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选取我院就诊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住院病历奇偶数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3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则在此基础上配合良肢体位摆放康复训练,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运动功能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同时试验组患者肌痉挛、关节痉挛以及肩关节脱位等并发症发生几率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通过进行良肢体位摆放康复锻炼,对促进患侧肢体活动、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效果显著,同时还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推广应用价值极高。

  • 标签: 良肢体位摆放 脑卒中 康复护理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健侧肢体功能训练在偏瘫患者干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之间收治的偏瘫患者中随机抽出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干预方法的不同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早期患侧肢体功能训练,观察组则实施早期患侧+健侧肢体功能训练,对比两组偏瘫患者治疗前后FMA(运动量表)以及Barthel指数评价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接收治疗前,其FMA和BI指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效果(P>0.05),观察组实施早期健侧肢体功能训练后,其FMA和BI指数均得到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相比较起来,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结论早期健侧肢体功能训练在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良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对患者以后的生活质量起到了保障作用,值得应用。

  • 标签: 早期健侧肢体功能训练 偏瘫患者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PDCA循环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锻炼的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肢体功能锻炼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功能锻炼方式,试验组采用PDCA循环方式开展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的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相比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但试验组治疗后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P<0.05。结论PDCA循环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锻炼的效果较好,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 标签: PDCA循环 脑卒中偏瘫患者 肢体功能锻炼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脑梗塞患者应用早期护理对患者语言、肢体康复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3月1日—2016年2月28日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梗塞患者,将68例患者计算机随机分为2组,34例/组。一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照组),另一组采用早期护理干预(观察组)。对比两组脑梗塞患者的语言功能评分和肢体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脑梗塞患者的语言功能评分和肢体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对脑梗塞患者的早期护理能够促进患者语言和肢体功能的恢复。

  • 标签: 早期护理 脑梗塞 语言 肢体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塞患者语言、肢体康复中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脑梗塞患者8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护理的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理后Barthel指数、FMA评分、语言功能评分上升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塞患者语言、肢体康复中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早期护理干预 脑梗塞 语言 肢体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异丙托溴铵对于治疗哮喘且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患者支气管痉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哮喘伴COPD患者70例为此次研究对象,以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有3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异丙托溴铵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经统计,对照组治疗后临床有效率为82.86%(29/35),观察组治疗后临床有效率94.29%(33/35),观察组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对照组不良反应包括震颤3,心悸、头痛、口干者各1例,总不良反应6例(17.14%);观察组有震颤2例、心悸3例、头痛及口干者各1例,总不良反应7例(20.00%)。观察发现,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症状均较轻微,未经特殊处置自行缓解,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异丙托溴铵治疗哮喘伴COPD患者支气管痉挛具体较为确切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降低气道阻力,抑制气道炎症反应,同时具备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借鉴。

  • 标签: 异丙托溴铵 哮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支气管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