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3-2015年上海市朱泾镇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情况。方法根据《上海市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危险度评估表》对朱泾镇10638名50岁以上符合条件的居民开展大肠癌患病风险评估,并进行大便隐血实验(FOBT),对阳性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0638名居民中,筛查阳性居民人数占总样本的23.0%,大肠癌筛查阳性结果随年龄增长而呈现上升趋势,慢性便秘、慢性腹泻、黏液血便、不良生活事件(如离婚、近亲属死亡等)、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慢性胆囊炎或胆结石、血吸虫病以及吸烟状况与筛查阳性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OR值不良生活事件最高(4.696),黏液血便次之(3.472)。结论朱泾镇大肠癌筛查阳性结果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不良生活事件是对大肠癌筛查阳性影响最高的因素,应重点加强这一方面的公共卫生预防措施。

  • 标签: 大肠癌 筛查 FOBT
  • 简介:摘要西风东渐,东西方文化日益交融,在当下这种社会背景下,自我建构中二元型自我(高独立我且高依存我)的个体能更多使用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更少使用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因而显示出更好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

  • 标签: 自我建构 心理防御机制 独立我 依存我 社会适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治疗性沟通护理对抑郁症患者应会机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0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抑郁症患者5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与常规护理,观察组增加实施治疗性沟通护理,每周1次,每次60min,持续6周。观察护理前后两组患者应付机制变化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对照组消极应付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或P<0.05),且观察组消极应付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护理后观察组积极应付评分较护理前有明显上升(P<0.01)。结论对抑郁症患者实施治疗性沟通护理,能有效增强患者的积极应付能力,大大降低消极应付机制

  • 标签: 治疗性沟通 抑郁症 积极应对
  • 简介:随着网络新媒介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日渐深远,基于网络的心理咨询应用机制越来越多的被探讨,本研究尝试探讨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基于大学生网络日志进行积极关注和心理支持的可能性及实施进行探讨。

  • 标签: 大学生群体 心理辅导 网络 应用 日志 心理咨询
  • 简介:摘要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是我国居民死亡和发病的主要原因。尽管近几十年来随着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新的抗血栓药物和再灌注策略的出现,使得很大一部分患者顺利开通梗死相关血管,但部分患者在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仍有不良心血管事件;至少一些不良事件与PCI之后发生的无复流现象有关。据报道,有高达60%具有最佳的冠状血管再灌注的STEMI患者,仍然会出现无复流(no-reflow,NR),这会显著减弱再灌注治疗的效果,导致预后不良。NR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复杂且尚未完全了解。无复流现象的发生有很多原因,包括白细胞浸润,血管收缩,炎性通路的活化和细胞水肿。血管损伤和出血也可能在NR的建立中起重要作用。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将讨论这个现象的各个方面。

  • 标签: 急性心梗 无复流现象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缺血再灌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特质性焦虑个体认知加工过程的本质展开探索。方法研究小组自2016年5月—8月于本市各个大学校园筛选出共计4617名符合正态分布的样本群体,最终确定特质性焦虑被实者376名。采用sMRI技术与Resting-statefMRI技术考察分析特质性焦虑个体不确定加工相关的大脑结构形态学特点与自发神经活动水平;结果特质性焦虑男性被实者焦虑平均分数为(40.74±6.17)分低于女性被实者(48.13±7.62)分(t=2.247,P=0.018);特质性焦虑分数与大脑右侧枕中回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P<0.05);大脑双侧额上回、右侧辅助性运动区的低频振幅波幅与特质性焦虑评分正相关性明显,大脑左侧小脑与丘脑低频振幅波幅与特质性焦虑评分负相关性明显(P<0.05)。结论特质性焦虑个体进一步产生可能与大脑右侧枕中灰质皮层体积下降有关,特质性焦虑个体对关系信息的过度敏感及情绪情感信息及其感觉信息整合加工失调、紊乱是导致特质性焦虑个体异于正常控组个体大脑自发活动基线水平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 标签: 特质性焦虑个体 大脑基础 不确定加工 神经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丁香苦苷调节小鼠介导胰岛素信号传导的机制。方法C57BL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A组)、STZ糖尿病组(B组)和糖尿病丁香苦苷治疗组(C组),1个月后观察小鼠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以及PI3K、IRS-1、InsR的表达水平。结果B组和C组血糖水平都高于A组(P<0.01),C组血糖水平低于B组(P<0.01);各组间血胰岛素水平差别无显著性(P>0.05);B组肾组织PI3K、IRS-1、InsR的表达水平较A组和C组较低(P<0.05)。结论丁香苦苷可使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降低,其机制与使糖尿病小鼠肾组织中PI3K、IRS-1、InsR水平提高,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胰岛素信号转导改善可能有关。

  • 标签: 丁香苦苷 胰岛素信号传导 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胃炎、胃溃疡治疗中的不合理用情况。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63例胃炎、胃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合理用药将其分为合理用药组和不合理用药组。结果不合理用药分析不合理配伍19例,重复用药17例,无指证用药12例,用量用法不当13例,药物选择不当9例;与不合理用药组比较,合理用药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且复发率更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临床上通过分析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可促进合理使用各类药物,更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

  • 标签: 胃炎 胃溃疡 药理机制 用药合理性
  • 简介:摘要盐酸氨溴索是一种常见化痰药物,具有促进呼吸道内部排除粘稠分泌物与减少粘液滞留的作用,适用于伴有痰液分泌不正常、排痰功能不良的急性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随着现阶段对于氨溴索的药理机制研究不断进展,已然在诸多学科疾病中取得了较好效果。本文通过对氨溴索药理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的研究现状展开综述探讨,以供临床参考。

  • 标签: 氨溴索 药理机制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社区居民意外伤害的原因,为更好的预防意外伤害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上海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5年1月—2016年12月间监测的的666名意外伤害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意外伤害中男性占39.34%,女性占60.66%;发生原因主要依次为跌落/坠落(68.92%)、刀/锐器伤(21.02%)及钝器伤(7.06%);意外伤害发生的主要年龄组依次为60~74岁(38.29%)、75~89岁(20.42%)、45~59岁(17.12%);主要发生的地点依次为家中(64.71%)、街道/公路(11.41%)及公共居住场所(10.06%);发生意外伤害时主要从事的活动依次为休闲活动(55.56%)、家务/学习(29.58%)和有偿活动(10.36%);发生的部位主要依次为上肢(32.58%)、下肢(32.28%)。结论社区伤害主要以老人跌倒、坠落为主,医疗机构应加强意外伤害救治各环节的建设,及时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 标签: 意外伤害 社区 建议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4-2016年门诊抗抑郁药应用情况。方法对门诊抗抑郁药的品种、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4-2016年门诊抗抑郁药销售金额逐年增长;3年来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销售金额均占总销售金额70%左右;帕罗西汀、艾司西酞普兰和文拉法辛年销售金额和DDDs值均排名靠前,2016年销售金额艾司西酞普兰>帕罗西汀>文拉法辛,DDDs值帕罗西汀>文拉法辛>艾司西酞普兰。结论抗抑郁药销售金额呈增长趋势;SSRIs和选择性5-HT及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占主导地位。

  • 标签: 抑郁症 抗抑郁药 用药频度 限定日费用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上海市豫园社区居家老人的护理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编老年居家护理需求评估表,随机抽取上海市豫园社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128人,进行健康状况及居家护理需求入户调查。结果居家老人年龄、自理情况、收入、文化程度等因素是影响居家护理需求的因素。结论社区护理应为居家老人提供相应的护理,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 标签: 社区 居家 老年人 护理需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脑肿瘤患者术后低钠血症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以来,于我科治疗的115例颅脑肿瘤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低钠血症分为低钠血症组(n=60)与对照组(n=55),观察对比两组术后3d、7d时血清ANP(心房钠尿肽)、BNP(脑钠尿肽)、ADH(抗利尿激素)水平的改变情况,观察对比两组术后3d、7d时血钠、尿钠、血渗透压、尿渗透压、中心静脉压水平的改变情况。结果低钠血症组术后3d、7d血清ANP、BNP、ADH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钠血症组、对照组术后7d血清ANP、BNP水平与术后3d血清ANP、BNP水平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钠血症组术后3d、7d血钠较对照组均降低,尿钠、尿渗透压较对照组均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钠血症组术后3d、7d血渗透压、中心静脉压水平与对照组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钠血症组、对照组术后7d血钠、尿钠、尿渗透压均较术后3d升高,中心静脉压较术后3d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渗透压较术后3d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颅脑肿瘤患者术后常出现低钠血症,临床表现多为血清ANP、BNP水平异常的CSWS(脑性盐耗综合征)及SIADH(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通过早期及时诊断、钠出入平衡治疗、去除诱因、对症治疗等,多能取得较好的预后效果。

  • 标签: 颅脑肿瘤术后 低钠血症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清IL-37mRNA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静止期、退行期的表达及发病关系,探讨IL-37mRNA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诊疗过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在莱芜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84例银屑病患者,正常对照组为我院健康查体人群48例。两组进行放射免疫法测定IL-37观察其变化,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以探讨IL-37可能作用机制,结果患者组血清IL-37水平显著降低,统计学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寻常型银屑病病因较复杂,细胞因子IL-37水平降低在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寻常型银屑病 IL-37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为临床下一步工作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分离的45株肺炎链球菌,并选择Etest及K-B法检测其耐药性。结果(1)45株肺炎链球菌未发现对青霉素、万古霉素耐药,但对四环素、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红霉素具有较高的耐药率;对苯唑西林、头孢唑林、氨苄西林及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低;(2)43株伴ermB基因、2株伴mefA基因。结论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万古霉素耐药性低;耐药产生机制主要是因ermB基因介导的靶位出现变化。

  • 标签: 耐药机制 肺炎链球菌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额叶底部脑挫裂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特征,分析其发病机制。方法采取多维度心理测试检查量表分别评估34例健康对照组与我院2013~2014年收治的34例单侧额前叶底部脑挫裂伤患者伤后2个月的神经认知功能。结果伤患组2个月各项神经认知评分与整体认知水平均落后于健康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患组血清胆碱酯酶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胆碱酯酶活性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伤患组年龄、文化水平、职业、性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水平、治疗方法等与患者伤后2个月的整体认知功能情况具有密切联系,其中受教育程度与认知功能状态的相关性最为密切;影响认知功能障碍的因素主要有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与神经递质Ach。

  • 标签: 额叶底部脑挫裂 认知功能障碍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应用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86例血管性痴呆患者设为实验对象,随机将86例患者分成对照组(n=43)与观察组(n=43),对照组应用吡拉西坦治疗,观察组应用丁苯酞治疗,经过8周治疗后,评估2组MMSE、ADL、CDR量表评分,对血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丙二醛(MDA)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MMSE、ADL、CDR等评分优于对照组,观察组SOD活性高于对照组,观察组MDA含量低于对照组,2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应用效果较好,作用机制和抗氧化损伤可能相关。

  • 标签: 丁苯酞 血管性痴呆 应用效果 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原发性高血压病在我国属于最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也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中医药遵循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注重人体疾病的整体观,其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我国学者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作用机制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 标签: 中医药 高血压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中医医患关系虽不如西医紧张,但是情况仍不容乐观。在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背景下,传统的中医医患关系需要注入权利义务的内容,注重中西医的结合及各自的定位。中医医患纠纷的监测和解决需要依赖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及社区健康管理模式。

  • 标签: 中医医患关系 医患纠纷监测 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