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5 个结果
  • 简介:在当前书法艺术领域里,潜心从事中国古代书论研究、古代书画论著整理工作的人中,崔尔平可称得上是勤奋刻苦,自强不息,成果丰硕的一位了。近年来他出版了清康有力的《广艺舟双楫注》、清冯武的《书法正传校注》、《书法篆刻术语辞典》等著作。并发表了许多篇学术论文。近期又有百余万字的《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明清书法论文选》等著作出版。在中国古代书论的研究及古籍整理领域中,他正耐得艰苦耐得寂寞勤奋地耕耘着。

  • 标签: 书论 著作出版 广艺舟双楫 古籍整理 学术论文 勤奋刻苦
  • 简介:“军书吏驰”,我国古代战争中书写活动频繁,书写活动贯穿在战争的备战、战中、战後各个环节,产生了檄文、露布等很多军书形态,文字书写还作为一种力量,参与战争,影响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军中专职书写之官以“书记”之功载于史册。

  • 标签: 战争 书写 文翰 军书 书记
  • 简介:一九九八年十月二牛日至十一月二日,以“融合与拓展”为主题的’98上海(美术)双年展在上海美术馆成功举办,参展作品均以水墨为基本媒材,展示了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的水墨艺术近年来发展的最新动态。展览期间,同时举办了以“当代文化环境中的水墨艺术”为主题的国际美术研讨会,邀请下来自国内及英、美等国的专家、学者参加,提交论文并发言,他们就当代水墨艺术发展的现状和生存环境、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和它的现代性转换及其未来之可能性等问题展开了积极而深入的探讨。本期特选其中的部分论文刊出,旨在就这些问题引发更为广泛的思考,以获得更多的真知灼见。

  • 标签: 水墨艺术 炼金术 实验水墨 现代水墨 新文人画 “游戏”
  • 简介:为进一步加快甘肃书法的发展,促进甘肃书法的对外交流,由甘肃省书法家协会邀请中韩两国书法家组成的中韩书法考古团,于二○○一年九月二日从敦煌开始,沿河西走廊一线,对甘肃丰富的书法文物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九月九日下午,甘肃书协和中国书法杂志社共

  • 标签: 甘肃 古代 书法艺术 国际研讨会 书法家 造型
  • 简介:中国古代的人鱼图像,从仰韶文化时期的人面鱼纹与鲵鱼纹开始,到《山海经》成书的时代,已经发展到一个高峰。《山海经》图文结合,将其记录、总结为赤鱬、人鱼、陵鱼、氐人(互人)、鱼妇五类。经文中对氐人(互人)、鱼妇的阐释,并非对人鱼图像的简单描述,显示出文字独立叙事的一面,为人鱼故事的演绎奠定了基础。魏晋时代,张华的《博物志》开启了鲛人这一新的人鱼类型的叙事:善织与泣珠报恩,但没有描述鲛人的相貌。此后,鲛人事迹基本再无进展,鲛人图像也极为罕见。唐代郑常的《洽闻记》另辟蹊径,舍弃鲛人事迹,为人鱼加进了性别、性诱惑等性元素,开始了从人鱼向美人鱼的演进。其后所出现的美女与鱼尾组合的女性人鱼图像,明显是对传说的图解。。

  • 标签: 《山海经》 《博物志》 《洽闻记》 鲛人 海女 美人鱼
  • 简介:本期呈现用社会学、图像学的方法研究美术史有关问题的文章,其中《“才”出何地——古代书法家来源地区位分布变迁研究》一文聚焦书法史研究中较为薄弱又很基础的一环,即中国历史上书法家来源地区位分布变迁的趋势和各时期呈现的规律特点。作者在大量史料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考证历代书法家来源地分布的具体情况。更以宏观的视野,发现古代书法家来源地区位分布变动在长历史时段中呈现的变迁状态与规律,并进一步探索其深层的影响因素。《徐悲鸿马的图像学阐释》一文从三个层次分析徐悲鸿笔下的马,作者重点阐释了形象背后文化的、情感的因素和其精神象征意义,指出徐所画不是现实世界的马。

  • 标签: 区位分布 来源地 书法家 “才” 变迁 古代
  • 简介:设计理论界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激发工业设计腾飞的一片沃土,常常直接引用一些过于宽泛的概念对设计进行阐释,这种探讨没有本质上的错误,但是,工业设计作为一种实证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设计行业,直接使用这些大的概念略显虚妄.所以,缩小中国传统文化的适用范围势在必行.寻找一种适合设计语言的古典文本作为行为参考,是直接影响我国工业设计的一条必经之路.由此更贴切于艺术设计的莫过于从文论衍生而出的古代画论,其中形、气、神、骨作为绘画理论中具有形而下结构的思维模式对于当代艺术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标签: 工业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画论 当代 中国传统文化 艺术设计 直接引用
  • 简介:本文主要探讨元代壁画墓装饰的"艺术化"倾向和中国古代墓室装饰衰落之间的关系。蒙元时期一些典型墓葬的装饰方案表明,元代墓葬装饰的一个新旨趣,是要将墓室空间转化成为一个陈设地上艺术画作的空间。元代这类新出现的装饰旨趣,与中古时期流行的、利用壁画来营造虚拟家居空间的视觉兴趣,大相径庭。很有可能,正是墓室壁画的这一"地上艺术化",导致了中国墓室壁画传统在元明之际的大规模衰落。

  • 标签: 壁画 墓室壁画 全真教 艺术意愿 仿木构建筑
  • 简介:中国古代公共设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大家所能列举出的中国古代公共设施,可以分为民用公共设施和宫廷公共设施两个部分。比如计时用的日晷、纺织用的纺缕车和织布机、提水用的辘轳、种植水稻用的秧马、灌溉用的水车和磨粮食用的石碾,就是作为民用公共设施而存在。宫廷中的公共设施,多以照明用的宫灯和烛台、熏香用的香薰炉、接纳百姓意见用的谤木后成为象征权利的华表、宫门前的石狮、祭祀用的鼎礼之器为主。

  • 标签: 公共设施 净水设施 设计定位
  • 简介:早在公元前9世纪,西徐亚人生活在阿尔泰山以东地区,统治着顿河和喀尔巴阡山脉之间的大草原,他们的文化艺术在不同程度上曾受到中国、两河流域、波斯、希腊等文化艺术的影响,他们既是"草原艺术"的创造者,亦是这一文化的传播者,流传下来的各种动物纹牌饰,车马饰品等传达出早期游牧民族的审美观念.

  • 标签: 西徐亚人 图腾 草原动物艺术 金属饰牌
  • 简介:衣挎装中国南北自古有之,两汉三国时多为武士仆役等身份低下之人所穿。三国西晋,“祷褶”成为衣祷装的专用名词。东晋挎褶服成为时人日常服饰,已不属“贱服”。南朝,祷褶服逐渐跻身低等官服之列,日益宽博。东晋南朝作为武士仆役常服的榜褶为直袖,南朝作为低等官服的祷褶为广袖,后者较前者更宽博。综合文献资料和迄今发现的考古资料看,祷褶服应该为汉族初创,北朝的祷褶服或由南朝传人。

  • 标签: 袴褶 衣袴装 短衣长袴 东晋南朝
  • 简介:中國古代書法理論著述數量宏富,晚清劉熙載所著《書概》則是中國古代書學理論的集要與昇華之作。本文通過分析劉熙載《書概》中對各字體的表現形態、風格特徵、審美規範等的論述,對書法藝術形態的基本規律——變化與協調的辯證統一進行了探索,並對劉熙載'不齊而齊'的文藝理論思想進行了闡述。

  • 标签: 古代書論 變化與協調 “不齊而齊”
  • 简介:本文在文献考证的基础上,以《海岳名言》为古代书法评论的一个独特样本。重点解析“一笔书”“字之八面”“自然”与“古雅”等审美概念,探究米芾的书法审美标准构架及其时代意义,阐述书法审美标准与书法本体论、书法审美理论的逼辑关系。

  • 标签: 米芾 一笔书 字之八面 古雅 书法审美标准
  • 简介:中国古代雕塑依循"一天人""合物我"的审美模式产生了与西方写实主义模式截然不同的意象性造型.这种意象性造型表现的是精神世界的景象,重在神似,富有观念性.作为中国古代雕塑的经典作品,西汉霍去病墓石雕的意象审美特征具有典范意义.本文通过对西汉霍去病墓石雕群的深入分析,试图阐释其意象审美特征,并进一步探索意象审美模式对于中国雕塑艺术的特殊意义.

  • 标签: 霍去病墓 石雕 意象 审美
  • 简介:<正>国庆节前开幕的历代艺术館,是故宮博物院中国古代艺术品陈列的中心。全館共分三个陈列室:第一室在保和殿。陈列着原始社会晚期与奴隶社会的艺术品;东廡是第二室,由战国时代到宋代;西廡是第三室,由元代到“五四”以前。集中了院內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文物四千多件,按时代順序作有系統的綜合陈列。使参观者可以用很少的时間,对祖国四五千年来文化艺术的历史发展,得到一个全面的概括的了解;同时,对故宮博物院的珍貴收藏,也可以看到它的菁华。保和殿,这个封建王朝作为考試状元、进士和宴飲王公大臣的地方,现在,除了宝座外,从殿的西头开始了历代艺术的陈列。我們首先看到的是新石器时代里的磨得很平滑,拿在手里很合适的石工具;在考古学家的采集品里,还常有玉貭的。人类用石头来做工具,这是几万年以前的事情了。在四五

  • 标签: 故宫博物院 古代文化 新石器时代 战国时代 图案 奴隶社会
  • 简介:线,有很多种解释,在这里要谈论的线则是绘画最基础的语言形式和构成形式。线,有很多种样式,长短、粗细、曲直、轻重、虚实等等,那么,什么样的线最美?英国画家荷加斯《美的分析》系统地阐述了美的六项原则,并提出“蛇形线赋予美以最大的魅力”著名命题。

  • 标签: 仕女画 线条 美学 威廉 古代 中国
  • 简介:邓拓捐赠一百四十余幅中国古代绘画珍品,组成了文人画发展的一个清晰有序的脉络。本文从这批珍品中,选取苏轼、倪瓒、沈周、高克恭、董其昌、龚贤的几张作品,追溯从王维、苏轼到倪瓒、沈周的文人画观及表意和清润秀逸的文人画风,分析从王维、董源、米芾到高克恭、董其昌、龚贤的山水画之水墨渲淡到元气淋漓、墨韵浑沦的发展过程,从一个角度揭示文人画发展的源流,探讨文人画的艺术精神与笔墨形式方面的审美特征。

  • 标签: 邓拓 中国古代绘画 文人画 水墨山水
  • 简介:五、宋代雕塑——心得自在赵宋一统江山后逐步民安国富,昔日帝国的元气得以恢复,于是民生富裕、科技发达而军事积弱的大宋就迈向又一文化的高峰期,“艺术亦渐有生气”,这一时代的雕塑或仿照前代,或自寻创建,但与盛唐相比,显得已经无法找回那种浩荡之气。

  • 标签: 南京博物院 天工开物 作品展 述要 赏析 雕刻
  • 简介:在中國古代書法鑒藏史上,祝允明書法的鑒定一直是困擾收藏家與研究者的大難題。之所以説其難,不僅因爲祝氏書作真僞混雜,使收藏家莫衷一是,也因爲由此産生的疑案甚多,研究者中亦聚訟紛紜。有鑒于此,本文本着去僞存真、正本清源的目的,以筆迹學的理論爲支援,在系統梳理祝允明存世書法作品的基礎上,建立了存世祝允明書法中真品與僞作的兩個標準件系列,從而爲祝允明書法真僞的鑒定及相關研究樹立一個行之有效的標本系統。

  • 标签: 祝允明書法 真僞 標準件 筆迹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