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8 个结果
  • 简介:<正>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与寻根文学,各以其鲜明的本土特色,带着对各自民族的历史思考,在文坛上产生了令人震惊的轰动效应。这两股出现于不同文化形态、地域的文学浪潮,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本文仅就二者的同与异作一点粗浅的比较,读者或许可以从中了解到“社会发展对文学生长的变动关系”。

  • 标签: 魔幻现实主义 寻根文学 传统文化 民族文化 文化心态 《百年孤独》
  • 简介:<正>神秘现实主义是通过分散形象的并置,造成神秘感和似乎不可能的情景,甚至想要仔细观察一下画面上为什么如此并置都是很困难的。神秘现实主义画家们,即使他们并没有沉缅于弗洛伊德的梦境形象,他们也还是追求把日常生活场面转变成奇异的、神秘的构图。

  • 标签: 现实主义 巴尔蒂斯 日常生活 作品 弗洛伊德 神秘感
  • 简介: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伊始,中国便兴起了俄国文学热,却少有来自现代主义的热度。象征主义、阿克梅主义和未来主义等乃俄国现代主义文学发展中的重要现象,现代中国对此并非不知晓,同时,中国并不排斥欧洲现代主义。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除了俄国现代主义文学本身的复杂性及其和现实主义、左翼文学之差别等之外,更重要的是中国知识界译介俄国现代主义过程本身出了问题。本文依据知识考古学方法,还原俄国现代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以求冷静呈现俄国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国艰难传播的基本情况。

  • 标签: 俄国现代主义 俄国现实主义 欧美现代主义 现代中国 误读
  • 简介:构成主义,亦称结构主义。20世纪20年代西方现代艺术和美学中的形式主义流派之一,发源于立体主义,其思想在建筑、造型艺术、文学、戏剧和音乐等方面都有所表现。在雕塑中,构成主义雕塑家力求利用新技术来创造普遍的、合理的形式和结构,主张雕塑家的任务是要构成人们周围的艺术环境。

  • 标签: 构成主义 雕塑家 西班牙 20世纪20年代 西方现代艺术 结构主义
  • 简介:作为“现代性五副面孔”之一的审美先锋主义思想是以浪漫主义为源头的。雪莱和拜伦就是审美先锋派最早的代表。他们的审美先锋主义思想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对诗人和读者的精英身份的定位、未来主义与乌托邦冲动以及诗化生命与审美表演。这种浪漫主义的审美先锋思想实际上反映了浪漫主义的自由观,在本质上与政治先锋派的追求是完全不同的。

  • 标签: 拜伦 雪莱 先锋派 审美 浪漫主义 诗化
  • 简介:将后现代主义小说放在广义的新时代技术的范畴内加以考察就会发现,它的操作已经体现了麦当劳化的几个基本原则:文本生产和提供的简单、快速原则;文本生产和提供的大量化原则;以能指技术的不及物性为保障的可预测性原则;以能指技术的无主体性为标志的控制原则。这四个原则既囊括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快餐化特征。又体现了因写作技术意志的放纵所导致的、与非文本的社会技术相通的消灭主客体的异化本质,同时也表明了后现代主义小说追求自由和反叛的相对性和有限性。

  • 标签: 后现代主义小说 文本 不及物 反叛 追求 能指
  • 简介:海涅的诗歌是有机地从德国浪漫主义诗歌发展而来的.本文探讨海涅在早期诗歌创作中对浪漫主义民歌风格的继承与超越,以及他如何找到自己的独特风格,并指出海涅诗歌在接受过程中遭遇的常见的误解.

  • 标签: 海涅 诗歌 浪漫主义 民歌风格 德国 文学评论
  • 简介:<正>纵观日本儿童文学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它的发生比西方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余年。对此,日本的学者,研究家也不得不予以承认。然而,直到昭和初期,“儿童文学”这一名称才正式在日本出现。在此之前,明治时代(1868-1911)称其为“故事”,大正时代(1912-1925)称其为“童话”。大正时代的“童话”推祟“童心主义”。按照字典上的解释,童心本指人类幼儿时期所具有的原始的心性,也就是纯真无邪的心境。最早将童心作为文艺理念并付诸于文学创作实践的是被誉为“童话之父”的小川未明。

  • 标签: 儿童文学 童心 童话 研究家 创作实践 文学发展
  • 简介:<正>德国画家阿列克赛·亚夫伦斯基(AlexejJawlensky1864—1941)出生于俄国。1882年在莫斯科开始军事生涯,不久转入圣彼得堡艺术专科学校学习,1906年迁居慕尼黑,在安东·阿兹伯绘画学校继续学习艺术,并在该校与康定斯基相识。1909年成为慕尼黑新艺术家协会创始人之一,并同“青骑士”画家交往密切,1924年同康定斯基等人创办了“四青骑士社”。

  • 标签: 德国表现主义 几何形体 康定斯基 国画家 马蒂斯 专科学校
  • 简介:关于谁是"后现代主义小说之父"的问题,是西方学术界长期的后现代论争所遗留的问题之一。本文认为,伊哈布·哈桑和戴维·洛奇等学者所提出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始于乔伊斯或贝克特的观点是欠缺说服力的。文章通过对博尔赫斯代表作的发表时间、理论贡献、整体创作实绩和对其他后现代主义作家的影响等方面的梳理,指出只有博尔赫斯才是名副其实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之父。

  • 标签: 哈桑 博尔赫斯 后现代主义小说 影响 模仿
  • 简介:在21世纪美国戏剧最具实力、最有前途的剧作家名单中,萨拉·鲁尔(SarahRuhl)显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不仅因为她年轻,更重要的是她多产和作品在美国上演的频率。她的一些作品已经在中国翻译并演出。2004年凭借《窗明几净》(TheCleanHouse),鲁尔荣获苏珊·布莱克·史密斯奖,同年该剧入围普利策奖,并于2006年9月获得麦克阿瑟奖。

  • 标签: 美国戏剧 超现实主义 萨拉 代表作 戏剧家 21世纪
  • 简介:<正>一法国二十世纪当代文学艺术,尤其是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其形态及实质较之十九世纪末叶以前,均发生质的变化。这一质变究其原委,乃是由于文学艺术家在思维方式、话语方式的层面上和在文学艺术的观念的层面上所经历的深刻变化。诚然,尚存在许多与之有关的社会——历史——文化的外部条件的作用与影响,亦不容忽略。

  • 标签: 话语方式 思维方式 后现代主义 二十世纪 语言形态 文学艺术
  • 简介:《少女小渔》是严歌苓新移民小说中的代表作之一,由此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而小说文本中对移民女性的关注也受到了研究者的青睐。本文运用女性主义叙事理论解读小说,探讨小说在女性视角下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并分析其叙述声音折射出的移民女性现状,以此更加全面地审视严歌苓作品中对女性世界的关注。

  • 标签: 《少女小渔》 女性视角 移民女性 叙述声音
  • 简介:《冰与火之歌》是由美国著名科幻奇幻小说家乔治·马丁所著的史诗奇幻小说系列,它被认为是奇幻中的“反传统先锋”,与一般的主流奇幻作品有着显著的区别,小说中大量现实主义元素的植入无疑让这个架空的史诗巨作显得逼人的真实,这也是它能成为奇幻文类扛鼎之作的原因所在。了解小说中的现实主义元素,能让读者更确切地感受到这一世界的真实存在。

  • 标签: 《冰与火之歌》 乔治·马丁 史诗 奇幻 POV
  • 简介:<正>尽管苏联评论家常常把肖洛霍夫的作品誉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杰作”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顶峰”,但是他的作品与那些公认的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代表作家的作品相比,无论思想内涵,还是艺术风格,都颇有不同,研究家们以“包罗万象的现实主义”,“严峻的现实主义”,“无情的现实主义”来概括其独特性,总使人感到不尽全面。我们认为,肖洛霍夫的艺术创作凝聚着他探索生活奥妙的胆识,坚持独立思考的勇气,肖洛霍夫的现实主义是这种胆识与勇气的结晶,它的丰富内涵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概念——肖洛霍夫现实主义

  • 标签: 肖洛霍夫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葛利高里 代表作家 丰富内涵 艺术风格
  • 简介:列夫·托尔斯泰在其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中塑造了个性鲜明、与众不同的女主人公安娜的形象。本文尝试对托尔斯泰的此部作品进行女性主义的解读,分析安娜女性意识的觉醒过程及其命运悲剧的原因,指明《安娜·卡列尼娜》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独特的地位。

  • 标签: 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 女性主义 女性意识
  • 简介:<正>2012年7月27—29日,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战后世界进程与外国文学进程研究"课题组、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译林出版社主办的"战后历史进程与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会议收到论文40余篇,近30位从事战后外国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汇聚在美丽的太湖湖畔,围绕大会的相关议题进行学术探讨。

  • 标签: 现实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后现代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外国文学研究 战后世界
  • 简介:20世纪初科学哲学领域的“语言学转向”使得科学的文化历史属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科学被视为不断重构的叙事。本文梳理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在文化批评领域里出现的重新阐释达尔文主义的热潮及当代达尔文小说的兴起,并比较了达尔文思想在维多利亚小说与当代小说中的不同表现形式。本文重点分析了英国当代女作家A.S.拜厄特在其创作的新维多利亚小说《尤金尼亚蝴蝶》中如何从当代视角重构了一个19世纪达尔文主义科学家精神成长的心路历程,从而与达尔文主义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 标签: 当代达尔文小说 《尤金尼亚蝴蝶》 拜厄特 达尔文的情节
  • 简介:苏珊·弗里德曼的《图绘:女性主义与文化交往地理学》是一本女性主义的文论经典。该书聚焦于高等教育与研究机构内的学院派女性主义的课堂教育和学术活动,除了论述其在过去三十年间的发展成就,更主要是应对其目前面临的生存困境和发展僵局。针对多元文化主义、全球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其他理论的交汇和挑战,弗里德曼指出女性主义理论的未来在于拥抱矛盾、移位和变化,用定位式认识论来超越性别、肤色和差异的简单二元对立,用空间化地缘政治思维来补充历时性思维。

  • 标签: 弗里德曼 《图绘》 学院派女性主义 地缘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