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钱锺先生最早写日记、读日记、评日记可以追溯到他读中学的时候。在桃坞中学上初中时,钱锺就常被校报约稿,情急之中就以自己的读书笔记应付。这是钱锺一生常用的写作方式,这里还不知道他有没有形成写日札的习惯。就目前所知,《〈复堂日记续录〉序》恐怕是钱锺最早有关日记的文章。写作此文时,他方从辅仁中学毕业,考取清华,尚未北游。

  • 标签: 钱锺书 日记 札记 杨绛 写作方式 读书笔记
  • 简介:斯卡利的《由而梦》探讨了现实中的想象和文学中的想象的区别,认为想象出来的东西单薄而没有坚硬性,但作家往往让这样的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移动,以显示出后者的坚硬性,并产生触摸的感觉,使图像变得清晰;她还认为想象出来的物体缺乏持续性,不容易移动,但作家可以巧妙地利用明亮的光照、稀薄性、添加和删减、伸展和褶曲等特性,促使图像运动起来;她还发现,花的特点最符合想象的要求,显得美丽而且适合于运动,特别受到作家的青睐,甚至可以作为形象地描写别的物体及其运动的良好媒介。

  • 标签: 伊莱恩·斯卡利 《由书而梦》 认知批评 想象
  • 简介:2012年10月25日,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决定将《信息侦探》(TheIntormartionist)一搬上银幕。他此前的作品包括《魔鬼终结者》、《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等。

  • 标签: 詹姆斯 银幕 侦探 信息 导演 《泰坦尼克号》
  • 简介:《味闲堂丛稿》是一部涵盖区鉷先生著述之精华的"自选集",体现了鲜明的"跨界"特征:他的学术视野横跨中西,贯通古今,其著述活动涉及到英美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语言学研究、文体学研究、翻译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国近代史研究等多个学术领域。区鉷先生最为重要的学术成就是围绕"本土意识"概念,用中英文发表了系列论著,对其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 标签: 本土意识 跨界 区鉷 《味闲堂丛稿》
  • 简介: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现实往往被解构成为反讽的对象。当代著名苏格兰作家阿拉斯代尔·格雷的代表作《兰纳克:生活四部》就明显地反映出这一特征。这部小说以现实生活中的格拉斯哥为背景,将现实与虚幻混淆,在形式与内容上都打破了传统的时空概念,以独特的方式解构了现实。它在呈现出后现代主义创作种种特点的同时,又体现出某种统一性。本文通过对这部小说的具体分析,揭示其在时空结构上的后现代主义创作特点,进而探讨它为文学创作所带来的启示。

  • 标签: 阿拉斯代尔·格雷 《兰纳克:生活四部书》 后现代主义 时空结构
  • 简介:<正>20世纪80年代后期,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有了很大的进展,诸如《胡适全集》《钱穆文集》,还有萧一山、南怀瑾等人的著作,大陆征得版权公开出版,就是一个明显的标志。台湾也出版了《鲁迅全集》(解放前旧版)和钱钟先生的《钱

  • 标签: 南怀瑾 萧一山 胡适之 两岸文化交流 钱穆 《鲁迅全集》
  • 简介:中国山水画,始自汉,独立画科于东晋,兴盛于隋唐,其历史源远流长。因晋陶渊明、南北朝谢灵运等山水诗之影响,山水画家开始关注乡村野景,由此出现了表现田园意趣的山水画,可以说,田园成诗,田园为画,其历史也同样源远流长。马良的山水画作品极富田园意趣,空灵洁净,满纸清香,有一种浓郁的理想化的人文气象。其作品重意境与神韵,既有传统精华,于墨色交融中呈示厚重的传统文化和笔墨功底,又有别于传统样式,

  • 标签: 田园山水 田园画 山水诗 画科 画面结构 文化景观
  • 简介:<正>近两年来,苏联、美国和英国都出版了一些研究俄国文学和作家的参考,其中数目最多的是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参考。刊载在《苏联书目》杂志1978年第五期上的E·M·萨哈洛娃的《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目录提要》对各种书目提要作了全面评述。1979年纽约出版了D·N·伊根的《列夫·托尔斯泰,1978年以前出版的英文资料注释书目提要》。1978年,伦敦出版了《有关托尔斯泰的新论文集》,其中登载了G·M·特里的《大不

  • 标签: 苏联 列夫·托尔斯泰 全面评述 英国 参考书 纽约
  • 简介:道立于一。在《象文献》每期封面赫然标有“道立于一”的古文图式——一笔挺起《尚书》大义。大音声起,一阳柱其间,上之用,呈大吕方启之象。由此洞见象之立量宏旨。象学象理根本是大张指示之用,是东方哲学之用,是圣人薪火之燃。

  • 标签: 东方哲学 抽象主义 艺术 视觉 天文 《尚书》
  • 简介:都说辛弃疾是一位“大声镗锘”的豪放型词人,抗金复土之念是他词中的“主旋律”;偶尔他也写一些“狎昵温柔,不在小晏、秦郎之下”的情爱小唱,如《念奴娇·东流村壁》(野棠花落)、《祝英台近·晚春》(宝钗分)之类,博得后人“才人伎俩,真不可测”

  • 标签: 辛弃疾 《玉蝴蝶·叔高书来戒酒 用韵》 豪放精神 生命体验
  • 简介:司马迁在《报任安》一文中向友人任安倾吐了自己之所以忍辱苟活的原因,抒发愤懑之情,文笔逋峭,荡气回肠,是中国历史书札中不可多得的奇葩。文中"人固有一死……最下腐刑极矣!"一段,为世人传诵,但经查诸多译本,发现释义均有层次不清之弊。本文从释义层次结构和古汉语语法结构两方面对此段做重新解读,以求更吻合作者本真强调。

  • 标签: 受辱表述 释义层次 语法结构
  • 简介:韩少功对米兰·昆德拉的文学翻译与文学接受由来已久,但他并非单向度地接受与传播,而是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对昆德拉的小说艺术进行了立足中国本土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具有典型的“原小说”特征,即跨文体写作、跨艺术写作和跨主题写作。韩少功最新的长篇小说《日夜》即从这三个方面对昆德拉的“原小说”艺术进行了创造性的文学接受与转化。

  • 标签: 韩少功 昆德拉 原小说 文学接受 创造性转化
  • 简介:  斯科特·西格勒是首批将作品只以连续播客形式发表的作家之一,最近他成为第一批签订图书出版合同的播客作家.他的4月(2008年)在美国发行,7月在英国出版.在这次独家访谈中,斯科特谈论了他的经历和对播客、社会化媒体的看法,以及对图书出版前景的展望.……

  • 标签: 书斯科特·西格勒 出版前景 图书出版
  • 简介:艾伟以其《国语问题》《汉字问题》对语文阅读心理系统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为中国语文教育科学化、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堪称“语文教育科学研究中国化的典范”。本文在评述其识字心理、写字心理、阅读心理、作文心理等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他的研究对今天的语文教育研究仍有如下启示:(1)阅读心理是一个可以从形式角度加以分析的生成系统;(2)阅读心理研究是语文教育研究及语文教育的基本依据;(3)语文教育研究必须要科学化、中国化;(4)语文教育科学研究中国化必须不忘初心,奋力为之。

  • 标签: 艾伟 阅读心理研究 启示
  • 简介:卫方济(1651—1729)在中国礼仪之争最后数十年纷繁复杂的气候下发表了《中国六大经典》和《中国哲学》两部译作。为能使中国基督徒免于种族身份与宗教身份难以兼容的尴尬处境,他探索出了以亚里士多德的视角来阐释儒家经典的一种文本研读模式。因而卫方济的译本有着相当的自由性—他尝试将儒家经典文本与尼各马可伦理学(或曰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相融合,而非仅从文字层面来进行翻译。这一融合得以展现出两种不同文化间的共通性与超越文化藩篱的普世真理。正是这一融合使克里斯蒂安·伍尔夫、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伏尔泰等哲学家深受启发:它是尚未被殖民与后殖民理论禁锢的纯理性理念,是那个文化交流还未被西方思考模式固化的时代话语丰林中的一枝秀株。

  • 标签: 耶稣会在中国的适应政治 经院哲学 新儒学 阐释学 美德伦理学 早期启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