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很多人都同意:《论语》是在汉代成为的。但是,最近有论者把《论语》成为的时间定于宋代甚至元代。这种新鲜的看法事实上反映了他们贬低孔子地位的“非圣”心态。汉代七之说早已确切无疑地显示《论语》是。《汉书》的有关记载和汉代教育中《论语》的特殊地位等,也为《论语》在那时属提供了证据。

  • 标签: 《论语》 孔子
  • 简介:2006年3月20日-22日,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莎·卢森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是莎·卢森堡思想及其对当代哲学、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讨论的专题有:1.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及其当代研究;2.莎·卢森堡与马克思、列宁;3.莎·卢森堡与当代社会主义、帝国主义理论;4.莎·卢森堡论世界历史进程;5.莎·卢森堡与西方马克思主义;6.莎·卢森堡与中国;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当代哲学 卢森堡 研讨会综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
  • 简介:敦煌遗《老子变化》的成书年代在学界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分析老子在东汉的宗教地位、考证《老子变化》中的白鹿意象、考察经文中的汉顺帝阳嘉元年至汉桓帝永寿元年的五个年号与当时天师道之宗教背景,可知《老子变化》成书于公元155年至165年,是天师道成立之初,为自神其道而作。《老子变化》的成书受东汉黄老道、刘向《列仙传》、王阜《李母碑》等影响,是当时宗教环境下的产物。早期天师道将老子抬到先天地而生、与道合一的至高地位,与他们试图建立政教合一的独立政权不无关系,故在《老子变化》中将老子神化为十三帝师,以表达建立理想社会、理想政权的愿望。

  • 标签: 老子变化经 道教 天师道
  • 简介:一般史家眼中的《春秋》是一部简单的历史著作,可公羊家视阈中的《春秋》却是蕴涵“微言大义”的经学宝典。《公羊传》“以义解”,以为“义”之所在可从作者意图、文本意图和读者意图来窥探。一方面《公羊传》有还原倾向,旨在探求作者意图和文本意图,表现为尊圣宗原道;另一方面又有生成倾向,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旨在阐述自己的政治、历史、道德理想。

  • 标签: 《春秋》 《公羊传》 以义解经 意图自觉
  • 简介:“无为而无不为”不仅仅是《道德》的重要命题,而且是其本根智慧的集中呈现。原创性、前提性、融通性是其本质属性,返本归根、和光同尘、道隐无名是其主要内涵。

  • 标签: 老子 无为而无不为 本根智慧
  • 简介:王阳明释是在“口传”、“面授”之下,指点不同弟子时所实施的治疗行为。在解释《中庸》首章的五个案例中,王阳明因不同弟子资性、问难之深浅,释方法殊为不同,言说方式随时变易,呈现出“以心解”所“建构”的强烈自由风格的释经学。王阳明释具有释内涵方面的宇宙论伦理维度、释方法的多变性、立言方面的开放性、治病救人的时效性之优点,但由此可能导致荒废经典、误解经典、跨文本误释、学派分裂之弊端。而欲想领会阳明释经学之真谛,则需要读者具备相应的身心修练。

  • 标签: 王阳明 《中庸》首章 释经方法
  • 简介:在布代尔的历史视野中,“资本主义”的根本特性是垄断性,它是与“市场经济”不可混淆的领域。它利用对市场的垄断同时又反对市场,因而使“自由市场”成为神话并常常幻灭。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存在着种种垄断。其中,最根深蒂固的是:大商人对某种大销量商品的垄断、硬通货对软通货的垄断、经济世界中心区对半边缘区和边缘区的垄断。这些垄断总使“自由市场”无奈地失效。

  • 标签: 布罗代尔 自由市场 资本主义
  • 简介:在《各马可伦理学》的第五卷第七章,亚里士多德讨论了著名的自然正义。本文试图探讨这里所谈的自然正义究竟是谁之正义、到底是何种自然。本文认为,自然正义既不是神的,也不是低等动物的,而是属人的正义;更进一步,自然正义作为公民的正义的一种,不是对所有人有效,而仅仅在自由和平等的公民之间才有效力;再经过与《各马可伦理学》中论述的作为自然德性的正义进行对比,笔者认为,自然正义之所以自然,因为它是人生而具有的、并且是由作为自然德性的正义完善而来的。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自然正义 自然 作为自然德性的正义
  • 简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克茨纳赫笔记》被统称为马克思的“克茨纳赫时期”的作品。对两者关系的讨论构成克茨纳赫时期研究的重心。对此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已广为学界所接受的苏联学者拉宾的“交叉说”,即《克茨纳赫笔记》摘录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创作之中;二是新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一部分第2卷(MEGA^②I/2)编者的推论,即《克茨纳赫笔记》可能摘录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之后。在MEGA^②I/2卷文献学推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克茨纳赫笔记》的确摘录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论犹太人问题》之间,这一文献学事实对于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完成研究主题由政治国家批判向市民社会批判的转向,及其投入政治经济学批判起到了支撑作用。

  • 标签: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克罗茨纳赫笔记》 《论犹太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