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4 个结果
  •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性庆祝游行是一个内容丰富而驳杂文化主题,于此,史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及其政策。中国共产党国家景观,其中首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天安门广场举行五一节和国庆节(10月1日)庆祝活动,都是精心组织并有着多重目的政治仪式:既是打破旧秩序、迎接社会主义新时代反传统节日,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权威合法化,又是共产主义领导下无数成就展示,亦是对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毛泽东中心地位肯定,同时还宣告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主义阵营中存在。尽管受到苏联影响,这些庆祝游行还是表现出浓重民族风格。它们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正在经历着政治上和经济上变化。最终,毛泽东和其他党内高层领导,同时充当着演员和导演,小心翼翼地控制和编排游行者动作,让作为观众游行者们在天安门广场上对党和党主席所取得成就大加赞颂。

  • 标签: 毛泽东 庆祝游行 国家景观
  • 简介:西奥多·阿多诺《美学理论》如由碎片组成,几乎是一部程序内既定告别之作:书不完整性,篇章出其不意中断特点,强调了一个事实,美学思考没有终点没有圆满可言。表面上看来此书犹如石矿,标题所示理论需被发掘整理出来。谁没有被那些黑暗隧道吓倒而要勘探前行,很快就认识到,随处翻开作品,

  • 标签: 美学理论 艺术作品 阿多诺 矛盾 服从 不完整性
  • 简介:在布罗代尔历史视野中,“资本主义”根本特性是垄断性,它是与“市场经济”不可混淆领域。它利用对市场垄断同时又反对市场,因而使“自由市场”成为神话并常常幻灭。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存在着种种垄断。其中,最根深蒂固是:大商人对某种大销量商品垄断、硬通货对软通货垄断、经济世界中心区对半边缘区和边缘区垄断。这些垄断总使“自由市场”无奈地失效。

  • 标签: 布罗代尔 自由市场 资本主义
  • 简介:李达选择了“专做理论研究与传播”马克思主义者角色,在中国孜孜不倦且卓有成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这一工作极大地影响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建构和学术特色形成。

  • 标签: 李达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
  • 简介:<正>一新时期改革开放,要求领导者从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转变。领导者不仅要依靠长期实践中积累智慧和经验,依靠集体智慧来决策,而且要依靠各行各业专家,各种专门决策研究班子,依靠各种知识和信息,运用新理论和方法,才能作出正确无误决策。

  • 标签: 改革实践 领导者 决策转变 经验决策 科学决策 提高经济效益
  • 简介:该文通过对休谟“想象”概念含义、特征和功能等三个方面的分析,论述了他想象学说内在张力及其深刻意图——对长期以来极力贬低想象西方理性主义提出尖锐批判。

  • 标签: 休谟 想象 内在张力 怀疑主义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正义观是一种“批判正义”。这种“批判正义”大致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方面的内容:一,批判蒲鲁东(主义)、杜林等人“永恒正义”理念,确立正义理解生产方式基础;二,批判资产阶级抽象人权理念,确立人权范畴“过渡正义”性质;三,批判资本主义现实私有制度结构非正义制度安排,确立未来正义社会根本实现原则——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他们目的是要摒弃资本主义财产关系下狭隘、片面的正义观念,确立一个每个人得以自由发展和全面解放自身与个性发展正义社会。对于中国和谐社会构建而言,马克思恩格斯“批判正义”理念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标签: 批判正义 人权 自由 解放
  • 简介:<正>评价,是主体以实践目的为基点,以自身需要系统为基础,衡量客体意义认识活动。评价涵盖人类生活、人类认识。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被评价着——被他人、被自我;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评价着——对他人对自我、对自然对社会。人们并不是弄清了评价内在机制才开始评价。但弄清了评价内在机制,无疑将有益于减少评价盲目性,增强其自觉性,有

  • 标签: 评价活动 评价参照系统 评价对象 评价合理性 评价者 评价客体
  • 简介:本文通过对毛泽东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作品女性主义解读,探讨了毛泽东农民观和女性观.作者认为,毛泽东在这些作品中阐释了阶级和性别之间复杂而又流变关系,并认为农民和女性是推动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进步主体力量,将农民和女性作为革命主体囊括进无产阶级范围内是毛主义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重要创新.

  • 标签: 毛主义 社会性别 历史主体 社会变革 阶层
  • 简介:康德把道德任务规定为对无条件寻求。无条件内涵中包含了无条件命令式,即定言命令。定言命令要求道德哲学进入形而上学领域而且要求理性自我立法能力,即自律。由于自律和自由是交互性概念,所以不能从自由中推论出道德律。于是康德在第二批判中转向对理性事实诉求。理性事实是个颇多微词提法,就海德格尔观点看,它本身存在方式恰恰是没有充分给出。而且它并不是不可追溯,它根源于社会存在。

  • 标签: 康德 理性事实 自由 道德
  • 简介:孔子面对春秋乱世而提出“正名”政治主张,却被现代学人在平等理念观照下,以一种对等性衡量定格了这一思想所具备现代性意义。在这一意识背景下,“正名”内容被置换为现代性权责观念,使得这一思想在现代运用过程中发生功能化操作。“正名”思想基于一种等级人格塑造,包含了古典精神高贵意蕴,却又区分于柏拉图“高贵谎言”。

  • 标签: 孔子 正名 高贵 功能化
  • 简介:尼采很多言词都容易被误解,尤其他笔下创造、自由、上帝死了这些启蒙话语;其实,这些话语在尼采思想整体中有特殊含义。尼采对这些话语使用,是一种挪用;通过将其作为自己修辞面具,尼采一方面隐微地表达了自己思想,同时也表达了对现代启蒙知识人特定态度。

  • 标签: 尼采 启蒙话语 修辞面具 挪用 隐微术
  • 简介:<正>一个人能力发挥离不开群众支持和帮助,一个单位发展与广大员工凝聚力、向心力息息相关。当前,不少单位常有干群关系恶化现象出现。追根溯源,主要原因有:公仆意识淡化,个人主义膨胀,官僚主义滋长,地方主义泛滥,裙带关系盛行。因此,要在各单位建立一种互动式协作型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要求我们领导干部:与人为善,宽容大度,兼收并蓄,言纳百川,至精至诚。以此,把我们员工思想集中到我们共同事业上来。具体说要就要求我们领导干部要有“三心”修养,即爱心、宽容心、开拓心。

  • 标签: 领导干部 “三心” 领导者 创造性思维 宽容心 个人主义
  • 简介:<正>在开始讨论个性本质之前,有必要廓清几个相近或有关概念,这就是个性与人、个性与个人、个性与人性、个性与人本质。哲学研究个性特指人个性,确切地说是人类个性。如果把个性看成个体独特性,或者与他事物相区分差异性,恐怕可以说任何人和事物都会有这种“个性”。如,“一棵树

  • 标签: 人的本质 个性与人性 人的个性 个体人 属性集 个体个性
  • 简介:<正>哲学发展不能回避本体论问题。因为不管是谈论世界观问题还是认识论、历史观问题,总得有一个立论出发点和基本前提,这就是所谓“本体论”问题。因此,我认为本体论争论出现和展开,正是哲学上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研讨深化、开始触及实质一个表现。(一)讨论问题首先要明确概念。本体论(Ontology)这个词来自拉丁文,本义是关

  • 标签: 世界观 实践本体论 实践活动 几点思考 基本前提 物质本体论
  • 简介: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持有休谟式“无我”立场,在《观念I》时期却坚定地转向康德式“有我”立场,胡塞尔出于何种动机和理由引入“纯粹自我”,这一问题几十年来一直是胡塞尔研究中一桩公案。本文试图从萨特-古尔维奇对胡塞尔“纯粹自我”批判出发,通过剖析当代几种典型对胡塞尔“纯粹自我”概念阐释,进而结合胡塞尔手稿中相关论述,尝试区分先验自我和纯粹自我,划定形而上学和先验现象学,由此澄清胡塞尔引入“纯粹自我”真正意图,并且界定纯粹自我作为现象学剩余在胡塞尔思想中位置。

  • 标签: 纯粹自我 形而上学 剩余
  • 简介:很多人都同意:《论语》是在汉代成为经。但是,最近有论者把《论语》成为经时间定于宋代甚至元代。这种新鲜看法事实上反映了他们贬低孔子地位“非圣”心态。汉代七经之说早已确切无疑地显示《论语》是经。《汉书》有关记载和汉代教育中《论语》特殊地位等,也为《论语》在那时属经提供了证据。

  • 标签: 《论语》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