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6 个结果
  • 简介:该文关注“曾经”与“承诺”-复仇”与“拯救”如何相关特别是如何转换“记忆政治”。问题背景是苦难:作为存在论或现象着生活世界基本事实,它是人类唯可以普遍面对神、面对政治“救赎地”,而不是“弥撒”可以流逝将来时。或在“复仇”永远走不出过去时。这里重要是记忆形式时间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因而“曾经”不是无生命力过去压力(如尼采所批判和本雅明所清理);也不是简单转化为复仇有生命力权力意志即强权政治(如尼采所厢情愿);而是走出复仇拯救——即走出过去时——“记忆”“曾经”“承诺”。但事实上。它已不能由西方文化特质独立承担了。

  • 标签: 曾经-承诺 记忆 复仇-拯救
  • 简介:儒家伦理是否自律,不少学者对此问题进行过深入探讨,但结论却莫衷是。该文通过比较儒家伦理中所体现自主性因素和西方哲学“自律”概念,认为学者们分歧主要在于对西方哲学“自律”概念构成因素不同侧重。儒家伦理不存在作为个人权利基础“自律”,但在作为道德理想意义上则的确可说是“自律”。儒家“自律”观为我们提供了更接近自然主义的人观念。

  • 标签: 自律 儒家伦理 儒家道德理想
  • 简介:耿宁对唯识宗回忆观批评很有道理,但他现象学补充还未最终解决问题,还可以沿着他提及方面——唯识宗对开悟经验和阿赖耶识阐发——再做深度探索。转识成智开悟没有消除时间经验,反而在某些方面突出了它。而阿赖耶识而非第六识作为回忆最终依据,其“能藏”性就在于它在刹那生灭还具有的保持能力。它与胡塞尔揭示内时间意识之流可比之处。它们都是流性根本转变具有非实体连续;它们对于双方都是终极发生源头,使得熏习或习性可能。胡塞尔时晕说似乎可以补足唯识刹那生灭说中缺口,而唯识对阿识流性贯彻始终和对我执深刻批评,也可以反衬胡塞尔先验主体说未化之处。

  • 标签: 自证分 阿赖耶识 能藏 刹那生灭 一类相续 内时间流的晕结构
  • 简介:本文针对当今"复归"、"走近"马克思观点,运用当代解释学进行了新破解.本文依据马克思哲学根本原则,运用当代解释学积极合理成果,立足于现代思维范式新视域,对建国以来理解马克思哲学不同阶段、不同结果进行了新破解,肯定了不同阶段及结果合理性及存在价值,明确指出破解对马克思哲学理解理解,必须摒弃形而上学"非此即彼"、以及追求那种所谓"马克思哲学本真精神"绝对思维方式.运用独特新视角,指出对马克思哲学理解是开放过程,这过程不同阶段及结果,只要实现了实践、理解主体、理解对象具体、历史统,就都具有真理性,就都是马克思哲学本真精神显现;与此同时,还通过问题探索揭示出了该过程内在逻辑.

  • 标签: 复归 马克思 解释学
  • 简介:广义地说,凡是以纪实审美方式客观地反映某事物电视节目,都可以称之为电视纪录片。这里说电视纪录片,是指从电视专题片与电视文艺交融发展,新生成种纯属电视文化新型综合艺术已不同于其他电视文艺纯虚构,尽管它结构形式

  • 标签: 电视纪录片 双重审美属性 第一现实 第二现实 审美价值 艺术表现
  • 简介:“诗”是德国早期浪漫派核心概念,“共和主义”传达是浪漫主义者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以下简称弗·施莱格尔)政治理想,二者之间关系在于弗·施莱格尔以“诗”方式表明其政治立场。从“诗”与共和主义逻辑与历史维度可以看到,弗·施莱格尔把“共和主义”解释为种历史发展秩序,是“诗”形而上学。而浪漫主义形而上学思想实质,是对知识论形而上学批判,是以“诗”方式追求人完整性。因此,“诗”与“共和主义”概念之间,并非只具有内在致性,同时,二者前后连贯性本身就表明了弗·施莱格尔关于进步与反思观念。

  • 标签: 共和主义 形而上学
  • 简介:波兰总统专机事故引发了波兰国内系列纪念活动,民众否定了之前对已故总统敌意,这个重新审视过程,将成为波兰传统认同回归公共领域开端。波兰历史上经历了集权主义和自由主义民主历程,在后阶段,波兰公共领域形成了般性界限。波兰人民反抗这个强加界限、找回传统认同过程团结起来,已故总统就是代表。

  • 标签: 斗争 传统认同 总统 自由主义民主 一般性界限 欧盟
  • 简介:<正>艾思奇同志是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从三十年代初开始直到1966年逝世,直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宣传工作,为我们留下了相当丰富哲学遗产。已出版《艾思奇文集》,收集了他主要哲学论著,其中有相当部分是谈及辩证法问题纪念艾思奇同志逝世二十周年时候,我们仅就这方面谈体会。

  • 标签: 艾思奇 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辩证法 具体概念 丰富性 哲学遗产
  • 简介:"予人"作为殷周传世文献中常见君主自称,有着丰富义理内涵。从现存《尚书》看,"予人"体现并非传统意义上专制君主与普通民众天然对立,而是"天命-君主-臣民"这政权体系,借由对君主这核心强调,申明彼时君主稳固这政权体系现实职责,以及君王保持天命、臣民与自身有效沟通,乃至稳固各方力量配比平衡戒慎之意。

  • 标签: 予一人 尚书 以德配天
  • 简介:萨特存在主义是笛卡尔视角世俗存在主义。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道集笛卡尔传统和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理念于身。人在世,从提问开始。提问产生虚无和否定,人是对自己采取否定态度存在,是自为存在。

  • 标签: 存在 虚无 否定性 自在的存在 自为的存在
  • 简介:世界本身无意义,人却反向创造之.人价值创造活动沿着观念旨趣和物质旨趣两方向展开,体现为“个人价值取向维度”与社会化“价值域”两维度.个人价值选择自古就有,现代性“去魅”使其日常化与显明化,我们因而进入了“价值多元主义”时代.“价值域”形成则表现为社会组织化、制度化与机制化,表现为“规范空间”形成与人类生活形式形成.“价值域”形成过程,存在着人们价值选择上严重“人际不均等”现象.这种现象存在,将挑战韦伯自己对于“价值多元主义”基本特征判定.

  • 标签: 韦伯 旨趣 价值域 价值选择 人际不均等
  • 简介:据说,毛泽东经常与知识分子同志产生分歧。在他,与许多著名革命家思想体系形成和政策制定上有诸多争论。他知识分子(anti-intellectual)立场对受过教育革命家造成了无法弥补伤害。通过考察毛意识形态发展,这种发展最终形成传统“毛泽东思想”,我认为,毛尽管与许多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冲突,但却与他们有着相同关切与理想。

  • 标签: “毛泽东思想” 知识分子 共产主义 思想体系 意识形态 革命家
  • 简介:《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将人自由称为“能在”(dasSenkornnn),而人生存在他看来就是自由能在.海德格尔自由理论是奠基于他基础存在论;与传统自由理论相比,这种理论具有非形而上学特点.非本真性与本真性被他视为自由(能在)两种形态,本文中将被论证是:康德他律与自律概念对于理解这两种形态来说是必要.

  • 标签: 自由 他律 自律 非本真性 本真性
  • 简介:本文着重探讨了卢卡奇对于马克思与黑格尔解读。恩格斯对于马克思解读并不能减少黑格尔对于马克思影响,因为马克思对于黑格尔思想根本就不了解。由于恩格斯没有对黑格尔作出公道评论,因此最终也就没有对马克思作出公道评论。卢卡奇解读也没有对黑格尔给出公道评论,这是因为,他仍然认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存在着根本性差别。卢卡奇解读黑格尔方面的贡献在于,他强调所谓资产阶级哲学黑格尔思想当中达到了顶峰,并且,这种资产阶级哲学是具有内部矛盾。同样地,卢卡奇也没有对马克思作出公道评论。第,他只是暗示出了马克思与德国哲学之间有着深刻联系,但是却从来没有对其做出清晰阐述。第二,虽然卢卡奇批评了恩格斯对于哲学把握,但是,他从来没有明确地反驳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具有连续性这样种马克思主义教条。如果这样做的话,就会破坏他马克思主义信仰。因此,作为马克思主义者,虽然他对于哲学有着很深造诣,但是,他依然接受种用政治学方法去分析哲学问题做法。现在,我们问题已经不在于对正统马克思主义进行保存,我们任务是重新发现马克思主义之后马克思。

  • 标签: 马克思 卢卡奇 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
  • 简介:<正>本文旨在简要介绍马克思矛盾分析法,并据此对矛盾同性问题谈点认识。马克思是分析矛盾能手。细读他著作会发,里面有种独特矛盾分析法。其要旨是:根据事物或矛盾二重性和两面性,遵循矛盾自身辩证运动,把它分为形成历史过程和发展逻辑过程。并把这两过程分别分为两阶段或过程。历史过程阶段,可分别称之为“差异和生成阶段”与“分离和对立阶段”;逻辑过程过程,可分别称之为“正题”(肯定)形态变化过程”与“反题(否定)形态变化过程”①,或称为“矛盾运动正面过程”与“矛盾运动背面过程”。

  • 标签: 马克思 历史过程 矛盾分析法 普遍性 矛盾同一性 要旨
  • 简介:明代岭南思想家湛若水1537年途经滕县写下《吊文公词》,既是篇被作者各种文集失收佚文,其自不待言文献学价值;又是篇罕见地高度评价滕文公孟子学文献,人们几乎不把评价滕文公当作问题意识孟子解释史,饱含耐人寻味思想史价值。

  • 标签: 湛若水 滕文公 《吊文公词》 孟子学文献 孟子解释史
  • 简介:斯宾诺莎是西方哲学史上典型理性主义者,但是他对理性本身看法却并不能为人们通常具有的理性观念所涵盖,而是具有相当独特内涵。其中,最为关键地方在于斯宾诺莎抛弃了以理性为种自在思维官能传统看法,转而认为理性是特定知识和观念,而且他特别从种动态视角揭示了理性自身基础及其生成过程。这种独特理性概念使斯宾诺莎与主流理性主义者理性观念相区别,同时也对他自己哲学体系构建发挥了关键作用。

  • 标签: 自在的理性 观念与知识 想象 共同概念
  • 简介:<正>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活动过程认识过程,主体生理、心理等各种因素必然发生各自作用。研究这些因素对人认识活动影响,是认识论不容忽视任务。本文试探讨“意志”对主体认识影响。

  • 标签: 认识活动 意志力量 认识过程 主体认识 意志努力 活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