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NAS的简介NAS是英文NetworkAttachedStorage的缩写,译为网络辅助存储.是将分布、独立的数据整合为大型、集中化管理的数据中心,以对不同主机和应用服务器进行访问的技术.

  • 标签: 网络辅助 NAS 存储 应用服务器 数据中心 主机
  • 简介:结合省台业务工作的实际情况,对气象卫星综合业务系统中业务应用软件的本地化从数据保存天数的管理,配置监视网络状态文件,配置监视进程文件,配置局域网分发程序,节目表的制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 标签: 气象卫星 业务应用软件 本地化 数据库 节目表
  • 简介:南极科学研究指导委员会(SCAR)第1次会议于2014年4月20—23日在新西兰召开,来自22个国家的75名代表(包括两个中国极地研究所的代表)参加了会议。(《自然》杂志于2014年8月7日对此进行了报道。会议强调了南极研究的重要性。南极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10,储存了地球上90%的冰及70%的淡水。

  • 标签: 科学研究 南极 《自然》杂志 陆地面积 新西兰 委员会
  • 简介:植物物候是指示自然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在当前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模拟已成为当前国际上研究的热点。本文探讨了植物物候研究的意义,分析了影响物候的温度、水分、光周期及其他因子等主要环境因子的作用,综述了植物物候近几十年来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重点介绍了当前动态物候模型的2种基本类型,基于温度(积温)或其它环境变量的物候模型和基于碳平衡的物候模型,尽管后者机理性更强,模拟效果更好,但是仍无法彻底避免要应用与温度、水分等环境因子以及养分含量等的经验关系式。最后根据当前物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未来物候研究的方向。

  • 标签: 植物物候 气候变化 物候模型
  • 简介:2011年,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推进实验室改革发展,编写完成“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化改革方案”并上报中国气象局。在灾害天气遥感监测、数值模式研发、灾害天气结构和机理研究等基础研究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预期的进展。积极推进第3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加强实验室业务系统数据支持平台和青藏高原、暴雨观测外场试验基地建设,雷达监测等方面的成果进一步得到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灾害天气 国家重点实验室 青藏高原 中国气象局 遥感监测 数值模式
  • 简介:气候变暖的成因是目前国际上的一个争议焦点,代表国际主流思想的4次IPCC评估报告[1-4]认为是人类活动的影响造成了变暖,其中包括温室效应加剧使气候变暖,而气溶胶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则抵消了一部分变暖。但是,从20世纪末至今对气候变暖持怀疑观点的科学家,仍然不断对气候变暖的原因提出质疑[5-7]。所以气候变暖的归因研究仍然是国际上的热门问题。

  • 标签: 气候变暖 归因 人类活动 评估报告 IPCC 温室效应
  • 简介:1.12013年青藏高原第3次科学试验水分循环观测与研究完成了“2013年青藏高原第3次科学试验水分循环观测与研究”项目的云降水外场试验观测,形成了数据集。主要创新点包括:在国内首次利用云雷达、微降水雷达和水汽云探测激光雷达在青藏高原和高原东坡实现了云垂直结构的观测;初步形成了多种遥感手段反演云边界、云水/云冰/雨水/雪水的垂直廓线的反演方法,验证了国产新型探测设备在高原工作的能力,为高原水分和能量循环研究提供了数据,也为今后开展青藏高原第3次科学试验做好云降水观测的准备。(崔哲虎)

  • 标签: 灾害天气 青藏高原 试验观测 水分循环 科学试验 激光雷达
  • 简介:1灾害天气监测1.1华南云降水微物理结构观测和不同波段不同观测体制雷达的数据融合方法在2017年华南暴雨外场试验期间,利用Ka波段云雷达、C波段连续波雷达和激光云高仪等设备,获取了华南云降水垂直结构综合数据;利用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获取了强对流三维结构数据,这些数据在云降水机理研究方面得到应用,实现了外场试验数据的远程监控.对比了Ka波段云雷达与C波段连续波雷达不同波长和不同探测体制的雷达的回波强度、径向速度的一致性.

  • 标签: 灾害天气 连续波雷达 华南暴雨 KA波段 结构观测 探测体制
  • 简介:高温危害是浙江早稻生产中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本文分析了高温危害的机理、指标、环流特征、时空分布、年代间变化、逐年灾情、7月高温日数未来趋势,并提出生产对策。

  • 标签: 早稻 危害 生产对策 高温 气象灾害 出生
  • 简介:1.1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测试定标方法和对流过程观测外场试验初步结果分析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发了专门用于快速观测对流过程、具有多波束观测能力的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XPAR)。该雷达利用相控阵技术实现垂直扫描,水平扫描采用机械扫描,能够发射20°的宽波束,并同时接收14层探测数据。XPAR采用3种观测模式进行观测:警戒模式(GM)、快速扫描模式(QM)和精细观测模式(FM)。3个模式的天线方向见图1。

  • 标签: 灾害天气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相控阵技术 国家重点实验室 过程观测 对流过程
  • 简介:湖泊气候是由于水陆的热力差异,在湖泊与其附近地区形成了湖陆风环流,使热量和水分在水陆之间产生交换。湖泊对附近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称湖泊效应。受湖风影响,陆地上的风、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场与内陆地区产生差异。近期来,国外在湖泊气候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现根据国外10篇英文文献综述如下。

  • 标签: 湖泊气候 湖泊效应 湖风 密执安湖 污染物量 等露点线
  • 简介:1.1雨滴谱数据在双线偏振雷达雨滴谱反演及降水估测中的应用利用双线偏振雷达在广东鹤山(2014年5月1日至6月15日)参加华南前汛期暴雨外场观测试验,获得大量的暴雨、大暴雨野外观测资料,对资料进行了质量控制。利用雨滴谱观测数据分析了华南前汛期滴谱结构,重新拟合偏振参量进行降水估测,提高了偏振雷达定量降水估测精度;利用双线偏振雷达在西藏那曲(7月1日至8月31日)开展的第3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野外观测试验数据,研究了高原对流云的宏、微观特征。(胡志群)

  • 标签: 灾害天气 双线偏振雷达 华南前汛期 观测试验 汛期暴雨 降水估测
  • 简介:在2016年华南暴雨外场试验期间,利用Ka波段云雷达、C波段连续波雷达和激光云高仪等设备,获取了华南云降水垂直结构综合数据;利用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和X波段双线偏振雷达,获取了强对流三维结构数据,这些数据在云降水机理研究方面得到应用。分析了云雷达、C波段连续波雷达和激光云高仪探测能力,提出了3种数据的融合方法,形成了数据融合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分析和改进了华南夏季云降水的统计特征,包括云底和云底高度日变化、不同高度云发生频次变化、不同高度云和降水分类的回波强度概率分布等(图1)。

  • 标签: 灾害天气 连续波雷达 激光云高仪 华南暴雨 双线偏振雷达 KA波段
  • 简介:棉花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仅次于粮食最重要的农产品.我国种植棉花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3世纪华南各地就有种棉记载.13世纪引种至长江流域,16世纪黄河流域已普遍种植,现种植区域极广,新疆玛纳斯河流域(45°10′N)是世界棉花种植的最北界.全国90%以上的棉田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三大棉区.我国棉花气象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 标签: 气象研究 种棉 蕾铃脱落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玛纳斯河流域
  • 简介:本文对影响酉安城区洪涝的暴雨标准、气候规律、天气形势、物理量场、降水因子研究分析,建立此类天气的预报模式。

  • 标签: 城市 致洪暴雨 分析 预报
  • 简介:文章讨论了要对未来天气作出准确判断,关键是筛选出高质量的因子和建立稳定的预报模型。提出了以极值和近期预报能力加以线性一集成的集成预报法。具有可操作性。还探讨了短期气候预测效果不稳定的原因和改进意见。

  • 标签: 伪因子 滑动相关系数 地区优因子 动态因子 短期气候预测
  • 简介:2007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共录用了3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合作导师分别为刘黎平研究员、徐晓斌(马建中)研究员、沈学顺研究员。本年度有2名博士后按照我院有关管理规定完成了在站的各项科研任务,顺利出站。至2007年末,我院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共15人。我院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勤奋,敢于创新,积极参加院各类科研基金项目的申请。

  • 标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博士后 研究生教育 科研基金项目 研究人员 研究员
  • 简介: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3年1月正式挂牌并开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2005年4月被批准为正式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单位。2005年,我院首批招收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已有4人按规定完成了在站期间的各项科研任务,并做出了创新性成果,顺利出站。2005年底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11人。我院招收的博士后研究人员,总体素质较高。2005年有2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分别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标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博士后 研究生教育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研究人员 基金项目
  • 简介:2006年我院共录用了7名博士后来我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他们分别来自巴基斯坦、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解放军理工大学。有2名博士后按照我院有关管理规定要求完成了在站期间的各项科研工作任务,并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有1名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名分别获得了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一等资助金和二等资助金。

  • 标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博士后 研究生教育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南京大学 基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