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关节镜外科主办的“第三届全国髌股关节紊乱诊治进展学习班”将于2014年4月24-25日举行。本次学习班为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014.04.07.087(国)],学习结束后授予学员国家级继续教育I类学分6分,学习班注册费:1000元/人;参加尸体模拟操作者注册费:2000元/人,名额限20名。本次学习班主要内容包括髌股关节的解剖、髌股关节疾患的影像学诊断、髌股关节不稳定的治疗、髌股关节炎的处理及髌股关节术后康复。届时将邀请国际前沿学者讲授髌股关节紊乱治疗的最新理念与手术技巧。学习班形式包括理论授课、尸体模拟操作与手术示教。联系人:皇甫小桥,电话:021-24058091,手机:18930177331,E-mail:sh6thph@163.com,hopejoy@163.com。地址:上海市宜山路600号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关节镜外科,邮编:200233。报名截止日期:2014年4月5日。

  • 标签: 髌股关节紊乱 学习班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 诊治 关节镜外科
  • 简介:目的:探讨针刀联合玻璃酸钠注射治疗早中期髌股关节炎(PFO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7月确诊为早中期PFOA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用针刀联合膝关节内玻璃酸钠注射治疗,对照组单纯膝关节内玻璃酸钠注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完成所有治疗疗程后第0、6、12周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组间比较采用重复资料方差分析,经分析得F=4.54,P=0.037〈0.05,说明两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OMAC评分经分析得F=9.2,P=0.004〈0.01,说明两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软骨损伤治疗后对照组与实验组数据经秩和检验显示两组数据无显著差异(Z=0.976,P=0.329〉0.05)。结论:针刀联合膝关节内玻璃酸钠注射治疗早中期PFOA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膝关节内玻璃酸钠注射治疗。

  • 标签: 髌股关节炎 针刀 玻璃酸钠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腓螺钉固定联合下腓韧带修复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腓联合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收治的72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腓联合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34例;年龄19~65岁[(42.5±12.2)岁]。按Danis-Weber分型,B型30例,C1型29例,C2型13例。36例采用下腓螺钉固定联合下腓韧带修复治疗(固定+修复组),36例行下腓螺钉固定治疗(固定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踝关节活动度(ROM)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2个月[(15.9±2.2)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3个月固定+修复组VAS分别为(3.1±1.0)分和(2.1±0.6)分,低于固定组的(3.9±0.8)分和(2.6±0.8)分(P均<0.05),末次随访时两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固定+修复组AOFAS踝-后足评分别为(64.7±4.0)分、(73.2±3.4)分、(87.2±3.4)分,高于固定组的(60.1±4.9)分、(70.2±1.9)分、(84.1±2.6)分(P均<0.05)。术后1个月两组踝关节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固定+修复组踝关节ROM分别为(44.4±2.9)°和(52.3±2.5)°,大于固定组的(41.4±2.7)°和(50.1±2.7)°(P均<0.05)。固定+修复组发生内固定松动1例;固定组发生下关节再分离2例,内固定松动、断裂各2例。固定+修复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1/36),低于固定组的17%(6/36)(P<0.05)。结论与下腓螺钉固定比较,下腓螺钉固定联合下腓韧带修复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腓联合损伤能早期减轻术后疼痛,获得更好的踝关节功能及活动度恢复,并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

  • 标签: 踝损伤 骨折固定术,内 韧带,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侧髌股关节退变对膝关节内侧牛津活动平台单髁置换术(OUKA)治疗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骨科采用OUKA治疗的73例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8例,女性55例,年龄(68.6±7.5)岁(范围:53~89岁)。根据Ahlback分级系统对患者外侧髌股关节情况进行评估,Ahlback 0、Ⅰ级患者为未退变组(37例),Ⅱ级及以上患者为退变组(36例)。记录患者手术前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和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指数,以及蹲起、坐起和上下楼等动作完成情况。手术前后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Ahlback评分和HSS差值、WOMAC骨关节炎指数差值相关性研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5.1±6.6)个月(范围:25~47个月)。HSS由术前的(57.7±11.8)分升至末次随访时的(81.8±7.8)分(t=-16.64,P=0.00),WOMAC骨关节炎指数由术前的(48.9±13.4)分降至(15.6±8.8)分(t=20.48,P=0.00)。退变组与未退变组手术前后HSS差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5±12.2)分比(22.5±12.3)分,t=-1.65,P=0.10];WOMAC骨关节炎指数差值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31.8±14.0)分比(36.4±13.4)分,t=-1.35,P=0.18],但外侧髌股关节退变与无法完成蹲起(χ2=5.17,P=0.04)、坐起(χ2=7.22,P=0.01)等动作相关。结论外侧髌股关节退变并未影响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内侧OUKA术后的早期功能恢复。

  • 标签: 骨关节炎,膝 治疗结果 单髁关节置换术 髌股关节 疗效 退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膝内侧间室合并髌股关节炎患者应用关节镜联合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2.1-2024.1期间纳入的60例膝内侧间室合并髌股关节炎患者,均应用关节镜联合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观察手术前后疼痛程度及膝关节功能,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低于手术前,膝关节功能高于手术前,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膝内侧间室合并髌股关节炎患者应用关节镜联合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恢复膝关节功能,近期疗效较优。

  • 标签: 关节镜 胫骨高位截骨术 髌股关节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伸膝状态下髌骨倾斜角和适合角对复发性髌骨脱位(EPD)的诊断价值、髌骨和股骨横断面参数测量值及其与髌股关节横断面匹配关系的相关性和影响程度。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EPD患者(EPD组,106例)和无髌骨不稳患者(对照组,106例)的影像学资料,1∶1匹配,各组男51例,女55例;年龄14~45岁[(23.0±5.3)岁]。横断面测量参数包括髌骨参数:髌骨宽度、髌骨厚度、Wiberg角及Wiberg指数;股骨参数:滑车沟角、滑车沟深度、滑车沟高度、滑车宽度比(外/内)、滑车高度比(外/内)、外侧滑车倾斜角及滑车内移程度;髌股关节参数:髌骨倾斜角和适合角。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髌股关节参数对EPD的预测效能。采用单因素分析两组横断面测量参数之间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明确各骨性参数与髌股关节参数之间的相关性。采用逐步回归模型进一步明确影响髌股关节参数的因素及影响程度。结果当髌骨倾斜角、适合角最佳界值分别为17.2°和25.5°时,预测EPD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95%CI 0.87~0.95,P<0.01)和0.92(95%CI 0.87~0.95,P<0.01)。Youden指数分别为0.745(敏感度为83.96%,特异度为90.57%)和0.717(敏感度为81.13%,特异度为90.5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Wiberg指数、股骨参数和髌股关节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患者中髌骨倾斜角与Wiberg指数、滑车沟角、滑车沟深度、滑车宽度比(外/内)、滑车高度比(外/内)和外侧滑车倾斜角呈显著中等程度相关或强相关(r=0.51,0.41,-0.62,0.43,-0.49,-0.65,P均<0.01);适合角与滑车沟角、滑车沟深度、滑车宽度比(外/内)和外侧滑车倾斜角呈显著中等程度相关(r=0.43,-0.59,0.38,-0.51,P均<0.01)。逐步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患者中外侧滑车倾斜角、滑车沟深度、滑车沟角、Wiberg指数和滑车高度比(外/内)可解释髌骨倾斜角60%的变异(R2=0.60,P<0.01);滑车沟深度、外侧滑车倾斜角、滑车内移程度、滑车沟角和Wiberg指数可解释适合角44%的变异(R2=0.44,P<0.01)。结论髌骨倾斜角和适合角是反映髌股关节横断面匹配关系的定量指标,具有较优的EPD诊断价值;EPD患者髌骨和股骨骨性结构的改变与髌股关节横断面匹配关系有关,且不同横断面参数对髌股关节横断面匹配关系的影响程度不同。

  • 标签: 髌骨脱位 髌股关节 横断面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术前髌骨有无骨髓水肿对内侧单髁置换(UKA)临床预后的差异,并评估髌股关节炎对术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141例(146膝)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接受内侧UK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具有完整的前交叉韧带;15°以内的内翻畸形,并可在外翻应力下纠正;15°以内的屈曲挛缩和超过90°的屈曲度。排除标准:既往术侧下肢的骨折或手术史;有术后并发症存在;炎症性骨关节炎;前交叉韧带损伤。据术前髌股关节的Kellgren-Lawrence(K-L)分级和磁共振成像上的骨髓水肿状态(BMEP)分,被分为3组:A组,无髌股关节炎(K-L 0级);B组,有髌股关节炎,但无骨髓水肿(K-L≥1级,BMEP 0级);C组,有髌股关节炎,合并骨髓水肿(K-L≥1级,BMEP≥1级)。在术后3个月和2年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及关节活动度(ROM)评价术后疗效。定量资料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定性资料使用卡方检验。结果骨髓水肿和UKA术后的预后不良高度相关。在术后3个月时,在膝前痛VAS评分及关节主动活动度方面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767、92.269、均为P<0.05),C组均不及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2年时,膝前痛VAS评分与关节主动活动度在3组间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F=3.268、10.220,P<0.05);其中C组的相对于无骨髓水肿的患者仍然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在无骨髓水肿的患者中,不管是否患有髌股关节炎,临床预后均没有明显差异;髌骨骨髓水肿状态因其对单髁置换预后的不利影响应受到重视。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骨髓 水肿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膝关节退行性变患者进行髌骨水平推移康复护理,随后对其效果进行评估。方法:本次选取100例老年髌骨关节疼痛患者,其时间均来自于2020年1-12月本院治疗患者,将100例患者共分为两组,展开不同形式内容的护理。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膝关节退行性变患者采用髌骨水平推移康复护理,并进行效果比较。结果:通过对试验组进行艾灸,经相关研究表明,常规组治疗前膝关节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试验组的关节活动评分为68.72±2.13,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为91.11±0.12。经研究表明,常规组、试验组患者护理后疼痛评分分别为41.00±1.54、29.17±1.04,试验组患者明显改善(P<0.05)。结论:采用髌骨水平推移康复护理对膝关节退行性变患者效果较优,可有效缓解疼痛。

  • 标签: 髌骨关节疼痛 髌骨水平推移康复护理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纯关节内注射玻璃酸钠与联用口服氨基葡萄糖对膝关节股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0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双膝关节股关节炎患者80例共160膝,随机将患者分为单纯组与二联疗法组,每组40例,单纯组只给予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铀注射液治疗,二联疗法组在此基础上予口服氨基葡萄糖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评分、Lequesne骨关节炎症状指数评估、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测定及不良反应测定。结果治疗后,二联组疼痛VAS评分低于单纯组(P=0.000);二联组患者Lequesne指数优于单纯组(t=1.478,P=0.000);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炎性因子浓度进行测定,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t=2.394,P=0.000);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现象。结论采用口服氨基葡萄糖联合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二联疗法治疗膝髌股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显著,患者疼痛改善明显,安全性较好,适合于临床应用。

  • 标签: 玻璃酸钠 氨基葡萄糖 膝关节髌股关节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下关节融合术在陈旧性下腓韧带损伤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方法8例陈旧性单纯下腓韧带损伤患者中6例通过摄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确诊,2例在行踝关节CT检查重建后确诊。所有患者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切开复位腓骨远端接骨板联合螺钉融合下关节。结果随访6~24个月,优6例,良1例,可1例。结论下关节融合术在陈旧性下腓韧带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肯定。

  • 标签: 关节融合术 陈旧性下胫腓关节分离 治疗 疗效
  • 简介:摘要  目的:评价膝关节镜下髌周去神经化术治疗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检索CNKI、万方数据、VIP、CBM,纳入关节镜下髌周去神经化术治疗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4个研究,共989例髌股关节炎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关节镜清理治疗相比,关节镜清理联合髌周去神经化术治疗在提高患者临床有效率,改善Lysholm评分、kujala评分、VAS评分、WOMAC评分指数方面更具优势。结论:关节镜下髌周去神经化术联合关节镜清理术治疗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较单纯使用关节镜清理术治疗疗效更优。但纳入文献研究结局指标数据质量不一,研究结果有待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 标签:  髌周去神经化术 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 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探究针对踝关节骨折伴下肢腓联合分离的最佳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到2015年2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伴下肢腓联合分离的患者62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纽31例和对照纽31例。给予观察纽短肌腱移位手术疗法,给予对照组骨膜移位手术疗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进行手术的时长,术后愈合所需时间以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59.4±7.5)h,明显低于对照组(81.3±7.9)h,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术后愈合时间为(61.5±2,8)d,明显低于对照组(87.1±3.7)d,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优良率为,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骨膜移位手术疗法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肢腓联合分离的临床疗效可观,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踝关节骨折 下胫腓联合分离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121例合并下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损伤的诊治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体会。方法对所选121例合并下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损伤患者行手术切开复位金属螺钉固定治疗。以患者术后随访的症状、功能检查、X线片征象及踝关节Kofoed评分评定121例患者的疗效。结果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个月。分析组优87例,良22例,可8例,差4例;优良率90.1%。结论对于合并下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损伤的治疗,早期诊断,通过手术复位螺钉固定方式早期恢复下腓联合的分离,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 标签: 下胫腓联合分离 踝关节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距下关节脱位的诊断治疗与后期康复。方法结合本病例特点采取针对性手术方法。结果患者愈后功能良好。讨论由于本次治疗方法针对性强,所以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 标签: 距下关节脱位/前脱位 距骨 骨折 动脉断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动学对线全膝关节置换(KA-TKA)和机械对线全膝关节置换(MA-TKA)术后髌股关节影像学参数的变化及其对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因膝骨关节炎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227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男性105例,女性122例,年龄(68.6±7.2)岁(范围:52~86岁)。按手术对线方法分为KA-TKA组(102例)和MA-TKA组(125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Blackburne-Peel指数、外侧髌股角、髌骨倾斜角、髌股指数;记录两组患者术中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率、术前和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牛津大学膝关节评分(OKS),并计算术前、术后差值。如差值符合正态分布,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t′检验;如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同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类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术后6个月时,KA-TKA组和MA-TKA组的髌骨倾斜角分别为(14.22±3.26)°和(13.35±2.27)°,外侧髌股角分别为(9.73±4.86)°和(11.91±3.89)°。KA-TKA组术后6个月相较术前外侧髌股角的改变程度明显小于MA-TKA组[(1.68±4.86)°比(4.15±4.88)°,t=3.805,P<0.01]。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OKS及膝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改善(P值均<0.05),但两组间各指标术前、术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MA-TKA组术中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率为14.4%(18/125),KA-TKA组为6.9%(7/1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56,P=0.071)。结论与MA-TKA组相比,KA-TKA组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髌骨具有更大的外侧倾斜,但这种影像学改变并未表现为临床结果和术后关节活动度的差异,也未增加术中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的频率,因此不会增加术后髌股关节并发症及术中髌骨外侧松解的难度。

  • 标签: 骨关节炎,膝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髌股关节 运动学对线 机械对线
  • 简介:背景:在髌股关节不稳患者中,胫骨结节-滑车沟距离(TT-TG)是指导临床行胫骨结节内移术的标准.然而,TT-TG距离没有准确的描述胫骨结节外移的程度.目的:研究定位髌股关节不稳患者胫骨结节位置的新方法—胫骨结节-后十字韧带距离(TT-PCL)的应用价值,并比较其和TT-TG距离的优缺点.方法:应用CT及MRI分析20例髌股关节不稳患者和20例无脱位患者的TT-TG值及TT-PCL值.将TT-PCL距离定义为胫骨结节中点与后十字韧带内侧边界之间的距离.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TT-PCL距离的统计学差异.结果:TT-TG距离和TT-PCL距离对诊断髌股关节不稳具有重要意义.对照组TT-TG距离(13.025±4.084)mm和观察组TT-TG距离(18.405±2.786)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66,P<0.001).对照组TT-PCL距离(17.965±3.727)mm和观察组TT-PCL距离(21.995±4.568)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57,P<0.001).结论:TT-TG距离和TT-PCL距离对诊断髌股关节不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MRI测量TT-PCL距离的方法,可用来评价胫骨结节相对外移程度,为临床上胫骨结节内移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胫骨结节一滑车沟距离 胫骨结节一后十字韧带距离 髌股关节不稳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腓联合分离”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的恢复,分析固定下腓联合对术后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7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腓联合分离患者为本次的对象,给予患者手术治疗,术中追求解剖复位,坚强固定,下腓联合予以固定,术后定期随访,术后3个月取出下腓联合固定螺钉,术后1年,待骨折愈合,取内固定时,分析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腓联合分离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评分,以评估该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经Kofoed评分标准,术后67例患者中55例踝关节功能为优,占比82%,9例踝关节功能为良,占比13%,总的评分优良率达到95%。结论给予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腓联合分离患者手术治疗,术中追求解剖复位,坚强固定,下腓联合予以固定,术后患者踝关节功能优良,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值得应用。

  • 标签: 下胫腓联合分离 踝关节骨折 功能
  • 简介:目的观察可吸收拉力螺钉治疗下腓分离的疗效.方法对5例单纯下腓分离的患者采用可吸收拉力螺钉固定,参考Mast和Teipner术后临床(功能)恢复情况和X线检查综合判定疗效.结果本组病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3~12个月,平均7个月.所有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疗效评价为优,无良及差级病例.结论可吸收拉力螺钉治疗单纯下腓分离具有无需二期手术、简单方便等优点,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下胫腓分离 内固定 可吸收拉力螺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