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白杨素抑制白血病细胞株NB4的机制。方法: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技术结合端粒重复序列(CCCTAA)n的肽核酸(PNA)探针的原位杂交技术,观察端粒CCCTAA和DNA损伤蛋白53BP1的共定位,以测定端粒损伤的形成。结果:白杨素能抑制NB4细胞有效增殖的半数致死浓度为28μmol/L,而在端粒处CCCTAA的PNA探针的绿色荧光信号与53BP1抗体的红色荧光信号发生融合。白杨素处理过的NB4细胞早期凋亡(15.90±3.82)、晚期凋亡(14.41±3.87)远高于对照组(2.01±0.61、1.72±0.57)(P〈0.05)。结论:白杨素有抑制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影响端粒保护染色体末端的能力;白杨素特异性增加端粒处的损伤可能是其阻滞细胞周期的机制。

  • 标签: 白杨素 端粒 DNA损伤 白血病
  • 简介:摘要端粒酶是一种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RNA酶,其基本组成成分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功能性RNA,作为合成端粒DNA的模板;另一种是一类特殊蛋白(端粒酶催化亚基,hTERT),具有高活性催化作用和逆转录活性。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作为人端粒酶催化组分的hTERT在正常细胞中的表达受到多种相关机制的抑制,但在永生化细胞、肿瘤细胞等分裂不受抑制的细胞中却存在过表达现象,提示hTERT是控制端粒酶活性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端粒酶蛋白催化亚基在头颈肿瘤细胞分裂周期中的活性表达对于该类疾病的治疗与控制均有十分显著的意义。

  • 标签: 端粒酶 端粒酶蛋白催化亚基 头颈肿瘤 细胞周期 催化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温和应激(chronic mild stress,CMS)抑郁症模型大鼠血液及脑中端粒长度的变化及丹酚酸B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只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CMS组、氟西汀组、丹酚酸B组、联合用药组,每组9只,CMS共6周;在抑郁症模型造模成功后(入组后第22~42天),分别按照分组给大鼠腹腔注射0.9%生理盐水、氟西汀(每天20 mg/kg)、丹酚酸B(每天40 mg/kg)。每组在入组前和入组后每周末检测体质量,分别于入组前(第1和第2天),造模后(第21、22天)、干预后(第42、43天)通过检测强迫游泳测试和蔗糖偏爱测试评估抑郁症样行为。通过RT-PCR分析各组大鼠外周血、海马、皮质和小脑的相对端粒长度。采用两因素重复方差分析5组体质量、蔗糖偏爱值和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的差异,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5组相对端粒长度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不同部位端粒长度与体质量、蔗糖偏爱值和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的相关性。结果干预3周后,与CMS组相比,丹酚酸B组、氟西汀组、联合用药组大鼠体质量增加(P=0.049、0.008、0.036),蔗糖偏爱值增加(P=0.089、0.094、0.041)以及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缩短(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CMS组外周血相对端粒长度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8.53(3.95)与0.12(0.23),P<0.01,Bonferroni校正P=0.002],双侧海马、皮质和小脑的相对端粒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MS组相比,丹酚酸B组(P=0.005,Bonferroni校正P=0.051)、氟西汀组(P<0.01,Bonferroni校正P=0.005)和联合用药组(P=0.001,Bonferroni校正P=0.007)外周血相对端粒长度显著增加,但在不同脑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分析不同部位的端粒长度与干预后体质量、蔗糖偏爱值、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均无相关性。结论CMS抑郁症模型大鼠外周血端粒长度缩短并不能反映脑内端粒长度的变化,丹酚酸B可使大鼠血液中端粒长度缩短,与氟西汀效果相当。

  • 标签: 抑郁症 端粒 大鼠
  • 简介:摘要端粒与冠心病存在密切相关性。近年来发现,端粒磨损通过激活p53蛋白调节一系列分子变化,或可成为冠心病早期风险评估因子或治疗的新靶点。本文就在冠心病中端粒-p53的调节作用及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端粒 端粒酶 p53 冠心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环芳烃DNA加合物、端粒长度改变在胎停育发生中的贡献性大小及交互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3至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产科确诊的胎停育患者和同期同科室正常妊娠但自愿选择人工流产的孕妇为研究对象并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采用现场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和本次妊娠情况等,并收集流产绒毛组织,检测多环芳烃DNA(PAH-DNA)加合物含量、端粒长度(TL)。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胎停育的关联因素;R epiR包、mediation包分析PAH-DNA 加合物和TL对胎停育的作用和关系。结果研究对象年龄为(29.92±5.69)岁。PAH-DNA加合物M(Q1,Q3)为453.75(404.61,504.72)pg/ml。TL的M(Q1,Q3)为1.21(0.77,1.72)。病例组PAH-DNA加合物含量高于对照组(Z=-2.10,P=0.036),而TL低于对照组(Z=-4.0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PAH-DNA加合物低、中、高水平(OR=3.17,95%CI:1.41~7.14;OR=2.85,95%CI:1.25~6.52;OR=2.46,95%CI:1.07~5.64)、TL长、中、短水平(OR=2.50,95%CI:1.11~5.63;OR=3.32,95%CI:1.45~7.56;OR=3.22,95%CI:1.42~7.26)均为胎停育的危险因素。PAH-DNA加合物中等水平者TL缩短是最低水平组的2.76倍,但未发现TL在PAH-DNA加合物与胎停育的关系中有中介作用。分层分析结果显示,TL水平较长(>1.21)时,PAH-DNA加合物的低、高水平与胎停育相关(均P<0.05);TL水平较短(<1.21)时,PAH-DNA加合物的中等水平与胎停育相关(P=0.025);PAH-DNA加合物水平较低时,未观察到TL对胎停育的影响;而PAH-DNA加合物水平较高时,端粒长、中和短水平与胎停育强关联(OR=7.50,95%CI:1.95~28.82;OR=6.04,95%CI:1.54~23.65;OR=9.05,95%CI:2.34~35.04)。交互作用分析显示,PAH-DNA加合物与TL交互作用归因比AP=0.72(95%CI:0.46~0.99),交互作用指数SI=5.21(95%CI:2.30~11.77)。结论PAH-DNA加合物高水平和TL缩短可能增加胎停育的发病风险,且两者对胎停育的影响存在相加交互作用。

  • 标签: 多环芳烃 端粒 胎停育 多环芳烃DNA加合物 交互作用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目的研究miR-34a对脐静脉内皮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细胞衰老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umbilicalveinendothelialcells,HUVECs),通过传代培养,计算细胞群体倍增水平(Populationdoublings,PDL),得到年轻的内皮细胞(PDL8)及衰老细胞模型(PDL44),检测两组细胞SIRT1、hTERT、c-myc、p53及miR-34a表达水平的差异。并在PDL8细胞中过表达miR-34a,PDL44细胞中抑制miR-34a的表达,qmCR检测以上基因表达水平、TRAP-qPCR法检测端粒酶活性、SA-β-gal法显示细胞衰老状态的变化。结果SIRTl、hTERT、c-myc基因在PDL44的HUVECs细胞中表达下调,p53及miR-34a表达上调。PDL8HUVECs过表达miR-34a48h后,SIRT1和hTERT表达分别下调43%和25%,TRAP.qPCR显示端粒酶活性降低21%,SA-β-gal法染色阳性细胞百分比由5.1%上升至8.7%;PDL44HUVECs抑制miR-34a的表达,SIRT1和hTERT表达水平分别上调63%和30%,端粒酶活性上升20%,SA-β-gal法染色显示衰老细胞数量未见显著性变化。结论MiR-34a可以抑制内皮细胞SIRT1、hTERT基因表达及端粒酶活性,加速细胞衰老;抑制miR-34a可以上调SIRT1及hTERT表达,端粒酶活性升高;因此miR-34a可能通过抑制SIRT1表达和端粒酶活性的共同作用,参与内皮细胞衰老的调节。

  • 标签: MIR-34A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内皮细胞衰老 端粒酶活性
  • 简介:目的:检测外源性骨形成蛋白4(bonemorphogeneticprotein4,BMP4)对体外连续传代培养人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s,BMSCs)生长和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催化亚单位(humantelomerasereversetranscriptase,hTERT)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BMP4对BMSCs体外传代培养过程中细胞老化的调控作用。方法:取第1、3和7代rhBMP4诱导组和对照组BM—SCs,细胞计数,免疫荧光染色检测hTERT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第3和7代BMSCs中hTERTmRNA表达,统计学分析。结果:rhBMP4诱导组各代BMSCs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免疫荧光示hTERT在第1和第3代rh—BMP4诱导组和对照组BMSCs均为细胞核表达,在第7代诱导组保持细胞核表达,而第7代对照组则表现为细胞浆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显示,hTERT在第3和第7代诱导组BMSCs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BMP4可促进BMSCs生长,维持传代后期hTERT表达,延缓细胞老化。

  • 标签: 骨形成蛋白-4 端粒酶 骨髓间充质细胞 体外培养
  • 简介:摘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特点是睡眠时反复上气道塌陷导致呼吸暂停和(或)低通气,引起间歇缺氧和睡眠结构紊乱,可导致心脑肺血管并发症乃至多脏器损害。端粒是位于真核染色体末端的复杂DNA-蛋白质结构,其长度缩短被认为是细胞衰老的标志,与慢性疾病的风险和病死率相关。近年来发现OSA可能通过间歇低氧、睡眠片段化及睡眠结构紊乱等机制引起端粒磨损,促进细胞衰老从而导致相关疾病发生发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核酸内切酶RNaseH-1对使用端粒的替代延长(ALT)机制来延长端粒的骨肉瘤细胞放射敏感性影响及机制。方法通过慢病毒转染构建过表达RNaseH-1的ALT骨肉瘤细胞U2OS和端粒酶阳性骨肉瘤细胞143B。对转染后的细胞使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克隆形成实验检测放射敏感性,免疫荧光实验检测细胞DNA损伤(γ-H2AX灶点)情况,蛋白印迹法实验检测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过表达RNaseH-1后U2OS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降低,且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均P<0.05)。U2OS细胞中RNaseH-1的过表达使ATM和Chk2的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同源重组相关蛋白RAD51和BRCA1的表达显著降低,并导致细胞中DNA损伤水平显著上升、细胞放射敏感性增强(均P<0.05)。而过表达RNaseH-1不对端粒酶阳性的143B细胞产生抑制效应(P>0.05)。结论过表达RNaseH-1抑制了端粒酶阴性骨肉瘤细胞并增强了放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是RNaseH-1在ALT细胞中抑制同源重组修复并激活ATM信号通路。

  • 标签: RNaseH-1基因 骨肉瘤细胞系 端粒的替代延长 放射敏感性
  • 简介:摘要目前认为氧化应激可能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病机制有关。端粒长度缩短与细胞衰老有关,氧化应激可加速端粒损伤及缩短。端粒酶具有维持端粒长度、提高细胞抗氧化应激及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晶状体上皮细胞是少数几种具有端粒酶活性的成熟体细胞,端粒酶在其中主要起到抗氧化应激的细胞保护作用,而非促进细胞增殖。而端粒长度与白内障之间的关系存在种属特异性。总结氧化应激与端粒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生发展的影响,有助于理解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并为其防治提供新思路。(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99-104)

  • 标签: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氧化应激 端粒长度 端粒酶
  • 简介:目的:研究端粒结合蛋白PinX1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共86例接受根治性手术的大肠癌病人术后标本,运用免疫组化的方法(IHC)检测标本中PinX1的表达并分析PinX1的表达与病人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与正常结肠上皮相比,PinX1在大肠癌组织中呈低表达。生存分析发现PinX1的低表达预示着病人的不良预后,多因素分析揭示PinX1的表达是预测病人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研究揭示PinX1是大肠癌病人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其可作为临床大肠癌患者预后分析判断依据之一。

  • 标签: 大肠癌 PinX1 临床预后
  • 简介:目的利用不同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方式,探讨Exo-1基因缺失对端粒酶基因敲除小鼠的造血干细胞植入效率的影响。方法以CD45.1小鼠的骨髓细胞或骨髓造血干细胞为供体,以端粒酶基因敲除小鼠或Exo-1基因和端粒酶基因双敲除小鼠为受体,在给予不同剂量X线照射或不照射的情况下,重复进行静脉注射全骨髓细胞或分选的骨髓造血干细胞(c-kit^+、Sca-1^+、lineage^-,KSL),于移植后1个月取外周血,流式分析嵌合率。结果未经X线照射及1Gy、2Gy照射情况下,端粒酶基因缺陷受体小鼠的外周血中供体来源的细胞嵌合率较低;6Gy照射后,供体来源的外周血细胞嵌合率仍低于50%,而且端粒酶基因缺陷受体小鼠在移植后1个月内死亡较多;3Gy照射可形成较高嵌合率,Exo-1基因缺失对端粒酶缺陷小鼠的造血干细胞植入效率的影响不显著。结论以端粒酶缺陷小鼠作为衰老模型研究造血干细胞植入效率时,3GyX线照射能够有效地形成较高的外周血供体细胞的嵌合率,但是Exo-1基因没有进一步提高造血干细胞在端粒酶敲除小鼠的植入效率。

  • 标签: 端粒酶基因缺陷 骨髓移植 造血干细胞 衰老
  • 简介:大肠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是提高大肠癌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由于年老体弱及合并有心脑血管并发症,许多老年患者常不能耐受电子结肠镜等有创检查。近年研究发现,端粒酶的活化是肿瘤细胞获得“永生化”的关键步骤。

  • 标签: 大肠癌 粪便 肠脱落细胞 端粒酶 诊断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苦参提取物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对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端粒酶(Telomerase)活性表达的影响,研究氧化苦参碱对RB的作用机制,为氧化苦参碱在抗视网膜母细胞瘤临床用药提供更完整的理论依据。方法体外培养视网膜母细胞瘤HXO-Rb细胞,实验组细胞加入氧化苦参碱提取物,对照组细胞中加入等量的培养液,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的变化。同时分别采用不同浓度及不同时段的氧化苦参碱研究其对HXO-Rb的抑制作用。结果氧化苦参碱可抑制HXO-Rb细胞的生长,当浓度为100ug/ml时细胞形态学可明显观察到改变,端粒酶的活性下降,细胞凋亡率比值最大,并且随着时间延长,细胞凋亡增加。

  • 标签: 氧化苦参碱 视网膜母细胞瘤 端粒酶活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对纤维肉瘤生长的影响。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反义寡核苷酸对胆囊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及对胆囊癌细胞生长增殖的作用.方法:设计针对端粒酶RNA亚基模板序列并经硫代磷酸修饰的反义、正义和随机序列寡核苷酸,并以正常人成纤维细胞作对照,观察其对人胆囊癌细胞(GBC-SD)端粒酶活性和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作用以及对正常人成纤维细胞的作用.结果:反义寡核苷酸可有效地抑制胆囊癌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呈剂量依赖性,并明显的抑制胆囊癌细胞的生长,对正常人成纤维细胞生长无明显作用.结论:硫代反义寡核苷酸(PS-ODN)对胆囊癌端粒酶活性有明显的抑制用并促进细胞凋亡.

  • 标签: 胆囊肿瘤 端粒酶 寡核苷酸类 反义
  • 简介:摘要端粒是真核生物线性染色体末端的帽状保护性结构,由双链DNA区和富含G碱基的3′突出端(单链DNA区)及端粒结合蛋白共同构成,是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重要结构。端粒结合蛋白的核心成分,被称为shelterin复合体,可帮助端粒成帽,同时将端粒DNA隐藏于蛋白复合体间,免受DNA修复系统的识别,从而在形成端粒结构、保护染色体末端、维持基因组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shelterin复合体组分的异常会导致端粒功能障碍及染色体末端融合或缺失,严重威胁基因组的稳定性,进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作为基因组不稳定性的重要体现形式,双微体(double minute chromosomes,DMs)的形成与端粒的结构功能异常也存在相关性。本文总结了肿瘤细胞中shelterin复合体异常与基因组不稳定性的关联,试图阐明端粒蛋白参与的肿瘤恶性进展机制,为临床上改善恶性肿瘤预后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

  • 标签: 端粒蛋白 shelterin复合体 基因组不稳定 肿瘤 双微体
  • 简介: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Bisindolylm—aleimidel对培养人肺腺癌细胞A549的端粒酶活性的影响,为体内端粒酶活性的调节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用不同浓度BisindolylmaleimideI处理培养人肺腺癌细胞A549不同时间后,用台盼蓝染色法检测细胞生存能力,用PCR-EIA(polymerasechainreaction-basedenzymeimmunoassay)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PKC抑制剂Bisindolylm-aleimideI能特异地抑制培养人肺腺癌细胞A549端粒酶活性,且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该抑制剂不影响被处理细胞的生存能力,因为大多数被处理细胞能生存(>80%),不同浓度BisindolylmaleimideI处理培养人肺腺癌细胞A549不同时间后细胞生存能力无统计学差异(F=2.44,P>0.05)。此外,PCR—EIA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最低检出限为15ng/μL的细胞提取物蛋白浓度)和特异性。结论:Bisindolylma-leimideI抑制培养人肺腺癌细胞A549端粒酶活性可能是通过PKC而起作用,PKC可能参与体内端粒酶活性的调节。PCR-EIA法具有较好的灵敏度与重复性,无同位素污染,简便、快速,检测成本低,无需特殊仪器,适合于各级医院推广。

  • 标签: 蛋白激酶C抑制剂 人肺腺癌 癌细胞 端粒酶活性 检测
  • 简介:LMPAB)对Bel-7402细胞端粒酶-RNAmRNA表达的影响,LMPAB)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端粒酶-RNA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LMPAB下调体外培养Bel-7402端粒酶-RNAmRNA的表达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