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每当坐在未名湖边,对着荡漾的清波读英语时;每当驻足而立,在李大钊的塑像前沉思时;每当身处图书馆,在这座"百年书城"里畅情遨游时;我便从心底里涌出一股幸福感.同时又深深地感到,这幸福并非是凭空所得,而是"积跬步以至千里".

  • 标签: 进北大
  • 简介:  盼望着,盼望着,终于盼到了暑假.我可以跟着爸爸妈妈去北大清华参观喽!  一进北京大学的南门,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古色古香的建筑,这些建筑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爸爸告诉我:"这些建筑大约建于1905年,房子的顶端都是瓦片做成的."……

  • 标签: 参观北大清华
  • 简介:'问爹、问娘、问夕阳,天上有没有北大荒,喊儿、喊孙、喊月亮,天上有没有北大荒……'这是电视剧'年轮'的插曲,它震撼着我久已宁静的心。北大荒离我很遥远很遥远了,岁月飞速流逝,但北大荒的一幕一幕仍是那样清晰可见。我的心随着这歌声

  • 标签: 散文 < > < >
  • 简介:  下乡北大荒,只是我人生长程中一段很短的旅途.  论时间,三年又四个月.比之返城以后不论进工厂、上大学,还是当教师、做官员的任一时段,都要短.……

  • 标签: 怀恋北大荒
  • 简介:寻找故事刘再复先生在《人论二十五种(怪人论)》中指出:"就是在同一个北京大学,在蔡元培的时代里,教授们都有很多故事,在他们之后,还有一些教授,如顾颉刚、梁漱溟等,也有很多故事。然而奇怪的是,到了本世纪的下半叶,北京大学的教授们似乎没有故事了。他们除了著书、教学和写自我批判的文章之外,顶多还留下一些‘思想改造’中的笑话,没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 标签: 蔡元培 北大 故事 梁漱溟 大学生 北京大学
  • 简介:2010年11月,教育部发文规范和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其中有一条“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的学生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和高考加分资格”,引起了众多学生和家长的关注。2010年12月,我接到张映勤的洋洋万言来稿,里面详细记录了他的儿子靠竞赛成绩被保送上大学的过程。

  • 标签: 2010年 清华 北大 奥林匹克竞赛 中学生 高校招生
  • 简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早春二月,生机盎然。我从江南慕名来到河南沁阳,瞻仰伊斯兰教古寺古碑。沁阳,旧称怀庆府,曾出现过司马懿、韩愈、李商隐、郭熙、张渭、朱载育等历史名人,还有陈氏太极拳、四大怀药、怀梆戏、竹林七贤、愚公移山等闻名于世。回族在沁阳也有悠久的历史。

  • 标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名人 陈氏太极拳 伊斯兰教 竹林七贤 沁阳北大寺
  • 简介:1918年秋、1919年冬,毛泽东先后两度来到北京,与北大红楼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红楼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期间,毛泽东积极参加北京大学的进步社团和学术活动,广泛结交活跃于当时北大新文化舞台上的知名人物,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广泛接触。这期间,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他还利用北大良好的学习条件,阅读和研究了大量的西方资产阶级哲学著作,并开始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迅速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红楼生涯,是毛泽东走向革命道路的重要一步。

  • 标签: 毛泽东 北大红楼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
  • 简介:照我的本意,通常是不愿意谈论母校的.这当然不意味着我对母校没有感情,相反,我对母校的挚爱无以言表.之所以不愿谈论,一是出于必要的谦逊,二是出于对别人的尊重.大家或许都有同感:最深沉的感情无法表达,说出来就是轻慢和亵渎.

  • 标签: 北京大学 大学毕业生 处世原则 生活态度
  • 简介:北大是千万学子心中的圣地,殊不知红尘中的大学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弊病。大学其实是多元化的,该文章讲述了—个“差生”视觉中的北大,旨在提醒同学们辨证地认识大学实验班,合理规划大学生活。

  • 标签: 大学生活 合理规划 多元化 实验班
  • 简介:胡适是1946年7月29日到北平出长北京大学的,到他1948年12月15日离开北平为止,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当时作为《世界日报》教育版的编辑兼记者,与他有过多次交往。如今,随着40多年时光的流逝,不少事情已从记忆之海里被淘汰,但有些却难以忘怀,即使片言只语也记得清清楚楚。胡适于1962年2月24日因心脏病猝发逝世,被安葬于台北南港旧庄墓园,享年72岁。在他的墓碑上有这样的话:“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

  • 标签: 胡适 北大 成舍我 北平 逸事 北京大学
  • 简介:1920年7月至1924年底,李大钊曾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同时在多所学校任客座教授.作为教授,李大钊几近完美地展现了教师的师德与风范.

  • 标签: 北大教授 李大钊 大学教授 客座教授
  • 简介:2005年高考北京理科“状元”陈秀野拒绝清华大学,远赴香港科技大学学习,引发“北大、清华顶尖生源流失”的讨论。2006年高考结束后,携优良教育机制和高额奖学金的双重优势,香港高校在内地的火爆招生阵势和“掐尖”做法以及“鲇鱼效应”,引起部分教育界权威、社会人士和学者的担忧。“北大、清华将被香港高校扫成二流”的观点在网上引发激烈争论。旅美学者薛涌接连在博客中抛出《北大清华要甘当二流》《香港的大学招生为何偏爱穷人》等文章加以回应,声称如果北大、清华不放下“一流”的架子,以平常心为学生服务,那么香港高校取代北大、清华而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领头羊”势头将难以阻挡。“北大、清华沦为二流论”引起了轩然大波。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都展开了激烈的论争。论争无休止,然而事实是。据新华社报道,2006年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人数及生源质量均创历年新高。香港大学等八所香港高校在内地计划招生1300人,而内地报名人数却突破三万,录取比例大约为1:23。其中仅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四所高校就招收了约900名内地优秀考生。香港高校内地招生热,给众多考生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使多年来内地沿袭已久的高考招生格局为之一变。

  • 标签: “二流”论 “鲇鱼效应” 高考 招生工作 香港 高校
  • 简介:北京大学是学子们梦寐以求的天堂。许多富家子弟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为进入北大垫好基石不惜花几万乃至十几万的重金进入重点高中学习,然而即使这样,这些人中能够如愿以偿的还是寥寥无几。而这对于一个家庭贫困的农家子女来说,那几乎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梦。当我被北大录取的消息一传出,许多人都说我能考上北大那是靠运气,我对此很反感。我从不追逐虚荣,但也不希望任何人轻视我的成绩。

  • 标签: 高中 语文 学生作文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