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无论是语法上还是文化上,日语和汉语之间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日语人称代词的总数量要比汉语多,但是使用频率却远远低于汉语、日语的授受动词、被动句、谓语、敬语体系、行文结构以及汉日语言语法、句式的构造差异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这是与日本文化、日本人处理人际关系的习惯密不可分的。在翻译活动中,可以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规律来指导翻译实践,超越语言原有的构造和含义,从人类的认知角度、文化特征等更高的层次来进行翻译,达到翻译的最终目的。

  • 标签: 日译汉 人称代词 认知语言学 加译
  • 简介:《三国志》是研究中古汉语的重要语料。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认为第三、四世纪是上古汉语至中古汉语的过渡时期,《三国志》在语言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在沿用旧的语法形式的同时,也孕育着新的语法形式。《三国志注》时代比《三国志》稍晚,其中保存了魏晋时代大量同时期的语料,为研究这一时代的汉语特点提供了方便。本文通过共时的分析和历时的比较对《三国志》及裴注中主要人称代词的特点和语法功能进行描写,探讨人称代词体系的发展和兴衰变化情况。

  • 标签: 三国志 三国志注 人称代词 语法特点
  • 简介:尖草坪区位于太原市北部,尖草坪区的方言与太原话不同,有自己的语音系统和人称代词。尖草坪区方言中的人称代词不很复杂,本文尝试对太原尖草坪区方言中人称代词的语音、语义和语法功能作简单的描写和说明。

  • 标签: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反身称 别称
  • 简介: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发展比起第一、二人称代词的发展具有更多的复杂性,在上古汉语时期可以认为还没有产生真正意义的第三人称代词,但是现在却使用频繁。它的演变过程,体现了语言自身的发展、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和语言对社会变化的反映。

  • 标签: 第三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
  • 简介:春秋语料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有6个,即“我、余(予)、朕、台、吾、卬”。“我”、“余(予)”常见,其余不常见。“余(予)、朕、卬、吾、台”等只表示单数,而“我”既可以表示单数,也可以表示复数。“余”、“朕”、“台”、“我”这些第一人称代词不具有方言性。“卬”是“吾”的源头,“吾”是“卬”的变体,它们是西方周族人的方言词,“卬”始终未能进入共同语,“吾”在春秋时代开始进入共同语。

  • 标签: 春秋 第一人称代词
  • 简介:藏缅语代词的“数”的语法形式类型多样,常见的有加后缀、词干屈折、声调变化和附加助词的方式。在同一语言中,第三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又常常与第一、二人称不同。多数藏缅语第三人称的“数”的形式与第一、二人称相比更加简单;语言接触和语言类型中转变的所带来的影响往往在第三人称的“数”上更加凸显;第三人称的词根在附加复数后缀时,往往会发生不同情况的改变;部分语言第三人称的单数形式与该语言指量短语或指示代词同形。

  • 标签: 藏缅语 第三人称代词
  • 简介:广告是商家与顾客之间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会话,其语言有着独特的风格。本文从广告称谓的人称代词视角来探讨广告语言,通过对杂志中大量的例子进行分析,归纳出理想实现和扩展实现的各种情形。结果表明,广告中每一种方式的人称代词实现都符合广告这种特殊形式会话的特点,服务于广告的整体目的,是独具匠心的广告艺术的一部分。

  • 标签: 广告称谓 人称代词 实现
  • 简介:汉语人称代词'我们'在研究论文中的语篇功能会受到不同学科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学科特征。本文旨在揭示'我们'在物理学与汉语语言学研究论文中语篇功能的学科差异。通过对比分析两个自建语料库,发现:'我们'在物理学论文中的语篇功能主要体现为客观、有效地展示研究过程与步骤,而在汉语语言学论文中则体现为凸显作者的独特见解与研究的原创性。这些差异可以从学科的知识结构、知者结构两个方面得到解释。

  • 标签: 人称代词“我们” 语篇功能 学科差异 知识结构 知者结构
  • 简介:<正>在几年的英语学习中,笔者不经意中发现汉语和英语在人称代词上上些有趣的差异。试归纳如下:——口型之别。汉语中发“我”的音开口度很小,显得非常自谦,毫不引人注目。其他如“吾”、“余”甚至方言中的“俺”、“咱”等,均是如此。“你”“他”音时,口型才依次张大。而英语中的“I”发音时口张得特别大,显得有些当仁不让,惟恐他人忽略自己,而讲“you”、“he”、“she”时口型则逐次缩小。

  • 标签: 人称代词 开口度 中发 圣一
  • 简介:关于旁指代词“他”和第三人称代词“他”之间的界限,由于以往的研究缺少一个公认的、便于操作的客观判别标准,因而大家在判断第三人称代词“他”的产生年代时陷入了困局。文章认为,“他”是在单独用作主语和宾语这种句法环境中发展为第三人称代词的,后来才扩展到了定语位置,这是第三人称代词“他”的产生机制。因此,如果“他”回指其前面出现的某个特定的指人名词,而且又充当句子的主语,那么就可以认定“他”发展成了第三人称代词,即这两个语义句法条件可以作为第三人称代词“他”的判别标准。

  • 标签: 第三人称代词 产生年代 判别标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文统计第一人称代词“吾”与“我”在上古典籍《庄子》、《左传》等中的使用情况,并进而探讨“吾”与“我”的区别。

  • 标签: 上古 第一人称代词
  • 简介:汉语许多方言点的单数人称代词作定语和作主宾语时的语音形式不同,常用来作主宾语的形式称为一般式,只能作定语的形式称为音变式。音变式能否带相当于"的"的定语标记词以及领有对象的范围在不同方言中表现出种种差异。音变式在不同方言中表现出的语法差异是人称代词句法功能的演变造成的,音变式本质上是一种语法格,只是随着语言的演变成为一种残留形式。

  • 标签: 人称代词 音变式 功能演变 性质
  • 简介:基于自建的容量为32.5万字的英、汉语通俗歌曲歌词平行生语料库,对比统计英汉两种语言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发现歌词语篇中第一、二人称代词占绝对优势,指称主要依靠文外照应。

  • 标签: 歌词 语篇 语料库 人称代词 指称
  • 简介:冠词的文体价值德语中,除了具有词义和形态价值的主要词类外,还有一些纯粹只有功能意义、而无词义价值的词类。其中冠词就是这种特别矛盾、文体上特别可变的词类。从冠词作为指示代词的起源来看,它常常具有一种指示意义(例如der(dieser)Herwares!...

  • 标签: 文体学 人称代词 不定冠词 文体效果 文体价值 物主
  • 简介: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在运用日语时存在过度使用人称代词的现象,致使语言不自然。本文利用"中日对译语料库"中的语料,选取汉日、日汉及其译本共计8部小说,对汉日人称代词的使用频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汉日人称代词在使用频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文章运用语料中的实例对造成这种差异的成因进行了分析,阐明了日语中人称代词的隐含、省略及采用替换词是造成汉日人称代词使用频度存在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

  • 标签: 人称代词 使用频度 成因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7-11
  • 简介:认知语言学家VanHoek认为决定英语中参照点选择的因素有三:显著性,概念关联性及线性语序。其中线性语序对参照点选择影响较弱。有汉语研究者认为,VanHoek的理论模式也适用于汉语句子,而另一些汉语研究者则认为汉语严格遵守线性语序原则,即同一甸子内同指的人称代词和名词在线性结构中的顺序必须是名词在前,代词在后。汉语中线性原则有没有绝对优先性?汉语中存不存在类似英语的后照应现象?须作具体分析。

  • 标签: 第三人称代词 后照应 线性语序
  • 简介:金元时"您"大量出现于俗文学作品中,语言背景、人物阶层和文化程度是影响"您"出现的重要因素。"您"是"你们"的合音,但受到代词系统的排挤,随着时间的推移,"您"终于找到了一个栖身之地:第二人称单数尊称形式。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代词"您"是第二人称代词"你"的尊称形式。

  • 标签: 人称代词 “您” 意义 来源
  • 简介:"我"字是古诗文中,最常见的而且词义比较单一的第一人称代词。"我"字甲骨文写成是一个人肩上扛着武器戈,大约在殷商西周年代,它就被借用第一人称代词了。《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漂亮的姑娘,在城的角落里等着我。)汉代许慎说它是施身自谓也,也就是说称呼自己的词。

  • 标签: 第一人称代词 “我”字 词义比较 西周年代 古诗文 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