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七七事变在中日国、国共的眼中具有各自的性质和意义,其发生是必然的。日本的国策是侵占中国大陆、称霸亚太地区、实现所谓建设"新日本"的奢想。在制造华北"自治"的企图落空后,它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以此作为所谓"新文化创造的战争"的重要一步。国共对七七事变性质的看法存在本质区别:国民党认为全国性抗战即全面抗战,中共提出全面抗战是动员全国人民起来的抗战;国民党主张通过抗日战争建立国民党一专政的"民主新国家",中共提出建立"工农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是,均认为,抗日战争不仅是拯救民族危亡,而且也是维护世界和平。七七事变使中国进入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复兴的新时代,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 标签: 民族自卫战争 “新文化创造的战争” 民主共和国
  • 简介:抗战时期,国共的中间势力政策存在着向有利于抗战转化,具有共同的前提和相似的实施手段等共性,同时也存在对中间势力认识的不同,实施政策手段的不同,代表的阶级本质不同和运行的实践结果不同等差异性.抗日的共同目标、共御外侮的民族精神、国内外形势是政策产生共性的原因;阶级矛盾的现实存在、根本对立的抗战路线、中间势力的动摇性特点与中间势力不同的历史渊源则是政策出现差异性的原因.

  • 标签: 国民党 共产党 中间势力 抗日战争
  • 简介:2016年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和立法机构选举结果,意味着岛内政党生态已经发生“绿大于蓝”的逆转,但国民党仍是岛内第二大政治势力,在台湾中北部地区较有基础。台湾对抗性的社会分歧,决定了民进和国民党各有其存在的客观原因。党际竞争中的地位优劣与否对党内派系的整合或分化具有形塑作用,而党内斗争的激化又会透露党际竞争的生态改变和政党轮替的蛛丝马迹。台湾发生政党轮替的深层原因是台湾面临的治理问题,即在社会期望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如何兼顾经济增长和收入公平,如何界定和处理岸关系问题。台湾社会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思维倾向,将轮番牵动中间选民,包括年轻而尚未确定长期政党认同的选民的投票行为。这将导致政党轮替和政策变更不断发生。

  • 标签: 政党认同 社会分歧 派系治理 国民党 民进党
  • 简介:对于生逢鼎革的知识分子来说,1949年是短暂而漫长的一年。在这新旧政权更替之时,他们注定要进行一次地震般的分化与聚合。面临着激烈的文化抉择和人生选择。这一年。在政治军事大幕背后。蒋介石利诱文人赴台,中共则诚邀名士北上.演绎了一场20世纪中的文化名人争夺战。

  • 标签: 文化名人 争夺战 国共两党 知识分子 人生选择 文化抉择
  • 简介:<正>近年一些论著,在涉及中国共产的统一战线政策和国共关系史的问题时,往往依据中共一大决议中“对现有各政党,应采取独立、攻击、排他的态度”,“并不准与其他政党建立任何关系”的条文,断定在中共二大制定《关于民主联合战线的决议》以前,国共是互相“对立”和“排斥”的,似乎此时党内没有统一战线的思想和实践。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历史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正如许多历史事实所显示那样,历史的真实情况,有时和当时文献(纲领、决议、宣言和声明等)的记载,并不完全一致。因此,研究历史不仅要研究文献,更要研究历史的实际,对于建党初期的国共关系史研究也应如此。如果我们不是单

  • 标签: 中共二大 孙中山 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 国共两党关系 共产国际
  • 简介:2016年11月,全球金融市场的目光无疑将聚焦美国大选。由于候选人在财政与贸易、货币与利率、经济与金融治理等方面的政策立场差别甚大,美国大选结果无疑将塑造不同的全球经济与金融发展战略格局,全球金融市场或面临再定位的风险。由此,如何看待美国经济现状及候选人的经济政策主张?其政策主张分别会对美国经济和中国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美国大选后的中美经济关系会呈现何种格局?美国大选结果又会对美元与主要货币汇率走势产生哪些影响?在本期中,本刊组织专题对上述问题作深入探讨,供读者参考。

  • 标签: 总统候选人 美国大选 经济政策 全球金融市场 金融发展战略 中美经济关系
  • 简介:台湾自1895年被日本强行割占后直至当今的一百来年问,其历史变迁的实质,一是回归祖国,二是岸统一。而这与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大政党的“合”与“分”是息息相关的。本文拟就台湾被日本侵略者割占及其后百年的历史变迁为背景,从国共关系的角度,探讨台湾的历史命运与国共关系的相互影响作用。

  • 标签: 台湾省 历史变迁 国共关系 反思
  • 简介:"保卫大武汉"是武汉抗战时期国共的共同口号和行动纲领。对保卫大武汉进行了宣传、动员和组织。均认识到武汉在全国抗战中的重要地位,保卫大武汉是当前"最迫切的任务",主张在武汉外围远距离打击敌人,消耗敌人,争取时间,持久抗战。国共在"保卫大武汉"的口号下,团结合作,共同抗敌,武汉迅速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抗日救亡的高潮。

  • 标签: 武汉抗战 国民党 共产党 合作 抗日救亡
  • 简介:1936年国共的秘密接触与谈判,始于1935年12月底,止于1936年11月下旬,前后历时11个月,反复10多次。虽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但它无疑为后来双方正式谈判及合作的形成,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 标签: 国共两党 谈判 秘密 合作
  • 简介:共产与国民党是在尖锐对立的国内战争背景下走上对日作战的。复杂的背景、局势与矛盾演变,使得国共在应对方略上走过了一条曲折之路。“攘外必先安内”与“抗日反蒋”的针锋相对,挖掘了对抗之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方略覆平了对抗之坑,使国共最终走上合作抗战之路。由此而凝结的启示是时代潮流不可抗拒,对于任何政党而言,国家民族的利益永远是至高至上的。

  • 标签: 共产党 国民党 局部抗战 方略
  • 简介:2006年4月14日至15日,为世人瞩目的岸经贸论坛在国共的共同推动下,在北京隆重举行,此次盛会在海峡岸和海外中华儿女中引起极大的反响。岸经贸论坛的成功举办,是2005年中国国民党组团访问祖国大陆之旅的延续,昭示着“一脉传承,密不可分,和平发展,共存共荣”的岸关系的发展趋势和潮流。

  • 标签: 两岸经贸 国共两党 和平发展 海峡两岸 中国 台湾省
  • 简介:国共关系史作为一门学科,有其特定的基本原理。它不仅是国共关系历史现象和规律的理论概括,而且是构建国共关系史这门学科的重要理论支点。深入研究其基本原理,对于这门新兴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意义重大。本文拟对国共关系史的有关基本原理,略述己见。

  • 标签: 国共两党关系 第二次国共合作 理论概括 日本帝国主义 抗战初期 独裁统治
  • 简介:一、国共合作中相关的政策、纲领、文件1、新三民主义的历史进步性1924年1月在国民党“一大”上,国民党接受了中国共产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赋予“民族”“民权”“民生”以新的内容,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开始指引国民革命向新的目标前进。

  • 标签: 国民党 新三民主义 国民革命 国共合作 国共两党 反封建
  • 简介:王梓木,名铎,又名王世平,字梓木。祖籍河北省迁安县。1890年出生于木兰县刘家粉房屯。早年父母双亡,由兄抚养度日。8岁入私塾,15岁因家贫失学,20岁复入私塾读书。1918年始,先后在黑龙江省第一中学、沈阳高级师范学校、北京燕京大学就读。1924年入北京英国教堂办的荟

  • 标签: 王梓木 统战工作 中国共产党 国民党 生平事迹 冯玉祥
  • 简介:抗战时期,国共在陕甘宁边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宣传斗争。国共的宣传斗争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1937~1938年,国民党利用统战工作中的优势地位,对边区进行宣传进攻,而中共受"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影响,导致应对缺失;1939~1940年,国民党继续内外夹击,但中共随着六届六中全会后对统战政策的修正,着重从教育领域内进行反击;1941~1943年,由于双重政权的结束和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始,国民党在边区影响趋于弱化,中共对国民党的宣传开始全面清除;1944~1945年,在第三次反共高潮之后,为了缓解国际国内的压力,国民党再次放开了对边区的封锁,也试图在宣传上重新进入边区,对此中共则毫不妥协。

  • 标签: 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 宣传斗争
  • 简介:抗日战争时期,广大爱国华侨满怀一腔热血,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大业,成为祖国抗战一支不可或缺的依靠力量。对于这支蕴涵着巨大能量的特殊队伍,中日双方都非常重视。国民政府和中共都为争取华侨的支援做出了极大的努力,而作为中国人民公敌的日伪,也为争夺华侨力量、破坏华侨抗战费尽心机。本文拟从政策和策略的角度,论述抗日战争中三支主要的政治力量——国民政府、中共以及日伪的华侨政策,并对此做简要分析。

  • 标签: 华侨 华侨政策 抗日战争
  • 简介:长征时期,国共都非常重视意识形态的宣传,但由于双方在视野上存在权力至上与民族视野的分歧、立场上存在一之私与大众之利的差异、取向上存在旧秩序与新中国的对立,最终走向了不同的结局。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宣传,应总结历史,立足现实,以说服教育为基础,以群众利益为核心,以正面熏陶为主导,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的新局面。

  • 标签: 长征时期 国共两党 意识形态宣传
  • 简介:十年内战时期国共间的斗争无疑是大阶级集团之间的生死搏斗,者的关系首先是一种阶级对立关系。但双方作为个独立的政治系统,各自又是一个拥有政权和军队,控制一定政治区域的政治实体,在特定空间范围内又结成一定的地缘关系。分析国共间的地缘关系及其发展变化,有助于了解双方力量消长和政局变化的物质与地理方面的原因,但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少有论述,本文拟就此作一探讨,以见教于方家。

  • 标签: 地缘关系 国共两党 十年内战时期 陕北根据地 国民党统治 蒋介石
  • 简介:在中条山战役中,国民党经营三年有余的中条山地区基本沦落敌手,日军取得军事胜利后,其实际占领也仅限于重要的军事据点和交通线,中条山在无形之中成为军事薄弱地带。战役后,中共利用国民党军整体撤出晋南的契机,逐渐进入到中条山地区。同时,国民党也努力恢复中条山,但囿于蒋阎政治对立的加剧,以及国民党军组织涣散、战术单一、脱离群众的痼疾,其重建之举收效甚微。中共凭藉强大的组织伸缩力、富有成效的根据地建设、出色的统一战线工作与娴熟的游击战术在中条山迅速发展壮大,'取而代之'成为日军新的军事威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中条山战役后国民党、中共、日军三者在晋南的迥异走向恰是华北局势演进的重要缩影。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国民党 阎锡山 中条山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