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3名美国科学家获得,此前公布的医学或生理学奖的获得者也是2名美国科学家。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甚至文学领域,美国人在诺贝尔奖领域一直身手不凡。

  • 标签: 诺贝尔奖 美国 科学研究 投资
  • 简介:每年10月,都会有几位深居简出的科学家一夜间声名鹊起,变成光芒四射的世界级“明星”,而2013年,荣耀属于以下这8位幸运者:

  • 标签: 诺贝尔奖 科学家 科学研究 科学发展
  • 简介:从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出以来,获奖者中,几乎没有哪一年少了美国人的身影,而且美国人不止一次地包揽过三大科学奖,2006年的诺贝尔科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又全部被美国人收入囊中。

  • 标签: 诺贝尔科学奖 美国人 诺贝尔奖 物理学奖 获奖者 大科学
  • 简介:据新浪科技讯两位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因发现人类嗅觉系统的奥秘而荣获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以下是瑞典科学院决定向这两位美国科学家颁发医学奖的文告内容节选:

  • 标签: 美国 科学家 瑞典科学院 诺贝尔医学奖 人类 嗅觉
  • 简介:当地时间10月4日11时30分,2010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揭晓。被誉为“试管婴儿之父”的英国科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因“在试管受精技术方面的发展”而被授予该奖项。在试管婴儿技术已给全人类带来福音的今天,爱德华兹的获奖赢得科学界一片欢呼。

  • 标签: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试管婴儿 英国科学家 繁衍 受精技术 斯德哥尔摩
  • 简介: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于2002年10月7日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Sydney Brenner)、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Robert Horv比)和英国科学家约翰·苏尔斯顿(John Sulston),以表彰他们在器官发育及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基因调控方面做出的贡献^[1]。

  • 标签: 程序性细胞死亡 2002年 诺贝尔奖 生理学奖 医学奖 研究成果
  • 简介:目的探讨性别和年龄因素对封闭群草原兔尾鼠正常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利用雅培(AEROSET)全自动血液生化测定仪对雄性组,雌性组,1月龄-2月龄组和24月龄组封闭群草原兔尾鼠的23项血液正常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两年龄组各指标间以及两性别组各指标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实验中封闭群草原兔尾鼠的性别因素和年龄(1月龄-2月龄年龄段和24月龄年龄段)因素对测定的23项正常血液生化指标没有显著影响。

  • 标签: 动物模型 年龄 性别因素 封闭群 草原兔尾鼠 正常血液生化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