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六十四卦如何由八卦重叠而成,思想家们给出了不同的说法。本文立足“重”与“错”的同异,探讨其成卦的内在机制及其与天地万物变化的联系。孔颖达以相错解释相重,在忽略二者矛盾的前提下进行推论。邵雍立足一分为二发明相错,”重”在他是指天圆地方的天道运动,而与重卦无关。以为邵雍言先天方位的八卦相错是讲重卦的观点缺乏根据。胡宏从太极——天道的运动说明八卦与六十四卦的关系。利用“重道”去解释“重卦”,揭示了六十四卦生成的不同机理。朱熹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按照太极生万物模式的需要发挥邵雍的理论,反映了邵雍以后易学的发展。来知德批评了邵雍、朱熹对相错与相重的混淆,但又不是胡宏的一“重”到底.而是重与错双方相互补充发明,合力生成六十四卦。尽管哲学家们对”重”与“错”的方法的把握和定位不尽相同,但易卦的生成应当是天道运动规律的概括和表现则是他们的基本的共识。

  • 标签: 重卦 相错 一分为二 重道 刚柔相推
  • 简介:针对《易传》的“先乾后坤”说和老子、《易纬·乾凿度》、《序卦》、邵雍的“天地青始”说,王夫之提出了“乾坤并建”的宇宙生成发展这说。就易卦而言人认为乾坤二刘变化的主体,六十二卦是变化的作用,二者统一于《易》,这是对《易学》的根本改造。“乾坤并建”思想体现在宇宙本体和万物万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上,王夫之确信“乾坤之合撰”的“太极”和万物万象之间是“体”和“用”的关系,即宇宙本体和万物是同时发生的。王夫之认

  • 标签: 王夫之 宇宙生成发展说 乾坤并建 太极 推陈致新
  • 简介: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条重要原理。列宁说:'辩证法是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够同一,是怎样(怎样成为)同一的——在什么条件下它们是同一的、是相互转化的,——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该把这些对立面当做僵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该当做活生生的、有条件的、活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哲学笔记》第111

  • 标签: “左”的错误 内在根据 《自然辩证法》 违背客观规律 七十二变 一切从实际出发
  • 简介:转化人类主义主张通过运用基因修饰技术或生物机械工程等手段,使得人类能够超越生物性的限制以实现个体的增强——包括身体、智能和心理等能力的增强,其思想前提包括个体身份的非连续性、身体和心灵的工具化和财产化、对完美身体的追求等。通过阐明一种人格论的人本主义的观点,即人是具身的存在、是道德共同体中的成员、是具有尊严的存在,转化人类主义对人的理解被证明是自相矛盾的、非整体性的、物理主义的和脱离社会关系的。关于如何看待人、如何看待身体之于人格人的关系上,存在着客观的、规范性的认识,转化人类主义的观点与这种认识是相悖的。

  • 标签: 转化人类主义 人格论的人本主义 人格人
  • 简介: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特殊层次,既有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共性趋势,又有其职业定向的个性特征,在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独立与依附,交往与闭锁,个人意愿与职业要求等诸多矛盾与冲突面前,表现出种种心理问题。因此,研究医学生心垣健康教育问题,不仅对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其他学校开展此项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性。

  • 标签: 医学生 心理问题分析 对策
  • 简介:本文采用心理测验量表SCL—90对护士学校895名在校学生进行了心理卫生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有21.67%的护校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经比较发现,护校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较普通中学女生和男女混合中专的学生均为严重;来自农村的护校学生较来自城市的护校学生严重;强迫、焦虑、抑郁、人际关系不良是护校学生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护校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严重性随年级的增高逐渐下降。

  • 标签: 心理卫生 护士学校 学生
  • 简介:东汉中期以降,经学的主导地位开始动摇,渐呈式微之势。经学的式微,恰成为东汉学术新变之开端,具体表现为学术简约化、道家法家思想复兴、理性精神复原、突破师法家法框架等方面。东汉学术发生如此变化,与当时私学兴盛及日益黑暗的政治环境下士人独立人格逐渐提高、士人日益重视内心自觉,以及他们在逐步挣脱经学桎梏后学术视野也随之日益拓展有密切关系。东汉学术之新变,为哲学思想从“天道”宇宙论转向人文自然观打开了方便之门,也为魏晋玄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 标签: 东汉 经学 儒家 道家
  • 简介:战国时期,既有规范及其精神基础崩解,孟子在孔子“仁学”基础上建立了以仁为本的道德体系,主张普及道德信仰以维护社会秩序。在孟子视界中,道德信仰的生成逻辑体现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建构中,“尽心知性以知天”规定了道德信仰是理性生命活动的重要内容。孟子又赋予道德信仰形而下的意义,主张社会人伦提供了培育道德信仰的具体情境,要求行为主体以践行人伦规范的方式来显现道德信仰与道德情感,从而有效调整社会运行秩序。孟子仁政说强化统治者在推行道德信仰中的功能,期望国家权力给建立道德信仰以制度上的保障。

  • 标签: 孟子道德信仰 儒学 孔子
  • 简介:郭店楚简中有属于道家思想的竹简“太一生水”。其生成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顺向生成,一是逆向生成。前者易于认识,后考在比较宗教学的视野可以见得更清楚。通过对逆向生成的比较考察,可以看出道家的认识方式并不完全是逻辑的、单一的、线性的,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感悟的、多维的、立体的。

  • 标签: 道家 “太一生水” 生成途径 顺向生成 逆向生成 比较宗教学
  • 简介:是唐朝孔颖达为魏、晋时王弼、韩康伯所作的疏,其总结并发展了汉易,促进了汉易向宋易的转化.并成为王弼"无本论"向张载"气本论"转化的桥梁与中间环节.孔颖达从"无本论"向张载"气本论"转化的主要标志,是他对"太虚"概念的阐发和对阴阳二气的阐释.

  • 标签: 太虚 阴阳之气 无本论 气本论
  • 简介:天文学家哈勃1929年用望远镜发现了著名的“星体红移”现象,证明宇宙正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膨胀。这证明早期的宇宙一定比现在更密;越早期的宇宙,其密度就越大。

  • 标签: 宇宙观 现代物理学 生成论 老子 天文学家 望远镜
  • 简介:海伦·朗基诺的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可被理解为两个版本。弱版本认为在科学实践中社会性因素必然地参与到知识论过程中。强版本则坚持一些社会性因素是科学实践中知识论过程的构成性成分。弱版本被大多数学者接受,强版本则引起许多争议。这两个版本之间存在着论证上的鸿沟,而该鸿沟是学界质疑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CCE)的主要原因。当代认知科学中的具身进路也存在着类似的强弱版本之间的鸿沟。生成理论对强版本具身进路的辩护策略可以被借用来处理批判语境主义的强弱版本之间的鸿沟。两种对应强弱版本鸿沟策略的相似性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意味着生成进路所提供的资源可为批判语境主义提供更好的辩护。

  • 标签: 批判语境主义 海伦·朗基诺 生成进路 具身认知
  • 简介: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是指国家间层面的具有平等性、共赢性、安全性和包容性的人类集体组织。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深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是中国面对世界性问题所做出的'中国诊断'和所提出的'中国方案'。倡导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走向共同发展、和平安全和全球治理提供了现实可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现,需要坚持分步实现、平等互助、尊重差异、绿色发展和兼容并蓄的原则。

  • 标签: 习近平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治理 中国声音 中国方案
  • 简介:今年是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七十周年,亦是国家确定的"红色旅游"年.纵观国内红色旅游区的开发,概念化和图像化的倾向十分明显.笔者认为,在四川的红色旅游开发进程中,长征精神是其灵魂和精髓,"红色旅游"提供了现代人与长征精神近距离遇合的可能,而能否从这种遇合的过程中挽留住当代人已经失去或渐渐失落的精神魂魄,才是四川"红色旅游"开发值得关注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之所在.

  • 标签: 长征精神 红色旅游 遇合 转化
  • 简介: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吸取多种思想资源,中国传统生态思想正是独特而重要的思想资源。由于时代条件、科技水平和社会环境等差异,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现代转化是必然的要求。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现代转化具有多重意义和价值,既能克服传统生态思想的局限,彰显其独特价值,也能赋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民族特色,增强我国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影响力。实现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现代转化,必须立足于现代、着眼于未来,实行传统文化的全面的现代转化,建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新型关系,适应现代生态经济要求,更好地理解并驾驭理性和科技。

  • 标签: 传统文化 天人合一 生态文明 现代转化
  • 简介:"守诚信"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化传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我国"加速拐弯式"社会转型引发的严重社会诚信缺失,突显了对传统诚信文化现代性转化的诉求。本文从理论和现实层面对传统诚信文化的现代性转化的理据进行条陈,基于现代社会特征及其时代精神,提出传统诚信文化转化的三大原则,并从"人格诚信"与"制度诚信"的法德结合、"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的情理合一、"重义轻利"与"义利兼顾"的价值整合等方面构建了传统诚信文化有效转化的现实路径。

  • 标签: 传统诚信 现代转化 实现路径
  • 简介:情绪情感属于人的非智力因素的范畴,学生只有体验积极的情绪情感,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只有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激发起了后进生积极情绪情感体验。在非智力因素课题实验时,我对学生采用多元评价,抓住后进生的闪光点进行赞赏、鼓励,让后进生感受学习的乐趣,激发起学习动机。

  • 标签: 后进生转化 非智力因素 情绪情感体验 多元评价 学习动机 小学
  • 简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和'小康'分别代表了先秦儒家向往的两种不同程度的社会政治理想。其中,'大同'是最高层次的社会政治理想,而'小康'则是相对于'大同'的一定时段的低度的社会政治理想,也是较为现实的一种理想。为了实现'小康'的社会政治理想,先秦儒家提出了以礼治国的国家治理原则。邓小平对传统文化中'小康'概念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并对其内涵进行了科学阐释,使之成为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阶段性的奋斗目标。它为中国共产党确立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及实施步骤勾画了蓝图,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激励着亿万中国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 标签: 传统文化 “小康”概念 理想 当代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