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3 个结果
  • 简介:针对气瓶钢30CrMoA坯料在用户验收过程中出现的低倍裂纹问题,从微观、轧向组织两方面展开缺陷分析。分析认为低倍的裂纹主要为火焰切割引起的应力裂纹,与材质没有关系。

  • 标签: 气瓶钢 30CrMoA 火焰切割 应力裂纹
  • 简介:通过对轴承套圈进行组织、夹杂物分析后发现,超精磨后套圈沟槽内的凹坑处碳化物颗粒较少造成局部的软点;凸起处碳化物颗粒较大且聚集产生局部的硬质点。金相分析表明,这种微观区域的硬度不均匀是造成超精磨工序中精度无法保证的原因。

  • 标签: 碳化物 GB/T 18254-2002 非金属夹杂物
  • 简介:通过对带钢取样及带钢生产工艺的分析,找出了热轧带钢表面黑宽的形成原因,讨论了加热炉炉气成份对氧化的影响,介绍了几种氧化皮的性质,提出了预防和减少热轧带钢表面氧化铁皮的措施。

  • 标签: 热轧带钢 表面黑斑 生产工艺 形成机理 加热炉 氧化铁皮
  • 简介:采用复合包渗法在C103铌合金基体上制备硅化物涂层,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能谱分析(EDS)等检测手段对涂层的组织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重点采用TEM分析涂层与基体界面区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涂层是以MoSi2为主体层的多相复合结构;涂层与基体界面处存在NbSi2过渡层;由外向内,过渡层形貌发生明显改变,逐渐由细小等轴晶组织过渡为规整柱状晶组织。

  • 标签: 铌合金 硅化物涂层 界面结构 等轴晶 柱状晶
  • 简介:由于在超低碳冷轧薄板钢中经常出现小的表面缺陷,因此采取了几项解决措施,并对有关文献综述进行了分析及对缺陷试样和板坯试样进行了研究。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在成分设计、操作法方面做了改进.以避免缺陷形成的条件。

  • 标签: 冷轧薄板钢 表面缺陷 超低碳 文献综述 成分设计 缺陷形成
  • 简介:本文通过采用横流CO2激光器对高铬铸铁轧辊进行了激光熔敷试验,用显微硬度计对试样的显微硬度进行测试,并采用SEM附带的能谱仪(EDS)对熔敷区的成分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熔覆后轧辊的表面质量明显优于熔覆前。

  • 标签: 高铬铸铁轧辊 激光熔覆 表面质量 试验 显微硬度计 CO2激光器
  • 简介:研究了在合适残氧量和合适的空气过剩系数的炉内气氛下,均热段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对弹簧钢55SiCrA-M的脱碳层深度和组织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均热段加热温度存在全脱碳敏感温度区间;加热温度对脱碳深度的影响要高于加热时间;最终确立了弹簧铜55SiCrA-M最优的加热制度,加热温度为1000-1080℃.加热时间为30-60min。

  • 标签: 55SiCrA-M 弹簧钢 加热温度 加热时间 表面脱碳
  • 简介:对304不锈钢连铸坯进行了解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25%的铸坯深振痕或渣坑缺陷试样中观察到了微裂纹或气孔。

  • 标签: 304不锈钢 连铸板坯 表面缺陷
  • 简介:对高线厂线材顶锻加工表面开裂问题进行分析。通过改进粗中轧导卫润滑方式,修改粗、中轧机组和预精轧机孔型,加强生产过程料型控制,使顶锻加工开裂现象基本消除。

  • 标签: 线材 顶锻加工 开裂
  • 简介:对管线钢表面的夹渣缺陷进行了金相和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钢板表面缺陷有保护渣的痕迹,有可能是炼钢过程中的保护渣掉入钢水中造成的,也有可能是板坯在加热过程中加热炉耐火材料崩裂落到钢坯表面造成的。

  • 标签: 管线钢X65 表面缺陷 金相 电子探针
  • 简介:引入“固态扩渗+轧制”的表面改性方式,即在研究镁合金薄板表面改性方法及工艺的基础上,采用固态粉末包覆热扩渗的方法,对AZ31镁合金薄板进行表面改性处理,获得研究目标材料;借助有限元软件Ls—DYNA模拟其冷轧过程,获得最优的轧制工艺参数并进行轧制实验,通过x.射线衍射(xRD)、金相显微镜、布氏硬度测量计、往复式摩擦磨损试验机和CorrTest腐蚀电化学测试系统检测材料表面的组织与性能。结果表明:轧制变形后的表面组织晶粒更加细小、均匀;耐磨性有所改善,表面硬度由HB61.4提高至HB63.5,摩擦因数由0.52变为0.6,表面摩擦磨损质量损失由0.33mg降低至0.26mg;表面耐腐蚀性能显著提高,其开路电位由-1.594V变为-1.574V,自腐蚀电位由-1.574V变为-1.38V,自腐蚀电流密度由6.2×10-3mA/cm2变为7.0×10-4mA/cm2。

  • 标签: 轧制 固态扩渗 镁合金 表面性能 LS-DYNA
  • 简介:通过对82B质量异议的调查分析,我们经过理论研究和相关检验分析,明确了表面损伤对拉拔脆断的影响机理,并据此制订了质量整改措施。

  • 标签: 82B 表面损伤 拉拔脆断
  • 简介:在实验室完成不锈钢表面机械抛光实验,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分析表明,影响抛光缺陷的主要因素分三大类:基体硬质夹杂物、原始表面质量以及抛光工艺中的机械划伤。针对各种缺陷的产生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对炼钢工艺进行夹杂物塑性化控制,减少硬质夹杂物的数量,以及通过调整后续轧制工艺,可避免表面凹坑,提高表面质量,从而较少表面抛光缺陷的产生。

  • 标签: 不锈钢 机械抛光 表面缺陷 夹杂物
  • 简介:采用NaOH与钠盐的熔融混合液去除废旧硬质合金刀片表面的Ti(C,N)+厚层α-Al2O3+超平滑表面层的复合涂层。目测试样表面颜色变化,用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微观形貌,并通过能谱仪分析涂层表面成分,讨论熔液温度与保温时间对涂层的去除效果以及回收的硬质合金质量的影响;进一步分析表面涂层的去除方式及机理。结果表明,采用NaOH与钠盐的熔融混合液可以有效地去除涂层硬质合金的表面涂层物,在700℃、40min条件下能完全去除涂层,且对基体的损伤不大,试样的质量损失率为3.32%。

  • 标签: 熔融NaOH 涂层硬质合金 回收利用 去涂层
  • 简介:通过实验使用表面粗糙度测试仪测定了无氟连铸结晶器保护渣的表面粗糙度,研究了碱度R、Li_2O、TiO_2、Na_2O、B_2O_3、MgO对保护渣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实验证明:碱度大,Li_2O、TiO_2、Na_2O、MgO含量高的保护渣,其冷态下的表面粗糙度相对较高;保护渣的玻璃化性能随着B_2O_3含量的提高而变好,表面更加光滑;MnO含量在2%~4%时,随着的MnO含量的增加,表面粗糙度变大;MnO含量在4%~6%时,随着的MnO含量的增加,表面粗糙度变小。

  • 标签: 含钛无氟保护渣 玻璃体 表面粗糙度
  • 简介:采用宏观检验、光谱分析、金相检验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对发动机曲轴制动盘表面缺陷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因原材中有大量聚集的夹杂物,使夹杂物部位及附近组织在加热炉内被氧化形成部分脱碳,导致缺陷部位颜色与曲轴制动盘正常基体颜色有较大差异,形成了表面缺陷。

  • 标签: 夹杂物 表面缺陷 脱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