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118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后者加用血浆置换治疗。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白介素-18(IL-18)水平。结果在血浆置换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血清sICAM-1由治疗前548.26±150.53μg/L降至228.32±132.15μg/L,血清IL-18由治疗前723.64±160.25μg/ml降至治疗后312.53±121.39μg/ml,血清TBIL由治疗前546.11±174.86μmol/L降至178.43±87.74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由治疗前22.84±11.13%升至治疗后36.79±15.19%,上述指标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治疗组患者治愈41例(68.3%),19例(中期7例,晚期12例)死亡,58例对照组患者治愈率为48.3%(28/58),30例(早期7例,中期11例和晚期12例)死亡(P〈0.01)。结论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疗效可靠,能显著降低血清中炎性介质水平,减轻免疫反应对肝细胞的损伤,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 标签: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 血浆置换 细胞间粘附分子-1 白介素-18
  • 简介:肝豆状核变性(又称肝脑变性)是1912年由英国神经学家wilson首先发现的,所以又叫做Wilson病,1912年正式命名为肝豆状核变性。本病是一种可治的铜代谢障碍引起脑、肝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系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于本病属少见病,多为隐匿起病,临床表现多样化.诊断困难,易漏诊、误诊,为加深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1990年10月至1997年10月收治的肝豆状核变性24例临床分析如下:

  • 标签: 肝豆状核变性 临床分析 诊断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铜代谢障碍 少见病
  • 简介:胃癌内镜形态与病理类型之间的关联已逐步阐明,依据早期胃癌的形态鉴别其组织分化类型已成为可能。上皮内瘤变作为胃癌的癌前病变,其进展至胃癌的概率不一,但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与胃癌的关系密切。近年来发布的一系列国际诊断标准初步解决了胃黏膜活检组织的病理学评价这一难题。本文就上述几个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概述。

  • 标签: 胃肿瘤 癌前病变 活组织检查 内镜 病理学
  • 简介:目的研究在临床上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感染的细菌学特点。方法对重症胰腺炎伴胰周或腹腔积液的20例病人进行动态血液、腹腔积液细菌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20例病人中腹腔积液细菌培养阳性,多在发病的2~3周(76.5%)出现;感染的细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血液细菌培养均为阴性;对革兰阴性菌敏感的药物主要为泰能、环丙沙星,对革兰阳性菌敏感的药物主要为泰能、万古霉素、环丙沙星等。结论革兰氏阴性菌是重症胰腺炎继发感染的主要菌,并且对多种药物具有耐药性。

  • 标签: 腹腔积液 重症急性胰腺炎 细菌培养 临床 泰能 重症胰腺炎
  • 简介:本文简介了腹腔镜外科治疗早期胃癌的原则、术式、安全性、根治性,并进行评价和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本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腹腔镜 外科 早期胃癌 根治术
  • 简介:胰腺癌的发病率近年来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已成为消化道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尤其是在老年人的恶性肿瘤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由于胰腺癌早期无明显及特异的症状及体征,临床诊断时大都已属于肿瘤晚期,可根治的病例极少.为提高对老年人胰腺癌的认识,以期对早期诊断有所帮助,本文对1990~2000年间我院60岁以上老年人之62例胰腺癌病例进行了分析.

  • 标签: 老年人 胰腺癌 肿瘤 临床分析 根治 常见
  • 简介:1970年,Zeegen等对临床上无肝性脑病症状和体征的肝硬化病人进行了可定量的心理智能测试,结果发现部分病人存在智能障碍,其操作能力下降。不久其他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他的发现。随后各种测试方法也相继出现。研究者把这种临床上无脑病症状、常规神经精神功能检查正常但严格心理测试和大脑诱发电位检查表现异常者称为亚

  • 标签: 亚临床性肝性脑病 体表感觉诱发电位 测试方法 大脑诱发电位 乳梨醇 视觉诱发电位
  • 简介:目的探讨左、右半大肠癌临床特征差异。方法总结分析经病理确诊的8551例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结肠脾曲为界区分左、右半大肠,分别计算两者的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和Duke分期的频数和比例,比较其差异。结果大肠癌分布于左半大肠和右半大肠分别占77.9%、22.1%。随着年份推移,左半大肠癌的比例从80.9%降至75.1%,右半大肠癌的比例从19.1%增至24.9%,(P〈0.05);随着年龄增长,左半大肠癌的比例从79.3%下降至76.2%,右半大肠癌的比例从20.7%增至23.8%(P〉0.05);有半大肠癌比例男性为21.6%(1094/5058),女性为22.7%(792/3493),(P〉0.05);粘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的比例右半大肠为18.7%(352/1886),左半大肠为10.1%(670/6665),(P〈0.05);Duke分期C期和D期的比例右半大肠为48.3%(602/1246),左半大肠为42.8%(1893/4424),(P〈0.05)。结论大肠癌发病部位逐渐右移,右半大肠癌恶性程度较高,晚期癌比例较高,提示应重视全结肠镜检查。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发病部位 临床特征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47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同时给予血浆置换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血浆置换后,患者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浆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凝血酶原时间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血浆置换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1%。治疗组成活率61.11%,高于对照组的31.03%(P〈0.05)。结论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安全、有效。

  • 标签: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 血浆置换
  • 简介:自20世纪60年代萘啶酸(Nalidixicacid)问世以来,喹诺酮类药物研制非常迅速,在萘啶酸的基础上合成了多种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并广泛用于临床。由于喹诺酮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不需做皮试、给药方便、与常用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生产不需使用粮食、价格比疗效相当的抗生素低等特点。临床应用迅速普及,成为当今世界上竞相开发生产和应用的重点药物。本文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进行了分类,以方便临床选药,对于喹诺酮类药物临床用药指征提几点建议。

  • 标签: 喹诺酮类药物 临床应用 用药指征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药物研制 交叉耐药性
  • 简介: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合并胆结石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1年10月诊治的110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0例患者中发现合并胆囊结石50例(45.45%);伴胆囊结石患者出现恶心、腹胀、厌油和右上腹隐痛23例;发热、右上腹剧痛和胆囊区触痛9例;无症状18例。合并胆囊结石患者年龄为51.6±13.5岁、Child-PughC级17例(34.0%)、病程9.4±5.0年、门静脉内径16.4±2.2mm,而无胆囊结石患者则分别为42.8±13.9岁、21.7%、7.2±4.0年和14.2±1.9mm;合并胆结石患者血浆白蛋白为28.1±1.5g/L、血小板6.1±2.5×109/L,而无胆囊结石患者分别为30.9±1.4g/L和8.9±2.2×109/L(P〈0.05);随访3.12±3.23年,合并胆囊结石患者死亡率为18.0%,高于无胆囊结石组的6.7%(P〈0.05)。结论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发生率较高,症状不典型,可加重肝细胞损害,对预后有不良影响,胆囊B超检查应列为常规并积极处理。

  • 标签: 肝硬化 胆结石 临床特征
  • 简介:目的探索结肠镜单人操作技术的临床价值和运用心得。方法通过结肠镜检查的整体观念模式实施502例的资料,从实施方法、评价指标、、统计学处理等方面进行总结。然后与文献中结肠镜双人操作技术进行优缺点的比较。结果运用结肠镜检查的整体模式在成功率、插入时间、并发症上具有明显优势,所有病例无一例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运用结肠镜检查的整体观念模式实施单人操作技术,具有安全简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依从性好等优点,值得提倡。

  • 标签: 结肠镜整体观念模式观念转变优势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肠梗阻临床特点和合并症、并发症的处理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8例老年急性肠梗阻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治疗60例,保守治疗38例.术后并发症31例.死亡6例。结论应提高对老年急性肠梗阻的认识,重视合并症、并发症的处理。

  • 标签: 急性肠梗阻 老年人 并发症 临床分析 合并症 回顾性分析
  • 简介:背景:目前已明确高三酰甘油血症(〉11.3mmol/L)可引起急性胰腺炎(AP)发作或复发。随着代谢综合征发病率的逐年上升,临床上高脂血症性AP病例日益增多。目的:总结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HL—SAP)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11年6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HL—SAP和胆源性SAP(BSAP)病例,对其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HL—SAP患者和94例BSAP患者纳入研究。HL-SAP组平均年龄显著低于BSAP组[(42.50±13.34)岁对(62.17±16.17)岁,P=0.000];血清三酰甘油水平、胆固醇水平、合并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压者的比例以及血清淀粉酶低于3倍正常上限者的比例(52.6%对22.3%)均显著高于BSAP组(P〈0.05)。两组间胰腺局部和主要脏器并发症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HL-SAP组血清三酰甘油水平与主要脏器并发症发生数呈正相关(r=0.382,P=0.018)。HL-SAP组出院后复发率显著高于BSAP组(42.1%对11.7%,P=0.000),两组间死亡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本组HL—SAP患者发病年龄偏低,合并代谢综合征组分者比例较高,约半数患者血清淀粉酶正常或升高不显著,AP易复发。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高三酰甘油血症 淀粉酶类 回顾性研究
  • 简介:背景: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一类临床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漏诊。目的:探讨DILI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并确诊的DILI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并探讨临床特征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DILI患者51例,男女比例为1∶1.32,平均年龄(50.6±17.9)岁,其中60岁及以上人群占比最高(43.1%)。肝细胞损伤型为主要肝损伤类型(84.3%)。引起DILI最常见的药物依次为中草药、心血管系统药以及激素和内分泌代谢药,分别占51.0%、19.6%和9.8%。患者合并的基础疾病涵盖全身多个系统。DILI临床表现不典型,实验室检查亦缺乏特异性,5.9%的患者自身抗体阳性。大部分DILI患者预后较好,治愈率和好转率分别为21.6%和66.7%,死亡率为5.9%,死因均为肝衰竭。患者入院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水平和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与预后显著相关(P<0.05)。结论:DILI好发于老年人群,中草药的不规范使用可能是导致其发生的重要因素。DILI临床表现不典型,大部分患者预后较好。入院时ALT、AST、TBIL、白蛋白水平和PT、INR与预后密切相关。

  • 标签: 药物性肝损伤 中草药 临床特征 治疗 预后
  • 简介:目的评价胶囊内镜对不同消化道症状并疑似小肠疾病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0年8月至2012年6月期间进行胶囊内镜检查的1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6例患者完成胶囊内镜检查116例,共行116次检查,阳性检出率53.5%(62/116)。共发现小肠病变49例,小肠病变阳性率为42.2%(49/116),其中82例腹痛患者发现小肠病变33例(40.2%),12例腹泻患者发现小肠病变4例(33.3%),17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现小肠病变12例(70.6%)。其中炎性病变、隆起性病变最为常见。9例患者胶囊内镜胃内通过迟缓,1例患者胶囊内镜完全停滞于胃内,未至小肠,直至电池耗竭;3例胶囊内镜通过小肠迟缓;胶囊内镜在小肠内运行平均时间为369min。检查过程中患者无任何不适。结论胶囊内镜对不同消化道症状并疑似小肠疾病的就诊患者均有较好的诊断价值,简单、安全,并发症及风险小,依从性好。检查前充分肠道准备可提高检查质量

  • 标签: 胶囊内镜 小肠疾病 临床应用
  • 简介:多中心应用广东天然药业发展公司提供的乙肝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38例,现将结果综合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从1995年至1997年11月系统应用乙肝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38例,符合慢性肝炎中、重度87例,男47例,女40例,慢性肝炎轻度251例,男150例,女101例。所有病例HBsAg、HBeAg及抗-HBc均阳性和/或HBVDNA(PCR法)阳性。年龄4~60岁,以18~50岁居多。病程除5例半年外,其余为3~11年不等。

  • 标签: 乙肝散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肝炎 肝炎病人 阴转率 肝功能
  • 简介:1.前言据估计,全球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多达3.6亿,我国占1.2亿[1].慢性感染者中约50%~75%有活跃的病毒复制和肝脏炎症改变,部分慢性肝炎可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原发性肝癌,是主要的疾病死亡因素之一[2].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自然病程漫长,可持续30~50年,并且多在青壮年时期发病.期间可分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残留期(低复制或无复制期)或终末肝病期.

  • 标签: 临床应用 拉米夫定 肝脏炎症 自然病程 感染者 病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