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临床针对罹患糖尿病性胃轻瘫的老年患者应用小半夏汤加减配合隔姜治疗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抽取我院于 2019年 06月至 2020年 06月段内收诊的罹患老年糖尿病性胃轻瘫病患,对总 90例予以分组。就对照组选取 45例研究对象用西医常规治疗与观察组选取 45例研究对象应用小半夏汤加减配合隔姜治疗展开临床总有效率及随访 1个月后复发率等临床观测数值展开对比。结果:相较对照组,经对观察组进行观测,总有效率观测所得结果呈更高显示,复发率观测所得结果呈更低显示( P< 0.05)。结论:小半夏汤加减配合隔姜可显著提升老年糖尿病性胃轻瘫的临床治疗有效率。

  • 标签: 小半夏汤加减疗法 隔姜灸 老年糖尿病 胃轻瘫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患者开展针灸联合局部封闭治疗的临床应用与效果。方法:纳入我院 2017 年 9 月至 2019 年 1 月期间收治的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患者 100 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随机法分为研究组( 50 例)及对照组( 50 例),对照组患者开展局部封闭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给予针灸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后疼痛情况进行评定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 94 %,对照组为 78 %,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 P < 0.05 );治疗 1 周及 1 个月后两组患者 VAS 评分显著降低( P < 0.05 ),研究组患者 VAS 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 0.05 )。结论: 对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患者开展针灸联合局部封闭治疗在提高治疗效果、提升疼痛改善效果方面均具有突出价值,值得在临床诊疗中开展。

  • 标签: 温针灸 局部封闭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临床效果
  • 简介:内容摘要: 目的:观察采用生化汤加减配合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子宫复旧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把气虚血瘀型子宫复旧不良的 80 名患者,随机地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肌肉注射缩宫素治疗,治疗组给予生化汤加减口服治疗以及针灸。结果:两组患者的止血疗效相当,而中医症候疗效组间比较 P < 0.05 ,治疗组效果较对照组满意。结论:采用生化汤加减针灸来治疗气虚血瘀型子宫复旧不良的患者,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在临床上应推广。

  • 标签: 生化汤 温针灸 气虚血瘀型 子宫治疗 复旧不良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火针加拔联合血府逐瘀胶囊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 。 方法 将 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 50例给予洛芬待因口服 0.2g/ 次, 2 次 /d, 维生素 B1 口服, 10mg/ 次, 3 次 /d 。 两周 一个 疗程。治疗组 5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 给予火针加拔,两天一次, 口服血府逐瘀胶囊 , 6 粒 / 次, 2次 /天,两周 一个 疗程。治疗一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82%和 54%,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结论 火针加拔联合血府逐瘀胶囊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疗效满意 ,安全性高 ,副作用小, 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火针加拔罐 血府逐瘀胶囊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风寒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实施督治疗的综合性护理干预效果与价值。方法:研究样本50例选取为2021年1月到2021年4月间我院接受督治疗的风寒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纳入病例经区组随机化分组法分为探究组(n=25)、对比组(n=25)。为对比组病人实施常规护理,为探究组病人开展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比2组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探究组病人护理满意度评分相比对比组明显更高(P<0.05)。结论:风寒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实施督治疗时开展综合性护理干预能够取得理想护理效果,显著提高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风寒痹阻型 类风湿性关节炎 督灸 综合性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伞形刺加温针和齐刺针两种方法对粘连期肩周炎患者治疗的疗效 方法 2018年 3月至 2019年 2月在我院确诊为粘连期肩周炎患者 180例 ,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齐刺针)和试验组(伞型刺加温针),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疼痛评分( VAS )、肩关节功能 评分、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度及临床疗效的统计学差异。 结果 治疗后比较,试验组患者 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 P<0.05),试验组患者 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 P<0.05)。 结论 伞形刺加温针法治疗粘连期肩周炎效果更好,能够更好的降低患者疼痛,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 标签: 伞形刺加温针 齐刺温针 粘连期 肩周炎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府逐瘀汤合胆汤在冠心病心绞痛疾病治疗中的临床运用效果进行观察与研究。方法:按治疗方案不同,将110例我院自2020年4月到2021年3月所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采取血府逐瘀汤合胆汤治疗。比较上述两组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率89.09%,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7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82,P<0.05);研究组治疗后TC、TG、LDL、HDL等指标优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予以血府逐瘀汤合胆汤治疗,疗效甚佳,且能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冠心病 心绞痛 血府逐瘀汤 温胆汤
  • 简介:【摘要】目的 前列腺炎是一种进展性疾病,属于泌尿系统常见病。观察中医灸术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有助于寻找对此疾病更好的中医治疗手段。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资AR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0例采用中医灸术配合三七骨舒搽剂、艾灸液喷敷相关穴位治疗,每日1次,7天为1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对照组30例采取口服西药盐酸坦索罗辛每次1片( 0.2 mg),睡前服用每日1次,共治疗4个疗程。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和pH值均有降低,尿痛、尿道灼热、尿急、尿频、尿不尽等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观察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对比,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灸术对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是给予穴位温热刺激的一种外治方法,通过临床运用辩证其疗效优于传统口服西药治疗。

  • 标签: 中医温灸术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 疗效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风寒湿型的临床效果以及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方法 选取 2018 年 4 月至 2018 年 12 月期间来到我院进行治疗的 76 例风寒湿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分至两组,每组各有患者 38 例,一组患者采用普通针刺疗法进行治疗设为参照组,另一组患者采用针灸疗法进行治疗设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和膝关节功能评分。 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参照组,治疗后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疼痛评分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患有风寒湿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采用针灸进行治疗效果更为确切,不仅能够提高治疗有效率,还能够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此外还能够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具有极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温针灸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风寒湿型 临床效果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黄连胆汤治疗高血压病眩晕的效果。方法 78例入组对象均筛选自本院收治的高血压病眩晕患者,研究时间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按照随机单盲法分组,每组39例,对照组常规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黄连胆汤治疗,对疗效做出分析。结果 观察组眩晕好转时间、睡眠恢复正常时间、血压达标时间较对照组短,在治疗后,观察组舒张压以及收缩压较对照组低,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血压指标差异不明显,在治疗中两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情况不存在较大差异(P>0.05)。结论 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黄连胆汤在治疗高血压病眩晕中具备优势,改善患者的血压状况,加快疾病的恢复,同时改善患者的生活状况,治疗安全度比较高,对患者有利,要重视。

  • 标签: 高血压病眩晕 半夏白术天麻汤 黄连温胆汤 不良反应 血压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对伊潘立酮环糊精包合物敏性原位凝胶鼻腔给药与其他给药方式的疗效及对大鼠脑靶向性进行探讨与研究。方法:于 2015.09-2017.09进行动物模型试验,按照给药方式不同分为鼻腔给药与灌胃给药,建立伊潘立酮在大鼠血浆、脑组织中的含量测定方法,并验证建立方法,计算探讨新制剂脑靶向性指标 DTE。结果:相较于灌胃给药,鼻腔给药血浆 AUC水平更低,大脑与小脑 AUC水平更高,差异大且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相较于灌胃给药,鼻腔给药血浆、大脑与小脑 MRT更长,差异大且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经统计,鼻腔给药后潘立酮新制剂脑组织靶向性 DTE均大于 1,相较于小脑,大脑靶向性 DTE更高。结论:伊潘立酮环糊精包合物敏性原位凝胶可通过鼻腔给药方式进行治疗,可达到

  • 标签: 伊潘立酮 环糊精 温敏性原位凝胶 鼻腔给药 靶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