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3 个结果
  • 简介:它主要包括十四项系列参数:1、资料分析期间的棘波检测;2、真时检测前——棘波卡片组;3、真时检测后——棘波卡片组;4、检测时间窗;5、每一回放棘波后的沉默时间;6、棘波记录彩色步骤;7、抗干扰异敏度;8、棘波检测灵敏度;9、肌消除灵敏度;10、

  • 标签: 脑电地形图 棘波 卡片组 检测灵敏度 资料分析 系列参数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氯化铝(0.5,1,2,4mmol/L)对豚鼠乳头状肌跨膜电位的影响。方法:利用细胞内微电极技术引导动作电位(AP),经微机采集AP图形并测算跨膜电位各参数。结果:AlCl3对静息电位(RP)无明显影响;使动作电位时程(APD)先延长(P<0.05)后大幅度缩短(P<0.01),呈现双相效应;AlCl32,4mmol/L使动作电位幅度(APA)及0期最大除极速度(Vmax)减小。结论:AlCl3可能对Na+内流有抑制作用,对Ca2+内流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双相效应。

  • 标签: 心肌 动作电位 电生理学
  • 简介:患者男性,62岁,因“偏头痛”发作,一次服用卡马西平6片,颅痛定3片,5小时后再次重复服用1次。几分钟后出现嗜睡,意识丧失。神经系统检查:神志尚清,视力检测减退,视野正常,上眼睑下垂,眼球各方向活动自如。无眼震,双侧瞳孔正大等圆,鼻

  • 标签: 卡马西平中毒 脑电地形图 频带 功率值 BEAM 视力检测
  • 简介:目的:寻找生理指标中对肘管综合征尤其是早期肘管综合征诊断中最敏感和可靠的指标,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通过对50例52侧经临床及生理诊断为肘管综合征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生理检测的指标有:前臂尺神经干电位、小指腕尺神经感觉电位、前臂段及肘段尺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测定、针电极肌电图测定。结果:前臂尺神经干电位异常的阳性率达到98%,是所有检测指标中最敏感的。结论:前臂尺神经干电位异常是早期诊断肘管综合征最敏感可靠的指标。

  • 标签: 肘管综合征 电生理指标 阳性率
  • 简介:目的:观察病毒性脑炎病人的脑地形图特点及临床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自2005年2月至2009年3月间对收治资料齐全以儿童为主的53例病毒性脑炎进行BEAM首次描记及追踪观察。结果:53例中轻度异常17例(32%)中度异常24例(45%),重度异常12例(23%)。发病3~5天内阳性率57%,6~8天阳性率88%。BEAM首次描记时间在一周后阳性率及异常程度最高。结论:病毒性脑炎BEAM改变总体表现以广泛不规则高功率0频带为主,混有部分高功率6及杂乱波为主。

  • 标签: 脑电地形图 病毒性脑炎 临床表现
  • 简介:我们于1990~1992年将脑地形图应用于儿科临床,并对其实用价值进行了研究探讨。本组102例,其年龄为新生儿期~14岁。疾病包括:癫痫27例,血管性头痛15例,病毒性脑炎14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4例,精神发育迟缓9例,脑外伤后遗症4例,脑发育不全6例,其他13例。对上述疾病的脑地形图表现作了分析,并对其中67例同时作脑CT,37例同时作脑电图者的结果进行了对比。从而提出脑地形图可客观地反映,直观地显示患者各种病变脑活动变化,其不仅可提示病变的性质而且可确定病变的部位。因此在儿科有重要应用价值。

  • 标签: 脑电地形图 儿科
  • 简介:目的:观察慢性酒精中毒患者的脑电图,肌电图与诱发电位改变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慢性酒精中毒患者的临床特征和EEG及EMG/诱发电位改变进行分析。结果:38例慢性酒精中毒患者EEG异常27例(71.1%),BAEP异常28例(73.6%),EMG检查综合判断提示神经源性损害。结论:应用电生理检测能全面反映慢性酒精中毒引起的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的弥慢性损害,为临床提供客观指标。

  • 标签: 慢性酒精中毒 脑电图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神经传导速度 肌电图
  • 简介:目的:分析皮质电脑监测下手术治疗颅内结构性损害伴癫痫(EP)发作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采用四川智能公司ECoG监测仪,术前、术中、术后将8根银球状电极,按单双数分成两组,置于暴露的脑域上或用条状及网络状硅橡胶电极,将电极放置在手术野皮质表面,将每个脑回逐个仔细探测,记录,寻找EP放电灶,然后将不同部位的痢波仔细比较,确定原发灶和继发灶,标明记号,显微镜下将病变切除后再行ECoG检查,寻找致病灶。痢灶切除首先从痢波最明显处开始,如此反复,直至于术野内棘波等病灶清除为止。结果:32例患者,ECoG监测均有痢样放电,其中棘波、棘一慢综合波22例,尖一慢综合波6例,棘波、尖波混合放电4例,阳性率100%。术后,患者抽搐倒地等症状28例消失,4例偶有发作,但持续时间较前明显缩短,1~2min缓解,逐渐自行恢复如常。全部病例生活均能自理,28例患者能重返自己的工作、学习岗位及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结论:ECoG术前、术中、术后监测定位是进一步确定痫灶和手术切除范围的重要依据,也是提高手术质量的关键。

  • 标签: 颅内结构性损害 癫痫 皮质电图 手术治疗
  • 简介:通过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动态脑电图(AEEG)监测、至少记录到一次惊厥性发作的117例癫癎患儿的脑电图资料,我们观察到其中7例存在着癫癎发作后全面性脑抑制(postictalgeneralizedelectroencephalographysuppression,PGES),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接受AEEG监测的癫癎患儿117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52例,年龄9个月~11岁。

  • 标签: 儿童 癫癎发作后全面性脑电抑制 PGES 动态脑电图
  • 简介:地形图(BrainAtlas,BA)是80年代问世的一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临床医学,电子工程学和计算机学相结合的新兴科学.是继CT和MRI技术之后,又一成像技术的重大发展,是基于电子计算机分析生物的一种新的诊断技术.它既可进行功能诊断,又可协助进行病理诊断,可补充CT和MRI的不足.显著性概率地形图是脑地形图的发展,是统计学在脑地形图中的应用,它们在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等研究中都有较广泛的用途.现就其概念,进展,临床应用及优缺点等若干问题做一简要介绍,供参考.

  • 标签: 脑电地形图 显著性 概率 临床医学 ATLAS 电子工程学
  • 简介:目的:探讨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disease,CMT)的临床与神经生理特征;方法:应用肌电图仪检测和分析21例腓骨肌萎缩症患者的生理特征,包括肌电图和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分析生理特征与临床之间的关系;结果:16例患者肌电图出现纤颤电位和(或)正锐波,17例患者运动单位(MUP)时限延长。11例腓总神经、13例胫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未引出,1例正中神经、2例尺神经MCV未引出,3例正中神经、2例尺神经MCV正常,其余均有不同程度减慢;15例腓肠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未引出,3例正中神经、6例尺神经SCV未引出,7例正中神经、5例尺神经SCV正常,其余均有不同程度减慢。结论:CMT患者的神经生理特征大多数呈神经原性损害,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有不同程度的受累,下肢的神经病变重于上肢,临床表现结合神经肌电图检查有助于CMT的确诊。

  • 标签: 腓骨肌萎缩症(CMT) 肌电图(EMG) 神经传导速度(NCV)
  • 简介:对63例癫痫患者进行三维脑地形图检查,异常率为80.9%,局灶性功率增高为68.62%,其中异常率最高为局灶性较低(92.3%)和全身强直阵挛较低(86.62%)。局灶性发作者83.33%表现为局灶性功率增高。颞叶癫痫加蝶骨电极后能清楚显示颞区高功率灶,有助于诊断。CT异常者三维脑地形图均有异常,且69.23%局灶功率增高区域与CT灶基本相符合,说明三维脑地形图有助于癫痫的定位诊断。

  • 标签: 三维脑电地形图 局灶性发作 全身强直 癫痫 蝶骨电极 异常率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图在脊髓灰质炎麻痹早期的应用方法及诊断意义.方法麻痹早期(平均4.2天)行神经及肌电图检查,采用肌电图、MNCV、SNCV、Hr、Fw及股神经运动潜伏期联合检测,复查时间为发病后平均5.8周.结果:早期的肌电图改变同文献;SCV均正常;Hr、Fw分别46.15%和38.46%的异常,为出波率的减少;MCV出现65.38%的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或缺失;股神经100%异常亦为波幅降低或缺失,与MNCV结果相比有显著意义(P<0.005).复查结果均支持脊髓前角细胞损害改变.结论:神经图配合肌电图检查可在早期为诊断脊髓灰质炎提供依据,股神经运动潜伏期检测在脊髓灰质炎疾病诊断中具有特异性.

  • 标签: 神经电图 检查 脊髓灰质炎 早期诊断
  • 简介:坐骨神经损伤在临床各种神经损伤中很多见。近年来我肌室检诊379例病人中坐骨神经损伤有109例,占34.7%。现将其肌电图及运动传导结果观察报告如下:

  • 标签: 坐骨神经损伤 肌电图 运动传导
  • 简介:目的:探究神经生物刺激对原发性痛经(Primarydysmenorrhea,PD)大鼠P物质(SubstanceP,SP)的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非模型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实验组3组。实验组给予股部皮下注射已烯雌酚,每天一次,连续10d,第1天0.8mg·只-1,第2-9天0.4mg·只-1,第10天0.8mg·只-1;第11天腹腔注射缩宫素2U·只-1;对实验组大鼠进行神经生物刺激干预,并在1h、3h和7h后采用扭体评分进行运动评价。模型对照组只注射与实验组相同剂量的已烯雌酚与缩宫素,不进行神经生物刺激干预,其余操作不变。非模型对照组不注射已烯雌酚与缩宫素,不进行神经生物刺激干预,其余操作不变。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脊髓后角中SP的定位及表达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探究SP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在脊髓后角的共定位情况。结果:扭体评分显示实验组大鼠运动增加幅度明显小于模型对照组(P<0.05)。SP主要分布于脊髓后角Ⅱ板层,所有时间点实验组SP表达均低于模型对照组,在3h表达差异最大(P<0.05)。免疫荧光双标技术显示SP和BDNF在脊髓后角共表达。结论:神经生物刺激能抑制SP的表达,影响原发性痛经,其机制可能与SP、BDNF共同作用有关。更多还原

  • 标签: 原发性痛经 神经生物电刺激 P物质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心向量图T环改变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冠心病患者及60例健康人进行心向量T环改变统计分析。结果:冠心病组在QRS/T值、QRS—T夹角、T环的L/W比值、T环角度方面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在T环转位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向量环改变对冠心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心电向量图 冠心病 诊断
  • 简介:目的:观察常规NCV检测和正中神经腕部节段检测以及环指正中-尺神经手掌-腕混合神经潜伏时比较法,观察两种检查方法对神经的敏感性。方法:对48例患者进行正中神经和尺神经NCV检测,同时每例患者还进行正中神经腕部节段检测以及环指正中-尺神经手掌-腕混合神经潜伏时比较法检测。结果:在常规NCV检查中,SCV的异常率明显高于MCV,而MCV检查中末端潜伏期的异常率又高于其它指标,右手重于左手。但与腕部节段检测和环指正中-尺神经潜伏期差两项指标相比,后者的异常率明显高于常规NCV检查。结论:正中神经节段检测和环指正中-尺神经潜伏期差检测,对早期腕管综合征敏感度高,且方便、经济、无痛,能及早诊断、及早治疗,应被广泛应用。

  • 标签: 腕部节段检测 正中-尺神经潜伏时差 腕管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