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创伤性脾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998~2006年我院收治的184例创伤性脾破裂病人入院时的13项指标、美国脾脏损伤分级标准、出血量和预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收缩压、脉率、出血量、全腹肌紧张、肠麻痹、脾脏损伤级别、合并2个以上其他脏器损伤是影响脾破裂预后的因素。结论对影响脾破裂的预后因素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以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孕前准备夫妇的危险因素暴露情况。方法对孕前保健门诊1453例服务对象接触的环境因素和生活饮食习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对象中,密切接触宠物比率最高,为9.2%,其次为噪声、有机溶剂、放射线、高温、震动、重金属和农药。1.6%女性吸烟,0.2%女性经常饮酒,0.3%使用毒麻药品,2.8%厌食肉蛋类,3.2%食用生肉,4.1%厌食蔬菜。结论加强开展孕前健康教育,完善孕期保健的前移工作。

  • 标签: 危险因素 暴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康复治疗的危险性。方法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制定了冠心病危险性分层标准进行讨论。结论熟练掌握冠心病康复治疗的危险性可以帮助患者对运动与恢复进行更好的理解,同时也对冠心病康复治疗效果具有显著影响。

  • 标签: 冠心病 康复治疗 危险性
  • 简介:摘要根据1976年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妊娠满28周、不满37周的分娩为早产。其中,早产的新生儿体质等各方面都不太健康,这就导致了他们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如何才能降低胎儿早产的风险,如今正是医学界一个有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对妇产临床早产危险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

  • 标签: 妇产临床 早产危险因素 分析及研究
  • 简介:摘要早产(PTL)为妊娠满28周至未满37周分娩者,是临床常见的产科并发症之一,占分娩总数的5%-15%。早产儿因各器官发育不成熟,有15%于新生儿期死亡。近年来,随着围产保健工作的广泛开展及产科干预措施的大幅度提高,早产儿的死亡率有所下降,甚至低体重儿也能长期存活,但是早产的发生率没有下降反而呈上升趋势。如何有效地预测、诊断和治疗早产是产科界人士一直以来关注的焦点,而探索现代生活条件下早产的诱因、危险因素更成为现代产科医生研究的热点。本文参考国内外对早产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所列入的调查项目及新近报道的一些可能危险因素,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对于甘肃省敦煌市医院2010月至2016年11月期间住院,根据病史、产科检查及多普勒超声确诊为早产的产妇131及89例同期住院的足月产产妇进行对照研究,将早产的可能危险因素年龄、孕次、流产史、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宫内感染、羊水过多、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妊娠合并糖尿病、肾病、瘢痕子宫、贫血、多胎等,进行了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各因素对早产的影响以及各因素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将早产与足月产产妇的分娩方式进行对照研究,探讨早产危险因素对早产分娩方式转归的影响,将两组围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了解早产对围生儿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龄、流产次数增多、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早剥、宫内感染各为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笔者所在医院早产产妇与足月产妇分娩方式转归比较无明显差异;早产组胎儿生长受限、宫内窘迫的风险增高,但两组间死胎的风险无明显差异。希望藉此研究能够为筛查早产的危险因素、降低早产的漏诊率、开展有针对性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科抢救室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关的控制策略。方法选取我院急诊室收治的480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统计感染患者例数,分析与医院感染的发生相关的因素,根据高危因素制定控制策略。结果感染比例较高的病原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流感嗜血菌;年气管插管等均是急诊抢救室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急诊抢救室感染的发生率高,病原菌种类复杂,高危因素多,对于不同高危因素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法,有效预防和控制各类感染的发生,提高疾病的治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急诊 医院感染 控制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咳嗽变异哮喘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措施提供参考文献。方法对500例(儿童456例,成人44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分析其病因;同时对所有患者采用填表调查方式对与其紧密关联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结果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危险因素有年龄因素、发病季节、上呼吸道感染、剧烈运动、外界冷空气刺激、海鲜等食物、刺激性气味、花粉、遗传及体质因素共9项。结论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危险因素具有多样性,针对各种危险因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可以减少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发生率。

  • 标签: 咳嗽 变异性哮喘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眼科手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对策。方法对容易引起眼科手术感染的进行分析,完善手术使用的器械清洗和消毒制度,加强对手术环境的无菌管理,强化对手术人员和患者的管理制度,注重对手术人员的培训,保证制度可以得到落实。结果完善了眼科手术预防感染的控制流程,使医护人员预防眼科手术感染的意识得到提高,从而保证了眼科手术的安全性,使眼科手术的感染率大大降低。结论完善和规范眼科手术预防感染的控制流程,建立和实施科学的预防感染措施可以有效的预防眼科手术感染。

  • 标签: 眼科手术 感染因素 预防与控制
  • 简介:摘要鉴于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与产科服务体系之改变,助产士在其工作过程中因为各类危险因素的存在,导致助产士面临着职业暴露上的危险,从而影响到助产士的个人健康状况,甚至还将直接影响到母婴的健康与产科工作的质量。为此,要积极采取各项防护策略,以适应于现代医学及护理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助产士 职业危险 防护 策略
  • 简介:脑梗死和脑出血是临床最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已使某些不明原因及危险因素日渐明朗,降低脑中风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最理想举措就是预防各种危险因素。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很多,其中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肥胖等,但具体哪一种危险因素对脑梗死和脑出血的相关度更大,目前观点并不一致。笔者分析了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出血危险因素 脑梗死 脑出血患者 脑血管疾病 诊断技术 不明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ICU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08年至2010年在本院ICU住院HAP患者30例,同期住院期间未发生HAP患者32例作为对照,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HAP组与对照组在白蛋白水平、肌酐值、血红蛋白水平及抑酸剂使用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AP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蛋白血症、慢性肾功能不全及使用抑酸剂可增加HAP感染风险。发生HAP显著增加住院时间。

  • 标签: 医院获得性肺炎 ICU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民族、性别、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吸烟史、饮酒史等因素对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以及同期非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分别对民族、性别、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吸烟史、饮酒史等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颅外颈动脉狭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民族、性别、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吸烟史、饮酒史等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高血压是颅外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是颅外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在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 标签: 颅外 颈动脉狭窄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科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与对策。方法本研究自2014年下半年起总结儿科医院感染风险因素,对儿科实施医院感染风险控制。对比分析实施医院感染风险控制前后半年时间内儿科医院感染事件发生率和护理质量的变化。结果儿科医院感染风险因素包括住院时间长、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合并并发症等。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实施医院感染风险控制后半年内儿科医院感染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t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实施医院感染风险控制后半年内护理质量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科医院感染风险因素较多,在儿科实施医院感染风险控制有助于提升护理工作质量,减少感染风险。

  • 标签: 儿科患者 医院感染 危险因素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骨科老年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为预防与控制骨科老年患者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2015年 1月 1日- 2018年 12月 31日骨科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老年患者设为病例组,按照 1∶1配对方式选取同期未发生肺部感染的老年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找出其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骨科老年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分别为急诊手术、入住 ICU、围术期使用呼吸机、手术持续时间、吸烟史、基础疾病、低蛋白血症、术后卧床时间、全身麻醉、 NNIS分级和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多因素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蛋白血症 (OR=7. 854, P=0. 039)、术后卧床时间≥ 14d(OR=12. 123, P=0. 004)和 NNIS分级≥ 2(OR=6. 893, P=0. 010)为骨科老年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结论骨科老年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有低蛋白血症、 NNIS分级≥ 2、术后卧床时间≥ 14d的骨科老年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风险较高,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预防。

  • 标签: 骨科手术 老年 肺部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科学研究并综合分析100例脑梗塞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在2013年10月-2014年10月,选择本院因为患有脑梗塞的患者临床资料100例,作为脑梗塞组;另外,再抽取100例非脑梗塞(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再使用LGISTIC的相关标准来对100例脑梗塞组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科学分析。结果100例脑梗塞组的危险因素与患者的性别、饮酒习惯、高血压、吸烟习惯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100例脑梗塞组的危险因素与患者的性别、饮酒习惯、高血压、吸烟习惯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对于脑梗塞患者来说,对其实施健康方面的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脑梗的危险源。

  • 标签: 100例 脑梗塞患者 危险因素 综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进展性脑梗塞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方法资料选自2012年11月—2013年11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进展性脑梗塞病人32例,将其设置为实验组,并随机选取稳定性脑梗塞病人32例,将其设置为对照组,在分析了所有病人的临床资料之后,研究其危险因素。结果32例进展性脑梗塞病人中,有18例合并高血压,10例合并糖尿病,8例合并高纤维蛋白原血症,13例合并高脂血症,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展性脑梗塞危险因素主要有糖尿病、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高血压、高脂血症等,若病人的收缩压明显降低,且脉压相对减小时,必须引起护理人员的重视,并予以及时救治。

  • 标签: 进展性 脑梗塞 危险因素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脑血管存在的危险因素,探讨有效的护理对策,提高心脑血管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在本院诊治的心脑血管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分析危险因素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压和生活方式改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护理后,患者血压和生活方式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析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并实施针对性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压和生活方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心脑血管疾病 危险因素 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