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对《呼啸山庄》的作者、作者笔下的人物及作品的表现形式与早期的现代派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作家病态的创作气质与审美创造这种特殊的精神活动是相通的;作家笔下所塑造的希斯克厉夫是个异化的人,异化正是现代派文学的主要描述对象;在表现形式上,《呼啸山庄》也体现了带有现代主义特征的哥特体的形式因素。

  • 标签: 现代主义 创作气质 异化 哥特体
  • 简介:文化中国书画艺术产业基地揭牌仪式,日前在北京高碑店文化产业聚集区举行。该基地隶属于文化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是该会目前在国内惟一一家中国书画艺术产业基地。揭牌仪式由文化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龛副秘书长付志刚主持,来自文化

  • 标签: 书画艺术 产业基地 文化部 中国 揭牌仪式 艺术研究
  • 简介:克里斯塔·沃尔夫(ChristaWolf,1929-)是当代德国文坛最受瞩目的女作家之一,1968年以小说《追忆克里斯塔·T》享誉文坛,然而,其创作生涯充满坎坷和纷争,特别是以原东德情报局为创作题材的小说《何去何从》,在两德统一后掀起德国文坛的轩然大波,她本人也由此招致了莫须有的非议。在新作《一年中的一天》出版之际,她接受了《明镜》著名评论员弗尔克·哈格(VolkerHage)、马蒂亚斯·施莱博尔(MathiasSchreiber)的专访。在采访中,她畅谈了原东德的日常生活、身为作家的亲身体验,并就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作《一年中的一天》畅谈了自己的创作感言,表现了一个长者超脱的睿智和泰然的心态,让读者在轻松舒缓的语境中追忆和反思1960——2000年间的悠悠岁月和沧桑巨变。

  • 标签: 小说 《一年中的一天》 访谈录 创作生涯 创作题材 《明镜》
  • 简介: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现实往往被解构成为反讽的对象。当代著名苏格兰作家阿拉斯代尔·格雷的代表作《兰纳克:生活四书》就明显地反映出这一特征。这部小说以现实生活中的格拉斯哥为背景,将现实与虚幻混淆,在形式与内容上都打破了传统的时空概念,以独特的方式解构了现实。它在呈现出后现代主义创作种种特点的同时,又体现出某种统一性。本文通过对这部小说的具体分析,揭示其在时空结构上的后现代主义创作特点,进而探讨它为文学创作所带来的启示。

  • 标签: 阿拉斯代尔·格雷 《兰纳克:生活四部书》 后现代主义 时空结构
  • 简介:<正>一、题旨要求重新改写苏联文学史的呼声,在苏联评论界越来越高。然而我认为,苏联文学历史发展的事实依旧证实着西蒙诺夫在廿几年前针对当时情况所提出的下述见解的真理性。他说:“有这样一些作家,如果不读他们的作品,就不可能对某些国家的当代文学得出明确的概念。我们就有几位这样的作家。肖洛霍夫便是其中之一……如果有人问我:在这些作家当中你认为谁名列第一?我个人会毫不犹豫地说:散文界中是肖洛霍夫。”世界上的事物无不存在于矛盾之中。我想,同样可以对西蒙诺夫的话作出这样的补充:如果有人问:是哪一位作家在苏联文学中争议最多、最热烈、最持久?我想也应该毫不迟疑

  • 标签: 肖洛霍夫 苏联文学史 葛利高里 作家 当代文学 高尔基
  • 简介:第一中国文学史出于外国人之手,这是学术界所公认的,至于国内第一中国文学史著作究竟出于何人之手,则成为一桩学术公案,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未能得到彻底的解决。因事关中国文学史研究的起点标界和源流变迁,因此有必要予以辨析。

  • 标签: 《中国文学史》 黄人 编撰时间 林传甲
  • 简介:<正>引言日本文学传统崇尚对自然美的描绘,追求人与自然、情与景的和谐统一,强调通过自然来抒发真实的感情,在对自然的描写中美得以临摹、还原、再现和升华。日本文学的这种审美理念与日本人所处的环境有关、与其纤细入微、毫发具究的民族个性有关、同样与其人对季节变化的敏锐感知密切相关。于是自然以及自然之"物"在日本文学中不仅是一种素材,而且是一种美感的来源;在四季更迭孕育出的美感中,春之幽艳,夏之壮硕,秋之静寂,冬之枯寥,形成日本文学美意识的特型。

  • 标签: 日本文学 物感 我一 美意识 川端康成 情与景
  • 简介:《道连·葛雷的画像》是一典型的与作者王尔德共命运的作品。它曾因内容邪恶、不道德、形式沉闷无聊,是对前人理论的图解和同性恋的潜台词等因素而备受诟病;但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变迁,当人们能更客观地对待唯美主义和王尔德时,对该小说的美学、心理学、文化批评解读就有了可能,小说也由此展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 标签: 王尔德 《道连·葛雷的画像》 道德 文化批评 现代解读
  • 简介:公房笔下的主人公因丧失姓名而惊恐万状,村上春树作品中的主人公没有姓名却处之泰然,原因何在?本文特别选择了安的“墙——S·卡尔玛氏的犯罪”和村上的《且听风吟》两篇小说进行个案分析,从小说人物的姓名谈起,解读时代变化下人物生存范式的变迁,从而比较两位作家对现实社会、当下制度和人生价值观的不同看法。

  • 标签: 安部公房 小说人物 村上春树 主人公 解读 作家
  • 简介:<正>莫里哀生活于十七世纪的法国,郑廷玉生活于十三世纪的元朝,虽相去三百多年,远隔万里,两作品却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基于此,本文拟从经营方式、喜剧效果、现实主义色彩强弱,探讨其潜藏的,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的情感冲突、伦理、价值观及文化背景,藉以说明两剧作所蕴含的特质。一、经营方式与情感冲突要确认阿巴贡、贾仁的经营方式,就必须把他们置于大的背景、范围内去定位。在资本主义萌芽、形成、发展过程中,欧洲作家笔下曾相应出现一系列资产者的形象,例如封建社

  • 标签: 情感冲突 讽刺喜剧 现实主义 莫里哀 喜剧效果 郑廷玉
  • 简介: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新兴的中产阶级下层让中产阶级群体不断扩大,而阶级结构、文化也随之发生了质的改变。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中产阶级下层年轻人常被想象为新的阶级身份和英格兰的象征。罗斯·麦考利的《维持体面》和伊丽莎白·鲍温的《心之死》描绘了中产阶级不同群体的差异和冲突,并在其下层年轻女性身上,看到了更新阶级文化的潜能。本文将在中产阶级下层和青年闲暇文化崛起的社会文化语境中,以这两中额小说为例,探讨其对阶级流动性和现代"中产阶级性"的表现,并分析文本中潜在的矛盾立场。

  • 标签: 中产阶级下层 中产阶级性 英国性
  • 简介:本文从后现代关于主体构成性的理论出发,研究保罗·奥斯特小说《纽约三曲》的主人公生活境遇发生改变时,“自我”如何在与他者相遇的过程中发生新的变化,主体性与身份认同又是如何在新的生存处境中进行新的建构。论文分析了奥斯特小说与后现代理论的契合之处,指出主体的建构和消解以语言为中介,在自我与他者的相互凝视中处于一个开放的、永无休止的互动过程。

  • 标签: 保罗·奥斯特 《纽约三部曲》 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