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6 个结果
  • 简介:杜甫被誉为“诗圣”,其诗作被称为“诗史”,从中唐开始杜就广受世人关注,后代学者争相模仿和学习杜甫的创作风格,杜自成一脉,影响着后世诗作。元代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封建王朝,但其统治者胸怀宏阔,营造了相对宽松自由的文化氛围,文化交流频繁,为文学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元代诗歌本就深受唐诗影响,更有“元宗唐”之说,尤其对于“一祖三宗”之祖——杜甫的诗歌接受表现更加明显。另外,元代散曲中对于杜甫诗作及其本人形象都有详细记载。元代学者在诗歌及散曲方面的宗杜仿杜,就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标签: 杜甫(诗) 元诗 元散曲
  • 简介:周代的乡饮酒礼、乡射礼中演出的乐分为“升歌”、“间歌”、“合乐”等三个阶段进行,而且每个阶段的演出形式都不相同,演出的乐曲目也不同,但表达的主题都与敬亲忠孝友爱团结有关,非常符合宴会欢乐喜庆的场景氛围。乐通过诗意和音乐温馨的情感魅力,表达主人对宾客友好与赞美,强化群臣之间的亲和关系。达到交流感情的目的。

  • 标签: 乡饮酒礼 诗经 诗与礼乐
  • 简介:受唐末诗坛炽盛的艳情诗风的影响,唐末咏物的创作呈现出艳情化的趋向。除了直接以女性为吟咏对象,并借咏物写艳情之外,在艺术创作手法上也具有艳情化的特征。唐末咏物凸显了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在中国诗歌发展体系中具有独特的价值。

  • 标签: 唐末 咏物诗 艳情化
  • 简介:诗歌在文体上具有很大特殊性,是翻译的难点所在.只有通过语境分析,我们才能在翻译中实现动态对等.语境包括语言学语境与非语言学语境.追求文学翻译的等效是再现原文审美表象因素的过程.译者的任务就是在中英译中灵活运用语境分析以实现中英译的动态对等.

  • 标签: 语境 语境分析 等效 动态对等 审美表象因素
  • 简介:宋代乡愁以怀乡思亲为主,植根于农耕社会的乡土情结,表现出对父母的依恋和对乡土家园认同的情感指向,秉承了“哀而不伤”的现实主义抒情传统,传承了融朴素的思乡之情和深沉的爱国之情为一体的骚传统,体现了个人情感与时代特色相结合的文化意蕴,丰富了登高望乡、黄昏怀人和佳节思亲、梦里还乡的抒情模式,从而形成其丰富独特的抒情范式。

  • 标签: 宋诗 乡愁 抒情范式
  • 简介:在生态诗论中,生态真、生态善、生态美,互为因果、互为条件,它们以真情为纽带,以自然为本原,构成了联系发展的、互惠共生的文化精神生态群的基本要素。本文从生态学的视角,以钟嵘五言品为限,以刘勰《文心雕龙·明》评为例,从生态真、生态善、生态美三个层面对文化精神生态中的生态诗论进行探讨研究。

  • 标签: 明诗 文心雕龙 诗论 诗学观 《诗品》 五言
  • 简介:论历代对“缘情而绮靡”的误读赵泰靖在思想的历史中,人们理解某种学说或观点,往往不能严格按其本来意义。这并非人们不能正确理解负载这种学说或观点的词语的本义,而是有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和思想的背景。处在这种背景下的人们,往往不顾某种学、或观点的本来意义,...

  • 标签: 诗缘情而绮靡 “诗缘情” “诗言志” 陆机 语言形式美 “缘情”
  • 简介:本文从“苏轼”中反映民生疾苦的、针贬时弊的政治讽判、抒发个人情怀的、清新亮丽的咏物这四个方面论述了苏轼言志”、寓物托讽、驰骋想象、蕴含深邃等诸多艺术功能。

  • 标签: 苏轼 艺术功能 诗歌创作 咏物诗 政治讽刺诗
  • 简介:《寒食帖》是苏轼遭受“乌台案”打击之后谪居黄州第三年寒食节所写两首《寒食》墨迹,在中国书法史上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不但是出色的书法作品,而且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蕴含着寒食节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作者深沉的身世之感。文学上兴象玲珑、感情激越、用典精切,书法上成为苏轼践行“宋人尚意”的典型代表。

  • 标签: 寒食诗帖 文化意蕴 艺术价值
  • 简介:李商隐是中国文学史上有意识地用“无题”的方式来摆脱题目对作品内涵的束缚,使读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感受力和联想力,通过自己的体验去寻求解答,从而获得审美享受的诗人,《锦瑟》是代表作,辞藻精丽,声调和美,集中体现了李商隐无题类的艺术意象美。

  • 标签: 李商隐 无题诗 意象美 《锦瑟》
  • 简介:李轻松的诗歌创作因其独特的个人经验及其个性化的写作技巧,强烈地贯注着她本人生命的温度和血液的浓度,深刻传达着诗人内心的破碎感和紧张感。如果联系90年代以来的文化语境来看,便可认识到,李轻松诗歌中的紧张感和破碎感更是一种社会化的情绪。所以李轻松的诗歌不仅表达着诗人个体内心的隐秘,更记录着这个时代的心灵震颤。

  • 标签: 李轻松 血性写作 破碎美学 时代症候
  • 简介:历经两千年风雨的辞赋文体,是传统文化园地中一株魅力四射的灿烂奇葩,是中华国宝库里一颗光彩照人的璀璨明珠。关于辞赋文体,历来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主张属于古文类者有之,主张归于诗歌类者有之,主张诗文两栖者亦有之。质而言之,赋是一种文为其表、为其本的特殊诗体。可喻为"披着散文盛装的古典美人"。赋可以定义为"古典散文"。

  • 标签: 辞赋 诗为赋本 赋的记叙、议论、抒情三种功能 “古典散文诗”
  • 简介:正义是《王制》的核心主题。卷一围绕这一主题的展开逻辑可分为四个层次:利益概念的引入使正义的讨论由直觉过渡到理性,这是论辩的前提展开;关于正义的讨论建基于对不义的反驳之上,却始终未得出正义的正面定义,这是论辩的外在形式;围绕正义的争论核心从利益之辩上升到知识之维,并使正义成为关涉知识的技艺,这是论辩的实质内核;作为技艺的正义历经从具体技艺上升到抽象技艺,这是论辩的升华目标。通过四个层次的分析,卷一的论辩理路清晰呈现出从直觉到理性,由不义到正义,由利益而知识,从具体到抽象的逻辑历程。

  • 标签: 正义 理性 利益 知识 技艺
  • 简介:元代扈从文士以新奇眼光审视扈从途中的地理意象,通过对居庸关、李陵台以及诸多草原风俗的审视与摹写,开拓出新的审美空间,使扈从纪行成为唐宋诗之后的独特艺术形式。同时,扈从纪行重视摹写物象而少情感的艺术特性,使其内部产生了意象与情感的对立。而这一对立,正是由于扈从文士进入异域,受到政治、文化、身份等要素的限制而产生的间离。这使得扈从纪行成为元代文人生活状态的一种真切表现,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和广阔的文化阐释空间。

  • 标签: 扈从纪行诗 居庸关 李陵台 草原情韵 地理意象
  • 简介:学界对文革时期汉语十四行这种特殊的诗体创作缺乏应有的关注度。事实上有不少优秀的知识分子在文革时期各种困难的环境里秘密写作,隐约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些诗作打破了意识形态话语改造的政治指向,在一个知识分子精神资源面临枯竭之时代,用超越性的文学创作,追求着人性美的情感,他们自觉地对个体权利意识的伸张体现了人的自觉,深重的苦难意识更是体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延续了人本主义价值的启蒙文化,表现出时代精神的丰富性。

  • 标签: 文革 汉语十四行诗 精神价值
  • 简介:郭沫若的一生写了近万首,他是一位开一代诗风的伟大诗人;同时,他还写了很多历史剧,又是一位创作历史剧的著名大师。他的历史剧,分布在三个历史时期:早在“五四”时期,他就写过《卓文君》、《王昭君》、《聂萤》,合称《三个叛逆的女性》。它们反映了“五四”时期强烈的反封建精神,有力地配合了当时的现实斗争。

  • 标签: 历史剧 郭沫若 《屈原》 诗人 《三个叛逆的女性》 “五四”时期
  • 简介:五言律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深远影响的诗歌形式,中唐诗人王建有五言律诗六十余首,他的五律不以表现社会现实为主旨,而是"避官样而就家常",用来吟咏情性、描摹物像,内容多涉及普通的日常生活和细腻的人情体验,大多是对其贫居苦寂生活的吟唱,反映了诗人不同时期的思想变化。

  • 标签: 王建 五言律诗
  • 简介:本文通过解读海德格尔《道路》一,探索出其深邃的诗意运思之内蕴:世界是“大道”的流化与漫衍和终有一死者的人涵咏于“大道”中的原始素朴之缘域。在科技理性主义膨胀的时代,需要呼唤天地神人圆舞的复归。

  • 标签: 海德格尔 道路 涵咏
  • 简介:还在封建社会之前,我国就产生了不少优美的诗歌,流传到今天的一部集子,就是《诗经》。理论来自实践。被称为我国文学理论史上“开山的纲领”——“言志”(朱自清《言志辨·》),就是在《诗经》时代产生的。

  • 标签: “诗言志” 文学理论史 纲领 《诗经》 封建社会 朱自清
  • 简介:白居易以园林建筑为题材创作了一些诗歌作品,成为其精神世界的艺术书写。诗中的亭台楼阁堪称白居易身心的“栖息地”,从多方面反映出了他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见白居易崇尚闲适的人生态度、中隐的生活追求,“内向性”与“柔弱性”的人格品性以及他对园林的文化关注。

  • 标签: 白居易 园林建筑诗 闲适 中隐 文化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