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媒介传播与社会伦理价值取向紧密关联。“分配性努力”致力于如何分配别人生产出来的财富而非努力于生产,其伦理实质属于过度经济理性,与市场经济公正、自由、平等的伦理要求相冲突。改革开放前具有组织传播特征的媒介传播与社会运动相伴随,经济理性被压抑;改革开放后的媒介传播向大众传播回归,促进经济理性快速释放,但随之陷入“GDP主义”,宣传职能服务于政绩,营销职能服务于利润,放弃了“生产性努力”的价值导向;在此逻辑中,主流媒介对“分配性努力”事件的监督与警示功能缺失,而人际传播与媒介传播中的精英伦理形象背离,使“分配性努力”行为在人际传播中产生示范效应,至于精英们的媒介化生存技巧,则产生媒介工具化的示范效应。

  • 标签: 媒介传播 分配性努力 经济理性压抑 GDP主义 精英伦理形象 背离
  • 简介:全球化时代多模态的流动模糊了此地和彼地、本土和全球的界限,带来了文化和思想的碰撞与交锋,也使世界主义成为现代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本研究旨在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对世界主义进行阐述。跨文化视角的引入,将世界主义与自我、他者、流动性、开放性、主体性等一系列看似疏离的概念之间构建起了多方位的关联。世界主义也逐步从宏观抽象的理论架构转向可被操作和实证论证的具体概念。在世界主义的理论框架下,自我和他者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延展,经历了从对抗到彼此建构的转变。

  • 标签: 世界主义 跨文化传播 自我 他者
  • 简介:数字创意产业是以信息网络为平台,数字化技术为工具,知识文化为资源,以创意为动力而进行的文化价值的创造、传播和运营等新经济活动。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正式将数字创意产业作为战略产业加以扶持和推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

  • 标签: 数字创意产业 模型构建 环境研究 产业生态 应用 产业振兴规划
  • 简介:网络群体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归纳总结网络群体传播效果实证研究理论资源的基础上,对现有网络群体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主要成果进行评析,提炼出网络群体传播效果的初步整合模型;以围绕受众的“刺激-反应”范式为主要分析框架,综合整体动态分析与微观个体分析的新发展,探讨网络群体传播效果的主要因子及其影响因素,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深化作出探索和贡献。

  • 标签: 网络群体传播 传播效果研究 效果整合模型
  • 简介:新型城镇化国家战略导向明确了县域市场的重大发展潜力,众多企业县城品牌战悄然开展.但县域品牌营销传播却由于迥异于一、二线市场而充满挑战.因此,本文在实证研究基础上,依据县域市场消费者生活形态及品牌消费特征,提出了县域市场品牌传播3A模型——即在品牌定位上Acceptable,迎合县域消费者需求,定位为亲民的、可接受的品牌;品牌传播渠道上Adjacent——选择距离县域居民较近的如本地终端店面、本地电视台、户外媒体等;品牌传播策略上Acquaintance——注意通过熟人口碑、终端促销员的话术推荐等激发消费者的希望获得认同的心理.

  • 标签: 新型城镇化 县域市场 品牌营销
  • 简介:本研究通过个例(新浪微博“billgates”账号),展现出个人微博产生的外交效果,发现名人微博有制造议题、引导舆论、构建形象等优势。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将微博中人与人的关系量化,使用专业软件Ucinet和Rost进行数据分析,体现微博网络传播时形成小圈子,普通人置于圈外“围观’,_即“小圈子”和“弱关系”的缺点。此研究有着理论意义和实证意义。理论意义在于,就名人进行公共外交的优缺点进行案例陈述,实用性在于对名人如何更好地进行公共外交提出了一些意见。

  • 标签: 公民外交 公共外交 社会网络分析 微博 围观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