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睾丸内注射法pEGFP-N1在精细胞的整合和在早期胚胎中表达.方法选择4头本地山羊,双侧睾丸注射不同剂量质粒DNApEGFP-N1,注射后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pEGEP-N1在精子中的整合.结果pEGFP-N1整合到精子基因组中,转染效率最高发生在注射后第40天,转染阳性率最高为81%;绿色荧光蛋白在精子及其体外受精的部分胚胎中表达,胚胎阳性率最高的达66.7%.结论通过睾丸内注射pEGFP-N1能整合进入精子基因组,并能通过体外受精在山羊早期胚胎中表达;睾丸内注射法可能是一种可行、简单并利于推广的制备转基因山羊的方法.

  • 标签: 早期胚胎 精子 睾丸 表达 体内 绿色荧光蛋白
  • 简介:目的研究短波长单色光对豚鼠的光发育和眼生物学参数的影响。方法20只出生约2周的健康雄性豚鼠,随机分成两组(n=10),分别在蓝光(430nm)和白光(色温5000K)下进行饲养。蓝光组为实验组,白光组为对照组,实验周期为12周。两种光照的光量子数均为每秒3×10-4μmol/cm2,测量光强度蓝光为0.527mW/cm2,白光为0.247mW/cm2。实验前后均进行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各部分长度的测量。结果实验前两组测量参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光照12周后,蓝光组屈光度增加(1.20±0.66)D,白光组减少(1.18±0.85)D,蓝光组与白光组相比平均形成约2.40D远视,统计学差异显著(P〈0.0001);蓝光组眼轴和玻璃体腔分别增长(0.77±0.12)mm与(0.05±0.10)mm,白光组分别增长(0.95±0.18)mm与(0.21±0.13)mm。蓝光组的眼轴和玻璃体腔长度增长较白光组慢(P〈0.05)。但实验后两组角膜曲率半径、前房深度和晶状体厚度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430nm短波长单色光诱导豚鼠眼轴和玻璃体腔长度延长较慢,产生远视。

  • 标签: 单色光 短波长 屈光 眼发育 豚鼠
  • 简介:目的建立大鼠肾虚自然流产模型,研究模型蜕膜细胞因子、协同刺激因子表达。方法雌性大鼠20只,雄性大鼠10只。将雌鼠与雄鼠按2∶1合笼,以阴道涂片出现大量精子为妊娠第1天,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每天灌服羟基脲450mg/kg,第8天灌服米非司酮3.75mg/kg,建立肾虚模型;统计饮食量、饮水量、肾、卵巢、胚胎直径指数;RT-PCR检查Th1型/Th2型细胞因子mRNA表达;流式细胞检测协同刺激因子CD80、CD86、CD28、CTLA-4表达。结果模型组动物饮食量、饮水量、体重增加量与对照组比较,第8天差异有显著性(P〈0.05);胚胎直径指数显著减少(P〈0.01);平均流产率显著升高(P〈0.01);TNF-α、IFN-γ表达显著升高(P〈0.05),IL-4I、L-10表达显著升高(P〈0.05);CD80、CD86、CD28、CTLA-4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灌服羟基脲与米非司酮可成功建立肾虚自然流产制模型。Th1型(TNF-αI、FN-γ)可能对妊娠有害,高表达有可能造成流产;Th2型(IL-4I、L-10)可能有利于妊娠,高表达维持妊娠。协同刺激因子CD80、CD86、CD28、CTLA-4表达与自然流产有关。

  • 标签: 大鼠 肾虚自然流产模型 蜕膜 细胞因子表达
  • 简介:目的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cutegoutyarthritis,AGA)大鼠模型并观察其维持时间。方法采用25mg/mL尿酸钠(monosodiumurate,MSU)晶体混悬液踝关节腔注射复制大鼠AGA模型,多个时间点动态观察8d,以大鼠受试踝关节局部皮温、肿胀度、步态、关节液炎性细胞及其滑膜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等指标判断是否成模及其维持时间。结果造模后3h,生理盐水组和模型组均可见踝关节肿胀,皮温升高,步态异常,关节液炎性细胞数增多,滑膜组织增生、毛细血管充血、滑膜细胞排列紊乱等炎症表现,两组以上指标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造模后4h,生理盐水组以上炎症表现明显减轻,较3h时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模型组较3h时加重(P〈0.01),并且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造模后24h,生理盐水组各项指标恢复正常,而模型组炎症继续加重;造模后48~72h,模型组肿胀、皮温、步态异常等局部炎症达到高峰;造模后96~168h,模型组踝关节局部炎症逐渐减轻,但各项指标与空白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P〈0.01);造模后192h,模型组肿胀、皮温、步态异常等外在炎症表现恢复正常,而炎性细胞数及滑膜病理变化与空白组比较差异仍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采用MSU晶体混悬液踝关节腔注射可在造模后4h成功制备并鉴定出AGA大鼠模型,且至少能维持到造模后168h。

  • 标签: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大鼠模型 尿酸钠 维持时间
  • 简介:目的:观察出生后小鼠不同部位皮肤毛囊早期发育生长差异及细胞色素C的表达分布。方法对新生1~9日龄的KM小鼠背部、尾部和触须部皮肤取材,进行HE染色,用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对组织进行细胞色素C进行表达分布检测。结果新生小鼠不同部位皮肤毛囊发育差异很大,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形态差异上,而发育时间的差异也十分明显。小鼠出生后背部皮肤和尾部皮肤的毛囊发育都经过了一个非线性的发育和生长期,过了非线性的发育和生长期才开始快速生长,相比较尾部发育略迟于背部。触须部毛囊发育特征和背部尾部差异很大,一出生便可看到较成熟的触毛,没有经过稳定期便开始发育。结论通过形态学比较,结合CytC表达分布水平,发现新生小鼠不同部位皮肤毛囊早期发育存在形态和时间上的差异。

  • 标签: 毛囊 细胞色素C 毛囊发育差异
  • 简介:包括肝螺杆菌(Helicobacterhepaticus)和胆汁螺杆菌(Helicobacterbilis)在内的啮齿类螺杆菌(rodenthelicobacter)已经被公认为是啮齿类实验动物重要的致病菌,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以及国际实验动物理事会早已将其列为啮齿类实验动物必须排除的病原微生物.我国因缺乏模式菌株使这一致病菌的检测方法至今未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2001年版也因此而未将其列入,这已经严重妨碍了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对外交流.

  • 标签: 螺杆菌 实验小鼠 胆汁 啮齿类实验动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 分离
  • 简介:目的研究猴免疫缺陷病毒SIVmac251在中国恒河猴感染传代过程中产生的可能的神经侵袭性和神经嗜性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从静脉感染SIVmac251-155p6N的8只实验猴中出现严重神经症状的1只猴中,监测病毒及免疫指标变化,观察临床症状、猴脑组织病变,单拷贝PCR扩增病毒gp120序列并分析变异及糖基化位点变化情况。结果感染猴晚期出现明显艾滋病脑病症状,病理切片显示脑组织出现多核巨细胞及神经元变性、坏死。脑基底节分离出单一序列病毒,其氨基酸序列与血浆病毒及感染毒株SIVmac251-155p6序列差异主要位于Gp120的V1和V4区,并且在C1区66位出现一个糖基化位点缺失。结论SIVmac251在猴体长期传代过程中表现出神经嗜性毒株的特征,对AIDS脑病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艾滋病脑病 SIVmac251 GP120 变异 神经嗜性 神经侵袭性
  • 简介:目的探究ripply1基因在斑马鱼早期背腹轴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利用斑马鱼整封原位杂交技术揭示ripply1基因在斑马鱼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通过显微注射技术在胚胎1细胞期注射ripply1的mRNA来高表达Ripply1蛋白并在后期观察胚胎背腹标记基因的变化及胚胎形态变化.利用Tol2转基因技术构建ripply1启动子驱动的GFP转基因鱼.结果原位杂交结果显示ripply1基因在斑马鱼原肠早期胚盾期特异表达在胚盾处,即预定的背部.高表达ripply1后,在胚盾期背部标记基因表达范围扩大,腹部标记基因表达减弱,受精后24小时胚胎表现出严重的背部化表型:头部增大,腹部卵黄延伸减弱,尾部躯干及尾部区域减少,有的甚至形成了第二个体轴.得到的转基因鱼揭示ripply1母源表达,并且转录起始位点上游1200个碱基驱动的GFP能模拟内源基因的表达图式.结论ripply1可能参与斑马鱼胚胎早期背腹轴的发生.

  • 标签: 斑马鱼 ripply1 早期胚胎发育 背腹发生
  • 简介:目的探讨自配的获能液和受精液用于长爪沙鼠体外受精的可行性,为长爪沙鼠的胚胎保种提供参考。方法用自配的获能液和受精液对长爪沙鼠进行体外受精,并用改良后的KSOM培养液对长爪沙鼠的2细胞胚胎进行体外培养试验。结果长爪沙鼠体外受精率在60%以上,沙鼠2细胞胚胎能够在体外进一步发育。结论初步建立了长爪沙鼠体外受精和胚胎发育体系,但需要进一步优化。

  • 标签: 长爪沙鼠 体外受精 体外培养
  • 简介:目前有大量证据表明早期不良的发育环境对成年期增加代谢性疾病的易感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另外,随着人们对中枢胰岛素抵抗的认识增加,中枢对调控外周葡萄糖稳态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可能是一种表观遗传学机制。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在没有DNA序列变化的情况下,引起基因表达可遗传性的改变。它能特异性地调节相关组织的基因表达,从而诱导物质代谢长期的改变。本文着重探讨早期发育环境对成年期糖代谢影响的中枢调控作用的表观遗传学机制。

  • 标签: 中枢调控 早期发育环境 糖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