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基于对2030—50由上海《申报》馆、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和地图出版社等公开出版发行的12本涉南海地图集研究,可以发现民国时期,中国将“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今中沙群岛)”“团沙群岛(今南沙群岛)”纳入粤(广东省)行政管辖的又一佐证。从图例角度来看,这一时期“南海断续线”属性似已默认为“国界线”,而且该时期“南海断续线”存在着的一种“断续不分,若即若离”的特殊状态。

  • 标签: 涉南海地图集 南海断续线 行政管辖
  • 简介:2030初南海"九小岛事件"发生后,南沙部分岛礁的地理位置、自然状况,尤其是战略作用逐渐为利益相关国所知。日法从军事角度分析占领"九小岛"在地区扩张中作用,目的是在争夺过程中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而英美对该事件采取不介入、不关心的立场,对"九小岛"的战略作用定位甚低。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对南沙群岛与环南海周边战略要地的空间定位,以及对日法英美等国的军事企图的分析和预判,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民政府对群岛的主权管辖;然而由于政府对南海疆域战略定位不甚明确,加之海上力量的薄弱,致使日法得以在太平岛等地存在,并为其伺机扩大侵略埋下了伏笔。

  • 标签: “九小岛” 战略作用 主权 管辖
  • 简介:本文以相关文献资料为基点,对2080末期以来内蒙古地区书法理论研究方面的重要人物、代表作品、重要事件进行梳理、研究和总结。认为杨鲁安、张长弓、梁一孺、宋生贵、张树天、陈晗晟、唐春玉、霍如涛等人的相关论述是区内书法理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指出区内一些书法教材及书法教育理论,以及2010以后出现的以书法为研究对象的硕士论文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有一定价值;认为《全国首届碑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学术书籍的出版,是区内的重要书法理论事件,对推动书法理论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内蒙古 书法理论 代表作品 书法事件
  • 简介:1961城镇人口精简工作开展以后,一些地方对部分高等学校毕业干部作了退职处理.不久,中央要求对他们予以调查、清理和收回.由于初始阶段一些政策执行主体行动较慢,上级调整了激励机制,清理收回工作的执行力度、速度有所提升,高校毕业干部清理收回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因部分政策对象对清理收回工作的不配合,以及工作后期政策制定主体、执行主体等因素的作用,政策原初目标与最终成效并非完全吻合.从政策过程角度视之,政策成效虽受制于政策制定主体的相对自主性,但政策执行主体的政治、情感、利益等倾向性因素也会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政策执行,并促推政策制定的再回应.与此同时,政策对象并非完全的被动接收方,他们既给予政策执行主体以反馈,也波及政策成效.

  • 标签: 20世纪60年代初 高校毕业干部清理收回工作 政策过程
  • 简介:农家经济是农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既能看到农民的生活程度,又能够折射出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2030-40,青海农村经济凋零,农家经济极为贫困,这与当时全国其他省份情况基本相同,但是青海自古就是中原地区与青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通道,无论是地理空间还是经济文化都具有明显的独特性。畜牧业始终伴随着农业相始终,农牧并重是其农业经济的显著特点,因此,农家经济与农民生活也呈现出其独特性和复杂性,与学术界流行的'近代广大农民为了弥补农业收入的不足,勉强维持生计,不得不利用一切空隙兼而从事一些纺织、采撷、编织等小手工业,从而形成个体农业和家庭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生产方式'这一观点并不相一致。农牧结合的经营方式,使得畜产副业成为农家收入的第二大来源,极大地补助了农民生活及农家收入,体现出典型的农牧互补效应。

  • 标签: 民国时期20世纪30~40年代 青海 农民生活 农家收支 农家经济
  • 简介:2040以来,有关延安文艺的文学史叙述,凝聚了不同时期研究者对延安文学的认知情况,也是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前期成果。其中,有关史学命名、史料甄选、作家与文本阐释、叙述视野与方式等,都因合作和独著之别、历史意识和研究方法的不同,而各具特色,且逐渐沉积在当前著述中,成为我们当下文学史阐述的前提之一。

  • 标签: 延安文艺 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简介:自晚清以来,报纸、期刊中的漫画将时代风貌进行了一系列的视觉呈现。我们选择了《妇女新生活月刊》中的漫画作为考察对象,来展现2030中期国统区女性思想解放的过程。《妇女新生活月刊》从漫画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封建女性向着独立自主女性的蜕变,从家庭女性的蜕变过程,社会女性的回归和女性精神与权利的张扬3个角度来进行剖析,对女子思想解放的过程进行一种视觉呈现,同时描绘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 标签: 《妇女新生活月刊》 国统区女性 漫画分析 思想解放
  • 简介:201711月4日至20182月4日北京中间美术馆展览邀请来自中国、中国台湾和日本的4位策展人,分别带来植根于本地的提问与观点,共同策划了4站不尽相同的展览。展览从首尔开启,第二站到达广岛,第三站至台北,最后一站来到北京。北京站展览将目光主要投向对于当代东亚而言具有强烈转折意义的20八九十年代之交。在这个历史时刻中,东亚各区域共享着冷战结束、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国际背景,还面临着各自内部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转变。

  • 标签: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艺术观察 东亚 和谐 北京站 冷战结束
  • 简介:道情作为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艺术形式,与道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唱论》中将“道情”列入“唱曲之户”,指出:

  • 标签: 道情戏 20世纪 艺术形式 《唱论》
  • 简介:美国是一个“移民性质”的国家,从早期的英国清教徒移民构建的北美殖民地,到建国以后成千上万的非美国本土人民移居美国足以佐证.大量人口的迁入在1920初形成了美国前所未有的移民高峰.伴随美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美国农业人口也呈“向心性”向城市转移.大量“人流”在促进美国城市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为了整饬这些问题,美国城市进行了系列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

  • 标签: 美国移民 社会问题)城市改革
  • 简介:本文以文献分析和口述史访谈为研究方法,以文化研究理论为分析工具,旨在探讨20G80的中国媒体如何将电视呈现为富裕的现代生活和较高社会地位的象征,以及在谁拥有电视这一问题上媒体所赋予电视的理想化涵义。具体而言,本文分析其他媒介形态,主要是印刷媒介,如何让电视传播一种与人们的经济和政治现实相去较远的“新”文化价值——迈入现代化和变得富裕。实际上,电视所象征的内容源自各种因素的复杂性。在2080早期,电视在本质上类似于其它现代技术产品,因为它对中国人的现代化未来作出了同其它现代技术产品一样的承诺。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的紧密结合激发了中国人拥有电视,然后通过他们观看的节目为其提供现代化的信息。尽管拥有电视不能证明人们生活富裕或现代化,但是它为人们学习或模仿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创造了一条路径。这种学习或模仿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发生,并同政府的意识形态宣传一道,在多个维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电视的普及首先由政府政策发起,电视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复杂而有趣的现象。这种现象展示了技术和意识形态的大环境如何使电视观看活动成为可能,电视如何与人的能动性相互作用,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如何成为由西方技术和文化塑造的现代化的合法部分。

  • 标签: 中国电视 媒介形象 20世纪80年代 现代生活 社会地位
  • 简介:19末,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方文化渐渐涌入。到2030,教育思想由国人大量翻译进来,这些教育思想中尤以卢梭的儿馥自然教育主义、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主义影响最为深刻。

  • 标签: 30年代 20世纪 儿童中心 教育发展史 教育进步 中国
  • 简介:袁宗道是公安派主将——三袁之一,在公安派的研究中,他是不可忽视的人物。近年来,随着公安派研究的深入,有关袁宗道的研究成果也愈加丰硕。本文试图对20以来的袁宗道研究成果进行盘点,借以推进公安派及袁宗道研究的深入开展。

  • 标签: 袁宗道 公安派 研究阶段 文献综述
  • 简介:2011元宵前夕,“天下第一团”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推出了青春版《陈三五娘》,由青年演员郑雅思、郭智峰等担纲演绎。首演选在正月十二,公历2月14日,《东南早报》还专门征集10对情侣同温梨园戏爱情经典,热心网友发文说是“2011情人节之夜最美的烛光晚餐”。正月十四又演出一场,剧场依旧热闹。这是十多年后,

  • 标签: 梨园戏 50年代 20世纪 地方戏 “天下第一团” 剧种
  • 简介:在世界范围内,20社会主义实践展现出一幅跌宕起伏、高潮迭起、波澜壮阔又复杂曲折的历史图景。现今,现实社会主义实践已走过百历程,总结社会主义百实践的基本历史经验,可以为21社会主义发展提供深刻的历史启示,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益借鉴。

  • 标签: 社会主义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启示
  • 简介:"写实主义"通常被作为"现实主义"的初级阶段,附属于"现实主义"并遵循西方科学方法的绘画技法。但实际上,在20早期画论中,它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其内涵从梁启超、王国维的绘画风格,到康有为的古今之异,再到陈独秀、蔡元培、林风眠等人的中西之别,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即使作为追求"逼真"科学写实技法,对于中国传统绘画而言,也是一种训练出来的新的视觉方式,其背后隐藏着某种特定的民族趣味和文化传统,并不具有普遍性。认真梳理"写实"概念在20早期文献中的确切用法,可以为中国画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考方向。

  • 标签: 写实 绘画风格 古今之异 中西之别 科学方法
  • 简介:20末的丁玲小说研究,从单一走向多元。这一方面是对“五四”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的回归与超越,另一方面,多元化现象在深层次上反映了2080以来文学生产场域的自由与扩大,也反映了当代文学观念的不断丰富和深化。

  • 标签: 20世纪末 丁玲小说 接受史研究
  • 简介:20三四十年代是迪化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迪化是一座传统、现代与多民族交融的城市,革故鼎新的趋势尤为明显.城市公共空间布局和现代化建设显示了迪化城市发展的重要一面.迪化民众日常生活受多民族聚居环境、现代化发展趋势的影响,呈现异于内地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的特点.探究迪化城市变迁和民众日常生活有助于从微观视角考察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市民生活的实态.

  • 标签: 迪化 城市建设 日常生活
  • 简介:【编者按]20初,辛亥革命成功,清帝逊位,五四运动爆发……中国经历了'三千未有之大变局'。北京作为元明清三帝都,'旧'政治、文化中心,孕育了极具特色的本土文咏。因此,在这场'风暴'的腹地,形成了具有牢固传统观念与凝聚力的京派画家群体。他们以捍卫'国粹'、复兴国画为己任,对传统绘画的守护立场与'精研

  • 标签: 京派美术 北京画坛 画坛京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