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川东南地区寒武系娄山关群发育厚层白云,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但勘探程度相对较低,白云储层特征研究相对薄弱。在野外地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对来自研究区京竹和中坝两剖面的岩石样品进行铸体薄片观察和物性测试,开展了岩石学、储集空间及储集物性特征等研究,系统分析了白云储层发育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研究认为:可作为良好油气储集层的岩石类型为晶粒白云和颗粒白云,储集空间主要为晶间孔、晶间溶孔、粒间孔、粒间溶孔和非选择性溶孔;孔隙度和渗透率相关性较好,但不同岩石类型孔隙发育程度差异较大;白云储层发育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其中高能相带控制着储层展布,白云和热液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的改善具有建设性作用,孔隙发育层段多位于三级层序向上变浅旋回的顶部。研究成果可为川东南地区白云储层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为其他地区的古老地层白云储层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 标签: 白云岩 储层特征 主控因素 娄山关群 川东南地区
  • 简介:摘要本文根据工程实践,阐述了河北省满城县建筑用白云矿采石场掌子面治理方法与技术,对工程取得的成功经验及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与业内同行进行探讨,并提出作者建议。AbstractBasedontheengineeringpractice,thispaperexpoundstheconstructiondolomiteorequarryfacemanagementmethodsandtechnologyinManchengofHebei.Thesuccessexperienceandproblemsinengineeringareanalyzedandexpounded,hopingtodiscusswithpeersandtheauthor'ssuggestionsareputforward.

  • 标签: 掌子面危岩清理 掌子面绿化 矿山地质环境Key words face dangerous rock cleaning face greening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 简介:本文提出了一种模拟白云孔隙系统的连续模型,一个岩石模型就可以反映大小相差多个数量级的多种孔隙类型。我们将从低分辨率X射线微层析图像获得的宏观尺度的岩石组构信息与从高分辨率二维电子显微图像所获取的微观尺度信息结合在了一起。根据矿物学特征、基质产状、溶模孔隙是否充填矿物晶体等,把低分辨率X射线微层析图像分成6个独立的岩石相。然后根据从电子显微镜图像获得的高分辨率信息,利用诸如不同的白云石晶体类型和硬石膏等几何对象模拟这些大尺度的岩石相。这样就可以大致反映出经过成转换的岩石样本的三维面貌,包括白云石晶体大小、孔隙度、产状以及不同基质相的体积和孔隙/基质/胶结物比。所建立的岩石模型可以反映从印模宏孔隙(直径达数百微米)至泥岩微孔隙(直径〈1微米)的孔隙大小分布。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可以研究不同孔隙类型对岩石物理性质的影响。同一个岩石样本的较高分辨率X射线层析成像的信息用作约束模型的孔隙大小分布的数据体。在不同的离散分辨率下在三维空间开展了孔隙大小分析和渗流测试,结果表明,最大的连通孔隙网络的孔喉半径为1.5至6微米。这种情况也说明,在没有准确了解真实岩石微观结构的情况下,如何选取X射线层析成像的合适分辨率是一个挑战。

  • 标签: 孔隙系统 连续模型 白云岩 数量级 相差 高分辨率
  • 简介:四川盆地南江震旦系灯影组以一套潮坪、台地边缘浅滩环境的白云为主,并在灯影组下部普遍发育葡萄状构造。空间上葡萄状构造由下往上呈弱发育→密集发育→交替发育→不发育,产出明显受到孔洞、缝的分布和形态控制。结合该区沉积、成演化史,认为灯影组中期存在一定时期的暴露过程和表生岩溶作用,葡萄状构造为表生大气淡水溶蚀-沉淀形成产物,是古暴露和古岩溶的重要标志。

  • 标签: 灯影组 葡萄状构造 古岩溶 南江
  • 简介: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在寒武—奥陶系碳酸盐中发育有优质储集层。在野外地质观察、岩心观察与分析、常规薄片和铸体薄片观察鉴定基础上,详细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盐的储集特征,划分了储集空间类型,并对不同储集空间形成与演化做了初步分析。碳酸盐储集层的储集空间可分为孔、洞、缝3大类,进一步又划分为粒内孔、粒间孔、晶间孔、铸模孔、生物格架孔、孔洞、洞穴、构造缝、压实压溶缝和溶蚀缝10小类。溶洞与裂缝为最有效的储集空间。碳酸盐的原始储集空间经历了多期成作用改造,另外后期构造活动也提供了大量裂隙通道,有效储集空间绝大部分为次生成因,溶蚀作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储集性能。碳酸盐储集层分为裂缝—孔隙型、裂缝—孔洞型和裂缝型,其中裂缝—孔洞型为最有效的储集层。在寒武系和下奥陶统发育了不同成因的白云:寒武系白云主要形成于蒸发潮坪/潟湖有关的潮上和潮间带,属于准同生期产物;下奥陶统白云主要属于回流渗透/混合水白云产物,另外在下奥陶统礁滩石灰部分白云,属于交代白云产物。在盆地深部奥陶系中同时发育有交代成因白云,属于晚期埋藏白云产物。

  • 标签: 塔里木盆地 碳酸盐岩 白云岩 储集空间
  • 简介:摘要:石岘子白云矿位于宁夏中卫市常乐镇,矿层赋存于上奥陶统狼嘴子组黄河井段地层中,在勘查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矿区地质条件,断层构造,矿体特征及矿石类型,认为该矿床为沉积硅质白云矿床。

  • 标签: 中卫市 白云岩 矿床 地质特征
  • 简介:摘要:近些年,我国基础设施获得长足发展,但很多工程缺陷还不能避免,比如二衬拱顶空洞、砼不密实仍是隧道施工中不可避免的缺陷之一。本文重点探讨带模注浆技术在发育白云地质条件山岭隧道中的应用。

  • 标签: 隧道 带模注浆 二衬缺陷
  • 简介:塔里木盆地东北部库鲁克塔格中上奥陶统却尔却克群中的深水碳酸盐及其白云是较为特殊的沉积与成作用类型之一。通过对南雅尔当山剖面详细观察与采样分析,阐明了其沉积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深水碳酸盐的顶、底均与浊积伴生,呈重力滑覆—带状分布,主要由黄灰色—灰色、大多呈薄层瘤状的白云夹泥页岩构成;可见到海绵骨针、三叶虫等浮游生物化石以及分选差的花岗岩、火山岩及硅质等碎屑;基本保留了原始沉积中的溶解、水平层理等较深水沉积的特征。该套白云包括泥粉晶白云、细晶白云或残余陆屑白云、巨型藻鲕白云和生屑泥粉晶白云等9类白云;白云石有序度为0.47-0.56和0.70-0.76,中强阴极发光,经历了2期较强的白云化作用;富含SiO2、Al2O3、Mg、Mn、Fe、MnO和TiO2;^δ34SV-CDT为-0.2-6.6,ΣREE含量为46.7×10^-6-67.4×10^-6,呈正铕负铈的“帽式”稀土配分模式,反映相对还原沉积环境;反映沉积水体盐度的Na2O+K2O、Sr、Ba含量偏低,^87Sr/^86Sr值相对偏高,^δ18OPDB、^δ13CPDB稍低,不能指示原始海水或原始环境。综合上述分析结果认为:这套深水碳酸盐形成于向上变浅的缓坡带,其发生了浅埋藏、中—深埋藏条件下的2期白云,且受构造推覆或重力滑覆至外陆棚,并发生裂隙—溶蚀作用和白云石、方解石及烃类的充填作用。

  • 标签: 深水 碳酸盐岩 白云岩化 地球化学 奥陶系 塔里木盆地
  • 简介:华南上扬子区中部中-上寒武统白云大量发育,形成于特殊的古气候、古海洋环境,但其沉积环境和成因上存在争论。基于细致的野外和室内沉积学研究,湖北兴山古洞口剖面中-上寒武统覃家庙群、三游洞群划分出8个岩相类型和3种沉积旋回类型,主要沉积于浅海碳酸盐台地潮下带和页岩盆地环境。采用沉积旋回叠置方式和Fischer图解方法,分析了上扬子区中-晚寒武世可容纳空间的变化历史,识别出18个四级旋回和7个三级旋回,并初步建立了高频海平面变化曲线。中-晚寒武世沉积相的时空间展布规律表明,扬子台地相对海平面逐渐降低,经历了从页岩盆地(或深潮下带)到浅潮下带环境的演变,沉积类型从较深水的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的混合沉积变化为较浅水碳酸盐沉积。中、晚寒武世扬子台地碳酸盐沉积与全球性沉积特征表现一致,反映了该时期独特的全球“超暖期”气候和台地内部较高盐度的古海洋条件。

  • 标签: 上扬子区 中-上寒武统 白云岩 沉积环境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段发育一套风化壳储层。通过岩心、岩石薄片、阴极发光、电子探针、碳与氧同位素和物性测试等实验分析并与中部气田区同类储层对比,研究了富县地区风化壳储层特征和形成演化规律,发现膏质结核溶模孔是本区最主要的储集空间,溶孔充填物多样且充填程度差异较大。研究认为:沉积相直接影响孔隙度大小(结核溶孔大小与数量),并间接影响储层渗透性(孔间释压裂缝的发育程度);表生期成作用决定储层的储集性能,大气淡水的选择性溶蚀构建溶孔轮廓,古地貌低部位孔隙被方解石完全充填;埋藏期成改造作用有限。明确了有利储层分布于马五段沉积期含膏云坪相和岩溶古地貌高部位叠置区域。沉积相和古地貌的精细描述是下一步有利储层预测的关键。

  • 标签: 膏质结核溶模孔 风化壳储层 成因演化 马家沟组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据美国AAPG2006年第11期报道:在过去10年中,在纽约中南部上奥陶统黑河组横向上不连续的白云中发现20多个新的天然气田。白云沿着由地震资料可探测出的基底扭断层周围生成。大部分气田位于狭长的断层相连的构造低处,为负向花状构造。在这些断层之外的地层为不渗透灰,形成储层的侧向封闭层。在大多数情况下,断层在上覆的特伦顿灰和Utica页岩中消失。在鞍状白云晶簇、角砾岩和裂缝带中孔隙度发育好。所研究的黑河中,基岩孔隙度不常见。基岩中断层周围碎片的分布和地球化学和流体杂质分析都表明,鞍状和基质白云都起源于断层有关的热液。由于其不一般的构造背景,

  • 标签: 白云岩储层 上奥陶统 黑河 热液 纽约 特征
  • 简介:对塔东北库鲁克塔格隆起的乌孜里塔格剖面中上寒武统白云的岩石学、成作用、裂隙—孔隙发育与充填等特征研究认为:可划分为有序度逐渐增加的粉晶白云、粉细晶白云、中细晶白云和中粗晶白云及晶洞中的中粗晶、巨晶和鞍形白云石等4种类型;分别对应于早期准同生—浅埋、中浅埋藏、中等埋藏和构造断裂—热液(热卤水)作用4期的成阶段;其中,沿走滑断裂—裂隙带、呈不规则的"侵入体"具有斑点状、条纹—条带、雁行状—斑马、角砾状和不规则状结构的中粗晶、粗晶、巨晶(部分为鞍形)白云(石),一般不发光或呈昏暗的暗红色,具有与加拿大西部盆地典型的热液白云相似的特征;中上寒武统白云存在4~5期构造裂隙和3期以上的充填作用;热液白云中以晶间孔、晶间溶孔(洞)、裂隙及沿裂隙的扩溶孔洞为主,主要有二世代的白云石和方解石和少量沥青、石英、微量硬石膏和重晶石等多期充填作用。与西加盆地寒武系部分或全部交代充填缝洞及角砾构造、受来自落基山造山带的晚白垩世至古近系拉腊米(Laramide)构造的被排驱的热液流体交代形成的典型热液白云稍有不同,海西晚期(晚二叠世)及燕山—喜马拉雅期(晚白垩世—第四纪)沿挤压—走滑断裂排驱的地层热卤水循环—扩散与交代作用可能是本区热液白云的主要成因,储集空间主要由中、晚期构造断裂—裂隙(溶蚀)所致,但不排除成早期埋藏或晚期大气水作用对其影响。

  • 标签: 白云岩类型 成岩作用 孔隙类型 热液白云岩 寒武系 塔里木盆地
  • 简介: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组储集层主要由细-中晶白云组成,其次为微晶白云。根据薄片观察、阴极发光、电子探针分析发现,细-中晶白云与微晶白云在阴极发光特征方面很相似,都不发光,且在Mg、Ca、Fe、Mn、Sr和Ba含量方面也没有区别。根据上述分析结果认为,研究区的细-中晶白云是微晶白云在准同生期重结晶形成的,控制重结晶的主要因素是引起准同生白云石化的蒸发卤水下渗。这一认识为确定研究区白云储集层的空间分布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四川盆地 上二叠统 长兴组 白云岩 白云石化
  • 简介:中泥盆统由西南部PinePoint延伸至不列颠哥伦比亚东北山麓之下的Presqu′ile障壁岛的中、晚期粗晶交代白云石伴随着异形白云石胶结物形成了一个广泛分布的成岩相带,分布在加拿大本土的西北部和不列颠哥伦比亚东北地区以及在PinePoint地区的密西西比型矿床的围岩层中,这些白云石构成了烃类储层,反之则为致密灰。粗晶交代白云石和异形白云石胶结物是在埋藏过程中形成的,因为它们交代了块状亮晶方解石胶结物,并且连续穿过Watt山组不整合面、晚期缝合线和早期交代白云石以及叠加在硫化物的结晶之后,交代和异形白云石的δ18O值沿Presqu′ile障壁岛上倾方向向东增加,在不列颠哥伦比亚东北部的地下深处为—16‰PDB,在PinePoint为—7‰PDB,而异形白云流体包裹体的相应均一温度由178℃变化到92℃。粗晶和异形白云石的87Sr/86Sr值沿Presgu′ile障壁岛向东由不列颠哥伦比亚东北部地下的0.7106降低到PinePoint地区的0.7081,这些地球化学趋势表明了热液,放射性成因的白云石化流体向东沿Presqu′ile障壁岛上倾方向在盆地范围内迁移的可能性。如此大规模流体运动很可能与加拿大西部沉积盆地的构造挤压和沉积负载有关,这种运动至少有两期:在晚泥盆和早石炭世时期的早期埋藏期间和晚休罗和早第三世时期?

  • 标签: 加拿大西部 盆地沉积 白云岩 热液成因 包裹体 同位素组成
  • 简介:岩石类型中的孔喉特征对储集层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青西凹陷下白垩统储集层中的含白云质泥岩和泥质白云进行薄片观察、矿物X衍射定量分析、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Qemscan系统分析和压汞分析,结果发现,含白云质泥岩中黏土矿物含量高,发育黏土矿物层间孔,含部分黄铁矿晶间孔及微裂缝,粒内孔数量较少,微米级孔隙(孔径10-200μm)数量居多;泥质白云白云石含量高,以矿物颗粒粒缘缝、粒间孔、微裂缝及有机质收缩缝为主,偶见有机质溶蚀孔、黄铁矿晶间孔,纳米级孔隙较多,主要为20-200μm。通过两类性中孔喉特征差异初步分析,认为矿物组成、压实作用、有机质成熟度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 标签: 含白云质泥岩 泥质白云岩 孔隙 微裂缝
  • 简介:2011年10月15—16日,"白云成因及油气储集层研讨会"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来自中石油、中石化等油田企业的研究人员,中国科学院等相关研究单位的科研人员,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等相关高校的师生共6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 标签: 油气储集层 北京大学 白云岩 成因 中国石油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 简介:摘要:在利用录井资料建立电性标准半定量识别白云储层基础上,结合沉积演化及古地貌特征,分析白云储层展布规律,提出滚动目标方向。白云和砂岩储层发育受控于基准面变化及物源,纵向上及平面上均呈现“此消彼长”的分布特点。纵向上,白云和砂岩分布与区域沉积演化相一致,自下而上由碎屑白云过渡;平面上,白云储层和砂岩储层均平行湖岸北东向展布。根据试油及录井资料分析,试油产量与油页岩厚度、白云厚度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优选区块中部地垒构造高部位部署滚动井位,具有较好的构造、储层和烃源条件。

  • 标签: 沙四段 白云岩 储层展布 滚动目标
  • 简介:在鄂西渝东区建南气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飞三段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区内泥-粉晶白云、藻纹层白云、细晶白云及具残余粒屑结构(灰质)白云的岩石学特征,并结合碳氧同位素、微量元素、成温度和盐度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资料认为:泥-粉晶白云和藻纹层白云为渗滤回流白云化作用形成;细晶白云和具残余粒屑结构(灰质)白云为埋藏白云化作用形成。图4表3参8

  • 标签: 白云岩 成因分析 岩石学特征 地球化学特征 飞仙关组 建南气田
  • 简介:摘 要:红尾坑矿区熔剂用石灰、冶金用白云矿北东向红卫坑向斜西翼,韶关-仁化构造带的西侧。由一个大型熔剂用石灰矿床和一个中型冶金用白云矿床所组成,两矿床之间为地层分界面为界,南东侧为为熔剂灰矿床,北西面为白云矿床,文章分析了红尾坑矿区熔剂用石灰、冶金用白云矿地质特征,认为成矿的潜力较大,矿床的深部及外围找矿前景良好。

  • 标签: 石灰岩 白云岩 地质特征 红尾坑
  • 简介:怀俄明希普坎宁密西西比系麦迪逊组白云露头的岩石物理资料显示,单个组的横向变化可以用三种方法进行标度,包括近随机分量(跃迁效应)、近距离结构和远距离旋回趋势(孔洞效应)。跃迁效应很大,并且孔隙度和渗透率的方差分别为31%-39%和48%-50%。近距离横向变化反映对比长度为2—5.5m。横向上,远距离周期大约是岩石物理方差的10%,并且相对孔隙度和渗透率而言,其具有的波长分别为9.5m和42.6m(相对log10的渗透率而言,波长为16.8m)。横剖面和平面岩石物理模型以及流线模拟对流体流动的非均质标度效应进行了研究。尽管近距离变化性可以解释大多数岩石物理的非均质性,但远距离旋回趋势对流体流动特征影响较大。研究结果表明,突破时间和波及效率的变化取决于白云储层中横向远距离岩石物理性质变化的大小。当远距离周期分量(孔洞效应)在总的岩石物理变化中从0增加到25%时,就会出现相应的突破时问和波及效率增加。但是,当横向远距离岩石物理变化增加超过总岩石物理变化25%(例如,从25%到50%)时,因为渗透率的空间连续性较大,就会出现相应的突破时间减少。研究结果表明,当孔洞效应的大小超过岩石物理方差的10%时,应该把横向岩石物理周期性所产生的非均质性综合到白云油藏模型中。为了正确地表征和模拟油藏中岩石物性变化的等级,露头模拟对提供白云组中横向变化的精确定量描述是必不可少的。

  • 标签: 白云岩 油藏模拟 非均质性 渗透率 孔洞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