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在场致发射电流的作用下,场致爆炸发射阴极表面的微凸起会产生焦耳加热、热传导等热电物理现象,场致发射电流密度与阴极表面微凸起顶部的温度之间相互影响,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是高度非线性的.用数值方法研究了在不同外加宏观电场条件下具有不同顶底半径比微凸起的热效应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当微凸起顶底半径比值不同时,微凸起的微观电场增强因子也不同,当微凸起顶部温度达到阴极材料的熔点时,微凸起内部温度分布差异显著;当外加宏观电场相同时,微凸起的顶底半径比越小,爆炸发射延迟时间越短.对于某个顶底半径比确定的微凸起而言,爆炸电子发射延迟时间随外加宏观电场强度的减小而成指数规律增长.

  • 标签: 场致爆炸发射 阴极 微凸起 热效应
  • 简介:试验研究了国产复合材料缝合结构的吸湿特性、基本力学性能及湿热效应,层板缝合后的吸湿量大约提高30%左右,弯曲强度下降20%左右,层间剪切强度提高大约20%;吸湿对缝合结构的性能影响不大,仅对压缩强度有15%左右的影响;高温严重影响缝合及未缝合结构的性能,特别是压缩性能,对缝合层板的影响大于未缝合层板,在170℃高温下,未缝合层板压缩强度保持率为17.8%,而缝合层板仅为14.6%,设计高温环境使用的缝合结构应特别注意。研究结果可供结构设计参考。

  • 标签: 复合材料 缝合结构 力学性能 湿热效应 飞机结构 强度
  • 简介:为了避免接触转捩的发生,实现电磁发射技术的提高,更好地理解非理想电接触的物理本质以及模拟其热效应。根据点接触理论,建立了静态二维非理想电接触的计算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模拟了接触电阻的热效应。计算结果表明,非理想电接触的表面温升高于理想接触,接触电阻层厚度和电导参数随温度变化的特性是影响其热效应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为更准确地计算电接触表面的热扩散,进而更好地预测接触面处的材料状态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固体电枢轨道炮 非理想电接触 热效应 有限差分法
  • 简介:为研究二极管热场致发射过程中阴极表面热效应的发展过程及相关影响因素,在阴极表面建立了微米级圆台形微凸起物理模型,用数值方法对阴极表面的焦耳加热、热传导、诺廷汉效应等热电物理现象进行了研究,对比了不同形状微凸起、不同外加电场及诺廷汉效应对微凸起中温度分布及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凸起的形状,尤其是顶底半径比会显著影响微凸起中的温度分布规律;在只考虑焦耳加热及热传导效应时,微凸起中的最高温度总是出现在其顶端,但将诺廷汉效应也考虑后,最高温度点将会偏离微凸起顶端而朝微凸起内部移动,外加电场越弱,微凸起中温度最高点出现的位置越靠近微凸起内部;诺廷汉效应会使微凸起中最高温度达到阴极材料熔点所需的时间提前。

  • 标签: 热场致发射 热效应 诺廷汉效应 微凸起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机电工程发展迅猛,但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极易出现热效应现象,而且是无法避免的。热效应会使机电工程出现变形等我问题,严重的还会造成爆炸、燃烧等危害,因此,首要问题就是解决热效应的测量检测,并对危害进行严格控制。本文对加强热效应设计在机电工程中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

  • 标签: 热效应 机电工程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钬激光在泌尿系腔道模型中的局部热效应。方法本研究于2019年3—12月进行。建立静态介质模型:在常压、25℃恒温、50%湿度的环境下,将内径为1 cm、装有1 ml工作介质的玻璃试管置入300 ml 37℃恒温水浴烧杯中,将550 μm激光光纤置入试管内工作介质中,连续激发激光60 s。利用电子温度测定仪连续记录试管内水温变化。激光工作模式分别设置为粉末化、碎块化、"爆米花"模式,功率设置为10~20 W,工作介质分别为生理盐水、蒸馏水、5%甘露醇溶液,记录不同模式、不同介质光纤周围温度变化。建立流动介质模型:在常压、25℃恒温、50%湿度的环境下,将相同光纤和温度探头置入内径为6 mm冲洗管,以生理盐水持续灌流,灌流量为100~1 200 ml/h。记录不同灌流量下激光发射期间局部水温变化。分析不同模式、不同介质、不同灌流量光纤周围实时温度变化情况。结果在工作介质为生理盐水的静态介质模型中,钬激光连续激发(6.0±1.2)s即超过43℃安全温度,激发(27.6±2.1)s达到平台期温度,停止激发后(38.2±2.4)s可降至安全温度;平台期温度粉末化组>"爆米花"组>碎块化组(P<0.01),其中20 W粉末化组最高,为(78.67±0.45)℃,10 W碎块化组最低,为(55.67±0.22)℃。在静态介质模型中,以5%甘露醇溶液作为工作介质的平台期温度[(73.92±0.44)℃ ]较蒸馏水组[(75.57±0.14)℃]和生理盐水组[(78.67±0.45)℃]低(粉末化模式,20 W)。在流动介质模型中,灌流量达到800 ml/h时,连续激发钬激光即可保持在安全温度(40.96±0.36)℃,停止激发后仅需(7.0±1.0)s降至初始温度。结论钬激光在相同的总功率下,碎块化模式热效应相对较低;相同总功率时,5%甘露醇溶液环境下钬激光激发时的热效应较低;≥800 ml/h的灌流量,可以有效降低钬激光热效应导致的局部高温。

  • 标签: 激光 热效应 工作模式 介质 灌流量
  • 简介:研究离心力和温度变化引起的附加弯曲变形对复合材料柔性多体系统振动特性的影响.从本构关系和非线性应变与位移关系式出发,用虚功原理和有限单元法建立了复合材料柔性梁的动力学变分方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复合材料柔性多体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对曲柄-连杆-滑块机构的数值仿真表明,对于非对称的复合材料梁,各层弹性模量和热膨胀系数的差异会引起附加弯曲变形,从而影响系统的振动特性.

  • 标签: 复合材料多体系统 几何非线性 附加弯曲变形 动力学 热效应
  • 简介:摘要实施机电工程过程当中热效应属于不能够回避的一个物理现象,因为热效应能够直接造成变形还甚至于产生燃烧爆炸级灾害,所以热效应问题首要处理的问题便是其监测测量的问题还有其危害与控制的问题。在机电工程施行的过程当中,热效应问题属于必须重视而且在实施的过程当中需要时刻进行监测的关键运行质量参数指标,其和设备运行的寿命、长期运行的稳定程度之类指标紧密相关。

  • 标签: 热效应设计 机电工程 应用
  • 简介:用于半导体的聚酰亚胺粘合膜的粘合强度在有银为填充剂情况下会急剧改变。为了弄清这种变化的机理,粘合膜的表面结构可通过温控原子力显微镜(AFM)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来研究。含银填充剂的粘合膜的原子力显微图片显示,膜的表面形态和粘弹性在170℃以上将会显著改变,可能是由于银填料所致。而另一方面,不含银填料的粘合膜未显示任何改变。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显示膜中的聚酰亚胺发生水解同时,

  • 标签: 表面结构分析 粘合强度 聚酰亚胺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热效应 原子力显微镜
  • 简介:基于建立的新型三维仿真模型,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单晶铜(100)表面纳米加工过程,研究材料的去除机理和纳米加工过程中系统的温度分布与演化规律。仿真结果表明:系统的温度分布呈同心型,切屑温度最高,并且在金刚石刀具中存在较大的温度梯度。采用中心对称参数法区分工件中材料缺陷结构的形成与扩展。位错和点缺陷是纳米加工过程中工件内部的主要缺陷结构。工件中的残余缺陷结构对于工件材料的物理属性和已加工表面质量具有重要影响。位错的成核与扩展、缺陷结构的类型均与纳米加工过程中系统的温度有关。加工区域温度升高有利于位错从工件表面释放,使工件内部位错结构进一步分解为点缺陷。采用相对高的加工速度时,工件中残留缺陷结构较少,有利于获得高质量的加工表面。

  • 标签: 单晶铜 原子尺度模拟 热效应 分子动力学模拟 纳米加工 温度分布
  • 简介:以不均匀换热系数模型为基础,数值研究了侧面泵浦板状激光介质在热沉冷却情况下,热沉的几何参数对介质最高温度及最大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沉材料对激光介质热效应的影响表现在热阻效应和温度均匀化效应两个方面:热沉材料的导热性能较差时,介质最高温度及最大应力随介质厚度的增加而增加;热沉材料的导热性能较好时,不同热沉厚度下介质最高温度及最大应力变化很小.随着热沉长度的增加,介质内最高温度和最大应力均下降.

  • 标签: 激光介质 冷却方案 热效应 热沉
  • 简介:摘 要:铁路作为运输网的主要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加速发展的影响下,我国铁路的整体规模位居世界首位,为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保障。而其在高速发展中,需要注意的是,伴随电气化铁路规模日益壮大,后期运行管理问题越来越明显,自我国颁布《高速铁路接触网的运行维修规则》后,在某种层次上,可让铁路接触网运维压力及接触网短路电流热效应实现了有效处理,但铁路接触网在诸多影响因素的干扰下,其故障呈多元化态势,需强化分析和预防。故此,本文就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的概述,分析其短路电流热效应的处理对策,仅供参考。

  • 标签: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 短路电流热效应 处理措施
  • 简介:目的比较微波与射频对离体猪股骨干骺端的制热效应,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取20条新鲜成年猪股骨,根据数据随机法分成微波组与射频组2组,每组10个股骨样本分别采用微波和射频进行加热凝固。加热功率为60w,加热时长为300s,旁开加热点5、10、15mm测温,比较两种热疗技术的凝固范围和形状以及温度分布和变化趋势。结果60W·300s微波和射频凝固的纵径分别为37.1±3.2mm,28.3±2.5mm,前者明显大于后者(P〈0.05),横径分别为21.3±1.6mm,19.8±1.4mm,前者明显大于后者(P〈0.05)。微波消融后出现明显的炭化带,凝固区及充血带分布,射频消融后仅可观察到明显的凝固区。射频形成的凝固体较微波更接近球形。微波和射频的中心温度分别为126.2±1.51℃,100.2±0.70℃,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5),旁开10mm处温度分别为91.5±3.7℃,58.3±2.4℃,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5)。射频消融与微波消融各测温点分别在210s与255s内达到稳态,二者距离加热中心越近温度越高,上升速度越快。微波消融中心温度可达到120℃以上,射频消融中心温度不超过100℃。结论微波和射频对离体猪股骨干骺端凝固形状及凝固范围存在差异,中心温度和旁开10mm处温度,微波显著高于射频。微波较射频热场温度高,凝固范围大,在较大骨肿瘤的治疗中宜选用微波,射频消融较微波有更好的温控性。了解各自的制热特性有利于两种技术的合理选择。

  • 标签: 微波 脉冲射频术 股骨 骨骺 动物实验
  • 简介:摘 要:随着微课技术的发展,微课技术逐渐融入到了我们的学科教学中,形成了一股热效应,带动了教学改革的新潮流,在热效应过后,教师要进一步加强能思考,探究微课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充分的发挥微课技术的最大价值,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利用微课培养小学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多元化的教学,加强小学信息技术的理论实践教学,提高小学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本篇文章就是基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研究,通过探究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中的应用,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 标签: 小学 信息技术课程 微课教学 冷思考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热效应对生物陶瓷糊剂结合热凝牙胶垂直加压法在根管不同部位充填效果的影响。方法将40颗单根管牙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iRoot SP组、10 s组、20 s组,每组10颗。所有牙样本在去除牙冠后根管预备至0.04锥度。对照组行AH-plus糊剂结合热凝牙胶垂直加压充填;iRoot SP组行iRoot SP单尖充填;10 s组及20 s组使用iRoot SP单尖充填结合热凝牙胶垂直加压充填,并分别在使用热凝牙胶前以180 ℃分别加热10 s及20 s。使用亚甲基蓝染色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法、牙科显微镜观察法分析充填后根管中上段和根尖1/3处的缝隙发生情况。结果对于根尖1/3处的充填,10 s组和20 s组均无明显缝隙出现,且染料侵染深度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根管中上段的充填,iRoot SP结合单尖充填出现缝隙的概率较高。结论短时间的高温加热不会影响iRoot SP对于根尖1/3处的封闭效果;对于根管中上段,iRoot SP单尖充填结合热凝牙胶垂直加压法的充填效果优于iRoot SP单尖法充填。

  • 标签: 生物陶瓷糊剂 热效应 垂直加压法 单尖法 根管填充 根尖微渗漏 缝隙率
  • 简介:为寻求一种驱动电导率(大于0.02S/m)溶液的新方法,探讨了利用交流电热效应驱动高电导率微流体.根据交流电热效应理论,建立了交流电热粒子诱捕物理模型,利用仿真软件FEMLAB对其进行仿真分析研究,并通过实验对其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利用特定的微电极芯片结构和交流电热效应,能驱动流体电导率高达1.53S/m的微流体。实现了在低电势下的粒子诱捕.利用交流电热效应驱动微流体,不仅能够实现对微粒的诱捕,而且输入信号电势低,受微流体影响小,容易与芯片集成.研究结果为设计交流电热效应芯片实验室提供了参考依据.

  • 标签: 交流电热 粒子诱捕 电热效应 数值仿真
  • 简介: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于锂离子电池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电池生产制造时,需要将其制作成模组、板块等形式进行组装和使用。为保证电池正常工作,必须要确保各部分之间能够实现良好地传热与传质效果,否则会导致局部过热现象出现,进而影响到电池组整体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因此,有必要针对电池化成工艺展开深入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电池化成环节产生的热效应问题。本文主要围绕锂电池化成过程中产生的热效应问题开展相关研究,以期通过优化电池化成设备内部的散热结构来达到预期目标。

  • 标签: 锂电池 化成过程 热效应 散热结构设计
  • 简介:采用水热法制备表面活性剂聚甲基丙烯酸-季戊四醇四-3-巯基丙酸酯(PTMP-PMAA)修饰的具有光热效应的纳米WO3-x粉末,通过X射线衍射(XRD)分析、透射电镜(TEM)观察、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以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谱)分析及光热性能测试等,研究所得纳米粉体材料的结构及其在不同浓度与pH值下的光热性能。结果表明,水热法制备的WO3-x粉末为球形的非整比结构的W17O47,粒径小于10nm。随WO3-x的pH值降低或质量浓度降低,粉末的紫外吸光度增加,光热效应提高。pH值为6.4、质量浓度为800μg/mL的WO3-x经光热转换后,可实现在5min内约19℃的温度上升。考虑到人体体温为37℃,肿瘤部位的pH值为6.0~6.5之间,此质量浓度下纳米WO3-x粉末可用于光热治疗并实现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

  • 标签: 水热法 WO3-x pH值 浓度 光热效应 紫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