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青藏高原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耶尔森菌(简称鼠疫菌)病原学特征。方法以青藏高原1954-2016年不同地区及宿主、媒介体内分离的1 378株鼠疫菌作为实验对象,采用常规技术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表型特征、质粒谱、基因组分型等研究,并对青藏高原鼠疫菌病原学、地理分布等特征进行探讨。结果青藏高原鼠疫菌含6个生化型,分别为青藏高原型、祁连山型、冈底斯山型、昆仑山A型、昆仑山B型、川青高原型。本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型菌株不仅分布在藏北高原,在藏南地区也有分布,且冈底斯山型在藏南地区也有分布。79.97%(1 102/1 378)的鼠疫菌有4个毒力因子(荚膜抗原、鼠疫菌素、毒力抗原、色素沉着因子)。青藏高原鼠疫菌株携带有12种质粒,组成17种质粒谱,具有分类属性的最大质粒共有3种,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分布区。鼠疫菌差异片段(DFR)分型的研究表明,1 378株菌中5、8、14、19、32和44型为主要基因组型,主要基因组型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结论被试菌株均具备青藏高原鼠疫病原体特性。青藏高原鼠疫自然疫源地内主要宿主、传播媒介及鼠疫生态地理景观的多态性可能导致了鼠疫菌生化性状、质粒谱、基因组型等多样性。

  • 标签: 鼠疫(耶尔森氏)杆菌 病原学 鼠疫自然疫源地 预防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疫源地动物间鼠疫流行规律,并找出影响鼠疫流行的关键因素,为鼠疫预测预警及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疫源地乌兰察布高原片区19个旗(县、市、区)的长爪沙鼠密度、长爪沙鼠体蚤指数、鼠疫流行强度等鼠疫监测数据,结合温度、降水、厄尔尼诺活动(南方涛动指数,SOI)等环境数据,使用相关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级关联等方法,分析疫源地内动物间鼠疫流行规律及关键因素。结果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疫源地的鼠疫流行周期多为5~10年。相关分析中,各研究因素相互间均有影响。结构方程模型筛选出鼠疫流行的主要影响因素为SOI、长爪沙鼠密度和温度,SOI对鼠疫流行强度(-0.022)和温度(-0.029)有负作用,长爪沙鼠密度对鼠疫流行强度有正作用(0.014),温度对鼠疫流行强度有负作用(-0.065)。等级关联中,长爪沙鼠密度处于高值时,当年鼠疫流行强度为高的概率为4/9;当SOI处于低值时,当年鼠疫流行强度为高的概率为5/9;当温度处于低值时,当年鼠疫流行强度为高的概率为5/9。当年鼠疫流行强度处于高值时,次年鼠疫流行强度为高的概率为5/8;当年长爪沙鼠密度处于高值时,次年鼠疫流行强度为高的概率为4/9;当年SOI处于低值时,次年鼠疫流行强度为高的概率为4/9。结论气候和生物因素均可影响鼠疫的暴发流行,如果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温度偏低、长爪沙鼠密度和上一年鼠疫流行强度偏高等情况,应提前采取应对措施,防范鼠疫的暴发和流行。

  • 标签: 鼠疫 长爪沙鼠疫源地 流行周期 影响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STEAM教育旨在打破学科领域边界,促使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提高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它强调学科整合,强调项目式学习,其学习设计应该具备六个原则:趣味原则、项目原则、融合原则、阶梯原则、合作学习原则和“挖坑”原则。

  • 标签: STEAM 学习设计 项目式学习 设计原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石榴皮多酚对金黄地鼠皮脂分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金黄地鼠随机分为基质组和0.48%、0.96%、1.92%石榴皮多酚软膏组及维A酸乳膏组,每组6只,分别于双侧皮脂腺斑处涂抹1 g相应的软膏或乳膏连续4周,每日2次,于干预后第0、7、14、21、28天测量双侧皮脂腺斑,以最大纵径×最大横径来计算皮脂腺斑面积,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皮脂腺斑AKT/sox9信号通路表达水平。各组间不同时间点皮脂腺斑面积大小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其他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0.96%石榴皮多酚组金黄地鼠皮脂腺斑面积为(50.48±2.41)mm2,1.92%石榴皮多酚组为(48.24±2.56)mm2,维A酸组为(48.31±2.76)mm2,均明显小于基质组(57.99±3.29)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9、3.98、3.65,P值分别为0.012、0.001、0.001)。1.92%石榴皮多酚组(0.39±0.04)和维A酸组(0.38±0.03)Sox9表达水平低于基质组(0.44±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各组间AKT表达水平差异无无统计学意义(F=1.645,P=0.199)。结论石榴皮多酚可以减小金黄地鼠皮脂腺斑面积,抑制皮脂分泌,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Sox9表达有关。

  • 标签: 寻常痤疮 石榴皮 皮脂腺 皮脂 SOX9转录因子类 金仓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牛奶对金黄地鼠皮脂分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金黄地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空白组不予任何干预措施,全脂牛奶组予全脂牛奶灌胃,脱脂牛奶组予脱脂牛奶灌胃,2.5 ml/次,2次/d,连续4周;于干预开始后第0、7、14、21、28天测量金黄地鼠双侧皮脂腺斑最大横径及纵径,计算皮脂腺斑的面积;末次灌胃24 h后剪下各组金黄地鼠双侧皮脂腺斑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皮脂腺斑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1)信号通路表达水平。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成组设计的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金黄地鼠各组间皮脂腺斑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0.96,P= 0.417)。脱脂牛奶组IGF-1表达(0.39 ± 0.03)显著高于空白组(0.35 ± 0.03)及全脂牛奶组(0.33 ± 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2、3.82,P值分别为0.021、0.002);与空白组(0.36 ± 0.02)相比,脱脂牛奶组SREBP-1表达显著升高(0.42 ± 0.04,t= 2.64,P= 0.021);与空白组ACC-1表达(0.34 ± 0.03)相比,全脂牛奶组(0.40 ± 0.03)及脱脂牛奶组(0.40 ± 0.05)均显著升高(t值分别为2.39、2.47,P值分别为0.031、0.026)。结论牛奶可能通过IGF-1/SREBP-1/ACC-1信号通路促进金黄地鼠皮脂分泌。

  • 标签: 寻常痤疮 金仓鼠 皮脂腺 皮脂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质1 乙酰CoA羧化酶
  • 简介:目的比较谷氨酰胺在不同浓度和不同添加阶段的条件下,作为细胞生长液的成分,对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生产中金黄地鼠肾细胞的培养效果以及后续生产工艺的影响。方法(1)以两种添加阶段:将谷氨酰胺作为细胞生长液体培养基的成分加入细胞培养和培养细胞时临时配制后加入细胞培养;(2)以不同的浓度:按0.05、0.1、0.2g/L的浓度加入细胞培养。结合两种条件后,每种组合条件生产3批地鼠肾细胞,对所有批次细胞的生长情况及后续接种病毒后,对应的病毒生长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谷氨酰胺在培养细胞时临时配制后加入细胞培养所生产的地鼠肾细胞质量优于其作为细胞生长液体培养基的成分加入细胞培养,采用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5);谷氨酰胺按0.1g/L和0.2g/L的浓度加入细胞培养所生产的地鼠肾细胞质量优于按0.05g/L浓度,在2种添加阶段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05),但0.1g/L和0.2g/L的浓度之间,无论谷氨酰胺的添加阶段在培养基中添加P=0.513,在培养时临时添加P=0.82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生产所需的地鼠肾细胞培养中,谷氨酰胺适合在培养细胞时临时配制后加入细胞培养容器,浓度不宜低于0.1g/L。

  • 标签: 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 谷氨酰胺 地鼠肾细胞培养 添加阶段 浓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962 - 2018年甘肃省黄鼠疫源地鼠鼠疫自然疫流行病学特征,为鼠疫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整理1962 - 2018年甘肃省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疫情监测资料和疫情总结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鼠疫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包括人群地区分布、时间分布和动物地理分布、染疫动物及媒介等。结果1962 - 2018年,甘肃省黄鼠疫源地内仅1962年发生1起人间鼠疫,本次疫情共发病26例,死亡11例,发病率为29.89%(26/87),病死率为42.31%(11/26)。病例主要分布在会宁县刘寨乡、新塬乡,发病时间为7 - 8月份。1962 - 2018年,甘肃黄鼠疫源地共出现2次动物间鼠疫流行高峰,检菌地区分布于会宁县刘寨乡北部地区及接壤的平川区种田、复兴2个乡镇,判定动物疫点5处。染疫动物种类为黄鼠和沙狐,染疫媒介种类为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和阿巴盖新蚤,动物鼠疫流行时间为4 - 8月份;黄鼠血清F1抗体阳性115份,其中会宁县检出阳性血清92份、平川区检出阳性血清23份,分布于2个县(区)5个乡镇的11个村;疫源地内共发现动物30种,隶属5目11科5亚科21属,黄鼠占绝对优势,占历年调查啮齿类动物总数的69.1%(2 464/3 567);共调查疫源地12 482.9 hm2,捕黄鼠9 709只,平均密度为0.78只/hm2。结论甘肃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呈间歇性流行状态,应根据变化情况及时调整防控策略,在居民区应主动加强鼠情监测和人间鼠疫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

  • 标签: 鼠疫 鼠疫疫源地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对11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为科学有效地选择抗生素治疗鼠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137株分离自内蒙古自治区鼠疫自然疫源地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宿主和媒介的鼠疫菌,采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 Institute,CLSI)药敏试验方法中的琼脂稀释法,分别测定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硫酸卡那霉素、硫酸链霉素、头孢曲松钠、氨苄青霉素钠、氯霉素、盐酸壮观霉素、头孢呋辛钠、盐酸四环素、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共11种抗生素对137株鼠疫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计算MIC50、MIC90(能抑制50%、90%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并根据CLSI标准判定其敏感性。结果检测的137株鼠疫菌未发现对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硫酸卡那霉素、硫酸链霉素、头孢曲松钠、氨苄青霉素钠、氯霉素、盐酸壮观霉素、头孢呋辛钠、盐酸四环素和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具有单独或多重耐药性。根据CLSI标准,137株鼠疫菌对11种抗生素均敏感;其中,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曲松钠及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的抗菌活性较高,MIC90均< 0.250 μg/ml;盐酸壮观霉素的抗菌活性最低,MIC90为16.000 μg/ml。结论内蒙古自治区鼠疫自然疫源地内分离的鼠疫菌未发现对11种抗生素具有单独或多重耐药性,应对鼠疫菌进行持续的耐药监测,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 标签: 鼠疫(耶尔森氏)杆菌 最低抑菌浓度 耐药性
  • 简介:目的:研究银杏提取物对高脂诱导动脉粥样硬化金黄地鼠代谢紊乱的纠正作用。方法:基于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TOF-MS)检测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比较高脂诱导0、3、6、12周及银杏提取物质干预的金黄地鼠血清中的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多元统计分析银杏提取物抗动脉粥样硬化相关代谢谱差异及潜在生物标志物。结果:在高脂诱导下,模型动物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动脉斑块及血清代谢组均有显著变化。银杏提取物给药后不仅显著降低血清中TC和LDL-C,同时也使高脂诱导偏离的血清代谢谱向正常代谢谱靠近。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清生物标志物中,银杏提取物给药后,8个代谢物琥珀酸、甘油酸、亚油酸、花生四烯酸、1-单油酰基甘油、β-生育酚、胆甾-5-烯和赖氨酸回归正常;另外6个代谢物酪氨酸、油酸、2-单油酰基甘油、γ-生育酚、α-生育酚和脱氧胆酸趋向正常。结论:研究结果提示银杏提取物抗动脉粥样硬化效果与其对脂质代谢、胆酸合成及氨基酸代谢的调控密切相关。这将为进一步探讨银杏提取物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效作用机制和特点提供研究基础。

  • 标签: 代谢组学 抗动脉粥样硬化 GC/MS 多变量分析 银杏提取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甘肃省祁连山-阿尔金山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流行特征,为结合当地实际,创新开展鼠疫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1-2018年甘肃省鼠疫自然疫源地监测数据(来源于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监测档案、网络直报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1-2018年甘肃省祁连山-阿尔金山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的鼠疫流行特征,包括宿主动物分布情况、鼠疫菌的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结果、人间鼠疫流行特征等。结果2011-2018年,甘肃省祁连山-阿尔金山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总平均獭密度为0.21只/hm2,其中天祝县平均獭密度最高,为0.58只/hm2;嘉峪关市平均獭密度最低,为0.01只/hm2。疫源地内共分离鼠疫菌381株,其中分离自人尸4株、宿主动物298株、染疫媒介79株;分离菌株前3位的县(市)依次为阿克塞县(38.85%,148株)、肃北县(31.50%,120株)、玉门市(16.27%,62株)。共检测旱獭血清6 860份、犬血清1 769份,F1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70%(185/6 860)、8.42%(149/1 769);动物材料814份,F1抗原阳性率为4.30%(35/814)。共发生人间鼠疫4起,发病4人,死亡4人;其中3起发生在肃北县、1起在玉门市;发病月份分别为7、9、11、12月,主动接触牧羊犬等染疫动物是主要感染途径,外来放牧雇工为重点职业人群。结论甘肃省祁连山-阿尔金山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间疫情活跃,且各地区鼠疫疫情呈现不同流行状态;应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防控措施严防鼠疫的发生和传播。

  • 标签: 鼠疫(耶尔森氏)杆菌 数据分析 流行特征 喜马拉雅旱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