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能在临床上快速、准确地检测大鼠疑似泰勒氏病毒(Theiler’s-likevirusofrats,TLV)的方法,采用TaqMan探针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技术,特异性针对TLV病毒核酸进行检测。方法通过基因合成序列作为质粒标准品的模板,同时选择特异性的序列在3622~3729nt处,设计一对引物和TaqMan性探针,优化反应体系及条件,进行qPCR扩增,从而建立TLVTaqMan探针qPCR方法,并对其灵敏度、稳定性和特异性进行评价。结果建立的TLVqPCR检测方法,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R~2值可达到0.99,灵敏性最低能够检测到10个拷贝数/μL,对比普通PCR方法,高出其100倍;对其他常见大鼠病毒均无非特异反应;重复性良好,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结论利用TaqMan探针建立快速检测TLV的荧光定量PCR方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等特点。

  • 标签: 大鼠 疑似泰勒氏病毒 TAQMAN 荧光定量PCR
  • 简介:microRNA(miRNA)对调控基因表达有着重要作用,病毒与宿主在miRNA水平存在着复杂的"对话"。研究显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可能编码病毒miRNA(vmiRNA),通过维持病毒潜伏、保护感染细胞免于凋亡或外力刺激下的细胞死亡等方式,在HIV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宿主miRNA则参与到了抗HIV的防御性机制中,但也面临HIV调控相应宿主miRNA、编码RNA沉默抑制物等多种阻力。深入研究HIV与宿主间miRNA水平上的动态相互作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HIV的致病机理,开发新的治疗策略

  • 标签: MICRORNA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病毒miRNA
  • 简介:目的:建立汉滩病毒感染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模型。方法:PBS灌洗6-8周龄C57BL/6小鼠腹腔,分离获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后,以100TCID50汉滩病毒76—118株感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通过间接免疫荧光、ELISA和Real-timePCR检测病毒感染情况。结果:病毒感染3d后,间接免疫荧光和ELISA检测到病毒核衣壳蛋白的表达,Real-timePCR检测到病毒核酸的表达。结论:建立了汉滩病毒感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模型,为进一步阐明汉滩病毒的发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汉滩病毒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 感染
  • 简介:EB病毒与鼻咽癌关系密切。EB病毒抗原可用于鼻咽癌早期诊断以提高鼻咽癌病人存活率。本文对EB病毒生活周期及其抗原系统,EB病毒与鼻咽癌之间关系及应用EB病毒抗原进行鼻咽癌血清学诊断的进展作一概括介绍

  • 标签: EB病毒 鼻咽癌 诊断 抗原
  • 简介:目的:建立李痘病毒(PPV)特异、灵敏、快速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用于核果类种苗的健康评测及李痘病毒疫情监测。方法:根据PPV-D株系和PPV-M株系的外被蛋白(CP)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扩增全长CP基因片段,并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上,构建质粒标准品,建立PPV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和重复性进行评估。结果:此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PPV检测呈现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与马铃薯Y病毒和马铃薯X病毒无交叉反应,最低检出限可达1.6×10^2拷贝/μL,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99918。结论:建立了李痘病毒的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可望应用于检验检疫部门对李痘病毒的快速检测

  • 标签: 李痘病毒 荧光定量RT-PCR TAQMAN探针
  • 简介:美国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激光能摧毁试管中的艾滋病病毒。对艾滋病患者,这种疗法可能比现有的鸡尾酒疗法更有效、更安全。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美国 激光 显示 鸡尾酒 疗法
  • 简介:美国研究人员新发现一种能从猴子传染给人的腺病毒。并且在跨物种传染后还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这是首次发现能由动物传染给人的腺病毒。研究人员认为目前它在人群中的传播能力不强,不必担心会引发大规模传染病疫情。

  • 标签: 传染病 腺病毒 猴子 病原体 研究人员
  • 简介:目的:通过多点突变构建增强型青色荧光蛋白(ECFP)慢病毒表达载体。方法与结果:根据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和ECFP基因序列的差异设计3对引物,以pLentiLox3.7-EGFP为模板进行分段PCR扩增,再以分段PCR扩增产物为模板扩增出突变的ECFP基因片段,将其与载体连接,得到ECFP慢病毒表达载体pLentiLox3.7-ECFP,测序结果证实经过多点突变扩增的ECFP片段基因序列完全正确;磷酸钙介导pLentiLox3.7-ECFP在293T细胞中表达,48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青色荧光蛋白。结论:通过多点突变的方法得到了ECFP慢病毒表达载体。

  • 标签: 慢病毒载体 绿色荧光蛋白 青色荧光蛋白 点突变
  • 简介: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英国利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方法阻止疱疹病毒劫持宿主细胞中该病毒进行复制和导致疾病所需的重要通路。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NatureMicrobiology期刊上。论文共同通信作者为来自利兹大学阿斯特伯里结构分子生物学中心的AdrianWhitehouse教授和RichardFoster博士。Whitehouse教授说,“我们已花了数年时间证实在所有疱疹病毒中发现的一种蛋白招募宿主细胞中的一种被称作人TREX的蛋白复合体来协助稳定化和运输细胞核外的疱疹病毒RNA,这样它们能够表达为病毒蛋白。”“如今我们鉴定出一种能够破坏这种至关重要的病毒一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化合物,从而阻止疱疹病毒复制和产生传染性的病毒颗粒。”

  • 标签: 蛋白复合体 疱疹病毒 RNA 运输 NAT 靶标
  • 简介:棉花曲叶病是世界棉花生产上最具毁灭性的病毒病害,已在巴基斯坦、印度、苏丹、埃及和南非等国棉花产区广泛流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目前,已克隆了与该病害相关的植物病毒8种,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CLCuMV)即是其中之一,这些病毒均属双生病毒科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CLCuMV是引起巴基斯坦、印度棉花曲叶病大流行的主要病原之一。该病毒由烟粉虱以持久方式传播,也可以嫁接传播,但不能通过机械摩擦接种传播和种子带毒传播;其基因组仅含有DNA-A组分,并伴随卫星β分子。自2006年首次在我国广东朱槿上检测与鉴定到该病毒以来,目前已在我国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多个地理区域发现该病毒引起的病害,受侵染寄主植物包括朱槿、黄秋葵、棉花和垂花悬铃花;同时,已入侵我国的CLCuMV及其卫星β分子的各地理区域和不同寄主来源的分离物DNA序列相似性均大于99%,遗传较稳定。基于文献报道及作者近年的研究,本文对棉花曲叶病的分布、病原、CLCuMV特性、已入侵我国的CLCuMV现状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同时对入侵我国的CLCuMV来源及其威胁我国棉花生产的风险进行了讨论。CLCuMV"对我国棉花等作物的威胁日益加剧,本研究可为该病毒的防控提供参考。

  • 标签: 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 入侵 朱槿 黄秋葵 棉花 垂花悬铃花
  • 简介:利用构建的犬2型腺病毒E3区缺失质粒pBE3L分别构建了含有和不含外源性启动子的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和狂犬病病毒糖蛋白(Rgp)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pBE3LGFP、pBE3LCGFP、pBE3LRgp和pBE3LCRgp,并分别对DK细胞进行了转染实验,以检测其表达,结果显示,pBE3LCGFP质粒在转染DK细胞后,于36h即可观察到荧光,72~96h无明显差别,传3代后仍可见表达荧光的细胞,pBE3LCRgp质粒转染DK细胞后,于48~96h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可检测到糖蛋白的表达,而pBE3LGFP和pBE3Rgp质粒转染DK细胞后经检测均无表达,表明构建的E3区缺失性载体不能利用E3区自身的启动子进行目的基因的表达,但利用外源性启动子可使外源基因获得良好表达.

  • 标签: 犬2型腺病毒 E3区 表达载体
  • 简介:泛素蛋白酶体水解途径是蛋白质的选择性降解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机制,它通过选择性地降解蛋白质控制着体内许多重要的生物学过程。病毒侵染宿主细胞后,细胞的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与一些重要的病毒蛋白相互作用,参与调节病毒的生命周期。同时,病毒的某些蛋白也会影响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以逃避宿主的防御机制。

  • 标签: 泛素 蛋白酶体 干扰素 NF-κB
  • 简介:目的(1)建立RT-PCR方法,定性测定SIV感染猴血浆中病毒RNA,比较其与传统血浆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2)建立DNA-PCR方法,检测SIV感染猴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s)中的前病毒DNA.(3)检验DNA-PCR和RNA-PCR方法在猴SAIDS模型应用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方法用SIVmac251静脉感染恒河猴,定期采血,从血浆中提取病毒RNA,以RNA为模板通过RT-PCR法扩增,凝胶电泳定性;从感染猴PBMC中提取带有整合的SIV前病毒DNA的细胞基因组DNA,巢式PCR扩增,凝胶电泳定性.结果DNA-PCR和RNA-PCR经两轮扩增后均得到一长度为477bp的特异条带,测序鉴定确为目的片段.9只实验猴感染SIV后7d,RNA-PCR结果为7/9阳性,DNA-PCR结果为100%阳性,而血浆病毒分离只有5/9阳性;此后一直到感染后的42d,RNA-PCR和DNA-PCR的结果一直为100%阳性,而血浆病毒分离阳性率在感染后35d下降到4/9,到42d时下降为零.结论PCR方法比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高.尤其是DNA-PCR,既可检测具有活跃病毒复制的受感染细胞,又可检测那些携带病毒处于转录休眠期的细胞,所以在感染的早期和中后期--血浆病毒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或病毒处于潜伏感染的阶段,它作为猴艾滋病(SAIDS)模型病毒学指标之一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个指标的检测方法应该是较血浆病毒RNA检测更为敏感.

  • 标签: 猴免疫缺陷病毒(SIV) RT-PCR 巢式PCR 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s) 病毒分离
  • 简介:目的以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的SIV30蛋白作为抗原诊断试剂,建立免疫梳方法(IC)用于特异性检测实验猴血清中抗SIV的抗体IgG。方法应用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构建SIVSIV30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并在感受态细胞BL21中表达,将该重组蛋白纯化后作为诊断抗原,建立免疫梳标准化检测程序,并应用于临床检测。结果最佳抗原包被量为0.02mg/mL;制备好的IC均能够特异性检测到相应的SIV阳性血清而不与其他病毒血清间发生交叉反应,表明该检测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SIV30蛋白能够敏感地检测到1∶400倍稀释的SIV阳性血清;稳定性和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同一样品重复检测3次,变异系数(CV)均小于10%;利用该检测方法在对10份可疑猴血清样品进行检测,IC与ELISA检测结果

  • 标签: 猴免疫缺陷病毒 SIV30蛋白 免疫梳 快速检测方法 抗体
  • 简介:目的(1)建立RT-PCR方法,定性测定SIV感染猴血浆中病毒RNA,比较其与传统血浆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2)建立DNA-PCR方法,检测SIV感染猴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s)中的前病毒DNA。(3)检验DNA.PCR和RNA-PCR方法在猴SAIDS模型应用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方法用SIVmac251静脉感染恒河猴,定期采血,从血浆中提取病毒RNA,以RNA为模板通过RT-PCR法扩增,凝胶电泳定性;从感染猴PBMC中提取带有整合的SIC前病毒DNA的细胞基因组DNA,巢式PCR扩增,凝胶电泳定性。结果DNA-PCR和RNA-PCR经两轮扩增后均得到一长度为477bp的特异条带,测序鉴定确为目的片段。9只实验猴感染SIV后7d,RNA-PCR结果为7/9阳性,DNA-PCR结果为100%阳性,而血浆病毒分离只有5/9阳性;此后一直到感染后的42d,RNA-PCR和DNA-PCR的结果一直为100%阳性,而血浆病毒分离阳性率在感染后35d下降到4/9,到42d时下降为零。结论PCR方法比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高。尤其是DNA-PCR,既可检测具有活跃病毒复制的受感染细胞,又可检测那些携带病毒处于转录休眠期的细胞,所以在感染的早期和中后期——血浆病毒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或病毒处于潜伏感染的阶段。它作为猴艾滋病(SAIDS)模型病毒学指标之一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个指标的检测方法应该是较血浆病毒RNA检测更为敏感。

  • 标签: 猴免疫缺陷病毒 PCR技术 RT-PCR方法 外周血淋巴细胞 RT-PCR法 病毒DNA
  • 简介:丙型肝炎病毒(HCV)是造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全球约有1.7亿人感染HCV。然而缺乏有效的HCV感染模型,严重阻碍了对HCV致病机制的认识。最近几年以JFH1株和Huh-7细胞系为基础,通过对不同病毒株基因组的重组和细胞系的优化,进一步提高其感染能力,在HCV感染系统的建立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们简要综述近几年在HCV感染细胞模型方面取得的进展。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 感染 细胞模型
  • 简介:为了深入认识萝卜优异种质对芜菁花叶病毒(TuMV)的抗性遗传机制,本研究以高抗TuMV的自交系Q07-12(P1)和高感自交系KB07—10(P2)为亲本,构建了包括P1、P2、F1、B1、B2及F2的6个群体,采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的六世代联合分析法,对其抗性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萝卜对TuMV的抗性受两对主基因控制,并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其中主基因遗传率在B1、B2及F2群体中分别为89%、55%和95%,多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0、40.9%和0,环境因素对抗性强弱的影响较小。此结果表明了该优异种质在萝卜抗病毒遗传改良中的利用价值,为萝卜抗病育种和抗病基因的挖掘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萝卜 TUMV 抗病性 遗传分析
  • 简介:目的:探索联合免疫策略对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治疗疫苗L2E7E6和rAdE7E6的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用L2E7E6融合蛋白和重组腺病毒rAd5E7E6以不同的联合免疫程序分别免疫C57BL/6小鼠,通过检测其诱发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以及观察其在HPV16小鼠治疗模型中的抑瘤效果,比较分析联合免疫对小鼠免疫反应及治疗肿瘤效果的影响。结果:异源性联合免疫组均可检测到较高水平的体液免疫,该2组针对E6、E7特异性的T细胞免疫反应与同源性联合免疫2组相比明显提高,并在小鼠肿瘤治疗模型中能抑制肿瘤生长.结论:异源性联合免疫策略可明显提高HPVl6L2E7E6及rAd5E7E6疫苗的T细胞免疫反应,且有效治疗HPV16相关肿瘤.为HPVl6L2E7E6及rAd5E7E6疫苗的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癌 免疫治疗 联合免疫
  • 简介:【背景】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greenmottlemosaicuirai,CGMMV)是严重威胁葫芦科作物生产的毁灭性病原之一,该病毒已入侵我国十多个省份,危害西瓜、黄瓜等作物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早在2009年广东即发现CGMMV为害西瓜和黄瓜,但黄瓜等葫芦科作物对其抗性情况尚不清楚.【方法】采用人工机械摩擦接种方法,测定了14份黄瓜种质资源对CGMMV广东分离物的抗性水平.【结果】从广东葫芦病样中分离获得CGMMV,该病毒分离物MP基因序列与国内报道的各分离物同源率均在99%以上;14份黄瓜种质资源对该病毒分离物均表现为感病.【结论与意义】广东主要黄瓜资源对CGMMV均表现为感病,这为我省防控该病毒病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黄瓜抗病育种提供了指导.

  • 标签: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 黄瓜种质资源 抗性水平
  • 简介:香蕉束顶病毒(BBTV)是香蕉生产中的严重病害之一,主要通过感病材料和香蕉交脉蚜等昆虫进行传播,目前尚无有效防治方法。本研究以感染BBTV的巴西蕉(MusaAAACavendish)为材料,研究了感染BBTV的巴西蕉离体再生和超低温保存技术条件,表明离体茎尖在MS+6-BA4.0mg/L+NAA0.4mg/L的培养基上分化不定芽较好;采用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技术保存带有BBTV的香蕉茎尖,再生后植株BBTV脱除率达到60.6%,而常规的茎尖培养对BBTV的脱除率仅为26.7%。

  • 标签: 超低温保存 玻璃化法 香蕉束顶病毒 脱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