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秦简中关于宫刑的资料,只见于中的一条:可(何)谓"赎鬼薪鋈足"?可(何)谓"赎宫"?臣邦真戎君长,爵当上造以上,有罪当赎者,其为群盗,令赎鬼薪鋈足;其有府(腐)罪.[赎宫],其它罪比群盗者亦如此.

  • 标签: 秦简 宫刑 秦律 资料 法律
  • 简介:嚣伯楚器说夏麦陵我的《嚣伯断代与阝敖之地望》(《考古》1993年1期)一文发表后,周书灿、郭玮二位先生在《中原文物》1994年3期上著文提出两点异议:一是认为春秋嚣地不属郑国的附庸,二是认为嚣伯是楚器。所以我再申论如下,也是给二位先生的答复,...

  • 标签: 《春秋大事表》 《左传》 楚文化 铜礼器 楚国 楚王族
  • 简介:关于两岸故宫博物院的交流,我还想说说我在台湾出的三本书及在台湾的两场讲演。二OO九年以前,我出版了四本有关故宫的书:《天府永藏——两岸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概览》、《故宫与故宫学》、《守望经典——郑欣淼访谈录》、《紫禁内外》,前两本先后在台湾出版。

  • 标签: 故宫博物院 文物藏品 台湾地区 访谈录 两岸 出版
  • 简介:新编地方志的文字篇幅冗长,难以控制,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严重影响志书的质量。其中非资料文字在新方志编纂中较为普遍,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占成书文字篇幅比率大。从志体、遵循方志行文规则、提高编纂者语言文字能力三方面简要分析归纳根源,尽量避免或减少资料文字入志。

  • 标签: 方志 非资料 文字
  • 简介: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所发起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的核心概念之一,“社区”是被理解为可以与“传承人”相互置换的一个概念来加以强调的,对社区在遗保护中的参与、知情乃至引领权利的强调,体现了UNESCO力图通过文化的保护来保护普通人的权益的根本目标。每个社区都具有均质的、多样的特点,社区成员在传承和实践遗项目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作为遗知识保存者的实践者”同“单纯实践者”之间的不同和相互协作,他们通过不同的分工,共同促成了相关遗项目的延续与实施。社区内部的差异性,加上不同国家文化传统、政治形态和经济条件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具体的遗保护实践可能很难避免政府力量主导的情况,但这并不应该成为参与遗保护的任何国家或地区忽视社区参与和引领的理由,相反,政府力量应该以一种“文化对话”的态度,尽量克服具体实践过程中强势干预的立场,最终促成遗保护中社区主导的局面,并为普通人的全面发展作出切实的贡献。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区 作为非遗知识保存者的实践者 单纯实践者 文化对话
  • 简介:保护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就是要对不同性质的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具体情况具体对待。鉴于物质文化遗产的准公共品的性质,以及准公共品的多种提供方式,可以将物质文化遗产(从产业化角度)分为可经营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经营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可经营的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产业化运作模式进行保护,就是要推进和实现物质文化遗产面向社会化、保护主体多元化,实现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产出效益化。

  • 标签: 可经营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产业
  • 简介:2007年3月去看望好友甘肃省博物馆的祝中熹先生时,他送给了我几本《陇右文博》。在翻阅中有幸读到了于祖培先生《‘京’字初义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历史影迹——宁县庙咀坪遗址浅释》一文,很受启发。于先生从文字的初义去研究历史文化不失为一种有创意之方法。我相信依此法再参照文献及考古材料定会解破一些历史文化之谜。不过于氏在该文中所表述的“由是则知庙咀坪古名叫‘京”’。“现在‘京'‘姜’二字音、形的破解。表明我国在神农时期已有了成型的复杂文字”,“京是宗庙”,“《说文解字》‘人所为绝高丘也’依稀反映了‘京’原为宗庙神舍这类人工建筑的历史痕迹”观点等。鄙人不敢苟同。

  • 标签: 宗庙 初义 “京” 历史文化 神农 甘肃省博物馆
  • 简介:张生是否就是元稹自寓,我已在拙怍《“张生即元稹自寓说”质疑》(见《中州学刊》1987年2期)中发表过自己的意见。近日再次拜读《元稹年谱》(齐鲁书社1980年6月版,以下简称《元谱》),觉得意犹未尽,故撰此文。《元谱》认为:张生婚恋史=元稹早年生平《元谱》所勾勒元稹贞元后期(793—804)的行踪,其谱文要点可概括如下:

  • 标签: 张生 莺莺传 贞元 齐鲁书社 杨巨源 元诗
  • 简介:曹操在屯田推行过程中,为了较好地实行管理,设置了与郡县行政系统级别相当但又不完全相同的管理体系(组织和编制),其中官员主要有典农中郎将、典农校尉、典农都尉(或叫绥集都尉)等。

  • 标签: 曹操 农校 管理体系 行政系统 都尉 官员
  • 简介:20世纪30年代初,由胡适和他的几个朋友共同创办的同人刊物,在当时享誉全国,于知识界影响甚大.一般略微熟悉中国近代史者无人不知.但当年具体管理这份发行量很大的杂志的全部庶务工作(包括校对、付印、收发等事宜)的人,却几乎无人记得.此人即是黎昔先生.黎先生原是中国公学的学生.他尊师爱友,热忱敬业,对公益事业具有高尚的献身精神.这是非常可贵的,对于这样一位值得敬佩的前贤,我们不应让他的名字被埋没.胡适先生当年对黎昔的工作非常满意,不止一次地在的中对他表示感谢之忱.2002年是创刊70周年,又是黎昔先生诞辰100周年,特写此文,以为纪念.

  • 标签: 黎昔非 胡适 独立评论
  • 简介:<正>四川省青川县郝家坪50号秦墓木牍文曰:“二年(即秦武王二年)十一月已酉朔朔日,王命丞相戊(茂)、内史匽,口口更修为田律。”有的同志认为“秦的内史掌治京师,属于地方行政长官”,只是因为设在首都,“因而首都的中央一级机构也要受内史节制。”云梦秦简中亦多次出现内史一职,整理小组注释其职为“掌治京师。”今按,此两说并误。秦简牍所见内史应为中央机构之一,其职主要为总理全国财政,并兼其它多种职分。今辨说如下。

  • 标签: 内史 中央机构 云梦秦简 京师 简牍 青川县
  • 简介:许多人认定流传颇广的诗篇《明日歌》为清代钱鹤滩所作。1982年5月7日《人民日报》刊登的刘瑞龙的《对'明天'的两种理解》一文即持此说。其实此诗为明代学士文嘉所作,钱鹤滩只是抄录而已。文嘉(1501—1583),字休承,号文水,江苏吴县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征明次子。他写的《明日歌》见于商务印书馆影印的《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文氏五家诗》卷九中。全诗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 标签: 钱鹤滩 明日歌 文嘉 水东流 江苏吴县 文水
  • 简介:结绳、面塑、扎风筝、捏泥人……这些奇妙变幻的技艺为代代中国人的童年增添了无穷的乐趣。白驹过隙,原来街头巷尾的吆喝声淹没在往昔的历史里,走街串巷的手艺人迷失在岁月的长河中。当孩子的童年被琳琅满目的电子产品、腥风血雨的电动游戏填充地满满当当的时候,我们的传统技艺再也挤不进他们的童年时光里。只有在应景的风景名胜区和寂寥的博物馆的一隅,我们才能追寻到这些技艺昔日存在的痕迹。从喜闻乐见,到人们口中的"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传统技艺裹挟着他们背后的灿烂文化和童真回忆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渐行渐远。

  • 标签: 物质文化遗产 文明传承 芳草地 中国传统文化 风景名胜区 光里
  • 简介:对待如何研究郑和,正如怎样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一样,我以为要坚持“三个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的原则、继承与扬弃的原则,处理好“三个关系”即古与今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思想与行为的关系,其中尤以思与行的关系更为重要。作于天顺元年八月十五日《幻庵香火圣像记》,对于剖析郑和晚年的思想和行为颇显至要,

  • 标签: 圣像 中国传统文化 “三个关系” 共性与个性 实事求是 百家争鸣
  • 简介:如今,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现代交通的拓展,信息时代的来临、旅游业的高度繁荣以及武装冲突等现状,传统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处境艰难,很多正面临消失的危险。这些即将消失的历史遗存,在中国的文化中占据着何等的地位.它们目前的境遇如何,现在的人们又该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和利用?作为一个基层的遗工作者,“遗”寻“根”的路。“遗”回“家”的路,“遗”未来的“路”,再难也要走,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永远没有止境,它需要长期而持续的工作,并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急迫的现实需要,任重道远,谁也无法毕其功于一役。

  • 标签: 非遗传承 发展 保护 非遗工作者
  • 简介:2013年6月7日,由广东省文化厅指导,南方日报、广东省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中山大学中国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首届“活力遗高峰论坛”在广州举行。这是广东首次把政府、遗保护学术机构、媒体以及遗传承人联结起来,一起探讨重新焕发传统遗生命活力。

  • 标签: 高峰论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颁奖典礼 人物 广东省 南方日报
  • 简介:<正>《史记·项羽本纪》云:“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首次指出了殷墟地望。之后,《汉书》、《水经注》相继记载了殷墟所在。近八十多年来,安阳小屯出土的十数万计的刻辞甲骨及丰富的殷商文化遗存,证实了上述文献所载的殷墟地望是可信的。至于该遗址曾经是哪些商王的都城?太史公和班固均未述及。而最早涉及这一问题的人,却是西晋时的束广微。他认为盘庚迁殷,即迁往“今安阳西”

  • 标签: 盘庚迁殷 安阳殷墟 小屯 殷墟文化 武丁 出土
  • 简介:在我国知识界,特别是六十岁以上的人中间,提起梁漱溟先生,可以说是尽人皆知。梁漱溟先生是蜚声海内外的学者、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毛泽东的朋友。其实,梁先生的“头衔”远不止于此。他还被人称为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等等。但友人近日拿来一本名为《六月雪》的新书,书的副标题是《记忆中的反右派运动》,内容不言自明。引起我注意的是,该书的最后一页上,收录了一首七言打油诗——《咏“臭老九”》,署名为梁漱溟。又听说,梁漱溟先生的亲属近年也曾被询问:“梁先生的诗集将于何时出版?”当然,梁漱溟先生作为一位学识渊博的老一辈学者,身后留下一些诗作,似乎不是没有可能。那么,他是不是又多了一个诗人的“头衔”呢?

  • 标签: 梁漱溟 打油诗 佚名 爱国民主人士 《六月雪》 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