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4 个结果
  • 简介:故宫博物院藏赵孟頫《致季宗元札》是其早年书法真迹,研究者对其书写年代说法不一,以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说影响较大。信札内容反映的官职任满待迁及日常政务繁冗、督责严苛等现象,对比元朝官员任期和职权来分析,符合赵孟頫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任职兵部郎中时的实际情况。信札中提到赵孟頫获见大量唐宋绘画名作,也应是在大都任上才有此机会。故此,《致季宗元札》书写年代应为至元二十七年。

  • 标签: 赵孟頫 致季宗元札 圆座署事 大都
  • 简介:藏北高原那曲地区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高寒缺氧,是西藏最苦的地区,连一棵树都养不活,被称作“生命禁区”。浙江省杭州市第七批援藏干部王越剑,从富庶的“人间天堂”来到贫瘠的“生命禁区”,不畏苦、不言苦、敢吃苦,把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注入援藏工作,创造性地建成多个“造血”项目,千方百计帮扶困难群众,谱写了一曲“爱在那曲”的援藏之歌。

  • 标签: 援藏干部 王越 海拔 党员 书写 那曲地区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表现出明显的民族志诗学特征。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的传播与之有着密切而复杂的互动关系。民族志诗学所彰显的民族性和异质性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崛起,其中历史追忆和文化忧虑成就了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学价值;但是,民族志诗学中的民俗叙事在新的消费语境中却沦为市场炒作的消费符码。这也表现出现代语境中少数民族作家在言说立场和文化表达上的悖论处境。

  • 标签: 民族志诗学 少数民族文学 文学传播 消费符码 悖论
  • 简介:“棘手的遗产”(diffiCtllt/unsettlingheritage)是时间洪流中必不可少却通常又避之不及的一部分。作为博物馆人,怎样认识并从中整合出相关历史的展览,通过策展实践引导更深层的反思,与观众、社会交融互动,并从中重新审视历史类策辰,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德国相关策展实践的分析与解读,并联系中国“以史为鉴”传统,思考“棘手的遗产”概念在中国的价值与意义。

  • 标签: “棘手的遗产”历史类策展博物馆
  • 简介:前言从政治角度看,1912到1955年的40多年间,中国完成了“规范语言的政权交替”。这个交替过程包括脱离以文言文为核心的语文教育、创造更加贴近口语的书面语、制定以北京话话音为基础的汉字发音“标准”以及延续汉字的使用等。这一过程同时也意味着萌发于中国东南部的各地方语言书面语化进程的终止。现在诸多汉语方言中,只有在相对独特的政治、文化空间存在的香港粤语以及台湾闽南语的书面语趋近成熟。

  • 标签: 地方话 客语 书写 政治角度 汉字发音 书面语
  • 简介:村是中国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一个地域单元。在中国历史书写的传统脉络里.国之有史.地方有志。地方志虽然是地方社会历史的载体.但其记录的主体多停留在县一级.仅有少部分突破至乡.以村为主体的记载少之又少。村落历史记载的缺乏.使地方史失去了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 标签: 历史书写 乡村 历史记载 地域单元 行政体系 社会历史
  • 简介:梁启超作为清季民初极富代表性的政治家、思想家,始终活跃于政治和舆论的舞台.激剧动荡的社会进程,造成其“流质易变”的特异表现.“欧游”之后,他淡出政治,潜心著述讲学,用生命的最后十年,完成了从政治到学术的自觉转向,实现了外在“转向学术”与内在“学理转向”之间交互影响的双重“蜕变”.他本人带有“学问上兴味”的自我书写,则为我们解读“过渡时代”政治与学术的珍域交织,提供了生动的样本和深刻的启迪.

  • 标签: 晚清今文学 史之改造 学术转向 自我书写
  • 简介:虽然秉笔直书是中国传统对於史官一贯的要求,然而历史被书写的过程中始终受到政治的左右,因为权力需要借助历史来引导舆论、宣示其合法性,甚至由此规训一个时代的历史记忆。出身寒微的武后以先帝嫔妃之身登上后位,并最终缔造武周皇朝,这一过程始终伴随着她对自身、先世以及李唐王朝历史的改写和重塑。本文梳理了武后在身为皇后之时和掌握最高权力之後对历史书写的操控,展示了其通过改国史、立丰碑、修唐书等行动来追崇武氏先世,定义李氏前朝的历史过程,表明在佛教、谶纬、符瑞等信仰因素之外,历史书写也是武后宣示其权力合法性的重要手段。

  • 标签: 历史书写 武后 贵录 国史 武士获
  • 简介:《来日方长》是罗曼·加里以埃米尔·阿雅尔为笔名出版的第二部小说,也是作家小说创作生涯中具有深远意义的一部作品。该小说的成功和获奖让加里成为两次摘得龚古尔文学奖的作家。《来日方长》讲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生在巴黎美丽城街区的一位阿拉伯裔少年跟一位上年纪的犹太妇女之间的故事,作者通过主人公之间关于爱的故事,试图唤起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本文试从写作主体、语言创新和写作手法等几个方面分析《来日方长》独特的写作方式,以揭示作家加里独特的创作经历。

  • 标签: 加里 阿雅尔 《来日方长》 写作
  • 简介:随着理学社会化进程的加速,南宋诸儒家国天下的同构理想更加宏大。以夫妇为核心的家庭被视为价值观的承载者,是建构秩序的基石。通过对典范形象的价值熔铸,南宋诸儒对循理节欲的夫妇关系给予了导向性诠释,两性情感在家庭生活中不断收敛,夫妇之义作为儒学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被充分彰显。传统意义上的夫妇之职在'天理'的范畴中得到合理系联,原本无涉外事的阃内之政逐渐拓宽边界,呈现出更加鲜明的社会化特征。在重建礼制、增进价值认同的过程中,南宋诸儒着意对'女士'形象进行了道德重塑,夫妇以道相合成为典范书写的重要标准。双方均需以道自任,共同肩负践行和传承儒道的使命,夫妇同志作为士阶层的理想婚姻被南宋诸儒大力倡导。

  • 标签: 南宋诸儒 夫妇形象 典范 价值观
  • 简介:著名满族作家李惠文,一生创作长、中短篇小说达500万字,在十七年和新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中产生过重要影响,在当代满族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有着浓重的、难以消解的民族情结,是当代为数不多的,自觉以满族作家姿态进行写作的作家之一.从满族特点出发,以开掘宏观的中华民族特色为旨归,他的小说创作典型地呈示了当代满族作家的独特风采.

  • 标签: 李惠文 民族情结 满族文学 浓重书写
  • 简介:明清笔记小说中的案狱故事不仅描摹了司法实践活动,同时也传达了当时民众对于司法实践的认知、态度和情感。由此可以解读出乡民视野中对国家法律的基本态度,以及民众心目中的情、法之辩。本文以案狱故事为例,考察明清乡民视野中的法律认知与司法实践,试图彰显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另一侧面。

  • 标签: 民间 法律认知 案狱故事
  • 简介:文章提出志书写作的三个问题加以研究和讨论.学术定位:资料汇集或科学著述;行文总术:以编为主或以著为主;基本笔法:述而不作或述而有作.

  • 标签: 学术定位 行文总术 基本笔法
  • 简介:一、前言方志是地方历史与人文地理、地文地理的综合体。以叙述一地的政治、社会、经济、军事、文化、人物等为经,以地理环境、天然资源、自然现象为纬,进而分析该地发展过程的史实。台湾南部六堆客家乡镇之有方志,始于钟壬寿先生。钟壬寿在1970年接受徐傍兴邀约编撰《六堆客家乡土志》,为完成《六堆各乡镇概况》等篇,倡议高雄、屏东两县客家乡镇修志,而有万峦、内埔、高树、美浓、麟洛、长治等六乡志书的编辑,以作修志的蓝本。③之后,在各乡公所的主导之下,陆续刊印了乡镇地方志,大致是以当时人、当地人所修的当地历史,具备可堪征信的史料价值。唯因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各乡志的成果参差不齐,特别在源流与沿革的部分深受钟壬寿《六堆客家乡土志》的影响。

  • 标签: 地方志 族群记忆 书写 人文地理 地方历史 主客观因素
  • 简介:大量地方民间信仰通过寺庙名录等资料被收录在明清方志中。经过方志书写加工,民间信仰往往与历史人物相结合,形成官方认可的地方文化。从相关方志记载来看,山西崞县的蒙恬、扶苏崇拜在长城地域空间下,实现了民间鬼神崇拜与著名历史人物跨时空融合。这一过程,得到了当地方志书写与相关长城记忆的双重加工,影响了当地民间信仰与文化精神的生成与演变。

  • 标签: 信仰 崞县 扶苏 蒙恬 方志书写 长城记忆
  • 简介:在2016中国教育家年会暨中国好教育盛典上,有一位"中国好校长"让人印象深刻,他坚定地说:"我最想说的一个词是改革,农村高中的教育只有改革才有活力,才有发展,才有前途。"他就是温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乐清市大荆中学校长蒋坚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蒋校长及大荆中学,近距离感受改革是如何让一所农村薄弱校走上特色发展之路的。

  • 标签: 特色教育 浙江省乐清市 优秀教育工作者 特色发展之路 蒋坚 孝德
  • 简介:本文将以天命初期爱新国对明关系的历史记事为中心,系统对勘《满文原档》《满文老档》《武皇帝实录》满汉文本、康熙重修本《高皇帝实录净汉文稿本与定本、乾隆修订本《高皇帝实录》满蒙汉文本、《满洲实录》满蒙汉文本及《皇清开国方略》汉文本,考察其书写、改写及最终凝成的过程,并讨论各史籍间的承继关系及其史料学性质。

  • 标签: 爱新国 清代官书 满文原档 满洲实录 太祖实录
  • 简介:2017年7月26日上午,在平顶山学院图书馆507会议室,由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平顶山学院、平顶山市徐玉诺文化研究会共同主办,平顶山学院文学院、平顶山学院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中国现代作家传记研究》研讨会'如期召开,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复旦大学、河南省文学院、河北大学、扬州

  • 标签: 作家传记 研讨会侧记 传记书写
  • 简介:陈寿《三国志》以魏蜀吴何方为尊乃正统论视角下中国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自宋以后,以蜀汉为正统的观点渐趋主流。刘咸炘从历史实际和历史编纂学两方面入手,认为陈寿在《三国志》中对魏蜀吴三国的亲疏认知为:尊魏,恋蜀,远吴。刘氏认为陈寿尊魏有四大书写体现;在吴蜀之间,则尊蜀过吴;陈寿对蜀汉存故国之心,但无阴蜀为帝之意。刘咸炘对《三国志》亲疏书写的认知,是其历史编纂学思想的重要体现,亦是其史学批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的史学体系中具有突出的位置,值得重视。

  • 标签: 刘咸炘 《〈三国志〉知意》 正统论 历史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