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合前倾角在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病例中,选取18例、其股骨假体柄前倾角为15±3°、髋臼假体前倾角为15-20°,作为标准组。选取19例、其股骨假体前倾角范围为3-10°、19-36°,复合前倾角男性控制在20-35°、女性控制在30-45°,作为对照组。结果术后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两样本间均值成组t检验,两样本间均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于股骨假体前倾角较大或较小的病例,通过控制复合前倾角,可以使人工髋关节获得较好的关节活动度和稳定性。

  • 标签: 复合前倾角 全髋关节置换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关节病的发病日益增多,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目前治疗严重骨关节疾病最终且最有效的方法。它通过手术利用人工生物材料替代与重建病损的髋关节,以缓解症状、消除疼痛、改善及恢复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手段。我科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进行系统的术前术后护理,现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过程总结。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围手术期精心护理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了患肢功能的恢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术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目的分析并干预髋关节置换后早期动痛和静痛的强度,加强疼痛管理,使患者得到优质服务,为促进术后早期快速康复提供保证。方法收集2015年1-12月行髋关节置换共35例患者的资料,记录其术后24h内、1d、2d、3d及4d的最大静息痛和活动痛的强度并予以干预,干预疼痛强度减轻疼痛对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使患者在无痛状态下早期活动,增加康复锻炼的依从性。结果观察干预疼痛后,患者术后所经历的最大严重疼痛程度均在5分以下(0-10级评分),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评分高于实施前,首次下床时间提前,24h睡眠时间延长,主动功能锻炼时间延长。结论临床上围期应加强疼痛管理,镇痛方案中应更加注重患者活动前、中、后的镇痛需求,以促进髋关节的恢复。

  • 标签: 疼痛 全髋关节置换术 功能锻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通过对32例膝关节置换的围手术期护理,在围手术期间,通过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术后体位、病情观察以及注意并发症、并做好功能锻炼。32例患者均获得较满意的疗效。结果对32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0.5~6年,平均2.2年,随访期间未出现松动、移位,均取得确良良好效果。结论认真做好术前准备,中严格的无菌操作及术后完善的护理措施、周到的康复指导,可预防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确保手术成功,从而解除膝关节疼痛、纠正畸形、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膝关节 关节置换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ako机器人辅助直接前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DAA-THA)的学习曲线及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进行的50例Mako机器人辅助下DAA-THA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手术信息及术后功能情况,如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影像学参数(外展角、前倾角、下肢长度差、偏心距差)及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HHS)。其中男16例,女34例;年龄50~79(67±10)岁。分析总结Mako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的术后临床结果。以累积和分析法(CUSUM)分析手术时间。对CUSUM学习曲线进行拟合,以R²判断拟合优度。比较学习曲线不同阶段各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50例患者均得到6个月以上的随访,2例出现术后伤口愈合不良,5例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症状,表现为伤口周围的麻木感,均在1~2个月内消退。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假体脱位、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感染或翻修等严重不良事件。患者手术时间为(81±16)min,中出血量为(456±84)ml,术后末次随访时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88.6±2.5)分。影像学结果显示髋臼杯位置均处于Lewinnnek安全区;下肢长度差为(0.15±0.50)cm,偏心距差为(-0.11±0.72)cm。手术时间随手术例数累积呈逐渐下降趋势。学习曲线最佳拟合为三次方曲线,拟合曲线在手术例数累积至第19例时达到顶点,以此为分界将学习曲线划分为两个阶段,其手术总时间、骨盆参考架安装时间、髋臼注册时间、髋臼磨锉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间Harris评分、髋臼假体前倾角和外展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ako机器人辅助DAA-THA的学习曲线在19例左右,Mako机器人辅助能确保DAA-THA假体植入精确性及学习曲线期间手术的安全性,术后短期临床效果优异。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机器人辅助手术 学习曲线 治疗结果 随访研究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老年骨关节置换期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6年6月鞍山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96例行关节置换患者,统计入组患者围期发生脑梗死情况,通过比较患者性别、年龄、体重、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等一般资料及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麻醉类型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等合并症情况探究影响老年骨关节置换期出现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同时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结果入组196例行骨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手术时间介于62min~125min,平均手术时间为89min,中出血量介于211ml~584ml,平均出血量为369ml,术后引流量介于294ml~512ml,平均引流量为328ml。统计可知,入组患者术后出现脑梗死56例,临床表现包括吞咽困难、肌肉力量降低、四肢麻木、口齿不清等,其中髋关节结核6例(10.71%)、强制性脊柱炎6例(10.71%)、股骨头坏死8例(14.29%)、股骨颈骨折25例(44.64%)、类风湿性关节炎4例(7.14%)、骨关节肿瘤5例(8.93%)、其他病因2例(3.57%)。患者术后出现的脑梗死症状证实为新发病灶,确诊出现脑梗死症状后给予调节血压、血糖、血小板抗凝、血管扩容、改善血管微循环等相应治疗对策,46例(82.14%)患者治疗有效,脑梗死症状明显改善,6例(10.71%)患者治疗无效,脑梗死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家属及患者同意后自愿放弃治疗,4例(7.13%)患者死亡,死亡原因为出现大面积脑梗死,呼吸系统及心血管循环系统出现严重衰竭。统计分析发现,年龄超过65岁、肥胖、有吸烟史及家族史、有低血红蛋白及低蛋白血症、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血脂异常等合并症、疾病类型、麻醉方式、ASA评级Ⅲ及以上是影响行骨关节置换患者围期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超过65岁、肥胖、有吸烟史及家族史、有低血红蛋白及低蛋白血症、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血脂异常等合并症、疾病类型、麻醉方式、ASA评级Ⅲ及以上是影响行骨关节置换患者围期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有上述特征患者应密切注意,并进行精细护理,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 标签: 骨关节置换术 脑梗死 危险因素 预防对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丛、坐骨和L1椎旁联合神经阻滞在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合并股骨颈骨折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的应用及对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3年5月至2018年9月114例急性脑梗死合并股骨颈骨折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式分为两组:全身麻醉组(G组,n=48),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和L1椎旁联合神经阻滞组(N组,n=66)。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出血量、尿量和去甲肾上腺素使用量,术后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住院期间和术后6个月死亡率,术前1 d及术后1、3、7 d的患者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血浆D-二聚体、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出血量及ICU停留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G组患者中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尿量、住院期间死亡率、术后 6个月死亡率分别为(184±28)μg、(160±55)ml、25.0%(12/48)、31.3%(15/48),N组上述指标分别为(86±23)μg、(265±58)ml、7.6%(5/66)、12.1%(8/66),与G组相比,N组患者中去甲肾上腺素的用量减少,尿量增加,住院期间死亡率及术后 6个月死亡率下降(均P<0.01)。G组患者术后3 d的MMSE评分、NIHSS评分、血浆D-二聚体、S100β水平分别为(9.9±3.0)分、(15.3±3.2)分、(10.8±2.5)mg/L、(326±35) ng/L,N组患者分别为(14.6±2.4)分、(9.9±3.5)分、(7.3±2.2)mg/L、(276±29) ng/L,N组患者术后3 d的MMSE评分高于G组,NIHSS评分、血浆D-二聚体和S100β水平均低于G组(均P<0.01)。结论联合神经阻滞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后死亡率,改善脑功能及预后。

  • 标签: 脑梗死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麻醉,全身 联合神经阻滞 认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全髋关节置换(THA)中使用机器人辅助技术对术后髋臼假体位置和下肢长度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完成的机器人辅助下单侧、初次THA(rTHA)的患者共113例,并连续性纳入在同一时间段内使用传统器械进行THA(cTHA)的患者共133例。rTHA组男37例,女76例,年龄(62±9)岁;cTHA组男59例,女74例,年龄(60±12)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外展角,计算髋臼假体位于Lewinnek和Callanan安全区的比例。测量并比较对侧髋关节正常或已接受过置换手术的患者双下肢长度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髋臼假体的外展角为39.0°±5.5°,前倾角为14.1°±5.1°。rTHA和cTHA组假体外展角(39.3°±2.9°比38.7°±7.0°,P=0.383)和前倾角(13.4°±4.3°比14.7°±5.6°,P=0.054)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以Lewinnek安全区作为标准,rTHA组髋臼假体位于安全区内的比例是97.3%(110/113),cTHA组是75.9%(101/133);以Callanan安全区作为标准,rTHA组和cTHA组假体位于安全区内的比例分别是94.7%(107/113)和66.2%(88/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rTHA与cTHA组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绝对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5),但cTHA组有23.0%(29/126)的病例双下肢不等长超过5 mm,而rTHA组仅有9.7%(9/93)。结论机器人辅助技术提高了THA中髋臼假体安放的准确性,提高了髋臼假体位于安全区内的比例,在术后下肢长度恢复方面也更具优势。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机器人辅助手术 髋臼假体位置 下肢长度 队列研究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