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对浙江省桐庐县生态公益林中主要森林类型的水源涵养功能进行评价。选取林冠截留率、枯落物层蓄积量、枯落物层最大持水率、土壤稳渗速率、土层厚度、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为评价指标,构建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综合评价方法。结合实测数据,对研究区各森林类型水源涵养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水源涵养功能为青冈林〉杉木林〉毛竹林〉香樟林〉马尾松林〉板栗林;青冈林的水源涵养功能属较好等级,杉木林、毛竹林、香樟林为中等,马尾松林、板栗林较差。

  • 标签: 生态公益林 水源涵养功能 森林类型 评价 桐庐
  • 简介:2000年起,长汀县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过程中,在项目的组织管理、制度管理、实施管理、验收管理、资金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范,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的管理办法,提高了治理质量和效果,进一步促进了治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

  • 标签: 长汀县 水土流失 项目管理 福建 组织管理 制度管理
  • 简介:为了筛选综合效益最佳的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林模式,应用层次分析法,以蓄积量、生物量、风降率、风害率、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和土壤速效养分质量分数为指标,对沙质海岸8年生的5种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林模式(木麻黄与湿地松2:4带状混交、3:3带状混交、1:3行带混交、1:2行带混交及1:1行间混交)的生长效益、防护效益和地力维护效益状况分别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以上5种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林模式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5种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林模式综合效益大小顺序为木麻黄与湿地松3:3带状混交模式〉2:4带状混交模式〉1:2行带混交模式〉1:1行间混交模式〉1:3行带混交模式。

  • 标签: 沙岸 木麻黄 湿地松 防护林 混交林 层次分析法
  • 简介: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和商品粮基地,对稳定粮食市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的重开垦轻保护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已经影响到了粮食生产的地位。以东北松嫩黑土区面积约2080万hm^2的区域为研究对象,根据950个野外调查点资料,推算研究区农地面积为1727.40万hm^2。通过径流小区和137Cs监测资料,估算该地区农地水土流失强度。东北黑土区农地土壤流失量与坡度的关系为A=0.7379θ。利用美国SRTM90m×90m地面高程资料,得出研究区总体地形平缓,坡度1°以下面积占72.25%,1°-5°面积占27.05%,5°以上面积仅占0.70%;但由于坡面较长,观测与计算结果表明,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到1339.45万hm^2,占研究区总土地面积的64.40%,占研究区农地面积的77.54%。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已经十分严重,开展针对该地区水土流失特点的水土保持措施建设已刻不容缓。同时,为全面了解东北地区水土流失状况,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整个东北地区水土流失监测与土壤侵蚀规律的研究。

  • 标签: 黑土 黑钙土 土壤侵蚀 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监测 东北黑土区
  • 简介:社硎乡地处仙游县西北部,是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本文就社硎乡水土流失从工程、林草、耕作和封禁四方面提出治理措施,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

  • 标签: 社硎乡 水土流失 治理措施
  • 简介:北方土石山区现有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13.49万km^2,其中水蚀面积约占95%,水蚀区虽以轻度侵蚀为主,但水土流失仍然是该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制约山区经济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下游经济发达地区的水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加强区域水土保持已成为区域发展的迫切要求。北方土石山区的水土保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更加关注坡耕地改造、“坡林地”水土保持、“节水型”措施和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依据自然地带性规律、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北方土石山区可分为8个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区,各区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理对策。

  • 标签: 水土流失 治理对策 北方土石山区
  • 简介:以2005年在滇、黔、桂岩溶石漠化区科学考察活动取得的成果和近年来水土流失与石漠化的遥感解译资料为依据,分析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的水土流失现状,揭示了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问题的严重性与过程的特殊性。根据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与当前水土流失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对策。

  • 标签: 岩溶 石漠化 水土流失 中国西南
  • 简介:50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对水、土、植被等资源的强烈干扰,民勤绿洲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地表水资源减少,水量从20世纪50年代的4.5亿m^3减少到90年代的0.89亿m^3;地下水量过度开采,水位下降,从20世纪50年代的1.5~2.0m下降到80年代的5.0m,90年代的16.4m;水质污染,矿化度升高;天然和人工植被衰退,物种多样性减少,植被向旱生方向演替;土壤早化加剧,土地荒漠化严重等。为探索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在定量分析长期野外观测资料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了近50年来民勤绿洲水资源变化过程及其态势以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所引起的一系列生态环境变化,同时提出主要治理途径:1)以流域为单元,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强化水资源管理;2)通过节水技术应用,发展节水型农业和建立节水型社会;3)增加外流域调水量,满足生态环境用水需求;4)实施适度移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5)运用生物和工程措施,综合防治荒漠化,整治土壤盐溃化。

  • 标签: 民勤绿洲 生态环境 演变 发展对策
  • 简介:本文主要通过对福建省水土流失现状的调查及学习水土保持治理措施,针对目前水土保持工作中把主要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放在对水土流失的监测和治理上,但宣传工作力度不够这一问题,特别创作了福建省水土保持科普网站"水土流失生命流失"(www.fzsz.net/地理组/水土流失、生命流失,或www.fzsz.net/comp/luse),确定了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网络协作学习为辅的主题思想,制定了由初步学习→野外考察→社会实践→归纳整理→总结探究→网络创新这六大部分组成的主体框架结构.目的是:展示最新水土保持案例和学生学习成果,为广大中小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水土保持研究性学习的网络平台.

  • 标签: 综合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 水土流失 中学 福州 水土保持工作
  • 简介:在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分析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现状、特点、成因、危害以及近50年来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南方红壤考察区目前有水土流失面积13.12万km^2,占红壤考察区土地面积的15.06%。近50年来,南方8省的水土流失面积在1985年前呈增加趋势,1985年以后呈现递减趋势。针对水土流失的特点与危害,提出水土流失治理的综合治理对策。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根本保证;科学规划、分区治理、实施战略性推进是综合治理的前提,推行生态补偿机制、实施重大工程是综合治理的契机;水土保持科技进步是综合防治水土流失的催化剂。

  • 标签: 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对策 南方红壤丘陵区
  • 简介:近年来,广元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实践和探索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建设、管理和投入机制、举措,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详细介绍了广元市实施“农发”水保项目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效、所采取的关键措施,并指出了目前该项目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存在的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措施与对策。

  • 标签: 水土保持 项目建设 经验 对策
  • 简介:濑底水土保持示范区原为荒废多年的“五七”茶场及周边荒山荒坡,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83%,自2001年起采取封山育林、坡改梯、果园种草、配套完善排灌设施等综合治理措施,取得了较明显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 标签: 水土保持 综合治理措施 效益
  • 简介:宜昌市陵区位于风景秀丽的长江西陵峡畔,严重水土流失是长期以来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如何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采取重点治理与生态修复,综合治理与重点管护结合、生态修复与科学研究结合、国家投资与自筹资金结合等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值得推广和借鉴。

  • 标签: 水土流失 生态修复 重点治理
  • 简介:退耕坡地是近年来黄土高原整治生态环境和控制水土流失的关键措施,但对于如何退耕,学术界存在多种不同观点,实践方面存在多种不同模式。以延安燕沟流域坡改梯为例,利用2005年延安站的逐日气象数据和燕沟流域地貌、土壤及土地利用等资料,借助WIN-YIELD软件,对不同地形坡度条件下坡改梯在作物增产、保水减沙效益以及燕沟流域坡改梯实践效果进行模拟、对比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地形坡度越大,坡改梯作物增产、保水和减沙效益越显著;坡度小于5°的坡耕地可以不进行梯田改造,坡度大于15°的坡耕地应及早实施坡改梯或退耕还林(草)。

  • 标签: 坡改梯 综合效益 燕沟流域 黄土高原
  • 简介: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开始的同时,其监测工作也同时展开。贵州省发改委组织协调水利、林业、农业各部门按各自职责分工将监测工作开展起来,在全省上下形成了一个系统、有序的石漠化监测组织实施及监测成果的管理、监督网络,从而保障监测工作全面有序地展开,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亟待我们探索解决。

  • 标签: 石漠化 水土保持 监测 贵州
  • 简介:丘陵山地的龙眼园地面坡度大,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易发生水土流失,造成果园生产能力降低,龙眼产量少,品质差。为改变现状,通过加强山地龙眼果园水土管理,实施综合治理措施,促进山地龙眼丰产优质。

  • 标签: 龙眼果园 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 丰产优质
  • 简介:石漠化是喀斯特石山地区土地退化的最终结果,贵州省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本文利用遥感影像,在3S平台上获取了研究区喀斯特石漠图,分析了贵州省“十一五”期间石漠化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项目区石漠化总面积31301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5.33%。空间分布上,石漠化严重的土地主要集中在西、南部,而东、北部地区面积相对较小,呈零星分布。通过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区石漠化扩张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石漠化面积减少,强度有朝着轻度石漠化转移的趋势,石漠化等级程度降低与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有一定的相关性,标志着石漠化不断恶化的状况得到了改善。

  • 标签: 石漠化 治理成效 贵州
  • 简介:通过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走出了一条水土保持产业化开发的新路,截至2005年底,丰村小流域完成营造水土保持林156.9hm^2(含补植127.5hm^2),保土耕作45.4hm^2,封禁治理1027.6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34km^2,治理程度达83.44%,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1678t/km^2.a降低到500t/km^2.a,小流域水保措施蓄水能力71.07万m^2/a,拦泥沙能力达3.55万t/a,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草覆盖率达81.04%。主要做法是:成立机构、落实专人专管,因地制宜、精心规划,制定措施,全面开展综合治理。

  • 标签: 水土保持 综合治理 建设管理
  • 简介:风水蚀复合区是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一部分。区域的东面与南面毗邻水蚀地貌形态,东南界为沙漠化土地发生、发展的东南界;区域的西面与北面与风蚀地貌形态接壤,西北界为旱作农业的西北界。复合区包括74个县(旗),面积42.77万km^2,总人口2400万(2004年)。主要生态问题为:沙漠化持续发展,沙尘暴频发;土地退化严重,承载力急剧下降;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复合区水土流失的主要特点表现为风水蚀在时间上交错,空间上叠加。受侵蚀营力系统与环境系统的制约,水土流失类型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2000年水土流失面积26万1517.35km^2,占全区土地面积的61.14%;复合区每年流失土壤11.97亿t,其中水力侵蚀量5.55亿t,风力侵蚀量6.42亿t。近20多年来,复合区大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有所减少,侵蚀强度有所降低。随着国家加大生态建设的力度,预计在未来的十到几十年,复合区的水土流失态势将呈现逐步逆转的趋势,但局部的水土流失状况依然很严峻。风水蚀复合区水土流失治理要以预防为主、保护领先为原则,生物措施、农业技术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把国家的生态需求与农户的经济需求相结合,依法协调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注重科学研究,提高科技含量。根据风水蚀复合区现状,提出了一些治理工程项目,主要包括复合区黄河粗泥沙综合治理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将大大减少进入黄河的粗泥沙量,风水蚀复合区水土流失状况可以得到改善。

  • 标签: 农牧交错带 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对策 风水蚀复合区
  • 简介:日前获悉,我刊副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崔鹏研究员在南非召开的第十四届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IRDR)科学委员会(SC)会议上,当选为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科学委员会委员,任期截至2018年12月31日。这是自2010年IRDR成立以来,我国当选的唯一一位科学委员会委员。

  • 标签: 灾害风险 研究计划 国际科学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成都山地灾害 国际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