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应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CGH)对移植胚胎进行染色体遗传学筛查,建立胚胎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方法。方法对冷冻囊胚、对照质控品先进行全基因组扩增,然后再继续aCGH检测。结果4个冷冻囊胚中1个染色体正常,另外3个染色体异常,对照质控全部检测出。结论应用全基因组扩增以及aCGH技术,对囊胚成功进行了植入前遗传学筛查,能够全面评估胚胎染色体的非整倍体情况,为复发流产患者提高生殖成功率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全基因组扩增 比较基因组杂交 非整倍体 植入前遗传学筛查
  • 简介:目的探讨人卵裂期胚胎和囊胚玻璃化冷冻解冻后复苏效果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434个卵裂期胚胎(卵裂组)和102个囊胚解冻周期(囊胚组)的临床资料,比较采用玻璃化冷冻解冻后的复苏率及妊娠结局。结果囊胚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分别为63.73%(65/102)和45.79%(87/190),卵裂组分别为42.82%(185/432)和24.17%(241/99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囊胚组患者的复苏率、流产率和异位妊娠率分别为98.45%(190/193)、12.31%(8/65)和0(0/65),卵裂组分别为97.55%(997/1022)、13.51%(25/185)和2.16%(4/185),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卵裂组中,卵裂球完全存活患者的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分别为44.62%(170/381)和25.57%(224/876),非完全存活者分别为29.41%(15/51)和14.05%(17/12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囊胚解冻移植的妊娠结局优于卵裂期胚胎,卵裂期胚胎解冻后胚胎的完整性影响胚胎种植。

  • 标签: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卵裂期胚胎 囊胚 玻璃化冷冻 妊娠结局
  • 简介:目的探讨胚胎培养箱换水间隔时间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vitrofertilizationandembryotransfer,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1—11月在广西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接受IVF治疗的不育夫妇共331周期进行回顾性分析。从质控记录的数据中将换水间隔时间分为3组:1~2周,2—4周,4~5周。比较不同培养箱中不同时段的临床妊娠结局。结果各培养箱不同换水间隔时间中,其患者年龄、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且换水间隔时间相同、不同培养箱间上述各监测指标差异亦不显著(P〉0.05)。结论1—2周,2~4周,4—5周为间隔时段的换水间隔时间对IVF的胚胎质量和妊娠结局无明显影响。

  • 标签: 体外受精 培养箱换水 间隔时间 胚胎质量 临床妊娠率
  • 简介:目的利用腔镜下游离大网膜,为luminalA/B1乳腺癌患者探索一个新的乳房再造方法。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15年1—8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行保留乳房及腋窝手术和大网膜游离移植乳房再造手术的luminalA/B1乳腺癌患者7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3.6±7.7(27—44)岁。术后评价伤口血供、美容效果、并发症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动态氧分压曲线显示皮下氧分压50.17mmHg(1mmHg=0.133kPa),彩色多普勒超声图谱显示血供正常,血流速度为61.29cm/s。术后再造乳房形态自然、手感逼真、双乳对称性良好;伤口恢复良好、位置隐蔽。美容效果Harris评分非常好的有4例,较好的有3例。患者满意度较高。7例患者术后未发现明显并发症,无需二次手术,仅有1例发生轻微血肿,经过临床护理后症状消失。术后中位随访17个月,范围13—20个月,患者未出现局部复发或转移。结论游离大网膜即刻乳房再造为预后较好但不宜保留乳房的luminalA/B1乳腺癌患者成功保留乳房并自体再造,术后效果良好,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 标签: 乳腺肿瘤 乳房再造术 大网膜瓣 移植
  • 简介:高龄妇女(≥35岁)的生育力下降,卵母细胞和胚胎的非整倍体发生率高,流产风险大,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一直是生殖领域的难题。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技术(preimplantationgeneticscreening,PGS)是指在体外受精胚胎培养过程中,对卵母细胞的第一、第二极体及早期胚胎行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检测,选择染色体整倍体的胚胎移植入宫腔,以期改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临床结局。随着辅助生殖技术及现代分子遗传学的发展,新的活检方法及遗传学分析技术不断出现,如囊胚期滋养外胚层细胞活检、微阵列技术、二代测序技术等,使得胚胎植入前PGS的诊断效率和精确度不断提高。本文就胚胎植入前PGS在高龄妇女助孕中的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其在改善高龄妇女妊娠结局中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辅助生殖技术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 高龄 非整倍体 嵌合体 囊胚
  • 简介: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在自然流产胚胎组织中染色体分析的应用价值。方法运用FISH技术对临床102例自然流产胚胎组织进行检测,并对其中24例标本同时进行细胞培养和核型分析。结果FISH检测共发现46例染色体异常,异常率为:45.09%(46/102);异常类型有:单体型、三体型、三倍体型及其嵌合体、性染色体异常嵌合型。24例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中,17例(70.83%)与FISH结果相符,另外检出FISH方法所不能覆盖的染色体异常7例(29.17%),分别为三体型5例、染色体结构异常2例。结论大部分的自然流产胚胎组织异常染色体结果可通过FISH技术检出,该技术具有检测速度快,实验成功率高等优点。但基于FISH技术探针检测区域的局限,研究中仍有部分流产胚胎组织异常染色体结果需通过核型分析检出,提示核型分析在有关研究中仍具重要作用。

  • 标签: 自然流产 胚胎组织 FISH 核型分析 色体异常
  • 简介:<正>文章发表在2011年的《PrenatalDiagnosis》杂志上。该报道称,在对胎儿的Rh疾病(RhDisease,RhD)进行产前诊断的非损伤性方法可被大规模应用之前,样品运输的要求的规范是非常有必要的,故科研人员在对样品运输时间和母体血清中胎儿DNA的浓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对972例之前通过两种不同的DNA提取方法进行realtimePCR来检测RhD的样品进行了定性和定量检

  • 标签: 产前诊断 非损伤性 非细胞 运输时间 胎儿 提取方法
  • 简介:通过检测母血循环中的胎儿细胞产前诊断胎儿基因和染色体异常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胎儿细胞的富集技术和高灵敏度的单细胞分析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胎儿细胞的富集主要利用抗转铁蛋白受体抗体和抗血红蛋白抗体进行荧光激活的细胞分选或磁珠细胞分选。另外,还有基于植物血凝素的方法和自显影分析分选富集胎儿细胞。富集到的胎儿细胞可用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引物原位标记等分析。本文重点讨论胎儿细胞富集方法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 标签: 非侵入性产前诊断 胎儿细胞 有核红细胞 母血
  • 简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ibroblastgrowthfactors-2,FGF-2)是一种多功能、作用广泛的细胞因子,可以促进细胞有丝分裂的形成。FGF-2参与正常的妊娠过程,调节胎盘的血管形成和舒张,在胎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关于FGF-2与胎儿生长发育的研究起步较晚,本文主要从FGF-2在胚胎形成及胎儿生长发育方面的机制作一综述。

  • 标签: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妊娠 胚胎及胎儿 生长发育
  • 简介:目的评估经阴道胚胎绞杀局部MTX注射联合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未破裂剖宫产子宫瘢痕妊娠(CSP)的疗效。方法回顾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浙江省绍兴市妇幼保健院7例未破裂CSP患者在超声介导下采用经阴道双腔取卵针直接绞杀灭活胚胎并MTX孕囊内注射,1周后行宫腔镜下胚胎电切术治疗,分析临床特点及治疗结局。结果孕龄47~96d,3个患者曾有2次剖宫产(42.86%)。治疗前β-hCG水平3644~91086IU/L,MTX用量49~70mg,β-hCG降至正常时间(16.86±3.24)d。住院日平均(10±2.83)d。手术期间估计失血量〈50ml,不需要输血,无子宫破裂,无术后感染,白细胞减少症和肝功能损害。结论该方法能采用物理方法即刻灭活胚胎,MTX用量少,效果确切,是治疗未破裂CSP一种安全有效的保护妇女的生育能力的方法。

  • 标签: 剖宫产子宫瘢痕妊娠 经阴道胚胎减灭 局部MTX注射
  • 简介:目的拟建立白假丝酵母菌对环吡酮胺的耐药模型。方法采用浓度梯度递增的环吡酮胺体外诱导妇产科门诊外因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阴道分泌物分离的白假丝酵母菌,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推荐的M27-A3方案的微量液基稀释法方法对试验中0.03、0.06、0.125、0.25、0.5、1、2、4和8μg/ml各不同药物诱导浓度下的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用环吡酮胺诱导白假丝酵母菌20代,菌株对环吡酮胺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0.5μg/ml。结论采用环吡酮胺浓度梯度递增方法,在20代诱导中不能使白色假丝酵母菌株对其产生耐药。

  • 标签: 白假丝酵母菌 体外诱导 环吡酮胺
  • 简介:<正>干细胞(stemcells)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以及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的功能,在再生医学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然而,干细胞的来源、体外维持干性的能力、免疫反应及其致瘤性等问题一直制约着干细胞在临床中的应用。人羊膜上皮细胞(humanamnioticepithelialcells,hAECs)是一种不为人熟悉的干细胞,具有胚胎干细胞的特性;在特定环境中可诱导分化为多种类型的细胞,目前已广泛应用于

  • 标签: 羊膜上皮 再生医学研究 诱导分化 细胞因子 自我复制 免疫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对人绒毛膜癌甲氨蝶呤耐药细胞系(JAR/MTX)的杀伤与逆转耐药效应及与甲氨蝶呤(MTX)的协同增效作用。方法根据对JAR/MTX的不同处理分为空白组、DMSO溶媒组、MTX组和丹参酮Ⅱa组。采用HE染色进行显微镜下各组细胞形态学观察;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药物作用前后各组细胞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免疫组化染色法测定各组细胞热休克蛋白27(HSP27)及谷胱甘肽转移酶(GST-π)表达;MTT法检测丹参酮Ⅱa作用前后半数抑制浓度并计算其逆转耐药倍数。结果丹参酮Ⅱa组药物作用24h可见细胞核肿胀,核膜皱缩及消失,核分裂象减少及坏死,而MTX组细胞坏死不明显。GST-π主要在细胞质中表达,HSP主要在细胞核中表达。丹参酮Ⅱa组药物作用24h后HSP27的表达率为20.20%、GST-π的表达率为16.30%,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酮Ⅱa组药物作用24h后β-hCG为(23.04±11.32)U/L,与空白组[(358.80±19.00)U/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酮Ⅱa与MTX配伍作用于JAR/MTX细胞后的逆转耐药倍数为5.3。结论丹参酮Ⅱa对人绒毛膜癌耐药细胞株JAR/MTX具有杀伤与逆转耐药的效应,丹参酮Ⅱa可使JAR/MTX细胞HSP27及GST-π的表达明显下调,并且与MTX同时应用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 标签: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 丹参酮Ⅱa 人绒毛膜癌 耐药绒毛膜癌细胞系JAR/MTX
  • 简介:目的探讨顺铂(DDP)对宫颈癌淋巴转移作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4只裸鼠建立人宫颈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顺铂组各7只,对照组裸鼠腹腔注射PBS缓冲液,顺铂组裸鼠腹腔注射顺铂。观察裸鼠淋巴转移情况,采用病理学方法认证淋巴结及淋巴结内部的宫颈癌浸润,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小球足突细胞膜黏蛋白(Podoplanin)和胸苷磷酸化酶(thymidinephosphorylase,TP)的表达。结果顺铂组对淋巴转移有明显抑制作用,顺铂组淋巴转移个数及淋巴转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顺铂组Podoplanin和TP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顺铂治疗后,对裸鼠淋巴转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淋巴结中Podoplanin和TP的表达下调,抑制宫颈癌移植瘤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可能是顺铂抑制宫颈癌淋巴转移的机制之一。

  • 标签: 宫颈肿瘤 顺铂 淋巴转移 PODOPLANIN 胸苷磷酸化酶
  • 简介:目的通过监测冷冻胚胎解冻复苏移植(frozenembryosthawingrecoverytransfer,FET)前血清雌二醇(EstradiolE2)、孕酮(progesteroneP)及内膜厚度,利用ROC曲线评价其预测妊娠结局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生殖中心行FET的临床资料,自然周期(组1)180例,激素替代周期(组2)187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移植前日血清E2、P水平和内膜厚度对FET结局的预测价值,确定其临界值及最佳预测指标。结果比较两组血清E2和P及内膜的ROC曲线下面积与机会参考线下面积比较,对妊娠预测价值较低;而组1血清E2、P对流产的预测价值较高,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882和0.846,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04.4pg/ml和18.15ng/ml,均显著大于机会参考线下面积(P〈0.05)。结论移植前血清E2、P值及内膜厚度不能有效评估FET妊娠,对妊娠预测价值较低,但自然周期E2、P值对FET的妊娠结局流产的预测价值较高,两者可作为预测FET结局流产的参考指标。

  • 标签: 雌二醇 孕酮 冻融胚胎移植 ROC曲线
  • 简介:急性白血病骨髓移植术后患乳腺癌临床少见,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2013年11月诊治1例,现报道如下。一、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9岁,因发现右乳肿块3周于本院整形外科门诊行“右乳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右乳浸润性乳腺癌。遂人本院乳腺外科治疗。

  • 标签: 乳腺肿瘤 白血病 髓样 急性 肿瘤 多原发性
  • 简介:目的应用短发夹RNA(shorthairpinRNA,shRNA)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型受体(typeIinsulin—likegrowthfactorreceptor,IGF-1R)的表达,探讨IGF~1R对乳腺癌体外增殖和迁移的作用。方法构建携带有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IGF-1RshRNA质粒载体,脂质体介导转染MDAMB-231细胞,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检测转染效率,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体外迁移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细胞增殖实验结果的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多元方差分析,RT—PCR定量结果和迁移实验结果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成功构建IGF-1RshRNA质粒载体,转染效率为55%~60%。IGF-1RshRNA转染MDA—MB-231细胞后,MDA—MB-231细胞IGF-1R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细胞体外增殖和迁移能力受到显著抑制(P均〈O.05)。结论IGF-1RshRNA表达质粒可以有效抑制MDA—MB-231细胞IGF-1R的表达,显著抑制乳腺癌细胞的体外增殖和迁移能力。

  • 标签: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型受体 乳腺肿瘤 短发夹RNA RNA干扰
  • 简介:目的通过比较观察激素敏感的MCF-7细胞在体外干细胞培养和常规培养条件下雌激素受体(ER)变化及对内分泌治疗药物的敏感性变化,初步探讨肿瘤干细胞与内分泌耐药的关系。方法分别于常规培养及干细胞培养条件下(悬浮球培养)培养激素敏感的MCF-7细胞株,流式细胞仪检测分子表型CD44^+CD24^-/low与CD44+CD24+亚群细胞比例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ERa和ERl3的表达变化,MTT法检测细胞对他莫西芬的敏感程度。分别以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细胞培养条件下CD44^+CD24^-/low亚群细胞的比例为(1.60±0.08)%,比常规培养条件下的(0.27±0.08)%显著增加(t=-12.10,P=0.00),而CD44+CD24+亚群细胞比例由(5.59±0.88)%增至(30.63±4.40)%(t=-5.58,P=0.00)。干细胞培养条件培养下ERα和ERβ表达率较常规培养下调,分别由85.27%和90.53%降至69.43%和7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4.64,P=0.00;χ^2=303.58,P=0.00),且对他莫西芬的敏感性降低,IC50值由(9.82±0.31)μmol/L升至(16.46±0.50)μmol/L,再次诱导分化后ER并未出现上调,对他莫西芬的敏感性仍旧降低(F=113.63,P=0.00)。结论与常规培养相比较,体外干细胞培养条件下可以培养出含高比例具有干细胞特性的CD44+CD24^-/low与CD44+CD24+亚群细胞的微球囊,其ER仍为阳性表达,但对他莫昔芬治疗敏感性减低,推测其可能是乳腺癌内分泌耐药的原因。

  • 标签: 乳腺肿瘤 干细胞 雌激素受体Α 雌激素受体Β CD44+CD24-/low细胞